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景观知识

合集下载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特点》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特点》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特点》发表时间:2020-12-22T08:07:21.937Z 来源:《建筑细部》2020年第25期作者:谢文璇[导读] 纪念性景观是记录历史和记忆的景观,能够引发群体回忆和联想。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市 101601论文摘要:纪念性景观是记录历史和记忆的景观,能够引发群体回忆和联想。

纪念性景观的主题与思想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传达给观者,并激起观景者的情感共鸣。

本文主要从空间的尺度和空间的序列等方面分析了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特点,以期能从景观空间设计的角度梳理出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规律,并对设计实践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空间特点一、纪念性景观纪念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通过对过往的人或事的追忆,来唤起怀念和感悟,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情感体验,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纪念性景观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出现,是记录历史和记忆的景观,具有纪念的主体和它们所象征的精神,并且能够引发群体回忆和联想。

纪念性景观的表现形式也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展演变,其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为陵墓景观、纪念碑和纪功柱景观、纪念性雕像景观、纪念性景观门、纪念性公园等。

主要表现为对神秘的营造、对英雄的歌颂、对永恒的追求等。

当代纪念性景观开始关注普通大众的纪念性情感需求,并纪念有意义或有影响力的事件或人物等,如奥林匹克纪念园、澳大利亚国家突发事件纪念碑、爱滋病病人纪念碑等,纪念主体呈现出广泛与多元的特点,不再只表现崇高和伟大,而是呈现出理性反思的特点,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纪念性景观通过物质性的建造来达到精神的延续,成为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场所。

二、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特点纪念性景观的主题与思想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传达给观者,并激起观景者的情感共鸣。

其中景观空间充当着重要的纪念性情感沟通的媒介。

空间是为使用者服务的,应当综合考虑,下文将结合纪念性景观的特点从空间的尺度与向度以及空间的序列等方面加以分析。

空间有许多形态,如正方形给人庄重、稳定的感觉,适宜观景者驻足停留。

红色文化纪念性景观空间研究——以宁乡刘少奇故居纪念园景观为例

红色文化纪念性景观空间研究——以宁乡刘少奇故居纪念园景观为例

2020·02一、纪念性景观概念(一)纪念性景观的概念作为承载历史的实体空间,每个城市都会有各种形式纪念性空间以表明人类的纪念需求,这类实体空间能够给人以精神意义。

纪念性景观包括用于标志某一事物或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

(二)刘少奇故居纪念园简介刘少奇故居纪念园位于湖南省宁乡市花明楼镇,也被称为花明楼景区。

花明楼景区总用地达690多亩,景区中包含门楼广场、刘少奇同志铜像、纪念馆、少奇同志故居、花明园等几个部分,现在已是湖南省内最为重要的红色文化纪念地与著名的AAAAA级旅游风景区。

二、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一)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景观空间结构即为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是指景观组成要素的类型、大小、形状、数目及其在空间上分布与配置情况。

景观功能是空间结构的基础,空间结构的布局由其空间功能来决定,而纪念性景观的主要功能为纪念或缅怀某段历史、某个故事或某个人物。

基于纪念性景观功能要求,常用的空间结构有规则式布局、自由式布局和混合式布局三种。

刘少奇故居纪念园由入口门楼广场起至刘少奇同志铜像广场采用中轴对称的规则式布局,而后段景观空间则采用自由式布局,基于此两种布局相互搭配,刘少奇故居纪念园的空间结构采用的是混合式布局。

前段以入口的门楼广场为起点直至刘少奇同志铜像广场,形成一条东西贯穿长度约为1000米的空间结构主轴线,并在主线轴上布置了门楼广场、刘少奇同志铜像广场。

而后段的自由式布局中则有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文物馆、刘少奇同志故居以及花明园为主的空间节点。

(二)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序列纪念性场所不仅是实体物质场所,也是承接人们缅怀沉思的精神场所。

游览者在场所内可以充分感受到空间序列带来的氛围,而在纪念性景观中这种氛围一般都会选用大型建筑或超于常规尺寸的雕塑、纪念碑等构筑物来体现。

刘少奇纪念园空间序列的重心为刘少奇铜像,整个园区以铜像为空间结构轴线的中心点展开,铜像的基座抬高于中心广场地面,设置在中心,同时广场以大面积的自然山林为背景,使得参观者视觉焦点为铜像。

当代纪念性景观营造手法分析

当代纪念性景观营造手法分析

当代纪念性景观营造手法分析该文针对纪念性景观这一独特的类型,探讨纪念性主题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法。

从对事件及人物的表达,空间序列的编排以及纪念要素的塑造这三个方面结合国内外现存实例加以分析。

标签:纪念性景观;主题表达;景观设计古代的纪念性建筑及景观,大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因此在设计表现上是顺从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

在这样的观念下营造的纪念性空间,往往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不仅具有严整的空间序列,而且大都是巨大的尺度和体量。

