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多巴胺基复合薄膜研究取得新进展
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9577c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7.png)
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概述:抗菌材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以应对细菌感染和交叉感染等问题。
聚多巴胺作为一种具有多重功能的生物胶粘剂,其天然抗菌性使其成为合成抗菌材料的有效选择。
本文将介绍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材料性能以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制备方法: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液法、沉积法和化学修饰法。
其中,溶液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通常情况下,多巴胺溶液与目标材料共同浸泡于含有活性物质的溶液中,并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形成复合抗菌材料。
此外,沉积法将多巴胺溶液喷洒在目标材料表面,并通过化学反应固定多巴胺,形成抗菌性功能化薄膜。
材料性能:聚多巴胺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多功能性和抗菌性能。
其多酚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黏附性,能够在各种固体基质表面形成均匀稳定的涂层。
此外,多巴胺能够通过氧化反应生成硝基酚类化合物,进而与细菌表面的氨基反应形成黏附结构,实现抗菌目的。
更重要的是,聚多巴胺能与其他活性物质相互作用,通过化学修饰或共沉积的方式赋予材料更多的功能特性。
应用领域: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医疗器械上,该材料可用于制备防菌包裹、防菌涂层以及防菌纤维等,有效地降低了细菌感染的风险。
在组织工程方面,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可以作为材料载体应用于细胞培养、组织修复等领域,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还可以应用于食品包装、环境净化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环境。
总结: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多功能特性。
该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医疗器械、组织工程以及食品包装等领域。
然而,目前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材料的长期稳定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制备工艺的优化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的性能优化和应用探索,以促进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综上所述,聚多巴胺复合抗菌材料具有简单易操作、良好的抗菌性能和多功能特性的优势。
聚多巴胺基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抗氧化性能调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聚多巴胺基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抗氧化性能调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b5d17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1.png)
聚多巴胺基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抗氧化性能调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叶自强;毛峥伟【期刊名称】《中国材料进展》【年(卷),期】2022(41)9【摘要】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作为典型的黑色素类似物,拥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抗氧化活性,这些独特的特性使PDA基纳米材料在炎症治疗、创面修复、仿生材料制备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尽管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PDA基纳米材料的抗氧化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总结和讨论了PDA基纳米材料近几年在抗氧化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
在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PDA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机制研究进展。
在第二部分,主要从粒径、微观结构和氧化还原程度3个方面对其抗氧化性能的调控进行了总结。
在第三部分,总结了PDA基纳米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最后,讨论了PDA基纳米材料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前景。
希望能为基于PDA的抗氧化功能的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思路与参考。
【总页数】10页(P679-688)【作者】叶自强;毛峥伟【作者单位】教育部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0.4;R318.08【相关文献】1.聚多巴胺包覆纳米金刚石改性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2.双硅氧烷端基溶聚丁苯橡胶/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3.多巴胺对多壁碳纳米管侧壁的生物功能化及其聚(酰胺-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的制备4.MOFs基催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设计研究进展5.基于天然贻贝仿生制备聚多巴胺改性石墨烯基功能材料及其水体环境修复应用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多巴胺原位还原银纳米增强碳点荧光自组装纳米复合膜用于检测葛根素研究
