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貌的成因、类型与演化
高中地理教案: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
高中地理教案: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地貌变化简介地貌,是地球表面上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峰、山脉、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变化是指在地球历史上,由于内部和外部力量作用而造成的地形变化。
本文主要探讨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
地貌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球内部运动、板块构造、气候变化、风化、侵蚀、沉积等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表地貌特征的演变。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
第二章:地球内外力量的作用地球内部运动是影响地貌变化的主要力量,它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板块构造等。
地震是由于板块移动所引起的,一些高山和深谷就是由于地震的作用而形成的。
火山爆发则是因为岩浆从地球内部涌出,经过冷却后形成的,它们在地表上的分布也对地貌的形成造成了重要影响。
板块构造本身就是指地球上的板块,它们不断运动,产生震动、山脉和断层等地质现象。
通过板块构造的演化,可以看出地球的变化历程以及地貌特征的演变。
同时,地球表面的风化、侵蚀、沉积等因素也对地貌特征的形成和改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受到气候、水和化学反应等自然力量的破坏,其结果是形成形形色色的岩石特征。
侵蚀则是指水、冰或风等力量侵蚀着地表材料,起到搬运和浸泡的作用。
沉积则是由风化和侵蚀带来的物质沉积在地表,形成各种地理形态。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
第三章: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主要受到地球内部运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板块运动、风化、侵蚀和沉积等。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各种自然因素对地貌的影响。
3.1板块构造引起的地貌变化地球的地表被分成了板块,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在板块边界处会发生地震、火山和冰川等现象。
在板块夹层处,板块之间的摩擦会使岩石变成熔岩,并形成山脉或海沟等特征,这些特征非常显著,对地貌演化的影响也非常大。
当然,由于板块运动的方式、速度和力度不同,其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3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教材的图、文中获取内、外力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观看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理解,并能通过分析识别外力作用的不同地貌。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学生看有关地貌的图片,引出“地表形态”的概念,并设问“是什么力量营造了这样千变万化的地表形态?”【补充概念】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合作探究1:【读一读,议一议】读课本P69-70图文回答下列问题: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何处?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作用速度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对地形各产生怎样的影响?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合作探究2:阅读P70图4.2【议一议,写一写】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问题。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1)公元79-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运动中,判断依据:(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运动状态中,判断依据:(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课堂导学】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产生的热能。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地貌成因及类型
近岸带承载力高, 远岩较差 湖心沉积物强度很 低 沼泽地带泥碳含水 量极高,不宜做天 然地基
海洋沉积物
可分为滨海带、浅海带、大陆斜坡和深海带 滨海带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但透水性强 浅海带含水量高,较疏松,压缩性大,强度较 低 大陆斜坡和深海沉积表层的砂砾稳定性差
冰碛和冰水沉积物
成分极不均匀 磨圆性差,棱角分明,不具成层性
风积物 风积物主要有风成砂和黄土
风成砂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具有较高的承载 能力但抗风蚀能力极差 黄土均匀无层理,孔隙大,具有湿陷性。
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 形成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称为地貌。
地貌的成因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共同控制。
内力地质作用 形成了地表的基本起伏形态-大
的隆起与大的凹陷。
外力地质作用削高填平,夷平地表。
地貌发展规律
地表形态,取决于当时及以前一定时期内、外力地 质作用间强烈程度差异的关系。
地表上升量>剥蚀量,升高,山岭地貌。 地表上升量<剥蚀量,夷平,剥蚀平原。 地表下降量>堆积量,下降,低地。 地表下降量<堆积量,填平,堆积平原。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条件等因素
的影响。
地貌分级
巨型地貌:大陆与海洋,大的内海及大的山系都是巨 型地貌。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所 以又称大地构造地貌。 大型地貌: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为大型地貌,基 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中型地貌: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为中型地貌, 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内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 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决 定于外力作用的特点。 小型地貌: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为小型 地貌,基本上受着外力作用的控制。
山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山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山地地貌是地球表面最为壮丽而独特的自然景观之一,它的形成与演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