到了现代,传统的纪念性景观形式和传统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参观者的情感需求,景观的营造方式也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一、纪念性景观主题表述(一)阐述与叙事作为纪念背景的人物或者事件都具有一段历史上的时间长度,在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中常常通过对这一时间长度进行叙述来进行回忆。

在当代纪念性建筑及景观中,叙述的手法很常见,例如历史纪念广场、名人纪念馆、历史事件纪念园等,频频采用叙述的手法,通过时空的转换、历史的还原向人们展示某位人物的生平或是某个事件的经过。

例如在在俄克拉荷马爆炸纪念园中,参观者通过中心轴线上的两道“时间之门”进入空间,门上所刻的”9:01”和“9:03”两个时间点告诉参观者场地中爆炸前最后的平静时刻以及爆炸后开始援救的起始时间。

(二)隐喻与象征隐喻与象征是古典主义景观的基本艺术手法。

早在英国18世纪,设计师亨利·霍尔以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伊得》为背景创造了斯托海德风景园。

在这个风景园中,湖泊象征地中海,希腊神庙和古罗马建筑有致的分布,亨利·霍尔利用景观以象征与隐喻的手法重新书写了这部史诗。

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象征与隐喻依然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并且更加温婉的运用。

在美国波特兰”爱悦广场”的设计中哈普林受到希尔拉山自然环境的启发,用跌水象征山间溪流,用下沉广场的不规则折线台阶象征山地,廊的形式自由的屋顶象征洛基山山脊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场所精神。

二、纪念性景观空间组织(一)空间的序列空间的序列犹如一首优美的曲子,有前奏、发展、高潮、尾声,旋律贯穿乐曲始终,它不断地敲击着听众的思绪,加上中间的变奏,最终形成层次丰富的乐曲。

纪念性景观

纪念性景观

纪念性景观
一、纪念性景观的起源
谈到纪念性景观的起源就不能忽视古代埃及创造的伟大文明以及它们文明的遗物。

埃及于公元前4世纪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造了人类最早的巨型纪念性建筑物。

古代埃及建筑以庞大的规模、简洁稳定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达到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

埃及古代建筑3个主要时期:1、古王朝时期建筑。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7—公元前22世纪)的主要建筑是著名的金字塔。

2、中王国时期建筑。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2—公元前16世纪)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

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够建筑比较宽敞的内部空间。

3、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以祭奉阿蒙神的的神庙取代陵墓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建筑。

神庙形制大致相同,除大门外有3个主要部分:周围有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允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

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人造景观与未知而博大的宇宙自然相联系,犹如爱尔兰的纽格莱齐陵墓冬至日的阳光沿着黑暗墓道照亮墓穴最深处,以及墨西哥的奇骞扎伊金字塔庙的阶梯犹如蛇神盘绕一样,神秘的灵光打动人心并且如同未知对探究之心的诱惑一样,经久不息。

探析我国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特点与方向——以现存纪念性墓园空间设计为例

探析我国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特点与方向——以现存纪念性墓园空间设计为例

2022年第4期现代园艺探析我国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特点与方向———以现存纪念性墓园空间设计为例吴家炜(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摘要院研究纪念性景观设计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在当下的痕迹以及在人们记忆中的作用。

以现有墓园的外部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索此类纪念性场地的设计特点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灵谷公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和腾冲国殇墓园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位置、总体布局和景观结构等方面的信息,虽然墓园的建造者和所纪念的对象不同,但设计背后的整体逻辑与思路却基本一致。

未来我国纪念性场地景观设计可借鉴过往的经验并予以创新,通过设计延续过去的记忆,并带给人们感性的纪念与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院纪念性景观;记忆;墓园;空间设计作为对历史记忆的纪念与载体,纪念性景观设计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深思。

在设计的背后,往往交织着对生者的启迪、对亡者的缅怀,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而在纪念性景观中,墓园的外部空间设计作为分支,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显得尤为集中而物化。

探究这些纪念性场所的设计,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所反映在当下社会的痕迹以及在人们记忆中的作用。

目前,对我国墓园景观设计现状的研究较少,而分析这些公墓的布局与元素、文化符号和社会意义将对理解过去我国墓园设计的特点,展望未来我国纪念性场所设计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1案例研究1.1研究问题与目的以大型现代纪念性墓园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其过去的设计原则与特征,探索未来我国纪念性场所设计的发展方向。

研究过程旨在解决如下问题,即现有的这些公墓的空间设计和参观者体验会对未来的纪念性景观设计产生何种启示,而设计师又将如何汲取以往的经验,更好地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与纪念。

1.2研究对象与结果以下将选取3个现有的我国大型纪念性墓园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别是灵谷公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和腾冲国殇墓园。

选取这3个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各自的建造主体以及所要纪念的主要历史事件均不相同。

景观雕塑可分为纪念性景观雕塑、主题性景观雕塑、装饰性景观雕塑和陈列景观雕塑四种类型。

景观雕塑可分为纪念性景观雕塑、主题性景观雕塑、装饰性景观雕塑和陈列景观雕塑四种类型。

景观雕塑所在城市环境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景观雕塑可分为纪念性景观雕塑、主题性景观雕塑、装饰性景观雕塑和陈列景观雕塑四种类型。

