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高考历史冲刺宝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生高考冲刺宝典
中国古代政治史(重点背诵)
一、中国古代早期(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社会转型)
(适用于此阶段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
①政治:社会大变革,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宗法制瓦解。

②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产生。

③阶级:士阶层形成。

④思想:私学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②各朝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其选官标准;科举制的评价
中国古代经济史(重点背诵)
三、中国古代经济
1、农业:①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②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③经营方式: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④土地制度:井田制(商周—春秋);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
均田制(北魏、唐朝);租佃制
2、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①家庭手工业:满足家庭所需,交纳部分赋税,极少入市场;
②官营手工业:最高水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
③私营手工业: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1)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时间被打破,出现晓市、夜市;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管理;海上贸易兴盛;商税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

(2)明清商业发展表现
工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大量计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长途贸易兴盛;出现专业
性生产区域。

4、经济政策:①重农抑商政策
②“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共同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缺乏市场;
②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低;
③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④封建制度的阻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古代思想史(重点背诵)
一、儒学历程及其处境
1、春秋战国:创立、发展(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处境:未受重视(原因:儒家的仁、仁政学说等不适应当时君主强化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秦朝:重创处境:受到打击(史实:秦始皇焚书坑儒)
3、汉朝:汉武帝后取代道家备受追捧(代表人物:董仲舒)
处境:政治正统、文化主流(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4、魏晋隋唐:正统地位动摇
处境:面临危机,融合佛道(儒学学习佛教、道家)
5、宋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处境: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塑造民族性格。

6、明清:批判继承创新(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处境:出现了一些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观点(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
7、晚晴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用西方先进的工商科技维护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君主专制)
处境:维护传统、立足现实、顺应潮流(向西方学习器物、史实:洋务运动)
8、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托古改制、移花接木(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处境:受利用
(原因:①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为维新变法提供传统依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9、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主流地位受到彻底动摇
处境:受彻底批判(史实:“打倒孔家店”
原因:①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②袁世凯为称帝掀起额尊孔复古的逆流)
10、“文革时期”:遭致命摧残(原因:双百方针遭破坏)
11、当今世界:在多元文化中自由发展
处境:重受重视和提倡(原因:儒学忠恕仁爱、重视秩序、强调道德等主张
对和谐社会建设、人际关系处理、解决社会矛盾和世界动荡冲突都有借鉴价值)
二、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的原因(《53》P41)
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平民化、世俗化
四、宋代阶段特征(适用于此阶段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
1、政治:不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实施重文轻武国策。

(史实)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地方采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

(史实)①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出现夜市、晓市、草市;
③城市经济功能能大大增强;④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繁荣;
⑤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⑥出现娱乐场所瓦肆(瓦子);
3、思想: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文化日益平民化,世俗化。

(史实)①理学兴起;文人山水画兴起
②宋词的繁荣;风俗画的出现;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五、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政治史
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后,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割地、赔款、通商、
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
赔款、开埠、游历、传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割地、赔款、开口、
设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后,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赔款、驻兵、拆
炮、惩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完全形成。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一、中国近代历史中存在的各种经济
1、小农经济:(——1956年三大改造)逐渐瓦解,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1840——1949年,新中国没收)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3、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采用机器生产,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4、民族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56年三大改造)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见后);
5、官僚资本:(1927——1949年,新中国没收)国家政权与资本相结合;
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在各个阶段发展的原因:
1、产生:①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外商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
2、初步发展:①甲午战后,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②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④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3、黄金时期:①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
③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4、较快发展: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全国基本统一;
②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5、沉重打击:日本侵华
注意:甲午战后,清政府暂时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表明重农抑商传统政策的改变;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市场和劳动力: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政府政策: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精神动力: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精神;
2、不利条件:
①社会环境: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②思想:重农抑商政策等传统思想的束缚;
③压力: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革命性)
④内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妥协性)
(三)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1、经济:不断瓦解着小农经济,同时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逐
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促进社会的进步。

2、政治: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
阶级基础;使中国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
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历程。

3、思想: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为传播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思想史(西学东渐)
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的原因?
1、政治: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阶级力量的壮大;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学习(器物或制度)的失败,转向(制度或思想)
学习。

注意:根据题目的设定学习的内容,进行取舍。

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
1、“西学东渐”贯穿始终,以救亡图存为主旋律。

2、经历了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3、在内容上,经历了由学习资产阶级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4、经历了由照抄照搬致失败到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取得胜利的转变。

三、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
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以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掀起洋务运动,开启中
国近代化大门。

3、农民阶级首先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任务,先后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
动,由于阶级局限性,均以失败告终。

4、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掀起维新变法运
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5、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君民主共和制,掀起辛亥革命运动,推
翻了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
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正统地位,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
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中国的近(现)代化
1、政治: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中国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2、经济:洋务运动采用机器进行生产,创办近代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大门;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3、思想: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近代先进思想的产生与
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国人的觉醒。

