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2024年临床输血规范管理ppt课件
输血相关文件应至少保存10年 ,以备后续查阅和统计分析。
对于涉及医疗纠纷的输血事件 ,相关文件应长期保存,并作 为法律依据进行处理。
18
05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Chapter
2024/2/29
19
输血技术规范概述
2024/2/29
输血的定义和目的
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通过静脉途径输入患者体内, 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免疫力等 。其目的是治疗疾病、挽救生命。
信息化管理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输血全 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和安全性。例如,建立电子病历 系统,实现患者信息快速准确核 对;应用条形码技术,确保血液 制品正确无误地输入患者体内。
2024/2/29
22
06
临床输血伦理与法律问题
Chapter
2024/2/29
23
临床输血的伦理原则
在输血过程中,应确保患者的安 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如输血 反应、感染等。
对于急需输血的患者,医生可直接联 系输血科进行紧急配血和输血,但需 在事后补办相关手续。
输血审批
输血申请单需经过上级医生或输血科 医生的审批,确保输血必要性和合理 性。
2024/2/29
8
输血前检查与评估
01
02
03
患者身份核对
在输血前,护士需核对患 者姓名、性别、年龄、住 院号等基本信息,确保输 血对象准确无误。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同时,应及 时向医院相关部门报告,并进行详细记录和调查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并改进临床输血 的规范和管理制度。
加强培训和宣传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ppt课件
ppt课件 16
隐匿性HBV感染与血液安全
隐匿性HBV感染(OBI)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
是指以现有试验方法检测HBsAg结果为阴性,在 患者肝脏中存在HBV DNA,在血清中可检测到或 检测不到HBVDNA;若血清可检测出HBV DNA,其 含量通常<200IU/ml。
每单位血液的风险度
细菌 HCV
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
1:20000
HBV HIV
血小板致死性浓毒血症
1:140000 1:230000 1:5000000 1:5000000
ppt课件
26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细菌污染的预防 主要原则
- - - - - 献血者征询 有效的皮肤消毒 最初的采集样品进入转移袋 无菌成分制备 白细胞滤除
法进行筛查。
WHO推荐2009
ppt课件 14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HBV
• • • • 有包膜的嗜肝DNA病毒 几种型别:A-H 8个基因型,我国主要为B C 在血液成分中稳定存在 - >95%的病例有传染性 血液筛查检测 - HBsAg - 抗HBc - HBV-DNA
ppt课件
15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HBV — 推荐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 阴性,但血清和 (或) 肝组织中 HBV DNA 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抗-HBe 和 (或) 抗HBc 阳性。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 HBVDNA 阳性外,其余HBV 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 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 伤。《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常见四种血液传染病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ppt课件
乙肝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于37℃下抗原性稳 定,30~ 32℃可存活至少 6个月,在 -20 ℃下保存20年 以上仍有抗原性和传染性。 60 ℃加热 1h , 98 ℃加热 1min,乙醚或pH2.4处理6h均不能完全灭活HBV,抗 原性仍存在,但传染性消失。
ppt课件
21
如何杀灭乙肝病毒:
ppt课件
31
接触后的处理步骤
由远心端向近心端 挤压出数滴血液
用流动的清水冲洗 伤口5~10min
上报科室负责人,以及 医院感染科/预防科
75%酒精或 0.5%碘伏消毒
翻阅患者的病 例或化验单
抽血、化验
根据自己的化验结 果采取相关措施
ppt课件
32
(2)HBV暴露后应尽早监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 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HCV 暴露后 3-4 周内进行抗体检测, 6-9 个 月复查以确定是否感染HCV,如感染、HCV要 查肝功能,为尽早使用 α 干扰素提供依据,早 治疗减少慢性肝炎的发生。
ppt课件
24
如何杀灭乙肝病毒:
由此我们了解到乙肝病毒存活时间是多么长,所以一 定要提高对乙肝病毒的警惕,有效的杀灭乙肝病毒, 防止日常生活接触传染乙肝病毒。具体的做法有以下 一点:
ppt课件
25
如何杀灭乙肝病毒:
一、高温98℃下两分钟可以消灭乙肝病毒,可以采用 高压蒸汽的方式杀毒。 二、采用 r 射线、 X 线和电子辐射等方式对疫苗与抗生 素等药物进行杀毒。
ppt课件
34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 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 护措施
②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 HBV 污染的血制品如 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 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 感染HBV。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输血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医疗过程,可以帮助许多患者恢复健康,然而,尽管现代输血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输血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输血传播疾病。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健康,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传播疾病、其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和策略。
