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的应用提取及加工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蟾酥的应用、采集、加工及炮制
学院:化工学院
年级:2011级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一班
姓名:张雪
蟾酥是蟾蜍皮肤和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有着很高的医疗价值。

其在我国分布广泛,产地有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辽宁、湖北和新疆等地亦有出产。

由于产地众多,蟾酥有多个别名。

其最初记载名为“蟾酥眉脂”,后在《日华子本草》名蟾蜍眉酥;至《本草衍义》方名蟾酥。

到近代有蛤蟆酥、蛤蟆浆等俗称,书中记载蟾酥为同属多种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

可用于痧胀腹痛,吐泻,神昏。

蟾酥辛温走窜,有开窍醒神、辟秽之功,故可治夏伤暑湿秽浊不正之气及饮食不洁所致的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则昏厥之证,常与麝香、丁香、苍术等配伍,如蟾酥丸。

亦可用于恶疮,瘰疬(淋巴结核),咽喉肿痛及各种牙痛。

本品有毒,有良好的攻毒消肿止痛作用,外用、内服皆有良效。

用治恶疮肿毒、痈疽疔疮等症,以之与雄黄、枯矾、朱砂等配伍,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丸,葱白汤下,甚效,如《外科正宗》蟾酥丸。

治疗烂喉丹痧、喉风、乳蛾(扁桃体炎)及咽喉肿痛,常与牛黄、雄黄、冰片等配伍,如六神九。

近年用蟾酥治疗各种癌肿,有一定的攻毒抗癌、消肿止痛作用。

如用治肝癌、肠癌、白血病、皮肤癌等,内服或外用,均取得一定的疗效。

临床亦用于呼吸、循环衰竭,有迅速而持久的升压作用,并有显著的兴奋呼吸作用。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切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

孕妇忌用。

本品所含主要成分在化学上属族化合物,总名蟾二烯内脂,其中包括蟾蜍它灵、华蟾蜍精、华蟾蜍它灵、蟾蜍灵等多种。

中国蟾蜍蟾酥中分出的华蟾蜍毒素;酸解后产生华蟾蜍精、辛二酸和氨基酸。

此外,尚含有吲哚系碱类成分;如5-羟色胺、蟾蜍色胺等,以及蟾力苏、蟾毒灵、肾上腺素等。

蟾酥毒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蟾蜍灵、华蟾蜍精具有与肾上腺素相似的升压作用和中枢性兴奋呼吸作用,蟾酥80%酒精提取物有表面麻醉作用,其中蟾毒灵作用最强,相当于可卡因的90倍;蟾蜍总甙注射液对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四联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蟾酥还有镇痛作用,对横纹肌、子宫和输卵管有兴奋作用,还有平喘、镇咳、抗炎、抗肿瘤、抗放射及升高白细胞等作用。

附药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皮。

其味辛,性凉,有小毒。

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胀。

适用于痈疽疮毒、疳积腹胀、瘰疬肿瘤等证
到了现代,《中国药典》规定其来源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蟾酥入药广泛且有毒,入药需经加工炮制,故其来源及加工炮制不同,功效亦应有差异。

采集季节蟾酥产地众多,不同地方对于蟾酥的采集加工方法存在差异。

不同的地方,气候各异,蟾蜍的生长习性也有差异。

长江以南,蟾蜍每年4月开始繁殖,5—9月则可以采浆,而其中7~8月是高峰期。

华东地区有的采浆于4月份开始,延迟到9月份结束。

一般来说,在蟾蜍繁殖季节外的任何时候均可以进行采浆,但应根据气温和蟾酥活动情况而定。

蟾蜍是两栖动物,一般在寒露后蛰伏水底越冬,清明节前后浮游水面产卵,芒种期间上岸,当其从水中爬上陆地后,由于生长环境的变化,为了适应干燥条件,其耳后腺及皮肤腺就会不断分泌出浆液来润湿皮肤,防御外侮。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采集蟾酥浆是最适合的,通常是每年6—7月份。

