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1)

合集下载

梁漱冥与毛泽东的一场争执

梁漱冥与毛泽东的一场争执

二、 出言 不 慎 , 成 误 会 。 造 梁漱 溟 心 情 沉 重 。 复 思 考 , 想 上 展 开 斗 反 思 争 : 讨 ? 默 ?申辩 ? 选 择 了 后 者 检 沉 他
谈话约 2 0分钟 。 梁 漱 溟 要 求 毛 泽 东解 除 对 他 的 误会 , 而毛 泽 东 则 坚持 说 梁 是 反 对 经 济 建 设 总 路线 之 人 , 是 不得 自明 或 只
当 时 , 国 政 协 常 委 和 中央 人 民 政 府 委 员 都 比 较 少 , 共 不 过 数 十 人 , 全 总
因此扩大到一部分在京 的政协委员和各 民主党派负责人列席会议 。作 为全 国政协委 员的梁漱溟也是列席者之一 。
9月 8日 , 央人 民 政 府 政 务 院 总理 、 国政 协 副 主席 周 恩 来 在 全 国政 中 全
是周恩来 , 对梁漱溟 的发 者都丝毫没 有批评 的意思 。 梁漱溟的老朋 友——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副 主 席 李 济 深 还 对 梁 的 发 青 说 了 赞 同 的话 , 说 , 划 建 他 计
主席在这样的场合 ,说这样 的话 , 是 不妥 当的。不仅我本人受屈 , 而且波
及 他 人 , 还敢 对领 导 党 贡 献 肺 腑 之 谁 言 呢 ? 望 主席 给我 机 会 当 面 复述 一 希
版发行的《 泽东选集》 毛 第五卷 。


黼黼 嘲嘲


强 鞔鼎 勰

瓤 撼礅 黼 黼

鼎赫 孵
时 作 _补 充 说 明 。但 无 论 李 书城 , r 还
反 对 总 路 线 ,而且 是 拥 护 总 路 线 的 。
中共 这 位 重 要 领 导 人 在 讲 话 中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成果等方面,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注重实践、尊重个性、强调道德修养和培养全面人才。

他认为,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具备丰富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梁漱溟强调教育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梁漱溟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主张教育应当是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而不是技能的培养。

梁漱溟提出了“立德为先、兼济天下”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德育为主、以学育为辅、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这些教育理念贯穿于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教育实践中。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一系列贴近实际的教育实践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梁漱溟强调注重农民的教育,提出了“以农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农村教育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将农村教育融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去,培养农民的劳动精神和创造力。

梁漱溟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新理念,主张学校应当将劳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

梁漱溟还提出了以“乡村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方案,主张在农村地区建立多种类型的乡村学校,推动农村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素质。

在梁漱溟的倡导下,乡村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梁漱溟的教育实践促进了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自己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成为了有追求、有能力的青年一代。

大师梁漱溟的两度婚恋 第一任夫人气度如男子

大师梁漱溟的两度婚恋 第一任夫人气度如男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师梁漱溟的两度婚恋第一任夫人气度如男子导语:年轻的梁漱溟一心向佛,无意于婚姻和家庭。

直至其加入北大,开始在知识分子圈中活动,不免有了争强好胜的世俗心,出家为僧的想法越来越淡。

年轻的梁漱溟一心向佛,无意于婚姻和家庭。

直至其加入北大,开始在知识分子圈中活动,不免有了争强好胜的世俗心,出家为僧的想法越来越淡。

于是其友人伍观淇就将自己的妻妹介绍给了梁漱溟。

这就是梁漱溟第一位太太黄靖贤,他们结婚的时间是1921年11月13日,农历十月十四日。

黄靖贤原名黄婧婘,新婚时经梁漱溟提议改用黄靖贤,大概是因为原名中的两个字不太好认,所以取了相近的音。

黄靖贤生于1894年,小梁漱溟一岁,旗人出身。

黄靖贤给梁漱溟的最初印象是:衣履装饰极不合时样,气度像个男子,同她的姐姐伍夫人站在一起,虽然年龄小两岁,而面貌、体态、神情比姐姐反见老大。

凡女子可以引动男子之点,在她可说全没有。

暮年梁漱溟能记得黄靖贤的只是“刚爽”二字。

据闻黄靖贤年少之时,身体健壮,气概一如男儿,绝无女儿羞态,有“小山东”之称。

黄靖贤后来也自述其平素夜晚就睡,或侧身向左而卧,或侧身向右而卧,其姿势直至次日晨起一无改动,从未有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是殆其胸襟坦荡,无系着,无扰动之证。