一、纪念性景观雕塑:纪念性景观雕塑,必须有雕塑,而且必须以雕塑为主。

以雕塑的形式来纪念人与事。

纪念性景观雕塑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在环境景观中处于中心或主导位置,起到控制和统帅全部环境的作用。

所有环境要素和总平面设计都要服从雕塑的总立意。

纪念性景观雕塑根据需要可建造成大型和小型二种。

大型纪念性环境有前苏联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著名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而建立的“祖国—母亲”纪念性景观雕塑。

纪念性景观雕塑并不一定都是大型的,比较小型的纪念性景观雕塑更为普遍。

二、主题性景观雕塑:主题性景观雕塑是指通过主题性景观雕塑在特定环境中揭示某些主题。

主题性景观雕塑同环境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景观雕塑和环境的特殊作用。

这样可以弥补一般环境缺乏表意的功能,因为一般环境无法或不易具体表达某些思想。

主题性景观雕塑最重要的是雕塑选题要贴切。

一般采用写实手法。

三、装饰性景观雕塑:装饰性景观雕塑是以装饰性景观雕塑作为环境主要构成要素。

装饰性景观雕塑调整可丰富环境特色。

四、陈列性景观雕塑:陈列性景观雕塑是指以优秀的雕塑作品作为环境主体的内容。

校园纪念性景观的植物配置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

校园纪念性景观的植物配置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

2016年第5期现代园艺1北大校园纪念性景观类型1.1纪念雕塑与植物配置李大钊像周围环境采用了规则式配植,栽植雪松、油松、白皮松和圆柏,形成苍松如海的效果,以烘托前景,表现李大钊英勇不屈的形象,气氛庄严肃穆。

蔡元培先生像周围采用的是自然式种植,1棵高大的雪松为主景,背景配以成列的白皮松,周围植异色叶树种,如紫叶桃,前景采用棣棠和锦带花等花灌木,植物层次丰富,气氛宁静和谐,构景错落有致,表现了蔡元培先生的高尚人格和“桃李芬芳”的形象,为学生的纪念活动提供了良好场所。

1.2纪念碑与植物配置革命烈士纪念碑背景种植高大的雪松和油松,采用半规则式种植,形成庄严肃穆的环境背景,象征着革命烈士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宁死不屈的精神。

植常绿树种的同时,大量种植牡丹,在夏季形成绿树繁花的景象,更好地表现出革命先烈万古长青,后继事业繁荣昌盛的景象。

1.3陵墓与植物配置葛利普墓周围种植了油松、圆柏等针叶树以及金银木、玉兰、迎春等黄白花植物材料,表达缅怀之情。

场地中还种植了高大的国槐,形成绿荫如盖的效果,也表达了生者的美好祈愿。

1.4博物馆建筑与植物配置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前绿地采用规则式种植,植物类型简单明了,采用黄杨篱做出模纹图案,包围4块对称的草坪,草坪中心种植高大的乔木,靠墙边缘种植珍珠梅,整体风格简单明快,符合博物馆的整体氛围。

1.5纪念性景观旁水体与植物配置西南联大纪念碑南侧为开阔水面,植物采用规则式与自然相结合的配置手法,近水的一侧逐渐向自然过渡,婆娑的柳树和向水面探伸的桑树形成良好的林冠线,高低错落,加上水中倒影,虚实结合,柔化了纪念碑周围的严肃氛围。

2北大校园纪念性景观的植物配置手法2.1植物种植形式(1)规则式种植。

规则式的植物种植形式能营造出一种庄严、宁静的氛围,在纪念性景观植物配置中应用较多,体现出一种庄重的氛围。

(2)自然式种植。

自然式配置是指植物的种植形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形式,采用孤植、丛植、群植和林植等种植方式,营造出舒缓安静的氛围。

红色纪念场所类景观的常用讲解形式有

红色纪念场所类景观的常用讲解形式有

红色纪念场所类景观的常用讲解形式有
红色纪念场所类景观的常用讲解形式有:(一)、直接讲解法。

即向参观者直接讲述该场所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或介绍其特殊的地位、环境等情况。

这种方法使人们感到真实可信,印象深刻。

(二)、间接讲解法。

即根据游览线路及景点内容的不同要求,通过语言描绘或引证有关故事来介绍该场所的相关知识和背景材料。

它能较好地满足人们了解事物本质与特征的心理需要。

间接讲解时应做到概括性强、条理清楚,不能主次不分、重点不明;还应避免拖沓冗长,说教味太浓。

在运用间接讲解法时,还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选择的典型实例,既要符合内容的要求又要新颖独特,富于启发性。

