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都地区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

自清末改土归流置昌都府以来,昌都县便一直是昌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东门户”的盛誉。

以昌都镇为中心,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面与云南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西藏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处在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

历史沿革
昌都县城坐落在群山怀中,它被称作从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门户。

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

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

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

昌都地区古称"康"或"客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

昌都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1977年和1980年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昌都卡若遗址和昌都小恩达遗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地区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级村落。

当地的居民已开始种植易于生长的谷子,饲养适应性广泛的家畜猪,同时也以狩猎狐、青羊、马鹿等作为补充。

昌都地区的察雅一带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桨巴》所记述的格萨尔与"炯巴"人为争夺食盐而发生交战的地区。

按照藏族传统
昌都地区
的地理概念,这里同时是"朵康六岗"中的察瓦岗,系有名的产盐之地。

考古发现与实地调查,也可以发现不少当地居民传说是"炯巴"人留下来的石墙、石阶等建筑遗址。

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昌都地区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

据《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

俗以女为王。

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

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

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

"我国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考证也称,今昌都一带为东女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至此今日在昌都地区还可以看到吐蕃东女国和苏毗王国文化的痕迹。

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祖国版图后,在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朝时西藏佛教格鲁派兴起,其影响逐渐深入康区,在昌都地区形成若干呼图克图--大活佛转世系统。

明朝政府在此设置了朵甘都指挥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各大头人与寺庙的大喇嘛管理。

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后,昌都地区也受固始汗的统治。

清朝(1616-1911年)在这个地区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

清朝还在昌都设立了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昌都,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昌都,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

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地区改称川边。

1950年10月19日后,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并下设3个管辖区,即昌都解放委员会直辖13个宗、三十九族地区第一办事处所辖10个宗和波密地区第二办事处所辖3个宗及盐井、察隅共28个宗,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管辖。

1955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昌都地区则划规其管辖,1960年初设昌都地区行署,专署驻昌都县。

1960年设昌都专区,专署驻昌都县。

以昌都宗与拉多宗合并设昌都县;以江达宗与西邓柯宗合并设江达县(驻江达);以贡觉宗与三岩宗合并设贡觉县(驻莫洛);以察雅宗设察雅县(驻烟多);以左贡宗设左贡县(驻亚中);以江卡宗(芒康宗)与盐井宗合并设宁静县(驻嘎托);以桑昂曲宗设桑昂曲县(驻吉公);以八宿宗设八宿县(驻同卡);以洛隆宗与硕督宗合并设洛隆县(驻洛隆);以边坝宗与沙丁宗合并设边坝县(驻边坝);以丁青宗与色扎宗、尺牍宗合并设丁青县(驻甲木塘);以类乌齐宗设类乌齐县(驻类乌齐)。

将嘉黎宗及倾多宗、易贡宗、曲宗划归林芝专区;巴庆宗(巴青)、比如宗、聂荣宗、索宗划归那曲专区。

撤销第一办事处与第二办事处。

昌都地区辖昌都、江达、贡觉、宁静、洛隆、丁青、边坝、察雅、桑昂曲、八宿、类乌齐、左贡等12县。

1961年八宿县由同卡迁驻白马。

1962年9月,昌都专员公署办公会议对各县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全地区12个县划为94个区、1个镇(昌都县城关填),472个乡。

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波密县(驻扎木)划入昌都专区。

辖13县。

196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宁静县改名为芒康县(为尊重群众原有的习惯称呼)。

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桑昂曲县改名为察隅县(驻吉公)。

1970年昌都专区改为昌都地区,地区驻昌都县。

洛隆县由洛隆迁孜托;边坝县由边坝迁驻草卡区的东马司(距草卡区6千米)。

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亚中)、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等13县。

1971年左贡县由亚中迁驻汪达。

1975年类乌齐县由类乌齐迁热扎卡。

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汪达)、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驻热扎卡)等13县。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昌都专区的波密、察隅两县划归林芝专区。

昌都地区实际辖11个县,90个区(镇)。

1987年3月始,实行撤区并乡,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保留13个区,全地区辖159个乡,9个镇,1622个行政村。

1997年,面积10.8万平方千米,人口55.8万,地区行署驻昌都县城关镇。

辖昌都、芒康、贡觉、八宿、左贡、边坝、洛隆、江达、类乌齐、丁青察雅11个县。

(数据来自《政区大典》)
1999年5月,昌都地区再次对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撤销原保留的13个县辖区,共设立24个镇、118个乡(含民族乡1个)。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昌都地区总人口586152人。