梁漱溟与黄靖贤的婚姻生活说不上甜蜜,但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冲突。

他们共同生活14年,生了两个儿子。

根据梁漱溟自己的说法,婚后若干年关系一般,只是在最后两年,是他们关系最好的时候。

1930年冬、1931年春,黄靖贤两度小产后,身体已相当亏弱,曾表示不愿再生产,梁漱溟亦表示同意,因此有三年多不曾怀孕。

不料1933年身体渐好,未免大意。

而梁漱溟亦曾戏言:“我们有两个男孩,本已满足;生活常识分享。

对梁漱溟的评价四字词

对梁漱溟的评价四字词

对梁漱溟的评价四字词一、独特深刻1. “特立独行”。

梁漱溟先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那时候大家都在走西化的道路,可他却能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就像在众多指向西方的箭头中,他独自指向东方,实在是特立独行。

他的这种态度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基于他深入的研究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2. “深邃洞察”。

梁漱溟先生看问题的眼光那是相当深邃。

就拿他对乡村建设的看法来说,他看到了农村在当时社会中的根本地位,看到了农村的衰败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问题。

他不是只看到表面的贫穷,而是洞察到了文化、教育、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就像能透过重重迷雾看到本质一样。

3. “别具慧眼”。

在对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上,梁漱溟先生别具慧眼。

当时很多人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觉得中国文化处处不如人。

但他却能看出中国文化自身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体系,也能认识到西方文化的优势所在,并且准确地指出两者不能简单地互相替代,这眼光就如同在一堆相似的石头中,能一眼发现最特别的那一颗。

二、精神品质1. “坚韧不拔”。

梁漱溟先生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道路上,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阻力。

无论是来自外界的质疑,还是实践中的重重挫折,他都没有放弃。

他在乡村建设中,面对资金短缺、人员不足、传统观念的抵触等问题,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就像一棵在狂风中屹立不倒的大树,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钦佩。

2. “执着求真”。

他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真理。

他深入研究哲学、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不断地探索事物的真相。

他对于自己的观点,不是凭空想象或者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实地考察、深入思考得来的。

他执着于把真相揭示出来,哪怕这真相与当时的主流观点相悖。

3. “刚正不阿”。

在面对权贵和权威时,梁漱溟先生表现出了刚正不阿的品质。

他不会为了迎合权贵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也不会因为权威的压迫而屈服。

他敢于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品质就像钢铁一样坚硬,不会轻易弯曲。

梁漱溟: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梁漱溟: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梁漱溟:做学问的八层境界公开2013-12-11 19:18 |(分类:思想大观园)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

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

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梁漱溟先生 整理梁漱溟先生晚年口述的感受

梁漱溟先生 整理梁漱溟先生晚年口述的感受

《梁漱溟先生整理梁漱溟先生晚年口述的感受》摘要:总之,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技术活儿!这是多么令人感到痛心的想法啊! 因为,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见面”的机会,他的思索、茹素、去北大教课、讲唯识、写《吾曹不出当如苍生何》、往山东、搞农村乡建、抗日国是、访问延安、创民盟、山城勉仁、冒险出港、政协发言、若《人心与人生》等等……一一的都在这悠久长远之中,这是源于他的“信”,大信――对人、对己、对民族、对文化……相信中国会好,相信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会好我没有见过梁漱溟先生。

最早见到这个名字,大概在初中二三年级。

有一期《读者文摘》上登了许多人生隽语,其中有几条下面的作者写着“梁漱溟”三个字。

后来我考入哲学系,可以专门有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努力思考人的生命和天地宇宙的事情,也接触到了更多思想家的名字,对某些著作也仔细读过。

大三大四的时候,我在长春一个小店里看到梁漱溟先生的《人心与人生》一书,也许因为算是曾经谋过面吧,就买了一本。

但其实主要是为了“纪念”自己若干年前的“少年心思”,故尔没翻两页,就在书架上一直放着,直到在北京读研并毕业。

后来,在2000年底,我开始要做“一耽学堂”。

开始时只是个简单的愿望,好像是自己那时候突然生起一股很强烈的关心,希望这个世界好,希望为它的好贡献自己的努力,希望人世间春日花开秋日结实。

这个希望就好像是一轮光,照耀到我们的每一个足迹――学堂就这样一天天地长大。

记得是2002年的冬天,学堂在北大电教做一次讲座,题目是“我的父亲梁漱溟”,主讲人是梁先生的长子梁培宽老师,讲座大受欢迎,约有四五百人。

那次讲座以后,和梁培宽老师有了更多的交往。

我们都住在承泽园,相距很近,经常可以见面。

梁老师很关心学堂的日常生活和办公条件,不断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

于是,大概在2003年底,我们开始协助他整理梁漱溟先生的谈话录音。

这个工作首先是把30盘录音磁带转成电子格式(做成“CD”和压缩盘),这方面的工作因为李家振先生和高忆陵老师的无私帮助使得我们没有花一分钱而且顺利、快捷地完成。

名师出高徒的例子(一)

名师出高徒的例子(一)

名师出高徒的例子(一)名师出高徒的例子在教育领域中,有许多名师通过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学生。