二是所选取的素材要经得起推敲,最好配以图片和文字说明,达到提纲挈领、高度凝炼的效果。

(三)、比喻讲解法。

即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并加以比喻来吸引听众。

它具有简单易懂、形象生动、鲜明形象的特点。

- 1 -。

纪念性景观的涵义

纪念性景观的涵义
Ab t a t T e a t l n l e h t i u e s r c : h rc e a ay d t e at b t s i s r a d t e f r a o c o e a a d c e n h o m l gi fm mor ll n s ap l i i J n j t t eor e of gh of h i s ae h i an st etcs d ps c o o y wi er ft pi a i t r y h l g t a s es o y c lh s o i h i c a d c n e p r x n o t m o a y e ampl I a g e h t r es t r u s t a m em o i C s c i an n v du al On t u tON Or r r y i di i al l n s a e e e e ti l p r o h o e a d c p l m n s ony a t ft e wh l me mor a e an h tt e c n t t n o i plc d t a h on o a i f al o te m e h mo i l a ds a e r l s on t e e t e y r n c p ei h n i t a l e r o t e plc fh a e Key w o r ds: L ands caPe A r chie Ur t ct e: Me mo i l an c e R s a c r a L ds ap ; e e r h

时期 生活方式的遗迹形成 后世人类对历史认 知的景观 。对 应于这两大类 纪念 景观的形成过程 ,纪念信息
对物质景观的加载过程也有根本 的分 类,这就是 “ 初始承载 ”与 “ 二次承载”过程。与历史事件有某种关

纪念性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研究

纪念性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研究

纪念性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研究作者:郑小娟黄焱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9期摘要:纪念性景观是能够让人缅怀或者传承历史的空间环境的综合,它既有明确的物质表现形式,也有深刻的精神内涵。

文章以纪念性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结构、空间序列进行整体布局分析,同时,结合纪念性景观空间中的物质要素植物、地形、水体以及人工构筑物等,通过象征、叙述以及再现等主题设计手法研究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空间营造。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空间结构;空间序列;设计手法一、纪念性景观的概念(一)纪念性景观的概念纪念性景观是物化的人类情感,它通过景观空间设计传达纪念性的情感,创造具有纪念性的空间氛围,从而引发人类群体对于著名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追忆,它是为纪念目的而设计的景观类型。

(二)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简介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北桃花垠,景区由纪念岛、宽阔的水面和沿湖四周环形绿地组成,总面积有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仅限于纪念岛及相邻区域,它是周恩来纪念馆景区中的主题纪念区。

纪念岛上以周恩来纪念馆为主体建筑,形成一组纪念群体建筑与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相呼应的纪念性景观空间。

二、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布局(一)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设计是纪念性景观空间设计的关键所在,恰当的空间结构可以丰富场地的空间层次,提高场地空间的纪念性氛围,营造场地空间的场所精神。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一般分为规则式布局,自由式布局和混合式布局三种。

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性景观空间结构采用的是规则式布局,以周恩来纪念馆为中心,形成一条贯穿南北长度达800余米的空间结构主轴线,两条东西向的空间结构次轴线。

主轴线上依次布置瞻台、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广场以及仿中南海西花厅建筑为主的空间节点。

景观空间节点中建筑的设置考虑高度、体量和尺度之间的协调,同时配合特色景观雕塑,结合地形的变化和植物的配置,通过地面铺装的组织引导,限定参观者的游览路线和视线通道,从而强化空间的纪念氛围。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下的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研究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下的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研究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下的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研究景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和纪念。

在设计纪念性景观广场时,必须考虑场所精神理论,以创造一个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空间。

首先,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

广场的设计应该与纪念的对象紧密相关,通过雕塑、建筑、文字等手段,将历史事件或伟人形象融入到广场中,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独特性。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城市的功能需求,使广场既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又能传达出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要注重情感共鸣的创造。

通过景观元素的选择和布置,设计师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氛围。

例如,在广场的中心设置一个纪念碑或纪念雕塑,通过其雄伟的形象和寓意深远的设计,让人们对纪念的对象产生敬意和崇敬之情。

同时,通过植物、水景等自然元素的运用,营造出宁静、舒适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和。

最后,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要考虑社会互动与参与。

广场作为公共空间,应该能够促进人们的互动和参与,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环境。

设计师可以设置一些互动装置和活动场所,如座椅、音乐喷泉、露天舞台等,吸引人们驻足、休息、交流。

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和纪念仪式,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增加广场的社会功能和活力。

综上所述,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纪念性景观广场设计需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情感共鸣的创造以及社会互动与参与。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创造出一个既具有纪念意义,又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公共空间。

这样的设计将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促进社会互动,为城市增添文化魅力。

中山公园的景点介绍

中山公园的景点介绍

中山公园的景点介绍
中山公园的景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部分:
1. 纪念性建筑:公园内有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如中山纪念亭。

这个亭子是为了纪念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造的,它四周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花卉,景色优美。

2. 花园:中山公园的花园有多种花卉,一年四季景色各异。

花园内还有多个不同风格的庭院,如中式、西式、日式等。

3. 假山:中山公园的假山是一大特色,由多个巨大的石块组成,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假山上有多个观景台,可以俯瞰公园全景。