![聚多巴胺原位还原银纳米增强碳点荧光自组装纳米复合膜用于检测葛根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6e27ef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d.png)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SpectroscopyandSpectralAnalysis Vol.41,No.1,ppl68-176 January,2021第41卷,第1期2021年1月聚多巴胺原位还原银纳米增强碳点荧光自组装纳米复合膜用于检测葛根素研究翁文婷,王思玉,庄君阳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摘要以胱氨酸和柠檬酸为碳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氮硫掺杂结构的蓝色荧光碳点(FCDs)。
FCDs在350nm波长光源激发下,于455nm出现最大的荧光发射峰。
碳点水溶液在pH=6〜11范围内都呈现稳定的荧光发射,具有617%的高荧光量子产率和10.75ns的长荧光寿命。
以此碳点为目标物,设计层层自组装膜的简易制备方案,探究银纳米复合基底对其荧光信号的增强效应,通过增强型荧光传感膜实现提高药物检测灵敏度的目的。
实验过程中利用多巴胺碱性溶液的自聚合和还原效应,在玻璃基底上形成平整的聚多巴胺膜,同步进行硝酸银原位还原,可制得均匀分散的聚多巴胺复合银纳米膜基底°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能谱检测结果表明,在多巴胺聚合膜形成过程中原位还原的银纳米,具有操作简便和稳定性能好优点,纳米颗粒不易被氧化。
结合层层自组装多层膜技术(layer-by-layer self-assembled mutilayers,LBL SAMs),在纳米复合膜表面组装聚电解质分子层,精确调控银纳米与碳点的间隔距离,构建荧光性自组装膜FTO/PDA-AgN/PDDA/[PSS/PDDA(/FCDs,探究银纳米对碳点的荧光增强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当聚多巴胺复合银纳米基底与碳点之间达到一定间隔距离时,银纳米粒子可增强自组装膜上碳点的荧光信号,荧光强度增加近3倍,相应的荧光寿命由6.084ns减小至2.983ns。
这种荧光增强效应呈现出来的距离依赖性、辐射衰减加快和与银纳米还原程度相关性,表明增强荧光的机理可能为银纳米和碳点之间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
AgNPs协同BNNS增强高导热绝缘无纺布复合薄膜
![AgNPs协同BNNS增强高导热绝缘无纺布复合薄膜](https://img.taocdn.com/s3/m/8cdb0a6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b.png)
AgNPs 协同BNNS 增强高导热绝缘无纺布复合薄膜宋沐原a , 李晓磊a , 迟洪涛a , 黄梅a , 陆绍宁a ,b ,c , 马传国a ,b ,c(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b.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点试验室;c.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为了应对高导热绝缘复合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本研究以PET 无纺布(NWF )为模板,经过聚多巴胺(PDA )改性和原位还原工艺得到银纳米粒子(AgNPs )修饰的NWF (AgNPs@NWF )。
采用循环浸渍吸附-分层组装工艺,通过纳米纤维素的分散作用和界面结合作用将氮化硼纳米片(BNNS )分别吸附到NWF 和AgNPs@NWF 表面,构建连续的BNNS 导热网络骨架(BNNS@NWF )和AgNPs/BNNS 协同导热网络骨架(AgNPs/BNNS@NWF )。
以BNNS@NWF 为表面层,AgNPs/BNNS@NWF 为中间层,热压制备了BNNS-AgNPs/BNNS-BNNS 三明治结构导热复合薄膜,对复合薄膜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并测试其导热性能、绝缘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实际热管理性能。
结果表明:复合薄膜在形成 AgNPs/BNNS 协同三维导热网络的同时也保证了绝缘性能。
在BNNS 和AgNPs 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4.8%和3.3%时,复合薄膜的面内导热系数达到7.56 W/(m·K),体积电阻率达到3.54×1013 Ω·cm ,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实际应用场景的测试证明该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热管理性能。
关键词:导热复合材料;氮化硼纳米片;银纳米粒子;三明治结构;导热性能中图分类号:TM215 DOI :10.16790/ki.1009-9239.im.2024.04.004Thermal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nonwoven fabric composite filmsynergistically enhanced by boron nitride nanosheets andsilver nanoparticlesSONG Muyuan a , LI Xiaolei a , CHI Hongtao a , HUANG Mei a , LU Shaoning a,b,c , MA Chuanguo a,b,c(a.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terials Structure-effectiveness Relationship; c.