以下是一些名师出高徒的典型例子:1. 赫伯特·格兰斯特罗姆(Herbert A. Grünsteim)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赫伯特·格兰斯特罗姆是一位著名的数学教授,他曾指导过许多学生。

其中最著名的学生之一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格兰斯特罗姆教授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们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爱因斯坦通过格兰斯特罗姆的启发,开始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2. 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和弗朗茨·克斯拉(Franz Kreuzer)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他以提出“存在主义治疗法”而闻名。

他的研究对许多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兰克尔的学生弗朗茨·克斯拉在接受他的指导时,深入研究了弗兰克尔的理论,并在精神病治疗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克斯拉成为了一位备受尊重的精神科医生,并且将弗兰克尔的理念应用于他的临床实践中。

3. 陶行知和梁漱溟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以提倡素质教育和培养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而闻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漱溟是陶行知的学生之一,他在接受陶行知的教育和指导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梁漱溟将陶行知的理念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阿迪达斯·阿金特(Adidas Adi Dassler)和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Phil Knight)阿迪达斯·阿金特是德国一家著名运动鞋厂商阿迪达斯的创始人,他通过创新的设计和优质的产品赢得了许多忠实的消费者。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说起梁漱溟老先生,那可真是个活得通透,走得自在的大智慧人儿。

他这一辈子,就像是山间一股清泉,不急不缓,却总能流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一说到他的人生态度,首先蹦进我脑海的就是“随遇而安”。

梁老啊,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像那老槐树下乘凉的老人,笑眯眯地看着周围的世界,心里头没啥大波澜。

你瞧他,早年搞学问,那是真下功夫,但也没见他急吼吼的,就是一股子沉稳劲儿,让人看了就心安。

后来呢,世道变了,他也没咋抱怨,该干啥干啥,好像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似的。

再来说说他的“知行合一”。

梁老可不是个光说不练的主儿,他那一套套的理论,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比如说他对儒学的理解,那可不是书本上搬来的,是他自己琢磨、自己体验出来的。

他常说:“学问嘛,得用到生活中去,才叫真学问。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难啊,但梁老就真这么干了,而且干得漂漂亮亮的。

还有他那份“淡泊名利”的心,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那个乱世里头,多少人为了个名利二字争得头破血流,可梁老呢,就像那山间的野菊,不争不抢,自有一股子清香。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也不在乎自己能得到啥好处,就一门心思地做自己的事,过自己的日子。

这种境界,一般人可真学不来。

最后说说他的“乐观豁达”。

梁老这一辈子,遇到的困难可不少,但他总是能笑着面对。

他说:“人生就像一场戏,有喜有悲,有得有失,关键看你怎么看。

”他这种态度,就像是给生活加了一勺糖,再苦的日子也能品出点甜味来。

所以啊,梁漱溟老先生的人生态度,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学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应该放慢脚步,学学梁老那种随遇而安、知行合一、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这样一来,咱们的日子啊,也能过得更加有滋有味、从容不迫了。

历史趣谈:解密:准备出家国学大师梁漱溟怎么玩起了闪婚?

历史趣谈:解密:准备出家国学大师梁漱溟怎么玩起了闪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准备出家国学大师梁漱溟怎么玩起了闪婚?导语:时下,年轻人彼此认识了解的途径多如牛毛。

电视婚恋节目、网络相亲更是如雨后春笋。

除此之外,逢年过节,更是婚龄男女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

时下,年轻人彼此认识了解的途径多如牛毛。

电视婚恋节目、网络相亲更是如雨后春笋。

除此之外,逢年过节,更是婚龄男女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

我们一般人的俗事儿就是这样,那么国学大儒梁漱溟是怎样相亲的呢?梁漱溟生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1893年,与开国领袖毛泽东同龄。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个儒学家”之称。

梁漱溟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成家,因为他想“出家”,仰慕佛家出世的道理,吃斋念佛,将近三十岁还没有娶妻生子,一不留神成为了“剩男”。

民国十年,也就是1921年的时候,梁漱溟作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后,开始思凡,想要娶妻生子。

毕竟嘛,又不是专业的和尚,只是业余爱好和佛教有关。

最终其生理欲望战胜了精神信仰,不过七情六欲,人之常情嘛,都是可以理解的。

朋友知道梁漱溟的意愿后,都开始帮忙撮合。

梁漱溟的一个朋友伍庸伯就问他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梁漱溟的回答倒也简单,但是,也没简单到只要是个女的都行的地步。

梁漱溟说,在年龄上、容貌上、家世上全都不予计较,但是,必须得宽和仁厚。

不过,单是宽和而缺乏超俗的意趣是不行的,仅仅有超俗的意趣而魄力不够的,也不能当他老婆。

所以综上所述,他想找的就是宽和超俗且有魄力者。

天呐,这是找老尼姑啊,要不也是按老尼姑的标准找。

梁漱溟最后也知道这样的人难找,不然真得去尼姑庵找了。

于是就生活常识分享。

梁漱溟 (1)

梁漱溟 (1)