一、输血传播疾病的概述输血传播疾病是指通过输血或血制品的使用而传播给受血者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是由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可以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输血传播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病毒感染:与输血相关的病毒感染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这些病毒可以存在于捐血者的血液中,在输血过程中被传播给受血者。
2.细菌感染:输血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细菌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当输血产品的采集、保存或输送过程中卫生条件不当时,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等。
3.寄生虫感染:输血也有可能传播某些寄生虫,例如疟原虫、血吸虫等,这些寄生虫可以存在于捐血者的血液中,并通过输血传播给受血者。
二、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的重要性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下是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的重要性:1.保护患者安全:输血传播疾病可能对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影响甚至危及生命,通过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受到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维护公共卫生:输血传播疾病不仅对患者本身构成威胁,还可能通过患者传播给其他人,造成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可以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维护公共卫生稳定。
3.保障血液资源质量: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需要对血液捐献者进行严格筛查和血液检测,确保捐献的血液质量安全可靠,这样可以保证血液资源的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输血服务。
4.减少医疗成本: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可以减少患者感染疾病后所需的治疗费用和时间成本,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通过有效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可以节约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课件
② 症状:a、一般的溶血反应:寒战、发热、心悸、头胀、面部潮红,胸闷、腰背痛、肢体痛、恶心、呕吐、腹痛、烦躁、呼吸困难等。血浆游离Hb增高,出现Hb尿(酱油色或茶色),进一步会出现少尿、无尿可发展成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b、严重者:可突然发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脉细弱、皮肤潮冷、血压↓;广泛渗血(皮肤、伤口出血)及凝血障碍(DIC)。c、迟发性溶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后3-10天或更长时间发生溶血反应,症状较轻,表现为黄疸,不明原因发热、贫血、网织RBC↑,一般无Hb尿。
输血治疗在抢救患者生命、治疗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输血可以补充血容量,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补充各类血细胞成分,改善贫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和解决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补充各种凝血因子,纠正某种凝血因子缺乏所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和紊乱。
但是输血疗法有其使用范围,如果不合理甚至滥用血液,不仅会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或传播疾病,引起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给患者带来危害。充分了解输血副作用,对于输血工作者及临床医生正确运用输血疗法,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输血是十分重要的。
保存血比新鲜血安全,例如4℃保存72小时以上的血无传播梅毒危险,4℃保存2周以上的血可减少疟疾传播的危险,4℃保存10天以上的血可减少HTLV传播的危险。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输血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以保护受血者健康,确保输血安全、合理、有效。
c、对剩余血作涂片染色镜检d、对余血和输血反应后患者的血作细菌培养(不同温度4℃、20℃、37℃,需O2及厌O2)e、患者WBC↑ ④治疗及预防:a、立即停止输血,保持输液通道b、抗休克、抗感染(用大剂量广谱抗菌素,应用愈早愈好)
c、严格消毒处理、加强各环节的管理d、血液出库及时输注,不应在室温放置过久e、发血时仔细观察血液外观:颜色、溶血、凝块、气泡、是否浑浊等。5、其它不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①非心源性肺水肿;②输血后紫癜;③血小板输注无效;④肺栓塞;⑤大量快速输血后出现循环超负荷,枸橼酸中毒,钾中毒,出血顷向等。
输血ppt课件
输血治疗的精准度和效率。
输血技术的无创化发展
02
研究开发无创输血技术,避免输血过程中的穿刺和疼痛,提高
输血治疗的舒适度。
输血技术的细胞治疗方向发展
03
研究细胞治疗技术在输血领域的应用,实现通过细胞输注治疗
某些疾病的目的。
输血教育和培训的加强
医学院校开设输血医学课程
在医学院校开设输血医学课程,培养专业的输血人才,提高输血 专业水平。
血液制品的疗效提升
通过研究和技术创新,血液制品的治疗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如高 效血浆置换技术、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等。
血液制品的安全性保障
随着血液制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的规范化,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将得 到更好的保障,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输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输血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01