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terials and Devices,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Abstract: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for high thermal conductive and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composites, a 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 modified nonwoven fabric (AgNPs@NWF) was prepared by polydopamine (PDA) modification and in situ reduction process using PET nonwoven fabric (NWF) as a template. The continuous boron nitride nanosheets (BNNS) thermal conductive network (BNNS@NWF) and AgNPs/BNNS synergistic thermal conductive network (AgNPs/BNNS@NWF) were constructed by adsorbing BNNS on the surfaces of NWF and AgNPs@NWF through the dispersion and interfacial bonding of nanocellulose through a cyclic impregnation adsorption and layer-by-layer assembly process. BNNS-AgNPs/BNNS-BNNS sandwich-structured thermal conductive composite films were prepared by hot pressing process with BNNS@NWF as the surface layer and AgNPs/BNNS@NWF as the intermediate layer, and their microstructure, thermal conductivity, insulating properti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actual therm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 is characterized and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synergistic three-dimensional thermal conductive network of AgNPs/BNNS was constructed in the composite film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sulating properties are ensured. When the mass fraction of BNNS and AgNPs is 34.8% and 3.3%, the in-plan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composite films reaches 7.56 W/(m·K), the volume resistivity reaches 3.54×1013 Ω·cm,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is good. The actual application test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films have good therm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Key words: thermal conductive composites; boron nitride nanosheets; silver nanoparticles; sandwich structure; thermal conductivity0 引 言随着5G 时代的到来,电子元器件向微型化、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262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0595242)。
聚多巴胺在膜分离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聚多巴胺在膜分离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6c4184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a.png)
第50卷第'期2021年'月应用化工Appeoed ChemocaeIndusteyVoe.50No.1Jan.2021聚多巴胺在膜分离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熊艳舒肖尧刘亦婷陆海勤李文2,李凯1,3"1-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2.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8;3.广西绿色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摘要:介绍了聚多巴胺作为一种稳定的功能性纳米材料,可在各种材料表面形成多种多样的涂层的独特优势&另外分析了多巴胺的聚合机理、PDA涂层的制备、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影响沉积因素&重点介绍其化学改性在有机膜与无机膜的应用领域现状,展望了聚多巴胺在膜与膜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聚多巴胺在膜分离领域工业化应用亟需解决的问题&关键词:聚多巴胺;膜分离$膜改性;涂层中图分类号:TQ31$TB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206(2021)01-0250-04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olydopamine inmembrane seearationXIONG Yan-shu',XIAO Yao1,LI Yi-ting1,LU Hai-yim,LI Wen2,LI Kai—(1-Colleyc of Light IndusOg and Food Enginee/ng,Guany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e;2-Guanyxi Key Laborad/of Chemistry and Enginee/ng of Forest Products,Colleyc of Chemist/and Chemical Enginee/ng,Guanyxi University for Na/onaCCos,Nanning530008,Chine;3-Research Center for Sugar Enginee/ng and Technology in