而且这期间的蟾蜍饱食终日,浆液最足,品质也最佳。

若过早或过迟采浆,蟾蜍的营养补充不足,体力欠佳,常出现蟾酥鲜浆浓度稀薄,折干率低,从而影响蟾酥的质量。

近年来,由于野生资源有限,有人通过养殖蟾蜍来制取蟾酥,实行“养蟾取酥”,通过捕抓野生蟾蜍后进行人工养殖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还保证蟾蜍的营养供给,保证蟾酥的质量。

可见,不同的地区气候和水土环境各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蟾蜍的生长状况,从而对其分泌的蟾酥浆的质量也会有所影响。

因此,
对于何时进行蟾酥的采集是一个首要考虑的问题。

合理的取浆方法很重要,一方面保证蟾酥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

古代只是简单的指出刮浆的部位是“眉间”“眉棱”。

现代的刮浆部位也有讲究,通常是两个部位:耳后腺,紧靠蟾蜍耳后的一对扁圆形大疣粒,即为耳后腺,浆液最多:皮肤腺,蟾蜍背部的皮肤腺瘤状突起。

采浆时,先采耳后腺浆液,后采皮肤腺浆液。

现代记载采浆方法有挤浆法和刮浆法两种。

挤浆法:左手捉蟾,右手持夹钳,适度用力夹挤,挤尽耳后腺体的浆体。

刮浆方法中又分为“捆捉刮浆法”和“三点加压刮浆法”两种。

“捆捉刮浆法”是抓住蟾蜍的后腹部,拿到瓷盘前,用拇指压住其背部,其余四指轻轻压住腹部,使耳后腺充满白色浆液后,再持钳进行夹挤取浆,使蟾浆溅射在瓷盘里;“三点加压刮浆法”是用拇指压住蟾蜍背中柱,食指压住头部,其余三指从侧面抵住腹部,待加压使耳后腺充满浆液时则依上法夹挤取浆。

历年来,人们对于刮浆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总结出一些要注意的事项:
1、制取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刮浆部位。

一定要挤压蟾蜍头部眼睛上角的耳后腺,否则会使蟾酥之外观品质下降。

2、用夹子挤浆时动作要快,轻重要适宜。

挤轻了,浆挤不净;挤重了,耳后会出血,这样不仅使蟾酥由白变黑而降低质量,还会影响第2次的采集,同时伤口易感染以致蟾蜍死亡。

3、注意制取使用的工具。

在历代文献中均以竹器为主的加工工具,这是因为蟾酥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在采集加工时使用的工具必须忌用铁器,否则浆液易变黑色而影响品质。

4、取浆完毕后的蟾蜍仍能正常生长,要做到随捉,随收,随放,以保护资源。

可见,蟾酥的刮浆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以上几点,或做得不够规范,都会影响到蟾酥的质量。

浆液采集后的加工炮制工艺是蟾酥质量优劣的关键,也便于药材的贮藏和运输。

关于蟾酥浆的加工,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和面成块干之”;《本草蒙筌》中记载有“拌豆粉晒干”。