山地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因素和水文作用的影响,而其演化过程又涉及到风蚀、水蚀、冰蚀等多种力量的作用。
首先,地质构造是山地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表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抬升会导致原本平坦的地面上出现断层、褶皱和隆起,最终形成山地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引起的。
在这种构造运动中,地壳被迫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其次,气候因素也对山地地貌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
气候因素主要体现在降水和温度上。
降水过程中的雨水、融雪和冰雹等会对山体进行侵蚀,并搬运和沉积岩石颗粒形成新的地貌。
冷区山地的山地地貌则主要受到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冰川巨大的压力和冰磨蚀作用使得山地表面产生明显的U字谷、冰川湖和冰碛地等特殊地貌。
同时,水文作用是山地地貌形成的又一个关键过程。
降雨和融雪水会通过流水形成溪流、河流和瀑布等水系,其搬运的底部质沉积物会不断积累形成河床、洪道和洪水平原等地貌。
此外,流水还有可能侵蚀山体,形成峡谷和溶洞等特殊地貌。
而在山地的山脚下,由于地势的变化和河流的淤积,还可能形成台地和扇贝地等特殊地貌。
除了以上因素,风蚀也是山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高海拔地区,强风常年吹刮山地的表层,搬运了许多砂石颗粒,形成了著名的风蚀地貌,如风蚀孤峰和风成沙漠等。
总之,山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地质构造、气候因素、水文作用和风蚀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了解山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规律,同时也能够提供宝贵的地质资源和风景资源。
在保护和利用山地地貌上,应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研究山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我们还应关注如何保护山地环境,防止人类活动对山地地貌的破坏,以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地貌与地貌类型
高考地理地貌与地貌类型地貌是指地壳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和地表特征的总称。
它是地球表面构造活动的结果,是地球长期以来的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对于地理学考试来说,地貌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在考试中对地貌及其类型的认识和理解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一、地貌的定义与分类地貌是地壳上陆地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总称。
地貌的形成与构造运动、风化作用、水的作用、冰雪和重力的作用等有关。
地貌有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高原:指相对平坦和连绵的地表,具有较高的海拔和广阔的面积。
高原通常由巨大的岩石块状构成,是地壳构造抬升后的产物。
例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由造山运动形成。
2. 山脉:是地壳的隆起带,具有较大的海拔和陡峭的坡度。
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的挤压和隆起形成的,代表性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3. 山地:是指在山脉周围形成的地形,其地势较高,坡度较大。
山地通常由多个山峰和山谷组成,地形起伏较大。
中国的川西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地貌。
4. 平原:是相对平坦和广阔的陆地表面,没有明显的起伏。
平原通常由沉积物覆盖而成,是河流冲积、风力作用和海洋沉积的结果。
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都是中国的广阔平原地貌。
5. 丘陵: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地势较高,但坡度较缓。
丘陵通常由构造抬升和侵蚀作用共同形成,地形起伏较小。
英国的丘陵地貌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
6. 河谷:是河流侵蚀剧烈地区形成的地形,具有狭长而陡峭的特点。
河谷分为V型谷和峡谷两种类型,是水的作用造成的。
云贵高原的剑门关就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地貌。
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等。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地壳运动会导致地形的隆起和沉降。
例如,地壳的抬升会形成高原和山脉,而地壳的下降会形成低洼地区和盆地。
2. 气候:气候对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候可以通过降水、风力、冰雪和温度等因素影响地表的风化和侵蚀过程。
地理学中的地形地貌的成因及演化
地理学中的地形地貌的成因及演化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起伏和形态特征,它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地形地貌的成因及演化过程是地球科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地质力学和气候变化两个方面探讨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地质力学对地形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地球的地壳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岩石构成,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和作用。
构造运动是地质力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包括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抬升和沉降。
板块运动会导致山脉的形成、断裂带的生成以及地震的发生,从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抬升和沉降则会造成海平面的变化和河流流域的形成。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所致,而尼罗河流域的形成是由于东非大裂谷的挤压作用。
此外,火山喷发和地震也会对地形地貌产生重要影响,它们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和构造,形成火山岛、火山口以及地震断裂带。
另外,气候变化也是地形地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影响地形地貌的过程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个方面。
物理风化主要是由于温度、冻融作用、风蚀和地表水的破坏等因素引起的。
例如,冻融作用会使岩石受到破坏,形成大小不一的碎石堆。