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实现输血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
02
输血前的准备
输血申请和审核
输血申请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向血站 申请输血。
输血申请审核
血站审核输血申请,确认是否符 合输血指征和相关规定。
备血和取血
备血
根据医生开具的输血申请单,准备相 应血型的血液。
取血
在备好血液后,由医护人员前往血站 取回血液。
输血前的核对和观察
核对
在输血前,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信息、血型、血液种类和输血量等。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
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
输血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 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输血后的记录和随访
输血传播性疾病及其预防和控制ppt课件
70%酒精) 血浆可以用有机溶剂/清洁剂(S/D)灭活。 对紫外线不敏感
2019/9/5
10
HIV的发现
This is a picture of HIV co-
discoverer Dr. Robert Gallo.
On April 23rd 1984, the
that it was named HTLV-III,
and that there would soon
be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est for the virus. The same
day patent applications were
filed covering Gallo's work,
2019/9/5
24
AIDS实验室确证依据
抗HIV 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
CD4 淋巴细胞总数小于200/mm3 或200500/mm3。
可找到上述各种合并感染的病原学或肿瘤 的病理依据。go back
2019/9/5
25
HIV感染后血清学变化
急性感染阶段
感染后6天-6周,非特异性病毒感染症状。
西尼罗河病毒 巨细胞病毒 Epstein-Barr病毒 人类微小病毒B19
病 疟原虫 梅毒螺旋体 阮病毒
HBV HCV HDV HIV-1/2 HTLV-Ⅰ/ Ⅱ
West Nile Virus CMV EBV
HPVB19
Malaria Syphilis Prion Protein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输血传播性疾病是指受血者通过输入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 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传染病。
《血液保护与输血》课件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同时,改进手术技巧和止血方法,也是减 少失血和输血的有效方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输血
输血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入到患者体内,以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等。
重要性
输血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如手术、创伤、大出血等情况下,输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措施。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血液保护与输血的关系
血液保护对输血的影响
01
02
03
减少输血需求
通过血液保护措施,如控 制失血、使用血液保护药 物和设备,可以显著减少 临床对输血的需求。
提高输血安全性
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 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提 高输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如何平衡血液保护和输血的关系
1 2
加强血液保护宣传教育
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血液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促进血液保护措施的推广和应用。
制定科学的输血标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输血标准,规范 输血指征和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
研发新的血液保护技术和方法
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新的血液保护技 术和方法,提高血液保护效果和安全性。
新的血液保护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 临床实践,特别是在手术、创伤和危 重病等领域。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 减少输血量,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 疗质量。
输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输血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输血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新型输血设备、输血方法和输血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能够 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2024输血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节约用血技巧分享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01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指标综合评估是否
需要输血及输血量。
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
02
根据患者需求和实验室指标,选择最合适的血液制品,如红细
胞、血浆、血小板等。
采用自体输血和血液回收技术
03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鼓励患者采用自体输血或血液回收技术
,减少异体输血的需求。
完善输血操作规范
不断优化输血操作规范,减少人为错误和操 作失误的可能性。
加强患者监测和随访
建立完善的患者监测和随访机制,及时发现 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05