Guanyxi Province,Nanning530004,Chine)Abstract:InWoducing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polydopamina as a stable functional nanomaterial,which can form a ya//y of coatings on va/ous materials-The polymerization mechanism of dopamine,the peepaeatoon of PDA coat ong,ots phys ocochem oca ep eope et oes and onfeuencongdeposotoon factoesweeeana-lyzed.The applicaCon of chemical modi/cafon in organic and inorganic membranes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and the research end devvlopment direction of polydopamina in membrane and membrane dch-nomgy was prospected-Key words:polydopamina;membrane separation;membrane modification;coating膜分离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利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作为一种分离介质,使得原料液在外界的推动力(比如压力差、电势差、浓度差、化学位差等)下通过膜的一侧[1]o在此过程中,溶剂及小分子溶质能透过膜壁,溶质中的大分子被膜截留,从而达到分离、提纯和浓缩的目的[2]&膜的种类和功能繁多,最为常见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材料可大致分为有机膜和无机膜[3];二是根据孔径的不同⑷,膜主要可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简单高效低成本易操作的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医药、生物、废水处理、石油化工、海水淡化等多个领域)5固*&就目前来说,膜分离技术需攻克的行业难点主要集中于膜通量、膜污染与膜再生、膜成本控制及膜工业化应用等几个方面[10]&因此,国内外的科研团队都不约而同的往膜过程理论研究及膜材料优化等方面努力着,而其中对于膜改性应用的研究一直为行业热点[11]&常见的膜改性方法是通过加入可与膜材料相互作用的物质,来改善膜本身的亲疏水性、稳定性、抗污染性及力学性能各方面性质,主要改性材料有纳米材料、化学交联剂和离子络合物等[12]&适当的膜改性能使膜本身的性能大大增加,所以找到理想稳定的改性材料就格外重要&本文所介绍的聚多巴胺(PDA)是由多巴胺(DA)在一定条件下自动氧化聚合而成,类似于贻收稿日期:2020-05-29修改稿日期:2020固7固7基金项目:广西科技重大专项资助(桂科AA17204092);广西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桂科AB17195069)作者简介:熊艳舒(1997-),女,湖南岳阳人,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生,师从陆海勤副教授和李凯教授,主要从事改性陶瓷膜在糖业中应用研究&电话:159****4232,E-mail:2362868537@通讯联系人:李凯(1972-),男,教授,主要从事糖类物质的综合利用&E-mol:y X li0o@y X uI*第1期熊艳舒等:聚多巴胺在膜分离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251贝分泌的黏附蛋白[13],能够稳定沉积于各种有机膜和各种无机材料。
多巴胺氧化聚合膜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多巴胺氧化聚合膜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135a3d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d.png)
第41卷第1期2021年(月膜科学与技术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41No1Feb&2021多巴胺氧化聚合膜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田欣欣,王暄$,彭维,吕晓龙$,于越,袁晓彤(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387)摘要:近年来,以多巴胺(Dopamine,DOPA)为代表的仿生贻贝物质因其在膜表面改性过程中的简易性、普适性及良好的后功能化潜力而在复合膜制备领域备受关注.虽然DOPA在有氧的弱碱性水溶液中能够自聚合生成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但存在自聚合缓慢等问题,加入氧化剂可显著提高自聚合速率.本文重点综述了过硫酸铁、高碘酸钠等氧化剂对于DOPA自聚合过程以及复合膜PDA聚合层稳定性、耐污染性能等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了DOPA氧化自聚合膜表面改性技术在膜生物膜反应器(Membrane biofilm reactor,MBfR)领域中的研究现状,通过该技术有望获得具有良好的氧传质性能、生物亲和性以及耐污染性能的复合膜,在MBfR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多巴胺自聚合;膜表面改性;氧化剂;膜生物膜反应器中图分类号:TQ028.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924(2021)01015208doi:10.16159/ki.issnl007-8924.202101020膜材料是膜技术发展的关键,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高分子分离膜因其较强的疏水性、较差的耐污染性能等限制了其在污水处理、油水分离、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者们采用表面涂覆、表面接枝、界面聚合、自聚合等表面改性方法研究开发性能优异的复合膜•近年来,以左旋多巴(8-3,4dihydroxyphenylalanine,L-DOPA)、多巴胺(Dopamine,DOPA)为代表的仿生贻贝物质因其在表面改性过程中的简易性、普适性及良好的后功能化潜力而在复合膜制备领域备受关注,被广泛用于与能源、环境和生物等诸多领域相关的材料表面改性和功能化研究中'1—2(. DOPA是L-DOPA的衍生物之一,其分子内部含有大量的邻苯二酚轻基官能团和赖氨酸的氨基基团3,可在氧气存在的弱碱条件下(pH通常为&5)氧化自聚合形成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PDA表面丰富的轻基和氨基官能团能够增强膜表面亲水性:4—6(.