抗战中奔走团结, 胜利后争取和平
不管是自觉的还是无意识,乡村办学的 经验为梁漱溟累积了政治资本,抗日战争爆 发后,她被推选为最高国防议会参议员和国 民参政会参议员。为促进国共团结一致抗日, 他于1938年赴延安访问了毛泽东主席,后于 黄炎培、张君劢、左舜生等人创建中国民主 同盟。1945年,日本投降,但蒋介石破坏 ‚政治协定‛,致使国家面临全面内战,梁 漱溟再度走上政治舞台,参与国共和谈。第 二年的双十节,民盟秘书长梁漱溟从南京到 上海去见周恩来,劝说他回南京继续和谈。11 日乘夜车他从上海返回南京,清晨下车见报, 看到国军已攻下张家口的消息。梁漱溟对记 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 为同情农夫而直言。 ——冯友兰
梁先生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他接受的学校教育止步于中学, 却被蔡元培请到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他在北京 城出生成长,却一度决意过农村生活,并长期从事乡村建设; 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却也不排斥印度 文化和西方文化;他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 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他为我们 留下很多掷地有声又发人深省的话:‚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 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 务’,我们要看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我在这里 等着他!‛‚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三军可以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也
1905年1月,应毛泽东的邀请,梁漱溟从重庆来到北京。 毛泽东多次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还派专车接他,招 待吃饭。由于梁漱溟吃素,毛泽东大声嘱咐说:‚我 们也统统吃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毛泽东邀 请梁漱溟到政府里担任职位,梁漱溟拒绝后,毛泽东 仍照顾他的工作和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梁漱溟和毛 泽东关系融洽。 事实上,梁漱溟之前就和毛泽东有不解之源。1918年, 两人在北大教授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先生家里初识, 当时的梁漱溟已是名人,是北大哲学系讲师,毛泽东 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20年后,梁漱溟到延安跟毛泽 东谈中国的出路,半个月中毛泽东与他长谈8次,有两 次是通宵达旦。

梁漱溟家训:自己寻路走,不做“自了汉”

梁漱溟家训:自己寻路走,不做“自了汉”

梁漱溟家训:自己寻路走,不做“自了汉”玄圭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

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和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读书与做人》《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社会实践家之一,子孙后代眼中,梁漱溟可亲可爱,没有一点儿家长的严苛与威严。

他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培宽、培恕。

因为“宽恕是他一生的自勉”。

在大儿子培宽心目中,父亲与他的关系是“多年父子如兄弟”。

梁培宽曾说:“父亲对我完全是宽放的。

我在父亲面前,也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精神上的压力。

他从不以端凝严肃的神气对待我和弟弟。

他认为好的会明示或暗示鼓励。

他不同意的,会让我明白他不同意,但从来都不会横加干涉。

”梁培宽求学生涯中只有一次不及格,那一次,补考通知书正好寄到父亲手上,他打开一看是补考通知书,看过之后,一言不發地将通知书递给他,表情也依然平静。

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考砸后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准备补考,下次把这门课考及格。

从那以后,梁培宽的那门课不仅再也没有不及格过,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

做错了不会苛责,做得好也不会大加赞赏,因为这都是子女自己的事情。

这就是梁漱溟的教育观,无为而治,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和方向。

但认定一条道路后,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且有所成就。

梁漱溟向来听任孩子们在个人兴趣、职业上做出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很简单:自己寻路走,不做“自了汉”。

意即自己寻找人生方向和道路,这个过程中,不要成为只顾自己、完全不顾他人的人。

就像他在写给两个儿子的信中说的那样:“在人生道路上不趋于低俗,在识见上不流于浅薄。

”梁漱溟的这种教育观其实源自父亲梁济,他的教育非常新式:让儿子自己主动去碰撞、去成长,而不是实时指导他这个该怎么做、那个该怎么做。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审视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审视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审视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学家,其文化哲学对于中国现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思想是体制之重,文化之盛,倡导中西文化之融合与交流,并主张思想与民本的理念,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梁漱溟思想的现代审视也愈加重要。

一、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梁漱溟的文化哲学主张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

传统文化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了智慧和道德基础,而市场经济则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存续和发展的可能性。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梁漱溟主张要将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相结合。

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现代化进程,文化都必须是第一位的,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根基,没有文化的现代化是没有意义的。

而现代化,也在推进着文化发展的进程,文化发展也未必必须以传统为基础。

三、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梁漱溟强调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协调统一。

他认为只有在集体和个人之间达到一种合理的关系,才能够实现社会、国家的长远发展。

同时,要讲究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的平衡,不能过度侧重个人自由而破坏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梁漱溟也关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在现代科技的前提下,应该让传统文化发挥其价值,更好地满足科技发展中的人文需求。

这意味着,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在现代科技中得以体现和应用。

五、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梁漱溟也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文化体系,支持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提升。

