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工媒介形象建构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传媒 2013年第2期 传媒调查报告
37
“临时工”媒介形象建构分析
——以新华网为例
赵 娜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本文以新华网为例,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来研究新华网对“临时工”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建构。

笔者通过详细的资料收集和定量分析,得出:新华网在一定意义上对临时工媒介形象的建构起到积极作用,关注群体态势、号召人文关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离,造成了一种非“常态化”的临时工媒介形象。

最后,笔者就如何重建临时工媒介形象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临时工;新华网;媒介形象;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37-02
收稿日期:2012-11-12
作者简介:赵娜,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麦圭尔称媒介是“社会关系的中介”,通过大众媒介,意义被建构,这直接影响着受众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接受和实践[1]。

近年来,诸如“临时工成为高危职业”、“发飙的总是临时工?”、“临时工,不是遮丑的万能膏药”等类似的报道遍布媒体,“临时工”这一群体也加入了媒介形象建构的焦点之列。

究其本质,则体现在个别政府部门应对网络危机舆情时的词语匮乏,以及应对理念的落后和处理技巧的简单化和单向化[2]。

那么,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临时工”的?媒体所建构的临时工形象是否合理?若有所偏离的话,应如何重构临时工的媒介形象?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新华网为例,来分析网络媒体对临时工形象的建构,提出问题和相应策略。

一、研究原因和现状
研究原因:中国律师事务所欧阳华律师指出,“临时工”
曾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别于当时的长期固定工而言的一种用工形式,一般是指企事业单位临时聘用的临时工人,也包含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非在编人员[3]。

而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繁荣、民主意识的增强、公共危机的频繁,“临时工”已成为新闻界的一个敏感词,受众舆论中的焦点词,被赋予多种感情色彩和角色意义。

研究现状与问题:我国对临时工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呈现出泛化性。

因此,我选择新闻传播这一领域,从媒介形象建构的角度入手,探讨网络媒体的新华网是如何对临时工媒介形象建构的?建构了什么样的临时工媒介形象?建构有无偏差?若有偏差,媒介应如何重新建构临时工这一媒介形象呢?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以新华网中关于“临时工”的报道
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三年。

这三年新华网关于“临时工”的报道共有246篇,去除重复消
息,文中选取的样本共有166篇。

2.研究方法。

杨孝荣认为内容分析是方法上注重客观、系统及量化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仅分析传播内容的讯息,且分析整个传播过程。

内容分析法是研究媒介形象的一种有效地方法,他的定量分析操作方便、有效且适合静态统计的研究[4]。

因此,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分别从年度量化呈现、报道主题、报道领域、报道倾向和报道对象形态五方面来分析新华网对“临时工”的报道。

3.研究结果。

2009~2011年中每年新华网中关于“临时工”报道数量的量化呈现。

年度量化呈现
年份(年) 2009 2010 2011 数量(篇) 42 46
78
百分比 25.3% 27.71% 46.99%
报道主题
序号
主题类别
频数
占百分比%
1 “替罪羊”、“挡箭牌” 30 18.07%
2 市场就业 20 12.05%
3 权益保障 17 10.24%
4 待遇福利 17 10.24%
5 违法犯罪 13 7.83%
6 高危职业 11 6.63%
7 事故伤亡 10 6.02%
8 素质
9 5.42% 9 贡献影响 9 5.42% 10 身份定位 7 4.22% 11 责任追究 7 4.22% 12 执法权 6 3.61% 13 管理机制 5 3.01% 14
官方行为 5 3.01%
今传媒 2013年第2期 传媒调查报告
38
报道领域
领域 名称
政治 经济 文体 民生 道德 法律 安全其它数量 25 22 13 27 17 36 15 4
百分比 15.06% 13.25% 7.8% 16.27% 10.24% 21.69%9.04%
2.41%
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 正面 中性 负面
数量 21 97 58
百分比 12.65% 58.43% 28.91%
三、临时工媒体形象的呈现、建构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建构的策略
通过对新华网关于临时工的116篇报道的统计分析可知,新华网对临时工的媒介形象建构起到重要作用。

媒介形象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参照[5]。

首先,在社会矛盾多发期,新华网把对临时工的建构放入了议程设置,引起社会民众对这一群体的关心与重视,体现了人文关怀。

其次,新华网对“临时工”充当“替罪羊”、处于“高危职业”等热点现象的关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公权力的批评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最后,新华网关于临时工的建构影响了受众对临时工这一群体的具体关注。

可见,新华网在对临时工建构发挥了媒体的“环境再构成”功能,对受众认识临时工群体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其中仍存在很多不足。

1.新华网建构临时工媒介形象时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媒介建构了一个非“常态化”的临时工形象,容易导致受众对这一群体定位有所偏差。

大众媒介为我们所呈现的临时工形象并非是纯粹意义上的“临时工”,而是一个非常态化的临时工形象,大量存在于多个行业,并引发“临时工现象”。

在一些涉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突发事件中,“临时工”往往成为最后的责任人[3]。