合理用血原则及实践应用
合理用血概念阐述
合理用血的定义
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指标,科学、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血液制品,以达到 最佳治疗效果和节约血液资源的目的 。
实践案例剖析
案例一
某医院通过加强合理用血管理, 成功降低了输血反应发生率,提
高了医疗质量。
案例二
某医生在处理一例大出血患者时, 根据临床用血指南制定了科学的输 血方案,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案例三
某医院通过推广节约用血技巧,有 效减少了血液浪费,提高了血液资 源的利用效率。
06
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要求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规定了临床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输血前评估、输血操作及输 血后管理等环节的具体要求。
《血站管理办法》
明确了血站的设置条件、职责、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容 ,确保血液采集、储存和供应的安全有效。
《血液安全质量管理规范》
对血液采集、检测、储存、运输和使用等各环节的安全质量管理提 出了具体要求。
输血作用
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 氧能力,提高组织供氧;补充各 种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等。
第八章输血相关传染病(09)ppt课件
⒉ 机体免疫功能受损的机制
⑶游离的病毒蛋白gp120可与未受染的CD4+细胞结合, 介导依赖性细胞毒作用使CD4+细胞成为靶细胞。 ⑷由于HIV感染扰乱了免疫系统细胞的功能,导致持 续的B细胞激活和B细胞功能异常,发生自身免疫反 应。
显示在T细胞表面有许多 艾滋病病毒存在
(四)艾滋病/ HIV感染流行情况
(二)无症状HIV感染期(Ⅱ期 )
此期平均8-10年。在急性HIV感染期后即进入HIV 感染的无症状期。此期特点是无临床症状和体征, 少数可查到全身淋巴结病(除腹股沟外,有两处淋巴 结大)。此期血清HIV抗体 阳性和p24抗原阴性,CD4 /CD8比值正常。在这一时期中,CD4细胞和HIV病 毒在相互斗争中每天均大量破坏与新生,处于相对 平衡之中。
(三) HIV感染机制
⒈ 病毒的复制 一旦病毒进入靶细胞,病毒颗粒便去包膜而 释放其RNA。HIV RNA在pol基因产生的逆转录 酶的作用下形成宿主细胞的前病毒DNA,而 HIV前病毒DNA在HIV整合酶的作用下插入宿 主细胞的DNA基因中。HIV进入靶细胞并建立 感染后,由感染细胞释放出的病毒颗粒将随血 循环而播散至全身各部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包括淋巴结、肝脏、脾和骨髓等部位的细胞均 可能成为感染细胞。
二、HIV感染/AIDS的临床表现
HIV感染的全过程包括:初发急性HIV感染,无症 状HIV感染和AIDS三期。通常将急性感染期和无症 状HIV感染期合称潜 伏期,平均8-10年。潜伏期短
则为半年,长则达20年以上,直到机体免疫功能崩
溃而进入感染晚期。
(一)急性感染期(Ⅰ期 )
从暴露到急性发作,期限从6天到6周不一,急性
二、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严格筛选献血者 (二)加强采血和血液制品制备的无菌技术操作 (三)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 (四)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五)加强消毒制度和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
输血ppt课件
无感染且HCT≥30%的病人 择期手术前一个月开始,可每3~4天
65
艾滋病(AIDS)
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 输血也是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窗口期:据报道大约为45天 每输入1U(200m1)血制品引起HIV感
染的危险性为1/225 000;在高流行 区则可增至1/40 000~1/60 000
66
爱滋病全身溃疡
其它
梅毒、细胞病毒感染、黑热病、 回归热、布氏杆菌病、EB病 毒感染、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 感染
治疗 插管,输氧,机械通气 48~96小时内好转
55
发生机制: 供血者血浆中存在白细胞凝集素 或HLA特异性抗体
预防: 不采用多次妊娠供血者 的血浆作为血液制品
56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 宿主病
(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 TA-GVHD)
18
观察病人 体温、脉搏、 血压及尿色
19
血液过滤
细胞聚集物 纤维蛋白块
20
血液
中不加 入任何 药物, 以免发 生凝血 和溶血
输血并发症 及其防治
22
发热反应
pyrogenetic reaction 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约为 2%-10 %
23
主要表现
输血后15分钟~2小时内, 畏寒、寒战、高热39~40℃, 伴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潮红, 持续30分钟~2小时后逐渐缓解。 少数严重者出现抽搐、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68
预防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检查献血源,杜绝传染病人及可
医学PPT课件: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及防范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29床,李某,男,46岁,血型“A”,诊断 :先 天性巨结肠术后;另一患者35床,马某,男,72 岁,血型“AB”,诊断:腹腔出血、失血性休克 。8 月2日当日两位患者都要输血浆。8月2日1血浆 200ml 在治疗室进行“三查八对”后,其中1位护士单独 执 行,错误地输给了29床李某,14:15发现错误后
输血反应的预防(溶血)
加强输血、配血过程中的查对工作,认真做好血 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原则,严格把握血液预热的温
度,不输有缺陷的红细胞及变质血液
输血反应的预防(其他)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严格进行献血员体检 在血制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效手段灭活病毒 采用自体输血等可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保证病
思考相关问题
病人为什么未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 2位护士在输血操作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发现输血错误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还有......?