化学风化则是由于化学反应引起的,例如酸性降雨会溶解石灰岩,形成洞穴和喀斯特地形。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改变水文循环,进而影响到河流的径流量和河道的形态。
例如,气候干燥会导致河流的变短和枯水期的延长,反之则会导致河流的变长和洪水的增加。
除了地质力学和气候变化,地球表面的动态过程也对地形地貌有着重要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动态过程之一是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包括溶蚀、冲蚀和风蚀等一系列作用,它们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和结果。
例如,河流的冲蚀作用会形成峡谷和峡谷,海浪的侵蚀作用会形成海蚀悬崖和海蚀洞。
此外,冰川侵蚀和风蚀也会对地貌产生重要影响,它们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和质地,形成冰川谷和流纹状砂丘。
总而言之,地形地貌的成因及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质力学、气候变化和地球表面动态过程等多个方面。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彩,有高山峻岭、广袤平原、幽深峡谷、辽阔海洋等等。
这些千变万化的地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作用逐渐形成和演变的。
地貌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力量,它可以使地壳上升或下沉,形成高山、高原或者盆地、洼地。
比如,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而形成的。
这种地壳运动往往规模巨大,对地貌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岩浆活动也能改变地貌。
当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时,会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凝固,可能会堆积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形。
而在地下深处的岩浆活动,则可能导致岩石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岩石类型,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
与内力作用相比,外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崩解,为后续的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侵蚀作用则通过水流、风、冰川等力量,将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带走。
例如,河流不断地冲刷河岸和河床,能够形成峡谷、河曲等地貌;风的吹拂会塑造出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奇特景观;冰川的侵蚀则能形成 U 形谷、角峰等典型的冰川地貌。
搬运作用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转移到其他地方。
水流、风、冰川等搬运介质的能力各不相同,它们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量大小,选择搬运不同大小和重量的颗粒。
沉积作用则发生在搬运能力减弱的地方,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地貌。
比如,在河流的入海口,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往往会形成三角洲;在干旱地区,风力减弱时,沙尘会沉积形成沙丘。
固结成岩作用则是将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
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岩石可能再次受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参与到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除了上述的地质作用,气候、生物等因素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地貌演变过程
高中地理地貌演变过程地理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球长期以来受到构造、气候、水文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地貌演变过程是指地貌形态在长时间内发生变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构造、气候和水文等方面,探讨高中地理地貌演变过程的相关内容。
一、构造作用下的地貌演变地球的地壳由许多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形成了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对地貌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会引起地壳的抬升、下沉和断裂等变化,从而改变地貌的形态。
地震还可能引发火山喷发,形成新的地貌景观。
此外,地壳的隆升和沉降也是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
隆升是指地壳的上升运动,它会使地表上的山脉和高原形成。
沉降则是指地壳的下沉运动,它会形成盆地和湖泊等地貌特征。
二、气候变化对地貌的影响气候是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降水和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地表的侵蚀和沉积过程。
降水是地表侵蚀的主要力量之一。
降水通过雨水的冲刷和河流的冲刷作用,将地表的土壤和岩石颗粒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特征。
此外,降水还会形成湖泊和沼泽等水体。
温度的变化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例如,高温会导致岩石膨胀,进而引发岩石的剥落和崩塌。
而低温则会使水分凝结成冰,形成冰川。
冰川通过冰的运动,将地表的土壤和岩石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冰川地貌。
三、水文过程对地貌的塑造水文过程是指地表水在地表上的流动和储存过程。
水文过程对地貌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是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流通过冲刷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的形态。
冲刷作用指的是河水冲刷地表的过程,它会形成河谷和峡谷等地貌特征。
沉积作用则是指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床上沉积的过程,它会形成河滩和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湖泊也是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泊通过沉积作用,将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湖底,逐渐形成沉积盆地。
同时,湖泊还通过蒸发作用,使水分蒸发,形成盐湖等地貌特征。
总结高中地理地貌演变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受到构造、气候和水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地貌与地貌演化研究