4. 草坪:中山公园有多个大型的草坪,可以供游客休息和野餐。

草坪周围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花卉,景色非常优美。

中山公园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是一个适合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浅析纪念性城市景观

浅析纪念性城市景观

感、 精神和社会 的功能” 它是“ , 一个回忆往事 的地方 , 一个哀悼
的地方 , 一个沉思的和聚会 的地 方。 这也正是纪念 性景观在精 ”
神 层 面 上 和其 它性 质 景 观 的 区 别 。 金 字塔 是埃 及 建 筑 艺 术 的 典 范 ,埃 及 人 民用 了 原 始稳 定 的三 角形 来 象征 永 恒 ,在 埃 及 文 中金 字 塔 被 叫做 “ 里 穆 斯 ” 庇
形 象 的典 型 特 征 都赋 予 了 这座 皇 权 纪 念碑 !也 只 有 这 样 高 大 、
稳定 、 沉重、 简洁的混沌未凿 的壮 阔的美在沙漠中才有生命力 ,


对历 史 的 的 叙 述
才 具 有 纪 念 意 义 ! 在 其 中 的 观 者 在 这 种 大 尺 度 , 介 的 形 式 身 简 下可 以感 受 到 的是 生命 的永 恒 。 在 丹 尼 尔 里博 斯 金 德 设计 的犹 太人 博 物 馆 也 清晰 的表 达 出了 纪念 的 意 图。 物 馆 的外 部 和 内部 空 间都 呈不 规 则形 状 , 博 寓
难 同胞 纪 念 馆 扩 建 工程 就 是 表 现 灾难 、重 现 历 史 场 景 的杰 作 !
建筑师运用高超的设计技巧再现 了这一凄惨 的历史事件 f 扩建
部 分 的 成 功 之 处 就 在 于 将 原 先 纪 念 馆 的成 功 元 素 进 行 了一 定
义 几 个 角度 阐 述 了纪念 性 城 市 景观 的 一 些特 点, 如今 高速 的 对
浅 析 纪 念 性城 市 景观
M e o ilCi n s a s m ra t La d c pe 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彭文 君 P n ejn e gW nu

浅谈纪念性景观设计要点

浅谈纪念性景观设计要点

浅谈纪念性景观设计要点作者:张文轩来源:《建筑与文化》2013年第11期【摘要】纪念性景观是通过物质性的建造和精神的延续,来回忆历史与传承历史的景观,是人类的纪念情节物化于园林的一种形式。

其规划布局的实质是空间的营造,合理的规划布局可以带来丰富的空间序列变化。

一般情况下,空间的基本形态和空间序列变化是纪念性景观成败的关键。

张自忠烈士陵园通过其独特的设计手法,创造出了一个供人们缅怀、回忆的场所,为精神的传达提供了媒介与载体。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张自忠烈士陵园;设计要点;规划布局;植物配置引言纪念景观是人类纪念行为或纪念本能的主要途径,并通过观赏者、事件景观以及物质景观的反复组合表达或传承最初的纪念意义。

纪念性景观是通过物质性的建造和精神的延续,来回忆历史与传承历史的景观,是人类的纪念情节物化于园林的一种形式。

1 背景资料1.1 纪念性景观的概念纪念性景观是通过物质性的建造和精神的延续,来回忆历史与传承历史的景观,是人类的纪念情节物化于园林的一种形式。

人们将其视为一种媒介场所,它包含着人类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人们通过它来对相对应历史、文化或者历史人物进行回忆与缅怀。

纪念性景观包括1.2 张自忠烈士陵园的概况1.2.1 地理位置张自忠烈士陵园,坐落于重庆市北碚区梅花山。

此处地处缙云山麓,距北碚城区约2公里,紧邻渝武高速路北碚出口处。

沿天生路北行约300米便是西南大学六号门。

1.2.2 基本情况陵园平面为长方形,地势整体上南高北低,占地面积约8亩,主入口两侧立有一对雄狮。

一踏入陵园,便可以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氛围。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牺牲之后,忠骸运至北碚下葬。

解放后,政府将张自忠烈士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此后又多次进行扩建。

2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要点2.1 合理的规划布局规划布局的实质是空间的营造,合理的规划布局可以带来丰富的空间序列变化。