这也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基础。

总体而言,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是强调儒家思想为主体、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为中国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并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时代是不断变迁的,梁漱溟的文化哲学现代审视也愈加重要。

国学大师梁漱溟资料介绍和评价

国学大师梁漱溟资料介绍和评价

国学大师梁漱溟资料介绍和评价国学大师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国学大师梁漱溟资料介绍,欢迎阅读!国学大师梁漱溟人物简介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

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

原籍广西桂林,生於北京,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

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清中叶官游广西桂林。

与原配夫人黄靖贤(1921年至1935年)育有长子:梁培宽,次子:梁培恕,。

第二任妻子陈树芬。

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

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

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国学大师梁漱溟生平经历1893年生于北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顺天中学毕业后任京津同盟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记者。

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

1917年10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

1924年辞离北大,赴山东主持曹州中学高中部。

1928年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

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

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38年访问延安。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第一章:绪论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什么是文化(p1)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所依靠、所享受中国文化的定义大略划取未受近百年影响变化之固有者(百年世界大交通,中国文化受外来影响大)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中国印度西洋同时期的文化,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今岿然独存。

向外:同化他人文化之力量最为伟大向内:亦能包容吸收外来文化,而不为其动摇变更。

后两千年不再有什么改变和进步,似其内部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达到了文化成熟者的境界。

中华文化于四周的影响既远且大东西南北远至:见书本p11文艺复兴以中国物质发明为物质基础启蒙运动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三、试寻求其特征本书尝试进行的工作,就是将中华文化从内在的意义或精神指点出来,使大家明白其故,了然于心。

第一步:罗列中华文化的特异之处,自行将所罗列之观点关联或合并第二步:以一特点为研究入手,经过论证阐述其来由。

中国国大的优劣吸收领邦外族而后融成中华民族。

空间上很大,人口上很多优:不易亡。

即使你敌人攻打必胜利,却无奈我一再退守之后土地仍然广大,人口仍然很多。

资源依旧丰富。

敌人感战线拉的太长了。

劣:不易兴。

幅员辽阔,不容易统一。

领袖不易得人,大团体不如小团体,团体越大,团体中每一份子的责任感越轻微。

感觉力迟钝。

在当时的情况下,北方的省份打仗南方的感受是很轻微甚至会逐渐淡忘的。

活动力减低感觉到问题了没有解决的勇气。

即使行动了活动也不能持久。

奔走活动不是怕被反对,而是怕没有什么反应,当时国内就是如此。

中华文化的特征广土众民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竟在哪里。

一幕按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来,一面又明明白白其力量伟大无比。

真是非常之奇怪呀。

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后两千年的中国,竟不见进步中国只有上古哲学及中古哲学,而没有近古哲学。

国学大师梁漱溟资料简介

国学大师梁漱溟资料简介

国学大师梁漱溟资料简介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逝世于1988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国乡村运动的实践者,有“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之称。

梁漱溟是蒙古人。

他的原名是桓鼎和寿明。

后来,他化名梁漱溟,后来用这个名字站在世界上。

他出生在元朝的皇室。

他有显赫的家庭背景。

他是一个诗歌和礼仪的家庭。

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知识渊博,富有,独立。

他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个奇怪的存在。

梁漱溟的代表作包括《中国人》、《做人与读书》、《中国文化要义》、《人的心灵与生活》等。

梁漱溟先生一生寿命很长,历经中国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活动范围极广,跟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过接触,因此简单的梁漱溟简介实在无法概括他那波澜壮阔、曲折传奇的一生。

而且因为梁漱溟先生的研究过于深奥,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能领会他深刻思想的真谛了。

因此梁漱溟简介不过是抛砖引玉,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思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人。

梁漱溟的简介是对梁漱溟先生的高度概括,但这并不是一个最终结论,因为他的一生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可以让后代不断挖掘和学习,不断学习有用的东西,吸收智慧的营养。

当代兴起的汉学热再次把梁漱溟先生带到了公众面前,这或许是文化复兴的魅力所在。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因此梁漱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的实施上面。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深刻而具体。

首先,他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教育是一个治愈无知和贫困的过程。

中国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知、贫困、软弱和隐私问题。

教育就是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人的坏本性的根源并加以克服。

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农村社会,中国的出路在于农村,因为要拯救中国,必须从改善中国农村教育入手。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正确的。

这是对中国社会进行长期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对当今中国仍有借鉴意义。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实践上,早在1931年,梁漱溟便在山东邹平建立中国乡村建设研究院,专门研究乡村教育,培养乡村教育人才,开始探索乡村教育实践之路。

祖父梁漱溟:宽放信任,育人以德

祖父梁漱溟:宽放信任,育人以德

祖父梁漱溟:宽放信任,育人以德作者:强江海来源:《幸福·悦读》2018年第03期梁漱溟,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曾被美国汉学家艾恺称作“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一生育有两子,给孩子取名培宽、培恕,因为他认为“宽恕是我一生的自勉”。