已有研究者详尽综述了DOPA等贻贝仿生物质自聚合机理、基于贻贝仿生化学的分离功能材料制备与结构调控的研究现状等口7•PDA复合材料的性能依赖于DOPA的自聚合、PDA的沉积及聚合层的稳定性但DOPA自聚合速度缓慢,反应时间通常长达数小时至数天3,这限制了DOPA自聚合表面改性技术的应用范围.研究者们尝试采用添加氧化剂、紫外辐照、电化学驱动等方法加速DOPA自聚合反应速度,提高DOPA 聚合层的稳定性28—0,其中氧化聚合法因其简便、高效得到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论文综述了多种不同氧化剂条件下DOPA自聚合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DOPA氧化聚合表面改性技术在膜曝气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收稿日期:202002-18;修改稿收到日期:2020-10-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8415)第一作者简介:田欣欣(1996-,女,河北省邢台市人,硕士生,从事膜表面改性及MBfR应用研究,E-mail:txx9652@163.com.$通讯作者,E-mail:xuanwang@;139****6131"引用本文:田欣欣,王暄,彭维,等•多巴胺氧化聚合膜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J1膜科学与技术,021,1(1):152—159&Citation:Tian X X,Wang X,Peng W,tal.Research progress on membrane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ology of dopamine oxidationpolymerization'J(&MembraneScienceandTechnology(Chinese)202141(1):152—159&第1期田欣欣等:多巴胺氧化聚合膜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153・DOPA等贻贝仿生物质氧化聚合膜表面改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提供参考.1不同氧化剂对DOPA自聚合的影响受到贻贝黏附蛋白的启发,Lee和Messersmith 等3发现,在碱性条件下DOPA在氧气存在下能自发聚合Kim等'1(提到,在没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在任何pH条件下DOPA都不会发生聚合.然而Messersmith最初提出的传统方法有3个缺点,阻碍了DOPA自聚合改性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应用.首先,许多碱性敏感材料,如聚酯、酚醛树脂、蛋白质等不适合在碱性溶液中进行DOPA改性;其次,PDA 涂层的形成是一个慢速过程;而且PDA涂层在酸性、碱性等介质以及极性有机溶剂中稳定性塞12-⑷.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方法,其中各种氧化剂如过硫酸R、高碘酸钠、高猛酸钾等疋-16不仅可以加速DOPA在碱性条件下的氧化自聚合过程,提高PDA的沉积速率和稳定性"还可催化DOPA在酸性或者中性条件下自聚合.氧化诱导法扩大了DOPA氧化自聚合表面改性技术HO OH C的应用范围,但一些化学氧化剂不可避免地会残留性中2006年,Li等研究了DOPA的氧化聚合过程,提出了DOPA氧化平衡机理:DOPA中的V基被氧化为摄基生成多巴胺醞(dopaminequinone)$进行加成反应分子内环化生成5,6-二V基卩引嗥咻(leucodopaminechrome),氧化重器乍形成了5,6-二V基卩引嗥(5,6-dihydroxyindole),从而聚合形成PDA(如图1)'8(.程毅丽等利用DOPA的氧化自聚反应对PTFE中空纤维膜进行亲水化改性,改性后膜接触角由110°降到80K抗污染能力得到提高,表1为DOPA改性8h后的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污染实验结果,冲洗后改性膜的通量有90%以上的恢复率.1.1酶催化氧化DOPA聚合近年来,酶催化合成高效环保型聚合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Tan等'0(首次报道漆酶可以在玻璃碳电极上诱导DOPA聚合,漆酶存在时DOPA的氧化聚合速度显著增加,这在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燃料电池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漆酶对PDA 结构、PDA层厚度、粗糙度、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仍PH HO OH图1DOPA氧化自聚合机制示意图'8(Fig1Schematicdiagramofoxidativeself-polymerizationmechanismofdopamine '18(・154・膜科学与技术第41卷表1 改性前后聚四氟乙烯膜的BSA 污染实验结果Table1L BSA fouling results of the original and modified membranes'9项目水通量/ (L ・ m —2・h —1)BSA 渗透通量/(L ・m —2・h —1 )的水通量/(L ・m —2・h —1)BSA 通量衰减率/%通量 恢复率/%BSA 的截 留率/%PTFE 904880478990PTFE-PDA13290124329487然未知•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漆酶催化DOPA 聚合的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这将有助于今后PDA 的可控制备.1, 2高锚酸钾氧化DOPA 聚合Tahroudi 等'1(以玻璃片作为载体探究高猛酸 钾对DOPA 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氧化剂后PDA 聚合速度高、聚合层厚度大且不会改变PDA 固有特性.在高猛酸钾与DOPA 摩尔比率为表2Table 2 Stability percentage after exposing samples to different treatments '1^样品经不同处理后的稳定性百分比[21]稳定性实验类别稳定性百分比/%加入高猛酸钾后的PDA 涂层无高猛酸钾加入的PDA 涂层pH = 8,t =10 min (化学稳定性)306pH = 4,t =10 min (化学稳定性)878t =10 min,T =70 C (热稳定性)2819t =10 min,超声波(机械稳定性)4161.3硫酸铜氧化DOPA 聚合Riley 等'2(提到另一种DOPA 的聚合机理——自由基反应,认为中间产物半醞自由基通过偶联形成交联键从而实现DOPA 的聚合DOPA 的氧化聚合机理较为复杂,CuSO 4/ H 2O2体系含有OH •等自由基'(并且DOPA 转化为醞式结构的氧化还原电位为0. 