蟾酥浆本是粘稠浆液,干燥即可,没必要添加面粉之类的赋形剂,且蟾酥属高效剧毒药,应该保持纯度,若赋形剂拌搅不匀还会直接影响使用剂量的准确性。

目前,市售蟾酥形状不一,有圆形团块状、饼状、棋子状等等,而质量也有差异,究其原因,是掺入面粉过多,甚至有图谋高利者,掺入蟾蜍皮或肉糊,或铁砂、泥沙等相似杂质。

为了提高蟾酥的品位、质量,应采取规范的方法对蟾酥浆进行加工。

新鲜的蟾酥以浆液自净,浆粒微黄,油面发光,黏性大,拉力强者为佳品。

采收到的浆液加工间隔时间越短越好,尽量在24 h内进行加工,若是高温季节不要超过6 h。

丁欣芳等认为如浆液没有沾染污物又无杂质的话,可直接加工。

如鲜浆液沾上了污物、杂质,可用80目或100目的铜丝筛或用60目或80目的尼龙丝筛过滤。

为了确保蟾酥的纯度,在加工时都应该过滤,因为有些杂质肉眼不一定能够分辨。

有人提出如浆液太浓不易过筛,可加入15%的洁净水搅匀后过筛去掉杂质,然后再用120号铜筛筛第2次。

过筛后的蟾酥浆可根据需要制成不同的形状。

若做成圆饼状的为圆酥,若做成小薄圆形的称“棋子酥”,圆酥和棋子酥一般每块约80—100 g。

若将浆液浅射在涂有菜油的玻璃板上,摊成3~4 mm厚,干燥即成片酥,每片约15g 。

一般以加工片蟾酥为宜,因为比较容易干燥。

可见,加工、干燥和贮藏的步骤还没有一个严格的操作规程,这都会影响到蟾酥的入药质量,有必要进一步规范之,以利于蟾酥的保质。

蟾酥有毒,多数人药需经炮制,其炮制方法多种多样,有焙法、酒制、乳汁制和醋
制等,且自古以来均有记载。

宋《太平圣惠方》有“灸”,“如柳叶大,铁上焙焦”的论述。

《圣济总录》载:“干者,汤浸去赤水,焙干。

”《本草纲目拾遗》则有“干蟾酥刨薄片焙研”的记载。

《小儿卫生总微方》始载:“酒浸一宿”,“另有酒浸化”的炮制方法。

此后,医家多用酒制法对蟾酥进行炮制。

《寿世保元》”也有记载:“好酒化如蜜”;“干煮好酒化。

而《外科证治全生集》则记有:“陈酒化造”,“酒浸研浆”。

《校注妇人良方》亦有“干者酒化”的记述。

明《景岳全书》载:“乳化,治疗疮毒疮。

”《寿世保元》:“蟾酥,到细,乳汁少溶化于器内。

”《外科大成》有“乳调蟾酥成膏状”的说法。

《本草纲目拾遗》和《类证治载》均载有人乳汁制蟾酥的记载。

《串雅补》载有蟾酥“醋化”,现代一些含蟾酥的中成药外敷时也强调要用醋调。

现代炮制法方主要存在3种:蟾酥粉:取原药材,捣碎,研成细粉即用;酒蟾酥:取原药材10 ,捣碎,用白酒2O kg浸渍,不断搅动至稠膏状,干燥,粉碎;乳蟾酥:取原药材1O kg,捣碎,用鲜牛乳2O 浸渍,不断搅动至稠膏状,干燥,粉碎。

当然也有不用对蟾酥进行炮制的记载。

清《本草求真》有“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纸上,阴干用。

”由此可见,蟾酥在古时也可不炮制而直接入药用。

蟾酥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存在差异。

《中国炮制大全》记载,蟾酥“酒制有利于活血散壅;乳制滋润,助生阴血。

”两者“并均有助于融化,而利于粉碎和研制。

”因而有学者对其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前后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试图探明其原因。

目前对蟾酥炮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规范,这使蟾酥质量存在差异,影响了其临床疗效,故有必要对蟾酥炮制作系统规范的研究。

综上所述,蟾酥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但它有毒且来源广泛,其采集方法和加工炮制方法亦没有规范的准则,这是导致蟾酥药材质量千差万别的一个主要原因,用它入药时则要求相当严格。

一些含蟾酥的中成药,如六神丸,有报道指因医患双方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原因是制剂中蟾酥的用量没有定标;再者,由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蟾酥掺假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蟾酥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并制定一个准则以规范其制取及加工方法。

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了解到,关于蟾酥炮制前后差异的研究还很少,这限制了蟾酥在制剂开发和临床应用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因此更有必要对炮制后的蟾酥进行深入的探究。

科技进步使现代分析手段不断精湛,对于蟾酥的各方面研究也将不断深入,蟾酥属于有毒中药,对其进行炮制对于毒理和药理方面以及制剂方面的研究尤其重要。

新世纪的趋势是推行中药现代化,发展中药新剂型,将为开发以蟾酥为原料的中成药开拓可观的前景,并为蟾酥在关于强心、抗肿瘤等方面的制剂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书籍:
吕侠卿.中药炮制大全[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主编.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710.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I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65.
袁敬.蟾酥的采制技术[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8):675.
高本刚.蟾酥的采集与加工[J].中国农村科技,1999,11:41.
丁欣芳,陈圣茂.蟾酥的采集与加工[J].农村发展论丛(实用版),1999,15(8):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