地貌与地貌演化研究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地形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
而地貌演化则是指地表形态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地貌与地貌演化研究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以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演变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构造运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它们导致了地壳的隆起和沉降,进而造成了山脉的形成和高原的产生。
侵蚀作用则是水流、冰川和风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搬运,形成了河流的沟谷、冰川的山谷和风蚀的沙丘。
沉积作用主要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携带的沉积物在河口和海底堆积形成的沉积层。
在地貌演化过程中,地表的形态会经历多个阶段。
首先是起源阶段,地表形成初期,各种地质力量开始作用,地面开始隆起或沉降。
然后是发展阶段,地表形态逐渐成熟,山脉、河谷等地貌特征逐渐形成。
接着是稳定阶段,地表形态趋于稳定,河流渐渐平缓,沉积作用逐渐占主导地位。
最后是衰退阶段,地表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和沉积,地貌特征开始消失,地形逐渐平坦。
地貌与地貌演化研究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貌与地貌演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变史和地表的动力学过程,为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地貌研究可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为农业、水利和城市规划等提供理论指导。
此外,地貌演化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地质资源,如矿藏和石油等,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参考。
目前,地貌与地貌演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常用的研究手段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这些工具和方法使地貌研究更加精细和准确,为地表形态的演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解释。
同时,随着地球科学的不断进步,地貌与地貌演化研究也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地貌与气候变化、地貌与生态环境等。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5)滑坡的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的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的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的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5)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6)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限,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的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3)冰川的类型: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地;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5)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这些小丘为羊背石6)终碛堤与鼓丘: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7)常见的冰川地貌:冰蚀、冰碛、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1)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多年冻土:多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或至少连续3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称为~2)活动层: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3)影响多年冻土厚度的因素:1.气候影响:大陆性半干气候较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展,因而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形成,黏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超市黏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黏土组成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手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余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小;4)冻土的热状态剖面图与地温年变化深度:5)石环的形成过程:石环是由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形成的,过程:活动层中的大小混杂的砂砾,冬季先从地面冻结,砂砾层空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地面和砂砾层中的砾石一起被抬高,砾石下部尚未冻结而出现空隙,砂土填入或水深入形成冰透镜体,夏季,活动层上部解冻,由于砾石和砂土的导热率不同,砂土中的冰先融化,地面逐渐回降到原来位置,但砾石下部仍未冻结状态,这时一些大颗粒碎石或砾石却比周围含水砂土位置相对升高,等砾石下部冰开始融化时,砾石周围的砂土向砾石下部移动,填垫在砾石下部,当活动层全部融化后,砾石却相对抬升了一段距离,在这种冻融过程反复作用下,打的石块就逐渐被顶托到地面除上述垂直方向的冻融迁移外,还有水平方向的迁移;水平方向的迁移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在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中,冻结是体积膨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层的大,结果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就形成一个微微向上凸起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解冻时,由于砾石和含水砂土的导热率不同,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了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砾石下部也融化时,砾石则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凸出在地面上,则向四周较低的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6)冻土发育的空间差异:冻土发育不仅要有一定的低温,而且还与一定湿度有关,因此,处在同一低温条件下,由于湿度的不同,冻土地貌发育的程度在空间上也不一样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的搬运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2)风积物的特点:1.