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殷商、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商代王权至上思想

1、殷人的信仰与崇拜“殷人重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商代流行的宗教意识概括为:殷人凡事问神,无所不占。

①天帝崇拜;帝或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绝对权威。②自然崇拜;对方、社及山川诸神的崇拜。③祖先崇拜;殷人除崇拜上帝、山川诸神外,还盛行祖先崇拜。

2、“余一人”与王权专制观念

商代最高统治者称“王”,商王自称“余一人”。

王是帝在人间的化身和代理人,帝是殷王的保护神,到了殷晚期出现了帝王合一;是祖先的继承者。王借助上帝、祖先崇拜而强化自己的权力。

上帝、祖先、王三者之间是统一的。王权专制。王权借神权而强化,又借神权而极端残暴。

二、西周敬天保民与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

1、周公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1027)殷亡的教训。周公对此进行了历史总结,提出了系统的政治主张和理论。

周公继承了殷人上帝至上的信念,但有修正,主要点是:“唯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以民情见天命。

①唯命不于常:上帝所赐予的大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要根据表现更换当权者,统治者不能垄断天命。“唯命不于常”在周初形成了一种社会意识。《诗·文王》篇说“天命靡常”,把问题概括得更明确精炼。

②天依据德“求民主”:民主即君主,君主是由天定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行。即天命“唯德是授”。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周之所以被天选中取代商,是因周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以民情见天命:天的意志从哪里得知呢?除了用卜筮外,还要看民情,以民情视天命,所谓“民之所欲,天比从之”(《左传》引《太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引太誓》)

2、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周代政治的外在形式,它在权力与财产的分配中起着重要作用。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制、昭穆制、宗祧制。

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体现了宗族体系与政治体系的统一,使敬祖尊宗既具有伦理内容又具有政治内容,二者合而为一。

分封制的作用:

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在夏商时期,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国土面积过大,导致管理极为困难。而分封制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各地政权稳固,文化经济在当时得以充分发展。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3、明德、保民、慎罚思想

①“德”在商代已是一个政治概念。周公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把德当作政治思想的核心。有了德,上可得天之助,下可得民之和。

“明德”是周公发布的一系列诰命的思想支柱。周公用“德”说明了“天”的意向,天唯德是择;用“德”的兴废为夏、商、周更替的历史基因;有德者为王,无德者失天下;有德而民和,无德而民叛。

周公所说的“德”内容极广,在当时看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包括在德之中。归纳起来有如下十项:①敬天;②敬祖,继承祖业;③尊王命;④虚心接受先哲之遗教,包括商先王先哲的成功经验;⑤怜小民;⑥慎行政,尽心治民;⑦无逸;⑧行教化,“惠不惠,懋不懋”(《尚书·康诰》)。惠,爱。懋,勉。大意是,用爱的办法引导教育那些不驯服的人,勉励那些不勤快的入使之勤勉;⑨“作新民”(《尚书·康诰》),重新改造殷民,使之改邪归正;⑩慎刑罚。

德是一个综合概念,融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政治,最重要的是保民与慎罚。

②“保民”是周公提出的一个新的政治概念,《康诰》中反复讲“用保乂民”,“用康保民”,“惟民其康乂”。还有“裕民”、“民宁”“乂民”即治民。“保民”与“乂民”相近,但又不同。《说文》:保,养也。“畜”亦作养。《盘庚》中有“畜民”、“畜众”之说。“保民”当是“畜民”、“畜众”的发展。“保民”又延伸出“养民”等不同说法。

“保民”1首先是强调治民的态度。周公提出要把民的苦痛看成自己的苦痛,加以重视。“恫瘝(tongguan)乃身,敬哉。”(《尚书·廉诰》)恫,痛。瘝,病。连同上下文,大意为,把民的苦痛视如人己身一样,要格外注意啊!

历史的经验证明,不关心民之疾痛,会引起民叛。2周公认为只有像对待自己的苦痛那样,去进行治理,才可能使统治地位稳定。这里不单是出于同情心,而是现实矛盾的反映。周公一再告诫子弟臣僚,要约束自己的心思和行为,“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大意:不要作怨于民,不要有不好的思想,干违法的事,如自己行为不规,必然上行下效,导致大乱。怎样才能保住“小民”呢?3周公告诫群臣子弟,不要贪图安乐,切忌恣意妄为,要谨慎从治。《无逸》说:“治民祗惧,不敢荒宁。”《康诰》说:“无康好逸豫。”另一方面,还要体察民情,“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尚书·无逸》)。依,隐也,即隐痛,疾苦。对民人的疾苦不可置之不理,要予以关怀,特别对孤寡老人,应另加照顾,《无逸》说:“怀保小民,惠鲜鳏寡。”鲜,善。惠鲜,也就是爱护之意。

德的正面是保民,另一面则是刑罚。鉴于殷代的教训,对罚的原则作了新的阐发,提出“慎罚”。要依据成法成典用刑;用刑要注意犯罪者的态度;用刑之心要出于善。

“明德保民慎罚”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后代统治者的“德威兼施”、“宽猛相济”的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左传》中的“民本”思想,其源头也可以看作是“敬天保民”思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公政治思想是后代统治者政治思想的蓝本。

4、制礼作乐: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它很清楚地意识到取得一个政权可以依靠“武力”,要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更需要依靠“礼乐”,于是周公开始了一项最重要的有关国家制度的建设工作——制礼作乐。试图通过“礼乐”的形式把各个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化、制度化,并进而教化百姓,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首先完善宗法制和封建制。

在此基础上,周公着手对整个西周王朝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道德制度、礼仪制度、教育文化等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造与建设,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与制度。这是一套成熟的国家制度,统称“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