一般情况下,空间的基本形态和空间序列变化是纪念性景观成败的关键。

纪念性建筑赏析

纪念性建筑赏析
环境保护不足
一些大型纪念性建筑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环境 造成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创新思路与方法
01
挖掘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 色,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 提升纪念性建筑的文化价值。
02
多元化功能设计
03
绿色建筑设计
在满足基本纪念功能的基础上, 增加文化展示、教育、休闲等多 元化功能,提高建筑的吸引力。
02 03
象征意义
中国纪念性建筑往往与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强调集体记忆 和国家认同;而外国纪念性建筑则更多关注个人英雄主义、自由、民主 等价值观念。
建筑材料
中国纪念性建筑多采用石材、木材等传统建筑材料,以体现庄重、沉稳 的气质;而外国纪念性建筑则广泛运用钢铁、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追 求创新和独特性。
升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色彩与光影效果
色彩运用
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和运用,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表 达,如白色大理石建筑给人纯净、庄严之感。
光影效果
利用自然光或人工照明塑造建筑的光影效果,增强建筑的 立体感和层次感,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在阳光下的 光影变化。
夜间照明
通过夜间照明设计,使纪念性建筑在夜晚依然熠熠生辉, 成为城市的地标性景观。
象征性
永久性
通过建筑形式、雕塑、铭文 等表达纪念对象的象征意义。
采用耐久材料建造,以长期 保存并传承历史记忆。
艺术性
融合建筑、雕塑、绘画等多 种艺术形式,展现高度审美 价值。
历史与发展
古代时期
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 等,体现了早期人类对神祇和英
雄的崇拜。
中世纪时期
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兴建,如巴黎圣 母院,体现了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浅谈纪念性景观的营造

浅谈纪念性景观的营造
于 晓森 王金 凤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北京 10 8 ) t 0 0 3 ( 政法职业学院 ,  ̄ 河北 石家庄 0 0 6 ) 50 1
摘要 :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就是合理 表达一种精神。用物
质形式表达某 种空 间情感 , 使参 观者产生情感 的回应 , 它的精神内涵永远是第一位 的, 最终追求与参观者心灵上 的感应 和共鸣。
它是有生命的配置时要考虑它的生命周期和季相的变化根据与纪念性景观中强调时间和象征意义的特点巧妙的利用其形态质地和色彩等固有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强调或是烘托出纪念性景观设计所要体现的场所精神
维普资讯
第1 期
河北 林业 科技
20 08年 2月
浅谈纪念性景观 的营造
背景 , 虚实对比, 显示 出巍峨壮丽的景观。 如华盛顿纪念碑
的设计 。
泛, 设计 中会有—定选择性和倾 向性。
22 追 思先 人 .
对于复杂的地形 , 设计 师可 以利 用地形的抬升 , 以营
造敬仰之情 。也可以利用场地内地形 , 精心设计创造个性
国人 认为“ 死生事大: 对死者尤为尊重 , ’ , 古时帝王墓
关键 词 : 纪念性景观;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U5 T 21
I 纪念性景观 的概念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362 80404 2 1 23 ( 0 ) ) - 0 5 0 1 3- 0
内涵 、 回忆 、 比等 内容 ) 对 转移 、 变换 为此时此刻此地此人 的现实心情和直觉 , 达到物与人 、 与物的移情效果 , 人 以求

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 , 能够引
纪念性景观是—个重要历史人物 、 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纪念性景观的植物配置_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

纪念性景观的植物配置_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

第7卷第2期2007年6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N a n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V o l .7N o .2J u n .2007 收稿日期:20061205 作者简介:芦建国(1960—),男,河北易县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应用。

①见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年关于雨花台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

纪念性景观的植物配置———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芦建国,孟国忠(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 要:烈士陵园作为一种纪念性景观,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纪念、教育与游憩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

本文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从文化、空间、种植形式等方面对其植物配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管理方面的措施,以期为未来的纪念性景观植物配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植物配置;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图分类号:T U 98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2008705 烈士陵园作为一种纪念性景观,既属于公墓,又不同于公墓,其精神功能高于它的实际使用功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在此牺牲的英烈而兴建的,是我国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建设,现已成为集纪念、教育、游憩为一体的多功能风景名胜区,不仅有一组雄伟壮丽的烈士纪念建筑群,其植物配置也是恰到好处,在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纪念氛围的同时,也给前来参观及祭奠的人们带来视觉的、精神的情绪变化,每年吸引了二百多万群众前来祭扫和游览观光。

一、区位及植被概况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的中部,南京城市南北轴线的南端节点,中华门外约1k m 处。