颗粒粒径一般只限于1mm以下2.风机无的粒度均一,比湖沙、河流沙河海滨沙的分选都好3.风成沙的磨圆度高4.沙粒表面有许多凹坑,这时沙粒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撞击形而成,这种现象只限于大沙粒小于的颗粒这种现象不明显5.有些石英砂表面有溶蚀痕迹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沉积物,6.风成沙一般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和各种重矿物如角闪石、绿帘石等,容易磨损的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小的颗粒被吹扬到更原地地方,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很少见到3)雅丹: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龚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4)新月型沙丘的形成过程: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不断堆积在沙堆丘部的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雏形新月形沙丘再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5)脚部分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旋祸,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页的流沙,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难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6)常见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岇三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浅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的流水侵蚀都有关2)黄土地貌的发育阶段:黄推堆积时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和黄土堆积后的侵蚀地貌发育阶段3)常见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谷坡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第九章海岸地貌1)海岸的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波浪作用: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之一,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海面涨落过程称为涨潮和落潮,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海流作用: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海啸作用:海啸是突发的海底断层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者划入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2)海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潮汐,风暴、海啸引起的上涨和贿赂,也有第四季的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海面升降变化第十章大地构造地貌1)构造山系的分布与特征:大致分为两大带:一是环绕太平洋沿岸的构造山系带,二是为略呈东西向的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特征:1.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不仅造山作用时期形成的构造形迹发生再变形,新生代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有些山地不同时代的多期侵入体3.山体的边缘有大规模的正断层和相邻的下沉盆地的沉积厚度加在一起,高差可大10千米4.山地呈断块抬升或拱区抬升,改变地形特征,水系重组,地貌变形或错位,并能发育多及夷平面5.这些山地长石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频繁地带6.构造山西都有很厚的地壳,深部在所谓的山根,2)大陆裂谷的成因:裂谷形成的力源问题:大陆裂谷是地壳拉张的结果,在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炽热的地幔上升流的作用使岩石圈上拱呈穹隆外形,由于地幔上升流造成岩石圈上拱引起的区域拉张,岩石圈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破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形成过程中的扩展问题:裂谷形成发展过程是先在某一地段开始破裂,然后再从这里向远端扩展,裂谷的形成阶段:根据谷内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可把裂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奠定盆地的基础,地形经过长期夷平作用而起伏很小,侵蚀切割作用很弱,在古风话壳之上沉积细粒沉积物,第二阶段:盆地大幅下降,地形高差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因而在盆地内堆积粗粒物质3)海沟-岛弧地貌:。
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1.引言黄土地貌是中国广袤土地上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地质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从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2.地质条件与黄土的形成黄土地貌主要分布于中国中西部地区,这一地区主要由黄土和红黄土组成。
黄土是在新生代晚期由风成作用集积而成的,其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首先是地壳运动。
在新生代晚期,这一地区发生了多次地壳运动,这些运动促使了物质的堆积与迁移,为黄土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其次是岩石的侵蚀和风化作用。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黄土地区的岩石经历了长期的侵蚀和风化,而这些物质在风的作用下被带到了远离源区的位置,随后与传统土壤混合,形成了黄土。
此外,还存在着植被和河流的作用。
这些因素在黄土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植被的保护和河流的侵蚀促进了黄土在地下层的形成。
3.气候因素对黄土地貌的影响气候因素在黄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土地貌所处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属于内陆干旱地区,这种干旱气候是黄土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干旱气候导致了植被的退化和土地的荒漠化,这使得黄土地貌的形成更为加速。