在孙辈中,长孙梁钦元是和他相处时间最久的一位,得以直接见到他在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不久前,著名心理专家梁钦元接受了笔者采访,他说:“世人对爷爷为国、为民,敢于在任何场合、任何强大压力下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并且寸步不让的言行已然多有所知,而在我眼中,爷爷就是一个温和、谦恭、宽容,特别亲切的平凡老人。

”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10月18日,他形容自己幼时是“既呆笨又执拗”,直到6岁,还不会自己穿裤子。

即便梁漱溟觉得自己呆笨,但在父亲梁济面前,他却从来没有挨过打。

在梁漱溟的眼中,父亲是个宽容开明的人,他的视野极为广泛,他赞成变法,支持宪政。

在梁漱溟学完《三字经》后,他就让儿子读一本叫《地球韵言》的书,内容多是介绍欧罗巴、亚细亚、太平洋、大西洋等地理知识,这在当时实属一件很不寻常之事。

7岁的时候,梁漱溟被父亲送进北京第一所“洋学堂”中西小学堂。

父亲的宽泛包容,深深地影响着梁漱溟。

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梁漱溟也持宽放引导的态度。

1933年,梁漱溟到山东从事乡村建设研究,把家人接到山东邹平县安家。

大儿子梁培宽放学后闲着没事便钻进了梁漱溟的办公室,看到父亲不在,便坐到父亲的办公桌前,一通乱翻。

很快,梁漱溟回来了,看到儿子把抽屉翻得乱七八糟,他皱沉着脸说:“把手伸出来!”看到父亲一脸严肃样,梁培宽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便乖乖把手伸了过去,低着头等待父亲的一顿打。

没想到,父亲只是象征性在他的手心拍了三下,就让他出去了。

梁培宽出了办公室门便偷偷躲在一边,看到父亲将他翻乱的抽屉一点点地整理。

他摸着自己的手心,心里的愧疚感油然而生。

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简介

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简介

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简介1、严复(1854-1921年)代表作:《原强》(1895)、《论世变之亟》(1895)、《辟韩》(1895)、《救亡决论》(1895年)、《天演论》(译作,1898)、《原富》(译作,1901)、《群学肄言》(译作,1903)、《法意》(译作,1909)、《严复集》(1986)等。

思想背景:达尔文、斯宾塞和赫胥黎为代表的进化论思想,孔德、穆勒为代表的实证论思想,边沁、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世界上的社会方式有三种:图腾社会、宗法社会、军事社会,中国是宗法制社会,社会组织以宗族主义为中心,西方社会以个人主义为中心。

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学术上没有“黜伪而崇真”的精神,政治上没有“屈私而为公”,这都是因为不自由;而西方国家的长处根本的在于政治与学术,他们相互竞争,而竞争的机理与结果相反又相成,西方文化的要点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个体是群体的基础,民智、民力、民德的高下,关系一个民族的强盛,只有进行教育提高它们,才能把发挥个人群体的作用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才能取消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人民如果不自由就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国际竞争中就不会取得国家的自由,因此,民主与自由是变法的最重要内容,中国要富国强民,进行社会改良,就需要治群学;经济改革、教育改革和政治改革相结合,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2、陶孟和(1887-1960年)代表作:《社会调查》(1918)、《书评——乌格朋<社会变迁>》(1924)、《孟和文存》(1925)、《北平生活费之分析》(1930)、《社会与教育》(1934)、《中国劳工生活程度》(1932)、《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1951)等。

思想背景:威斯特玛克和霍布浩斯的社会学思想,英国的维伯夫妇以及萧伯纳的思想,特别是主张以社会调查推动立法实现社会主义的“费边学说”。

主要学术思想:社会学考究人群关系的原理,解释人群生活的状态,是各学科里最后发达的一种研究人群的科学,它可以分为四部分:社会起源、演化、组织和改良;教育不仅应当使个人获得健全的身心,还应该使他与所居住的人群环境相调和,并对那个环境有积极的贡献;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就是应用社会学知识改良教育。

如何评价梁漱溟?

如何评价梁漱溟?

如何评价梁漱溟?
凭印象回答,欢迎挑错。

我非常崇拜梁漱溟先生,他认真了一辈子,自信了一辈子,纯粹了一辈子。

我读过他的《东西文明及其哲学》,深受启发(我写过分享笔记:〔分享〕第56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我读他的传记,为他的传奇一生所折服。

他太有学问,虽然只有中学文化水平,但是24岁被聘为北大教授,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他知行合一,绝不虚伪。

年轻的时候学习佛法,一心出家。

成为儒家后,娶妻生子,倡导乡村建设运动。

他一辈子都在关心和关注关心农村问题。

解放前,他到访延安,和毛主席见面8次,其中2次畅谈通宵达旦。

建国后的1954年,在政协会议上,因为农村问题和毛主席争辩。

他可能是建国后唯一敢和毛主席吵架并且不道歉的人。

他的座右铭是: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抗日战争时期,他从香港转移回大陆,所有人都担心日本军舰发现他们。