纪念性公园介绍

纪念性公园介绍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二、纪念性公园旳构成要素
• 1.水体 • 水体具有很强旳象征性,在纪念性景观旳
设计 中利用旳比较多,其详细形态能够体 现成为水池、喷泉、水池或湖、跌水与瀑 布、雾态水等。 • 2.雕塑 • 雕塑作为纪念性公园中旳主要构成元素, 是纪念意境赖以传达旳最主要途径,能够 说 雕塑传达了几乎全部旳精神含义。
美国罗斯福总统纪念园
厦门烈士陵园
• 2.以历史事件或事物为纪念对象
• 此类纪念性公园主要纪念历史上旳主要事 件,其中又以战争或政治事件为主,例如 美 国二战纪念园。
二、按照基地环境旳不同分类
• 结合陵墓进行建造 • 此类纪念性公园主要是陵园。例如厦门集美鳌园是围绕
“华侨旗帜、民族光芒”旳 陈嘉庚陵墓来建设旳一座公 园,庄重厉穆,每年吸引了诸多全国游客和海外旳华人 来瞻 仰参观。 • 结合名人旧居进行建造 • 此类纪念性公园利用既有旳名人旧居,在此基础上扩建 而成。例如四川广安邓小平纪 念园就是一座以邓小平旧 居为中心旳纪念性公园。 • 结合历史事件发生故址或历史遗址进行建造 • 例如三峡截流纪念园,位于三峡大坝正对面,与三峡水 利工程旳关键施工过程——截 流,保持了空间上旳一致。
第七章
纪念性公园
7.1纪念性公园概念
• 1.纪念性公园 • 纪念旳情感旳载体能够是抽象旳也能够是具象旳,如
抽象旳小说、诗歌;具象旳绘 画、雕塑、建筑等。当 这些载体承载了纪念旳情感,就产生了纪念性,这些 作品也就成为 纪念性旳作品。
• 纪念性公园本书对纪念性公园旳定义为:对人物、事件具有纪 念作用旳公园。
• 4为市民提供精神释放旳场合
• 纪念性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一种阅读历史、 追忆先人、感受文化旳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系统的纪念性景观各知识总结归纳一、纪念性景观的涵义纪念是记忆与对情感的怀念,是对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记录以及陈述。

纪,本意为结绳记事;念,即是现在所想的事,可以包括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

其中纪是基础,念是深化。

人类是一种感性动物,对于任何过往都有着不可泯灭的怀念和依恋的情感,这种对过往的认知就是“纪念”,这种纪念表现在对历史事件的现实还原,例如通过纪念性景观的构建供人们寄托情感。

所有建筑的形成都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下,正因为如此,它们都被赋予了历史的标记,尤其一些强调历史感的纪念性建筑,这种纪念性则是人们对追求某段历史或者传说所产生的心理感知,是一种庄严且永恒的感觉。

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还原,还需要设计师将其以新形式展现在现代景观设计当中。

根据符号语义学的有关内容,符号的内涵张力可以引发受众较深层次的思考,就纪念性景观来说,符号的构建需要对原有纪念性元素进行抽象整合,提取历史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和深层内涵,使纪念性景观避免表面化的复制。

纪念性景观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纪念性景观所传达的是一种特定的,人文精神的语意,能够传达特定历史故事以及精神文化内涵,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特定景观,也可能是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土地,它们或许正向人们传达着某些触动人心、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

纪念性景观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向受众传达关于社会、地域所经历的背后的情感故事,通过亲身的景观感受和视觉体验,达到直入心灵的精神层面。

通过对“纪念”和“纪念性”的的理解,我们通常把它概括为广义的纪念性景观:是指为了纪念一个事件或者实物性的景观设计,其设计的目的是引导观赏者能一看就记住这个景观,并且它在设计上必须得融入当时的历史文化因素进行设计。

简单的来说,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包括纪念人物、纪念文化、纪念事物等方面。

纪念性景观作为研究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切入点对我国现代景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纪念性景观发展的四个阶段1.为神的纪念在古代的蒙昧时期,人类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发达,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很差,人类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屈居于神之脚下,人是神的奴仆,甚至有时人是神的牺牲品。

这个时候的纪念性景观是一些近似于图腾巨卷般的神秘景象。

如英国巨石阵、南太平洋复活岛巨型雕塑群等。

我国为神灵而纪念的景观如南京夫子庙、关公庙、石窟等景观。

2.为君王的纪念一般来说,上层统治阶级作为纪念的对象,来表现崇高伟大的思想教化。

这种纪念的性质最大程度的反映了君主集权制,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

普通人则成为了在纪念碑前膜拜的人,在巨大的纪念碑前显得无比渺小。

而如今纪念的目的变化造成了纪念性的多元化,以前是对神灵君主的盲目崇拜,现在纪念的不仅有伟人,还有普通人跟动物,更注重了周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

3.为机器的纪念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革命使得城市景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类似乎已经征服了自然,解脱了神的约束,推翻了君主制。

但人们并没有彻底改变受奴役的奴隶制度和卑微受人鄙视的地位。

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另一个掌握自己生活的主人——机器。

例如工业时代发明创造的蒸汽机车,我国近现代为机器而纪念,如西安的纺织城、北京 798 艺术区等。

4.为人的纪念二十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为神和君王建造的纪念景观是神秘的、宏伟的、富丽堂皇;为机器设计的纪念性景观是唯美的、高效的。

它们离普通人的纪念都是遥远的。

人们应该寻求人性化的纪念性景观,为伟人更为普通人。

此时纪念性景观无论在纪念观念、纪念对象、纪念的空间形式、设计思路和手法上都有所进步,纪念对象也趋于广泛。

三、纪念性景观发展的形式沿革1.纪念碑和纪念柱景观纪念碑是表达纪念情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西方,在城市广场上常见到竖立直立的碑或柱来纪念皇帝或有杰出贡献的将军的辉煌功绩,这种传统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开始的。