输血反应原因分析
一.无菌操作不严格 二.输入的血液本身问题(供血者血液内有过敏原或
致热源) 三.多次输血患者体内产生抗体 四.患者基础疾病重、病情变化快、免疫力低下,输
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及防范
2010--2011上半年输血反应分析
➢ 共发生输血反应18例。其中,1例输错血浆而发 生严重差错;另外由输血浆引起的10例,压积红 细胞5例,冷沉淀2例,全血1例。
➢ 输血反应分类:过敏反应13例,其中过敏性休克3 例;发热反应4例;其他1例。
➢ 处理记录:1.立即停止血液制品的输入,并肌肉 注 射 盐 酸 异 丙 秦 25 mg 或 静 脉 注 射 地 塞 米 松 10mg。2.留样送血库复检 3.血袋保存24小时 (冷藏)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PPT课件(模板)
输血传播疾病
• 3.巨细胞病毒 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如
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者、器官移植患 者等。在库CMV存活时间较短,所以输库 存血比输新生鲜血传播CMV的机会少。
输血传播疾病
• 4.疟疾: 输全血或成分血均可以传播疟疾原虫,疟
原虫在冷冻细胞中可存活数年之久。 输血传播疟疾的潜伏期输入疟原虫数量及
液量过多超过了患者的心脏承受能力,血 容量急剧扩张。
不良反应 即发型(免疫性)反应 免疫性反应 溶血反应 发热性非溶血反应 过敏休克反应 荨麻疹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常见原因 RBC血型不合 白细胞抗体 IgA抗体 血浆蛋白抗体 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
不良反应
即发型非免疫反应
非免疫性反应
常见原因
高热(有休克) 充血性心衰竭
(2)枸橼酸钠中毒
(3)血管微栓塞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 包括: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胸闷 、气短、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获得其中的1项 以上者确诊为过敏反应。
• 一旦出现上述反应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给予地 塞米松,非那根肌注,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并给 予1/1000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并给予补液、升压 、吸氧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有效。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不良反应
• 常见的输血反应有哪些? • 免疫性输血反应:
是由于输入异体的红细胞、白细胞、血 小板或血浆蛋白的抗原刺激受血者产生抗 体,当再次输入针对已产生抗体的相应抗 原时,即发生免疫反应(抗原抗体结合所引 起)。
不良反应
• 非免疫性输血反应 ➢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原因是短时间内输血速度过快,或输入血
• 临床上输用新鲜红细胞,口服祛铁剂后症 状好转。
《输血知识培训》ppt课件
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包括大量失血、贫血、凝血功能障碍、 重症感染等多种情况。
禁忌症
对输血成分过敏、心功能不全、肺水肿、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患者应慎重或避免 输血。
输血反应类型及处理
发热反应
常见症状为发热、寒战 等,应停止输血并对症
处理。
过敏反应
可出现皮肤瘙痒、荨麻 疹等,应立即停止输血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输血流程,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效率。
新型血液替代品的研发
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血液替代品,解决血源紧张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2
血液成分及其功能
全血、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血 液成分的作用及适应症。
输血操作流程
从申请、核对、取血到输血等整个 流程的规范操作。
04
新型输血技术介绍
自体输血技术
包括术前自体储血、术中血液回收和术后引 流血液回输等技术。
成分输血技术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输注特定的血液成 分,提高治疗效果。
换血治疗
对于严重溶血病患者,需进行换 血治疗,以清除体内抗体和胆红 素。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预防和 处理并发症。
其他特殊情况处理建议
稀有血型患者输血 建立稀有血型库,提前备血,确保患 者用血需求。
输血反应处理
对于输血反应患者,立即停止输血, 给予相应治疗和处理。
输血传播疾病预防
严格筛选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确 保血液安全。