可是梁漱溟很淡定,他坚信新儒家能救中国,而只有自己真的懂儒家。

他自己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老天如果要他死,那就是老天不让他救中国。

且不论他对不对,就冲这份豪迈与自信……。

再说文革,红卫兵抄家,把他关到最小的房子写检讨。

红卫兵发现他写的格外认真,也就没有再理他。

其实,梁漱溟这时突然想到自己一直想写一本佛学书籍,一直没有
时间。

这下子正好有时间了。

知道什么叫随遇而安了吧!叹服!梁漱溟的学问,值得我们学习。

梁漱溟的一生,值得我们去感悟。

梁漱溟的谅与不谅

梁漱溟的谅与不谅

情 ,不 因学术 ,而 因人格 。
“如何金石交 ,一旦更离伤 ”,希望 “有一欢若生平之
20世纪70年代初 ,在 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 烈的对 会 ,以为彼此暮 年之一乐 ”。冯友兰还 托女儿随信寄去
孔子 的大批判 、大 否定 。冯友兰原本是 以光大儒 学为 己 了自己的 《三松堂 自序 》一书 。
为然 。在 日记 和书信 中,梁漱溟激愤地谴 责冯友兰 ,认 了深 刻反 思 ,满 心 忏悔地 写 道 : “我 在 当时 的思 想 ,
为他批孔 的文 章根本 不值一读 ,认为他那些批 孔的言论 真是 毫无 实事求 是之 意 ,而有 哗众 取宠之 心 ,不 是 立
简直一塌糊涂 。更让梁漱溟不能接受 的是 ,这位 曾经好 其 诚 而 是 立 其 伪 。 ”见 冯友 兰 对 自 己 的错 误 作 了检
冯友兰 ,他却 并未强求 。只是 ,冯友兰 的 “变 节” ,让
梁漱溟一 向重视 交友之道 ,他认 为朋 朝天 为根本 ,以了解为前提 ,当指 出朋友 的毛病短处时 ,要
各走 一边 了。
有 一种 原谅 的意思 ,而 不是 只给 一个 刺 激就 算完 了。
士好 话说尽,梁漱溟也无动于衷 ,最后 仍是厉声拒绝 ,
还 重 重地 挂 了话筒 。翌 日,梁漱 溟给 冯友 兰 写 了一封
编辑 /秦 风
信,说明 了个 中缘 由。大意是 北大 旧人只存 你我二人 ,

诵 “发奋忘食 ,乐 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的密友 ,竟 讨 ,一 直 耿 耿 于怀 的梁 漱 溟 , 态 度 明显 改 变 。他 很
然 谄 媚 当权 者 ,为 迎 合 时 务 而 卑 躬 屈膝 ,成 了 “御 快 复 信 过 去 ,表 示 “甚 愿把 握 面 谈 ” ,这 一 回他 又

梁漱溟的八字养生法

梁漱溟的八字养生法

梁漱溟的八字养生法作者:裘影萍来源:《家庭医学》2014年第02期24岁就登上北京大学讲坛的著名国学大师梁漱溟,一生坎坷,迭经磨难,在“文革”期间被责令每天打扫院落和厕所,在一片“勒令”“打倒”“油炸”的喧嚣声中交代“罪行”。