工业革命后的纪念碑柱与以往的纪念碑柱相比,增强了不少世俗性,它对城市意象的贡献和供作眺望塔的游憩功能也是古典方尖碑无可比拟的。

如华盛顿纪念碑碑高 555 英尺,内部设有电梯和 898 级台阶。

新时代设计理念强调其参与性,更加注重参观者的心理。

如华盛顿越战纪念碑,是 70 年代“大地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结合的经典作品之一。

2.纪念性雕塑景观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以竖立雕像来纪念神灵或祖先的传统。

例如我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全国最为重要的国族纪念场所,在人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缅怀。

3.陵墓景观陵墓不仅是为逝去的皇官贵族提供舒适安息的场所,同时也是生与死,死亡的超度以及死后生命的继续而存在的,是灵魂的象征。

陵墓最初的功能形态是为简单的祭拜活动而服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或西亚的人都是一样,出于对生死问题的认识及对死后的世界观,人类自有文明以来,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帝王竭立驱使他的社会资源去为自己营建一个永恒的灵魂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君王的消亡,这种陵墓已很少看到。

4.纪念性景观门西方人对拱门的运用情有独钟,即使到了近现代,在城市规划中也经常能够看到用“门”来作为标志、景观的焦点或意象上的门户。

在东方,中国人牌楼和日本人用鸟居都是起源于“门”的观念,只是牌楼和鸟居具有更宽泛的象征意义,它是用来界定神社、寺庙、陵墓等其他建筑的入口,而不是像西方为纪念战争胜利的凯旋门。

5.纪念性主题公园在古代时期,纪念园实际上是指纪念性的庭院——即纪念性建筑的附属。

如印度的泰姬陵,见图 2-1。

在近现代,逐渐出现了一些也同时具备公园的性质的陵园,如美国的部分国家陵园和墓园。

罗斯福纪念园(The F.D.R Memorial)于 1997 年建成开放,是真正实现了民主式的纪念性高度。

四、纪念性景观设计原则1.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及地理范围内逐步形成的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等。

地域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之间在文化形态上不尽相同,使世界各地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

所谓地域化的设计,就是要密切结合当地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将地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设计之中,构建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和景观环境,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的风格。

设计的主要思想是营造地方性的特色文化景观,其设计主要构思是利用当地特殊的革命历史背景、民俗文化等,所形成的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建筑外观形式,再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本地特有的树种,最终形成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文化。

2.以人为本原则随着国家经济慢慢富裕,总体生活品质的逐步提升,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许多消费品种都开始融入了人性化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亦是如此。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贯穿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从人的视觉、心理和需求等方面出发,不但要注重外观美,还要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协调统一。

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细节的设计上,如公共基础设施的设计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应尽可能多地考虑人的需求,充分做到以人为本。

例如,近年来无障碍设计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入口处都设置有残疾人专用通道、残疾人升降梯、无障碍通道及盲人行走的坡道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同时还应该考虑使用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和喜好等自然特征,如老人喜欢安静、儿童活泼好动等特点来划分功能区,以满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

目前,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还相对薄弱,人性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绿地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应以“人性”为本,通过设计手段逐步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

3.生态设计原则生态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作,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人人都是城市景观及环境空间的设计师。

每个人都参与到设计中来,这样使大众都能够对其生活的环境作出决策,这将直接关系到自己和他人的未来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生态设计的理念和目标应该贯穿到景观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并被大众认同和接受,成为人人的设计和行为。

那么我们在评价一项景观设计时,看它是否符合生态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原则出发,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考量。

a.整体设计原则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上进行的全方位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单一的景观元素进行设计,它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求,同时也为动植物的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

b.自然优先原则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几乎是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逐渐趋向隐形,展现自然之美作为景观生态设计和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然优先原则主要包括对自然资源保护和节约,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让自然做功这一原理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态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合作,可以显著减少设计带来的生态影响。

4.地方性原则地方性原则是一种适应性原则,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改造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其一,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

换句话说,设计应当根植于所在的地方。

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营的有机衍生和沉淀。

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景观生态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当地人或是本土文化所给予的启迪。

如贵州苗寨、陕北窑洞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居民建筑环境,都体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

其二,设计应就地取材。

当地植被和建材的使用,是生态化设计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乡土物种适用于在当地生长,且管理和维护成本较低,因此应当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

其三,设计应该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在同一个场所中,要考虑的不同时代的人群其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在对场所进行规划设计时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简单的模仿。

全新的设计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风、水、阳光、地形、土壤、植被以及能量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并运用到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

5.文化景观原则从特定的空间来看,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形式和功能上,最重要的还应该体现其精神内涵以及文化灵魂上。

一个富有灵魂的景观设计作品不仅能挖掘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在将其文化体现在景观意象设计的同时,也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具有内涵精神的设计目标。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且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人文属性对建设纪念性景观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规划中,需要重视与其同在的文化认知感,应着重体现地方的文化标志,逐步加深人物对文化的感知和认同,对提升地方的旅游价值也颇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