在干旱环境下,土壤中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土壤颗粒因此更容易被风力带走,造成黄土的形成。
除了干旱,温度变化也是黄土地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季节性的温度波动导致了土壤的膨胀和收缩,使得黄土在地表和地下不断变化,从而推动了黄土地貌的演化。
4.黄土地貌的演化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黄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古代的耕地和现代的工程建设对黄土地貌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黄土地区主要用于农田耕作。
农民使用犁具翻耕土壤,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排水情况,导致黄土地貌的地下层不断被暴露,形成新的黄土。
而现代的工程建设,如水利工程、公路和城市化进程,也对黄土地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这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土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挖和填充,改变了黄土地貌的原貌。
各地貌成因总结范文
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千姿百态,它们是地球内部与外部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地质作用和自然因素。
以下是对各地貌成因的总结:一、构造地貌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构造地貌及其成因:1. 山脉:山脉的形成主要与板块构造运动有关。
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使地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
2. 谷地:谷地通常是由于断层活动或河流侵蚀而形成的。
断层活动使地壳发生断裂,形成谷地;河流侵蚀则使谷地逐渐加深、加宽。
3. 盆地:盆地是由于地壳下沉、岩层褶皱或断层活动形成的。
如四川盆地就是由于地壳下沉和岩层褶皱形成的。
二、侵蚀地貌侵蚀地貌是指地表物质在外力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形成的地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侵蚀地貌及其成因:1. 河流地貌:河流在流经地表时,对河床和河岸进行侵蚀,形成峡谷、瀑布等。
河流地貌的成因与河流的侵蚀力、流速和河床物质有关。
2.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成与海浪、潮汐和风力等自然因素有关。
如海蚀地貌(如海蚀洞、海蚀崖)和海岸沙丘等。
3. 漫滩地貌:漫滩地貌是由于河流携带物质在出山口处沉积形成的。
如黄河的“地上河”地貌。
三、沉积地貌沉积地貌是指地表物质在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下沉积形成的地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沉积地貌及其成因:1. 河流沉积地貌:河流沉积地貌主要包括河漫滩、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等。
河流携带物质在出山口处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流入海口处,携带物质沉积,形成三角洲。
2. 风成沉积地貌:风成沉积地貌主要包括沙漠、沙丘、戈壁等。
风力搬运物质,在风力减弱的地方沉积,形成沙漠、沙丘和戈壁。
3. 冰川沉积地貌:冰川沉积地貌主要包括冰碛、冰水沉积等。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物质并沉积,形成冰碛和冰水沉积。
四、火山地貌火山地貌是指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火山灰和气体等物质在地表形成的一系列地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火山地貌及其成因:1. 火山锥:火山锥是由于岩浆喷发、冷却和凝固形成的。
山地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
山地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山地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呈现出的山脉、山峦、山岳等地形特征,是地球表面形成与演化的重要部分。
山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过程通常涉及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水系发育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下面将以压褶、侵蚀和地震三个方面来分别介绍山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压褶是指地壳板块间的推挤作用导致地壳产生折叠和褶皱现象。
这种压力通常来自于板块运动的相互碰撞,比如地壳边界的冲撞带。
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地形就会发生变形。
在一些地区,这种挤压作用会导致地壳内部的岩层产生受力变形,形成了褶皱结构。
这些褶皱通常呈波浪状或S形,形成了山地的骨架。
而侵蚀则是山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另一个重要过程。
山地地貌通常被河流、冰川、风等侵蚀作用所改变。
其中,河流是最常见的侵蚀因素。
当雨水从山脉上流下时,会侵蚀表面的土壤和岩石,形成河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会越来越深,形成峡谷和峡谷壁。
冰川侵蚀则主要发生在寒冷地区的山地。
冰川的形成,通常是由于高海拔地区的积雪不断堆积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逐渐压缩成冰,并推动着周围的岩石和土壤。
这种侵蚀方式会形成峰和谷,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喀喇昆仑口。
风也会对山地地貌产生侵蚀作用,尤其是在沙漠地区。
风会把沙粒吹到山地,使山地表面的岩石和土壤逐渐被侵蚀,形成沙丘和沙漠。
与压褶和侵蚀不同,地震是一种通过地壳运动导致山地地貌变化的自然灾害。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断层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当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发生裂缝和位移,进而导致山地地貌的变化。
在一些地震活跃的地区,山地地貌会因此而发生断裂和崩塌,形成新的山脉或山谷。
比如,中国的地震带上就有很多山地地貌是由地震活动引起的。
总结起来,山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中,压褶、侵蚀和地震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压褶使山地的地表岩层产生折叠和褶皱,形成山地的骨架;侵蚀则通过河流、冰川和风等因素改变山地的形态;地震是一种地壳活动导致的地震地貌变化。
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和演化了地球上的山地地貌。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
主要分布地区:沙漠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如撒哈拉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影响:沙漠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沙尘暴、土地荒漠化等
