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诗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 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 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 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 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 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 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 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理解诗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勉强 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 遥 怜 故 园 菊, 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应 傍 战 场 开。
2、请写出对“落花时节”的三中理解。
(1)明写相逢的季节。 (2)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 (3)作为人生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 节的暮年。
3、赏析后两句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 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时世和沉沦身 世,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 零的感慨之情。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 度表现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 哀愁之情。
【练习题】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 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沙似雪”和“月如霜”两个生动 的比喻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 点。
2、“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
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
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主旨归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 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这是一首言 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练习题】
重阳节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 登高 、_______ 饮酒 、 节日,从诗中______ 菊 _______ 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运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运用想象手法。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 故园菊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 人民疾苦的关切。
夜 上 受 降 城 李 闻 益 笛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至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 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 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 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下 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
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
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 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 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 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
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
3、三四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 千里蜀江行旅图 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
对友人和故乡依依不舍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独一 无二,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流转 的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为读者展 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传达出诗 人的江行经验,又抒发了对朋友的思念 之情。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任凭江水怎样流,月
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
“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
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
灵。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
渝州,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
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不着痕迹地表达
着离情别绪。
诗境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
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 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 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 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 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 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 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 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江 南 逢 李 龟 年 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 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 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 并称为“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 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
“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最后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展现
出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 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 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 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
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
【练习题】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 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 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 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2、分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 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连用,意 思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 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情景,同时暗点秋 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峨 眉 山 月 歌
李 白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 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 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 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 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更让人体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 年的接触及描写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
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
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练习题】
1、有人评说此诗: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 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 么表现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对比: 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宅第和江南。 时间对比:40年前和40年后。 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殊待遇,现在是流落江南。 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 已经衰败。
6、试从空间、时间角度切入,对本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从清溪经过平羌、渝州,前 往三峡的江行体验和思乡感情。这种感情统一在广阔 的时空。 首句写青山吐月,交代特定场合峨眉山,特定时 间秋天夜晚。 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峨眉山到平羌 江,暗写秋夜行舟。 三、四句写连夜从清溪向渝州进发。继续明写空 间推移,暗写时间变化。 全诗二十八字五处写到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 长的时间统一在一起,诗境渐次展开,处处给读者以 启发、联想。
【理解诗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歧王府第里经常看见您,也在崔九的家里 多次听到您的唱歌。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 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赏析】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 李龟年是在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 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 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 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 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 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 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 泊到潭州,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 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 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 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 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 切。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 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 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 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 含蕴不尽的特点。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
“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了远游的
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
自然巧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
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
“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
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
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原,诗人偏说它“似雪”,
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
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
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
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
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 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 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正因为 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
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
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
图。除“峨眉山月”之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
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
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
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发媒介。明月
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更是思友之情
的象征。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了江行思友之
情,令人陶醉。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 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 景象,抒发了诗人江行思友之情。
傍:靠近、接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 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 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靠近在这战场
零星的开放了。
【赏析】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 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
4、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 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哀伤。
行 军 九 日 思 长 岑 安 参 故 园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 (今湖北荆州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 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 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 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 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 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大历五年(770年) 卒于成都。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
前两句在叠唱和咏叹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流露出
对往昔盛世的无限眷恋。后两句写眼前之衰落,“落
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
叹惋,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抒发的无限感慨。 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人生之凄凉 却尽寓其中,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 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感叹。诗很短,刚开头即煞尾,
【理解诗意】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里,峨眉山上,半轮 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 澄澈的水面,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我不由思 念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