在对临时工的报道主题中,关于临时工充当“替罪羊”、“挡箭牌”的报道量最多,而对临时工的其他领域诸如就业、社保、管理机制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偏离了对临时工“常态化”媒介形象建构的轨道,最终给受众呈现出一个非常态化的临时工形象。

其次,对临时工媒介形象的建构处于现象层面,缺乏本质性的建构。

通过分析可知,新华网对临时工的报道多数都停留在现象层面,多为浅层次报道,缺乏深入、全面的报道。

首先,从报道主题来看,多集中于涉及临时工的社会现象或个体事件,是个现象的“大集会”。

缺乏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解决措施的报道。


次,对临时工媒介形象的建构处于正、负面失衡的状态,忽
略了临时工群体所做的贡献。

由上可知报道倾向虽然是中性居多,但仍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正、负面的报道总量仍占41.56%。

同时,正面、负面的报道也处于失衡状态,负面报
道远远多于正面报道,而且报道主题中忽视了他们为社会做
的贡献,这也不利于受众对临时工客观准确地定位。

“真实准
确、不带偏见地描述社会各个群体的社会生存状态以及积极
引导舆论导向是每个媒体人的基本职业规范。

[6]”最后,对临时工形象建构时过分侧重于个体的报道,缺少群体感。

文中的统计结果表明,新华网对临时工报道时选择的对象以个体
居多,群体相对较少。

诸如联防队员强奸案等都是针对个体
所做的报道,类似的个案研究所建构的临时工形象并不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这样对个案的集中报道,容易造成受众对
临时工群体认识的偏差,致使整个临时工群体都带上了“替罪
羊”、“素质低”、“易犯罪”的帽子,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

2.重新建构临时工媒介形象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平衡
报道主题和报道领域,使临时工群体形象呈现出“常态化”。

大众媒介应以一个“常态化”化的视角来全面、深入报道这一群体。

避免对临时工的某一现象进行扎堆性、追捧性的报道,诸如文中对他们成为“挡箭牌”的主题的大量报道就体现了这一趋势。

究其本质,则因为个别政府部门应对网络危机舆情时的词语匮乏,以及应对理念的落后和处理技巧的简单化和单向化[7]。

但并不是所有的临时工都充当“挡箭牌”,只是特殊
阶段的特殊现象,谨防以偏概全。

同时,大众媒介应深入这
一群体之中,全面的报道它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理所应有的各个自然、常态的领域。

其次,给临时工建构一个合适的职业
定位、身份定位,进行理性报道。

所谓理性的报道,它是一种经过缜密的思考以后所作出的、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报道,同时又是一种从良好动机出发的、追求最佳效果的报道[8]。

大众媒介在给临时工的职业定位时,容易走入极端化,把临时工完全定位为高危职业。

应该重视临时工这一群体在社会中起的重要作用,给临时工营造一个良好、受人尊重的职业定位。

同时,应端正临时工的身份定位,让临时工拥有平等的社会身份,避免造成他们的非“常态化”、“孤立化”、“特殊”化的心理阴影。

最后,给临时工提供平等的话语平台和参与机会,展现这一群体的真实轮廓和内心想法。

大众媒介在平衡临时工报道主题的同时也要平衡话语权
的分布。

新华网对临时工的报道中,最大的弊端是没有给临时工平等的话语权,让其参与到媒介的报道中。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关注临时工的话语权与参与性是当务之急。

诸如,在对临时工成为“替罪羊”、“挡箭牌”进行报道时,应更多的关注临时工群体面对这一状况时,所产生的反映、情感、意见、愿望等,是表现为积极地为自己辩解和维权?还是沦为沉默的螺旋?而不是一涌而上的报道他们的失语与被动,不去探究他们内心的真实轮廓和真实话语权。

“在我国,新闻传媒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扮演着社会良心的角色,对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表达具有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

[9]”新华网作为大众媒介的代表之一,在对临时工媒介形象建构时更应该秉承这一原则。

建构真实、健康的临时工媒介形象不仅是媒体的本职责任和追求,也是受众的心理期待和需求,更是对临时工这一群体的一种公平。

参考文献: [1] (英)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 张玉胜.临时工何时告别顶罪的高危职业[J].中华魂,2012(7).
[3] 临时工[OL].百度百科,/view/419842.htm. [4] 胡颖.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10.
[5] 王朋进.“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背景、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0(6). [6] 邓晓旭,张坤.留守妇女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J].新闻
知识,2010(10).
[7] 张玉胜.临时工何时告别顶罪的职业[J].中华魂,2012(4).
[8] 丁柏铨.论新闻传媒表达人民群众心声[J].新闻与写作,2007(3). [9] 张蓓.女性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偏差塑造现象研究[J].南京财经大
学学报,200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