然而。

这样的劫难并没有“击倒”这位大师,1988年去世时享年95岁。

梁老不但高寿,而且晚年生命质量好得令人羡慕。

90高龄之后,还能外出散步、打太极拳,并撰写出版了20万字的力作《人心与人生》。

其养生秘诀,在于“少吃多动,气贵平和”这八个字。

少吃多动梁老认为,好吃的东西对于年轻人来说,多吃几口或许关系不大;而老年人机体衰弱,不能多吃,要适可而止。

梁老年轻时,因崇信佛教而食素,从不沾酒,这一生活习惯从19岁开始并持之以恒,只不过加了牛奶和鸡蛋。

当然,他坚持吃素并不刻板,有一次,他的儿子见他在吃一小碟羊肝,大为吃惊,问起来,才知道这羊肝是医生开给他的治病良药。

有时在外就餐,无素菜时,他就只吃荤菜中的蔬菜,以免麻烦人家,但自己绝不动荤腥。

这一点也能体现他的为人。

即使与毛泽东在一起吃饭,也是如此。

一次毛主席在家里宴请梁漱溟等人。

梁先生说:“我是素食者,有一两样素菜就成,但你们吃什么请自便,不碍我的事。

”他吃饭,绝不吃饱,也绝不因食物品种多少和味道好坏而有所增减。

他一生未从事体力劳动,食量一直很少,一日三餐饮食总量在230克左右。

坚持少吃的梁老喜欢多动。

“动”的主要方式是每天坚持走路锻炼和打太极拳。

85岁以前主要是户外锻炼,以后逐渐减少了户外的运动量。

90岁以后,主要是在室内活动。

每天清晨醒来,先是在床上做保健操,伸腰、蹬腿,转动脖颈,吸气屏气,50分钟后才下床。

每天在写作的间隙,他依然在院子里走动散步,或者打一两路太极拳,放松一下身体。

梁老认为,所谓多动,“首先要持之以恒,但如何动,则应视健康情况而定”。

也就是说,动的方式可以灵活掌握,持之以恒是最重要的。

气贵平和梁老认为,“人要努力做到不生气或少生气,至少是有气出了就完,绝不要生闷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乡乡村村建建设设与与乡乡村村理理论论建建设 设
• 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社会自身, 解决了社会内部的问题,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 内军阀专制统治就不难解决。他把中国问题的症 结归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兴儒家文化为旨归 ,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
• 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乡村 建设。
6
乡乡村村教教育育的的实实施施
主要措施:乡农学校的建设 1931,在山东邹平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研究乡村建设,培养乡村建设人员,规划指导实验 区的乡农教育,为寻求民族自救之路作了艰苦的探 索。1933看开办了乡农学校。
7
乡农学校的构造和性质
• 构造:乡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从教育程度上, 文盲和半文盲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从行政 功能上分,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向学是村学的上层 结构。
教学区域:乡农学校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形式,在 大乡村教育管理理念下,扩大了教育地域,学校、农场、 田间、工厂、家庭都可作为教育的场所;一切乡众都可接 受教育;教育内容也被拓宽了,读书、识字、各种技能技 术都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方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后活 动、劳动、精神陶炼、示范等多种方式灵活运用。
梁漱溟说:“我 愿终身为华夏民 族社会尽力,并 愿使自己成为社 会所永久信赖的 一个人。”
1
梁漱溟
简介 个性 主要著述 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评价乡农教育 评价梁漱溟
乡村教育的实施 乡农学校的构造和性质 乡农学校的教学区域和开启民智
乡农学校的管理机制
2
梁漱溟的简介
梁漱溟(1893-1988), 原名焕鼎,字寿铭、萧 名、漱溟,后以其字行 世,原籍广西桂林,生 于北京。 国学大师,教育家,哲 学家,思想家,有“中 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 除去一切强制手段,除去一切官僚作风,除去一 切行政倡议。
10评价乡Βιβλιοθήκη 教育积极:1)认识到中国的问
题是农村的问题,并立足于 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 改造,是有识之见;2)认为 中国的教育应到农村去办, 并对中国农民悲惨生存状况 深怀悲悯之心,身体力行的 从城市来到农村,践行知识 阶层与民众结合的愿望,发 扬了五四以来的优良传统, 精神可嘉;3) 通过自己的艰 苦工作,将现代科学和思想 方法带入农村,对农村的发 展起了积极作用。
• 消极:在伦理本位基础上 重建中国社会的新秩序, 提出“伦理本位,职业分 途”的假说,无视中国社 会当时客观存在的阶级斗 争和阶级冲突,对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持反 对态度,其问题和错误是 不言而喻的。
11
本质:中国知识分子通过 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 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 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 又与熊十力交谊亦深,但在追忆熊的文章中亦“指摘”其著述有 粗疏和错失。梁认为“学术天下之公器,忠于学术即吾所以忠于 先生”。以为只有此举才不负40年的交谊。
迂阔与率直,乐观豁达,孤傲自负,脱俗自信。
4
主要著述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印度哲学概论》 • 《乡村建设论文集》 •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 《乡村建设理论》 • 《我的自学小史》 • 《中国文化要义》 • 《人心与人生》
• 性质:乡农学校名为学校,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学校的功 能,它是集政治、经济、教育为一体的综合组织,是乡 村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乡农学校的目标是:通过乡 农学校的组织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并经知识分子的 引导,推动他们自觉起来建设乡村,依靠农民自己的力 量改造乡村,建设乡村。”
8
乡农学校的教学区域和开启民智
开启民智: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从乡村 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乡村教育“要以民众教育为先”, 抓住成人教育,以推动社会改良的工作。
9
乡农学校的管理机制
• 1、校董会,由校董会聘任学长(校长),一般 由地方上有知识、开明、品德端正的人担任
• 2、教员,知识、方法、思路。 • 3、辅导员,组织、管理。
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主要 原因:抹杀了现实中存在 的阶级对立,没有看到中 国社会的本质。
12
➢评价梁漱溟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 甘地。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 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的标题:一代宗师 诲人不倦, 一生磊落宁折不弯
13
14
3
个性
➢ 1942年在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给儿子写的信中说到“我不能死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 梁漱溟曾对学生说过“我与哲学无缘。我不懂什么叫哲学。我是 就这样误打误撞进入了哲学的门”
➢ 梁漱溟对梁启超向来敬重,然在纪念梁启超一文中不独表彰他的 功德,还评判他在政治上的得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