岛屿
定义:被水体包围的陆地
分类:大陆岛、火山岛、珊瑚礁岛等
特点: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分布广泛
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火山喷发、海浪侵蚀等
地貌的演变过程
04
地貌演变的定义与分类
欧洲的自然资源:欧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矿产和水力资源等,这些资源对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非洲地貌特征与分布
非洲地貌类型:高原、盆地、沙漠、湖泊等
非洲地貌分布: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撒哈拉沙漠等
非洲地貌特征: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非洲地貌形成原因: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生物活动等
美洲地貌特征与分布
美洲大陆的轮廓和特点
美洲地貌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美洲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
美洲地貌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洋洲地貌特征与分布
大洋洲地貌类型: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岛、珊瑚礁等
大洋洲地貌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
大洋洲地貌特征:以珊瑚礁和火山地貌为主,同时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地貌演变的过程:地貌演变的过程通常包括多个阶段,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等。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地貌演变的控制因素:地貌演变的控制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质构造等,而人类活动则包括农业、工业、交通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地貌演变产生影响。
地貌演变的定义:地貌演变是指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形成原因:盆地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侵蚀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地理必修件常见地貌类型
5
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产生活
地貌类型影响农业生产:如平原适合种植,山区适合畜牧 地貌类型影响居住环境:如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山区人口稀少 地貌类型影响交通建设:如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山区交通不便 地貌类型影响旅游资源:如山区风景优美,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经济发展
地貌类型影响自然资源的 分布和利用
地貌类型的形成因素
内力因素
地壳运动:板块 挤压、拉伸、升 降等
岩浆活动:火山 喷发、岩浆侵入 等
地震活动:地震 、断层活动等
气候因素:气候 变化、降水、风 化等
外力因素
水:形成河流、湖泊、海岸 等地貌
风:形成风蚀地貌,如沙漠、 戈壁等
冰:形成冰川、冰斗、冰蚀 湖等地貌
生物:形成土壤侵蚀、生物 堆积等地貌
旅游开发:利用地貌特色,发 展旅游业,如丹霞地貌、喀斯 特地貌等
资源开发:利用地貌资源,如 矿产、水资源等,但要注意环 境保护
农业开发:利用地貌条件,发 展农业,如梯田、绿洲等
生态保护:保护地貌环境,维 护生态平衡,如湿地、森林等
20XX
THANK YOU
汇报人:
侵蚀等自然因素形成的
3
地貌类型的特点与分布
山地地貌的特点与分布
山地地貌的特点:地势陡峭,地形复杂,海拔较高,气候多变
山地地貌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板块交界处,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山地地貌的形成:由于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冰川作用等自然因素形成的 山地地貌的影响:对气候、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形成原因:地壳运动、河流沉积、 冰川作用等
高原
定义:海拔较 高,地形平坦 或起伏较小的
地区
特点:地势高, 气温低,空气 稀薄,风力强
地形与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地形与地貌的形成与演变地形与地貌是地球表面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的形成与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
而地貌则是指地形的总体特征,是由地形的形成与演变所决定的。
地形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首先,地球的内部活动对地形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地球的地壳由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抬升和下沉,从而形成了山脉和河谷。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形成的。
其次,气候也是地形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表物质的侵蚀和沉积,从而改变地貌。
例如,长期的风蚀会形成沙漠地貌,而大量的降水则会形成湖泊和河流。
此外,冰川的运动也会改变地形,形成冰川地貌,如冰川谷和冰川湖。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地形的形成与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的农业、建筑和工业活动会改变地表的植被覆盖和土壤结构,从而影响地形。
例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进而改变地貌。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填埋和建筑物的兴建也会改变地形。
地形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例如,河流的冲刷作用会改变河道的形状,形成新的地貌特征。
此外,地质灾害如地震和火山喷发也会对地形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改变整个地貌。
在地形与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
自然力量塑造地形,而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貌。
因此,保护地形与地貌的完整性,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总之,地形与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地球内部的活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对地形与地貌产生影响。