其中:昌都县94419人、江达县68993人、贡觉县43160人、类乌齐县40895人、丁青县60586人、察雅县53009人、八宿县38170人、左贡县41803人、芒康县73155人、洛隆县41144人、边坝县30818人。

2010年,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昌都地区总人口约为60万人。

附:盐井、生达、碧土和妥坝4个县
根据1973年12月30日中共昌都地委、昌都地区革命委员会《关于芒康、江达、昌都、丁青等县行政区划调整与成立新县的报告》,1979年6月16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本着有利于领导,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边防稳定和加强建设的原则”,兼顾群众的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同意在昌都地区新增设盐井、生达、碧土和妥坝4个县,报经国务院批准。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4县:设立盐井县,以芒康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碧土县,以左贡、察隅2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生达县,以昌都
县、江达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妥坝县,以昌都、察雅、江达3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但4县因故一直没有建立。

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发[1999]54号)撤销盐井、碧土、妥坝、生达4县。

盐井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东经98°28′-99°06′,北纬28°37′-29°30′。

东与四川省巴塘县隔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连碧土县,北接芒康县。

县驻地盐井乡距拉萨市1336千米。

距昌都550千米。

县域总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

盐井为汉语名,以当地特产井盐而得名,藏语称为擦卡洛。

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设盐井宗,1912年后为西康省管辖,1950年为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管辖,1960年江卡宗(芒康宗)与盐井宗合并设宁静县。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盐井县。

实际上没有成立。

2地理环境
© 2013 Baidu - Data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昌都地区
地区行署住所地:昌都县城关镇,邮政编码:854000,电话区号:0895。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昌都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

昌都地区位于东经93°6′-99°2′,北纬28°5′-32°6′之间,东与四川省的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县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的德钦县接壤,西南与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省的玉树州交界。

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8.9%。

现有昌都、江达、贡觉、类乌齐、丁青、察雅、八宿、左贡、芒康、洛隆、边坝等11个县,居住着藏、汉、回、维吾尔、布依、侗、黎、哈萨克、乌孜别克、壮、纳西、珞巴、门巴、白族等21个民族,总计人口55万余人,其中藏族占98.26%。

经济以农业为主,牧业也占有相当比重。

昌都地区
昌都地区总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最高海拔为5460米,最低海拔约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

不少山峰耸立于雪线以上,其中边坝县边界的念青唐古拉山峰高达6956米,万丈冰峰,银装素裹。

昌都地区属藏东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候干冷,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年平均日照数为2100-2700小时,年无霜期46-162天,年降水量为477.7毫米,集中在5-9月。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霜冻、雪灾、冰雹。

由于三江水系的切割作用,昌都地区形成了多层次高原特征,有着复杂的地貌结构和不
同的地形、气候类型及植物生长层次,在这里有水草肥美的辽阔牧场,麦浪起伏的千顷良田,一望无际的翠峰林海,丰富的矿藏、水利和光能资源,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也有桔柑满枝的亚热带风光。

在这里,山、水、林、鸟、兽、虫、鱼、花、草同生共荣,绘织了昌都高原雄伟绮丽,多姿多彩,幽静原始而
昌都地区
又瑰丽无比的自然景观。

西藏东部重镇——昌都。

唐代,昌都地区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统称此地为康藏地区,原西藏政府称它为“朵康木”地区,现为西藏自治区所属一个专区。

昌都是西藏东部横断山脉中的一个镇,恰好是川藏公路的中心点。

从川藏公路的西端拉萨或它的东端成都乘客车,都是五天左右便可抵达这里。

昌都旧名察木多,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谷地中。

昌都地区行署所在地,川藏公路经此。

澜沧江上游支流
昌都地区
杂曲、昂曲穿越其中,将县城分割成加惹坝、四川坝、云南坝、马草坝四个坝子(即台地)。

加惹坝是老城区,四川坝设有医院,云南坝为行政机关驻地,马草坝是新建文化区。

登马草坝东北坡,鸟瞰全城,古城犹如一个宝瓶,扎曲、昂曲、有如雄鹰展翅,景色壮丽。

城镇发展迅速,现有煤炭、水泥、制革、缝纫、农机、电力、印刷、建材等小型工业近30个,加之邻近四川,商业活动繁忙,物资供应充裕。

附近有卡若遗址、绛巴林寺等文化遗址。

昌都作为康巴地区的腹心,有着亚洲第二大铜矿——玉龙铜矿和丰富的水能、森林资源;有着被人称为“香格里拉”的多民族、多宗教以及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人文胜景,有着毗邻川、滇、青三省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开发条件,青藏高原发育的大江大河如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经此地,经过横断山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孕育、不仅哺育了长江文明和东南亚文明,为未来的南水北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造就了三江并流的奇绝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