原因并采取措施。
持续改进计划制定
问题分析
针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 出根本原因。
制定改进措施
根据问题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优 化输血流程、加强输血前评估等。
输血相关传染病课件
31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 淤胆型感染 肝炎后肝硬化
32
实验室检查
❖ 肝功能检查 ❖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 HBV DNA检测: 早期感染的最直接证据 ❖ 其他检查: 血氨、尿常规检查等
33
治疗原则
❖ 抗病毒治疗 ❖ 护肝治疗 ❖ 支持对症治疗 ❖ 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等的治疗
对HIV检测抗体阳性者应做好咨询、保密和报告工作。对HIV抗体阴性者, 如近期有高危 行为如性乱史、吸毒史、受血史、献血浆史, 或有急性 流感样症状等情况, 为排除窗口期的可能, 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 连续2次。对HIV抗体可疑的对象要作好咨询和随访工作。
21
四、HIV感染/AIDS的治疗和预防
(4)防止外伤时接触污染血液。
(6)采血和输血应规范操作, 严格消毒。
(7)对血源严格管理, 提供无偿献血。
(8)严格进行血液检验, 加强血液检验质量控制。
(9)加强对医护人员和血站、实验室人员的培训, 提
高自我保护意识。
23
2.预防性接触传播: (1)禁止卖淫嫖娼和性乱。 (2)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 (3)加强宣传活动,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
60℃ 10h或用1: 1000福尔马林在37℃ 下处理6h也可使血清传染性消失。
36
❖流行病学
❖全球分布,无明确地理界线。
❖我国正常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 1.35%,个体献血者为13.6%,个别 地区更高。
❖传染源: 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HCV 携带者
❖传播途径
❖1.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
37
40
可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他疾病
巨细胞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属的一种DNA病毒 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 RNA病毒 梅毒: 4℃ 3~6天失去活力,不再具有传染性 疟疾: 弓形虫病: 其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隐匿性HBV感染与血液安全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3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残留风险度 昆明、乌鲁木齐、洛阳、广西柳州、绵阳地 区:
两遍ELISA检测后 HBV: 1/1104 HCV: 1/62500 HIV: 1/185185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924-925)
4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残留风险度
广州地区:
NAT前
NAT后
HBV: 1/30147
25 56
10 62 86
7
15 68
MP-核酸检测 NAT
窗口 期 WP (d)
36
缩短 缩短 天数 % reduc ed (d)
9
20
13 59 82
11 11 50
88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输血传播疾病的3个原则
献血者挑选/排除
血液检测
灭火去除
9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1、建立组织健全的输血服务 体系; 2、从自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 血液; 3、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有 质量保证的筛查; 4、合理用血; 5、实施有效的质量体系
6
血液检测与血液安全
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的窗口期比较
Viral RNA, Ag or Ab
Level
HIV-1 RNA
p24 Ag
Ab to HIV-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Level
HCV RNA
Ab to HCV
0
10 20 30 40
必须使用高度灵敏和特异的HBsAg酶 免(EIA/CLIA) 方法进 行 血液筛查。 在低通量、偏远地区的实验室或紧急状态下,可以使用高度灵 敏和特异的HBsAg快速检测方法或颗粒凝集实验对血液进行筛查。 并不推荐抗HBc的检测作为常规筛查内容。 国家必须根据HBV的 流行率和发病率来决定是否有需要开展 抗HBc的血液筛查。 并不推荐ALT的筛查W。HO推荐2009
