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注释、翻译、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习题【部编本七年级上16课】
班级: 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
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
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选择题: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解析】D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虽.不能明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安陵君其.许寡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夫君子之.行。 辍耕之.垄上。
【解析】A来;因为。B即使;即使。C祈使语气,一定;代词。D助词,的;动
词,去、往。
3、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文言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非学无以广.才 B. 腰.白玉之环
C. 长跪而谢.之 D. 轻.寡人与
【解析】A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B词类活用,腰间佩戴。C
古今异义,道歉。D词类活用,形作动,轻视。
4、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
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
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解析】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5、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
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
名篇。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
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
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 学
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解析】B选项“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有误,除了治学经验,还有为人修养。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 本文作者主要是从修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并把“静”与“躁”
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B . 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句式主要运用了整句,增强了节奏感。
C . 从写作手法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D . 文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解析】B选项“本文句式主要运用了整句”有误,本文应主要运用整散结合的
句式。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B.“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诸葛亮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
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 诸葛亮告诉孩子时光飞逝,
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
临危不乱。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解析】D选项“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有误,应是从反面说
明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 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
荒唐险躁。

C. 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日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D.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
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
分神劳力。

【解析】A选项“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有误,关键句应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
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的是一般否定的句式,以强
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C.“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须学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
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
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D.“俭以养德” 诸葛亮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
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
奴隶。

【解析】B选项按“诸葛亮用的是一般否定的句式”有误,应是“非、无”是双
重否定,加强语气。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
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
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
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贤于.材人远矣 万钟于.我何加焉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解析】A通达;通过。B介词,比;介词,对,对于。C意动用法,对……感
到惊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D要;探求。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C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解析】A代词,他;表推测语气,大概。B完成;靠近。C最终;最终。D成为;
为了。
3.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代词,书具;宾语前置标志。B代词,他;代词,他。C推辞;言辞。

D表顺承;表转折。
4.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解析】B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D )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解析】例句是用。A因为。B来。C认为。D用。

6.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解析】B作者只见过一次方仲永。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