了解地形与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历程,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垂直分带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 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 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地带性。
第四节 地貌发展的旋回性
W.M.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说 美国地貌学W.M.Dvis 提出侵蚀旋回学说,即指假定一分 布有河流的平坦地块被地壳运动抬升到一定高度后即行停 止,在河流作用适应侵蚀基准面下降过程中,地块将循地 表较快深切的幼年期→地形逐渐复杂多样化的壮年期→漫 长的准平原化的老年期等发展阶段。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 不反映时间关系。 老年期地形塑造的时间比幼年期和壮年期之和还要长, 最终将蚀去地表一定厚度的岩石。若上述过程完结后地块 在读抬升,则上述过程又周而复始地进行,故称“侵蚀旋 回”。
2.8 冻土地貌
高位和高山区的降水少,温度低,气候干冷,不足以形成冰 川的地区,地面近又不厚的雪层,土层持续大量散热,低温 不断下降,地面形成冻结层。
3、按岩性分类:
3.1 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地貌的发育深受岩性影响,一方面因块状结 构,坚硬致密,抗蚀力强,常形成陡峭高峻的山地; 另一方面因风化壳松散偏砂,其下原岩不透水,易 产生地表散流与暴流,水土流失严重;且因节理丰 富,产生球状风化
1、纬度分带
2、经度分带
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 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 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 为干湿度分带性。 干湿度分带往往平行于海岸线分布。由于大陆东西两侧海岸 线比较长也比较完整,导致干湿度分带近似呈南北延伸、东 西演替,故干湿度分带性也被称为经度地带性。
2.4 海岸地貌
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 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 地貌两大类。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2.5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表及地下可溶性岩石所 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 为辅的溶蚀作用、侵蚀——溶蚀作用以及与 之相伴生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人工地貌
第二节 地貌的分类
1、按地貌的规模尺度分类: 巨型地貌:地球表面可以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大 陆、洋盆 大型地貌:在巨型地貌基础上进行划分。 大陆又可分为山地、平原、盆地。是地貌学的主 要研究对象。 中型地貌:山地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河谷、分水岭 小型地貌:河谷分为谷坡(包括阶地)、谷底。 微型地貌:在小型地貌基础上进一步划分。 为在小型地貌中更低一级的地形起伏。 大陆→山地→河谷→阶地→前缘
花岗岩地貌
太姥山 黄山
3.2 碎屑岩地貌
丹霞山——砂砾岩 湖南张家界——石英砂岩
广东丹霞山—砂岩
3.3 黄土地貌—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3.4 喀斯特地貌—石灰岩
思南石林
3.5 砂积地貌
新 月 型 砂 丘
第三节 地貌的分带性
地貌的形成是纬向、经向、高度变化对其共同影响和作用的 结果。因此地貌分带分为纬度地带、经度地带和垂直地带。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 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 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 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
喀斯特地貌—思南国家地质公园
石林 溶沟——石芽
石笋
天生桥
2.6 火山地貌
地球内部处于高温和高压的状态,当上覆岩层发生破裂或地 壳背斜褶皱升起时,地下的炽热岩浆将沿地层的破裂面或背 斜轴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长白山天池
2.7 冰川地貌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 地、中低纬的补 低
流 水 在 地 貌 形 成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3 、其他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3.1 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3.2 新构造运动 3.3 植被和土壤 3.4 人工活动
第二章 地貌的成因、类型与演化
第一节 地貌的成因
地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地 貌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内外 动力作用和其他影响因素。
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1.1 岩性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因而具 有不同的抗风化能力。如岩石的节理、成分、矿物的膨胀程 度等都会影响其抗风化能力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
节理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
1.2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构造运动的作用 下发生的变形或变位的形迹。两种基本的类型为褶皱构造和 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 断裂构造
2 、内外地质营力
内地质营力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 伏的动因。 外地质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流水、风化、冰川等 能量。 内营力:造成地形的高低起伏。 外营力:产生削高补低。
2、按地貌的成因分类:
2.1 风成地貌
在风力作用地区,在同一时间内,一个地区是风蚀区,另 一个地区则是风积区,中间过渡地带为风蚀—风积区,各 地区相应发育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
风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 沙石对地表岩石、松散沉积物 进行破坏。包括吹蚀和磨蚀。
风积地貌—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 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2.2 重力地貌
地表风化松动的岩块和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块 体运动过程而产生的各种地貌现象的总称。按运动方式分为: 崩落、滑动、蠕动3类。
2.3 河流地貌
在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过程中,河流以其动能和不 同大小尺度的水流运动,在长期洪水位与平水位交替变化环 境中,在河床岩石和地质构造基础上塑造了流水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