10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通用原则
为使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1、所有全血和单采的血液在发到临床应用或制备血浆 制品前必须开展传染病原的筛查; 2、所有血液必须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HIV、HBV、
HCV 和梅毒血清血标志物的筛查; 3、对血液开展其它传染病原的筛查,例如疟疾或恰加 斯氏病,必须以当地流行病学资料为依据; 4、血液筛查所用试剂必须高度灵敏和特异,并且特别 进行了血液筛查使用WH的O评推荐估,和20有09效性确认;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江苏省血液中心 黄成垠
1
输血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感染类型 HIV-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梅毒 细菌污染 其它病原(新发和再现传染病)
2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残留风险度
Blajchman MA, Vamvakas EC. NEJM 2006; 355: 1303-1305. 4
1/46643
HCV: 1/70591 1/723526
HIV: 1/645099 1/1254770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28-130)
5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残留风险度 核酸检测试点工作数据初步估计:
ELISA-/NAT+ HBV: 46.1/10万 HCV: 2.1/100万 HIV: 6.1/100万
13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HIV — 推荐
为减少HIV通过输血传播的风险
必须使用高度灵敏和特异的抗HIV1/2酶免试剂或联 合抗原/抗体酶免试剂(EIA/CLIA)对血液进行筛查;检 测方法必须有能力检测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特殊亚型。
对于在偏远地区或紧急状态下检测量较小的实验 室,可以使用高度灵敏和特异的抗HIV1/2快速检测方 法进行筛查。
11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通用原则
为使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5、在考虑开展其它技术,例如核酸检测之前,对所有 的血液使用质量保证的血清学筛查必须到位; 6、只有对所有筛查试验和所有病原标志物均为无反应 的血液和血液成分才能发放临床应用或制备血浆制品; 7、对所有筛查呈反应性的血液必须明确标识,从具备 质量保证体系的库存中移出,并且单独以及安全地存放 起来,直至其按照国家规定安全大废弃或为质量保障或 科学研究而保存。
50 60 70 80 970
Days post infection
血液检测与血液安全
检测窗口期(Window Period)
病毒
抗体 检测
Ab ass ay( d)
HBV HCV 72 HIV 22
抗原 检测 Ag ass ay( d)
45
16
ID-核酸检测 NAT
窗口 期 WP (d)
20
缩短 缩短 天数 % reduc ed (d)
WHO推荐,2009
12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HIV
• 有包膜的RNA逆转录病毒 • HIV-1和HIV-2(西非和印度) • 在血液成分中稳定
- >95%的病例有传染性 • 血液筛查检测
- 抗HIV-1(+O群)+抗HIV-2(WP=22d) - 合并检测(抗HIV+P24抗原)(WP=16d) - HIV-RNA(wp=8d)
WHO推荐2009
14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HBV
• 有包膜的嗜肝DNA病毒 • 几种型别:A-H 8个基因型,我国主要为B C • 在血液成分中稳定存在
- >95%的病例有传染性 • 血液筛查检测
- HBsAg - 抗HBc - HBV-DNA
15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HBV — 推荐
为减少HBV通过输血传播的风险
血清HBsAg 阴性,但血清和 (或) 肝组织中 HBV DNA 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抗-HBe 和 (或) 抗HBc 阳性。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除HBVDNA 阳性外,其余HBV 血清学标志均 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 起的肝损伤。《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16
隐匿性HBV感染与血液安全
隐匿性HBV感染(OBI)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
是指以现有试验方法检测HBsAg结果为阴性, 在患者肝脏中存在HBV DNA,在血清中可检测 到或检测不到HBVDNA;若血清可检测出 HBV DNA,其含量通常<200I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