4、社会生活:在欧美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政府改革的推动下,断发易服、移风易俗、
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出现等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注意:结合题目限定的时间、进行相对应的取舍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中国的阶段特征
(适用于此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的背景)
1、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经济上: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资)的传播,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
六、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①列强的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消极)
②社会各阶级奋起反抗,推动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积极,具体史实略)
2、经济: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消极)
②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兴起,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积极)
3、思想:①西学东渐,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

(积极)
②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

(消极)
4、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朝着近代文明迈进。

中国现代史
②经济:“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计划经济体制
在中国的建立。

③思想: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提出“双百方针”,推动了社会主义文
化事业的繁荣。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原因:
国际:①政治: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
加强。

②经济:经济全球化趋势。

③思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国内:①政治:(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健全与完善,
(具)①三大政治制度的恢复与完善、
②1982年宪法的颁布,逐渐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③1999年,九届人大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实施。

②经济:(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开放;
(具)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②1984年开始,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③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⑤2001年加入WTO。

③思想:“左”倾思想结束,双百方针的恢复,20C90S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世界古代政治史
古希腊社会生活的背景
①政治:实行民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有法律的规范
②经济:较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经济
③思想: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

古罗马:法律:从公民法(调整的共和国时期平米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到万民法(调整的是帝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政治体制:从共和制(公元前)到帝制(公元)
世界近代政治史
一、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确立
①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用法律的形式限制了王权,确立
了议会主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两党制的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
改革,使君主立宪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②美国:通过独立战争,颁布1787年宪法(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
民主权原则),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1861—1865年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③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颁布1875年宪法(一票共和),确立民主共和制。

④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颁布1871年宪法(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和军
国主义色彩,为一战和二战埋下了隐患。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二、代议制的作用
积极:①政治: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了统治秩序,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局限: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三、英国的崛起
1、政治: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②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2、经济:①新航路开辟后,商贸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②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③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和原料;
④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科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使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世界近代经济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进入蒸汽时代)
1.背景:
⑴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后,资产阶级政府保护科技专利(政治);
⑵殖民掠夺、黑奴贸易和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市场、资金和劳动力(经济);
⑶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和手工工场的技术革新(文化)。

2.主要发明:
⑴开始:珍妮纺纱机的问世(18世纪60年代);
⑵标志性成就:瓦特改进蒸汽机(18世纪60年代);
⑶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火车、汽轮(19世纪初);
⑷完成:机器制造业诞生(19世纪初)。

3.影响:
⑴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力量,促进了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政治);
⑵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工厂制度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使资本主义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中小企业自由竞争,自由放任政策),资本主义确立了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经济);
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文化);
⑷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市场)。

⑸尔后的殖民侵犯破坏了亚非拉地位的独立和主权,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⑹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问题。

世界近代思想史
世界现代政治史
一、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二战后~50年代,美苏冷战,形成两极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表现:①美苏实力的相对削弱②西欧的崛起③日本的崛起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⑤中国的振兴
3、1991年以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暂时形成
“一超多强”的局面。

二、二战后美国的崛起
政治上:①二战使美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战后初期,暂时控制的联合国。

②与苏联进行冷战
经济上:①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际贸易体系)
②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约;
科技上: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三、美国在六七十年代的衰落的表现(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西欧的崛起,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的振兴),冲击
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2、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

3、陷入越战的泥潭;
4、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
5、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四、二战后西欧的衰落
①二战大大削弱了西欧的实力,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②美国的崛起,取代了欧洲的中心地位;
③美元取代了英镑。

五、西欧(日本)崛起的影响
1、政治: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日本在80年代开始谋求政治大国。

2、经济: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西欧的联合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

六、美国在90年代后如何获取“全球老大”的地位?
1、政治:苏联解体后,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政策”
2、经济:发展“知识经济”,扶植高新技术产业;
3、思想:在全球化浪潮中,积极推广其制度和价值观念。

(和平演变)
4、军事:以军事实力为依托,先后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世界现代经济史(重点背诵)
一、经济大危机
(一)爆发的原因: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贫富分化加剧,群众购买力低,消费能力不足(二)影响
对资本主义国家:
①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失业率剧增,
工业生产世界贸易额锐减。

②政治: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绝望情绪,法西斯势力在一些国家开始
泛滥,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纷纷采取采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
发动对外战争等方法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也
进一步恶化。

2、对苏联:低价购买大量机器,吸引大量人才和资金,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3、对中国:①日本为转嫁危机,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②南京国民政府,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二、罗斯福新政
①内容: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和社会救济
②核心: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特点: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④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
生产的需要。

⑤评价:积极:A、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促进经济的恢复;
B、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C、开创了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局限: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
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三、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
①原因:1929—1333年的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凯恩斯主义的指导;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示范;借鉴斯大林模式: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表现: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国家制度;第三产业兴起;知识经济
③结果:A、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
B、1973年出现“滞胀”(减少国家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减少国家开支)
四、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①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和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与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②斯大林体制
内容: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单一的公有制;
C、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积极)A、形成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B、1937年工业生产总值越剧欧洲第一,世界第二;C、为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B、忽视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4、启示:①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
③两种制度可以相互借鉴,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五、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二战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
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3、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