12 V,Cf 十的氧化还原电位为0. 34 V 足 以氧化DOPA '3(,提高了 DOPA 反应速度和聚合 度Zhaig 等⑵利用DOPA 对聚丙烯微孔膜进行表0.4的最佳条件下,涂覆速度可达750 nm/h ,是选用高碘酸钠作为氧化剂(高碘酸钠与DOPA 摩尔比率为2的最佳比例)时PDA 沉积速率的25倍.表2 为氧化剂高猛酸钾添加对PDA 稳定性的影响,其中稳定性百分比是根据实验前后PDA 的厚度计算 得出,可以看出高猛酸钾的加入加快了 DOPA 的氧化聚合反应,提高了 PDA 的沉积速率和PDA 涂层 在膜表面的稳定性.面改性,选用含有大量活性氧自由基的CuSO 4/ H 2O 2 体系通过改变CuSO 4与H 2O 2的比例来调节DOPA的聚合速率,在 5 mmol/L CuSO 4 和 19. 6 mmol/LH 2O2条件下得到的PDA 聚合层具有足够的厚度"较高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改性10 min 后聚丙烯微孔 膜表面接触角由126。
《聚多巴胺包覆金铂纳米棒的光热效应研究》
![《聚多巴胺包覆金铂纳米棒的光热效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fa0149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0.png)
《聚多巴胺包覆金铂纳米棒的光热效应研究》一、引言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新型的纳米材料及其所展示的独特性能被广泛关注并应用在诸多领域,其中包括光热转换材料。
特别是近年来,具有强光热效应的复合型纳米材料在肿瘤光热治疗领域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众多纳米材料中,金铂纳米棒具有高吸光率和高表面等离子共振特性,加之通过表面改性以引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多巴胺,使得该复合材料在光热效应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旨在研究聚多巴胺包覆金铂纳米棒的光热效应,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金铂纳米棒、聚多巴胺、光学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仪、激光器等。
2. 方法(1)金铂纳米棒的合成与表征:采用种子生长法合成金铂纳米棒,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光谱仪进行表征。
(2)聚多巴胺包覆金铂纳米棒的制备: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聚多巴胺包覆在金铂纳米棒表面。
(3)光热效应实验:在恒定功率的激光照射下,观察并记录聚多巴胺包覆金铂纳米棒的温度变化情况。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1. 形貌与结构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金铂纳米棒呈规则的棒状结构,表面光滑,尺寸均匀。
聚多巴胺包覆后,纳米棒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聚多巴胺包覆层,有效地防止了金铂纳米棒的聚集。
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显示,聚多巴胺包覆后的金铂纳米棒在可见光区域的吸光度明显增强,这归因于聚多巴胺的引入提高了整体的光吸收能力。
3. 光热效应分析在激光照射下,聚多巴胺包覆的金铂纳米棒表现出显著的光热效应。
随着激光照射时间的延长,纳米棒的温度逐渐升高,表现出良好的光热转换效率。
与未包覆聚多巴胺的金铂纳米棒相比,其光热效应更为显著。
四、讨论聚多巴胺包覆金铂纳米棒的光热效应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铂纳米棒具有较高的吸光率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特性;其次,聚多巴胺的引入提高了整体的光吸收能力;最后,聚多巴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有效防止金铂纳米棒的聚集,从而提高其光热效应。
聚多巴胺薄膜对316 L不锈钢表面抗菌改性的研究
![聚多巴胺薄膜对316 L不锈钢表面抗菌改性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881320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6.png)
聚多巴胺薄膜对316 L不锈钢表面抗菌改性的研究韩生兰;张帆;高凡;付涛【期刊名称】《化学研究与应用》【年(卷),期】2018(030)009【摘要】通过聚多巴胺薄膜结合和复合水溶性庆大霉素分子,以改善医用316L不锈钢的抗菌性能.扫描电镜、电子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不锈钢表面的自聚合多巴胺薄膜很薄.电化学测试表明,聚多巴胺薄膜使阻抗谱的膜电阻减小,极化曲线的维钝电流密度增大.与多巴胺结合庆大霉素试样相比,多巴胺复合庆大霉素试样具有更稳定的抗菌性能.【总页数】5页(P1501-1505)【作者】韩生兰;张帆;高凡;付涛【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9;青海省药品检验检测院,青海省中藏药现代化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6;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3.7【相关文献】1.316L不锈钢表面沉积Pd/Fe磁性薄膜的研究 [J], 麻西群;于振涛;杨治军;李争显;牛金龙;皇甫强;张亚峰2.316L不锈钢表面沉积CrCN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J], 叶育伟;陈颢;王永欣;李金龙;周升国3.316L不锈钢表面沉积CrCN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J], 叶育伟;陈颢;王永欣;李金龙;周升国;4.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沉积Fe/Pt和Pt/Fe/Pt磁性薄膜的研究 [J], 杨治军;周廉;李争显;于振涛;罗丽娟;蔡玉荣5.316L不锈钢表面Ni-Ti合金薄膜的力学特性研究 [J], 于菲菲;王鹤峰;袁国政;树学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导电率纳米粉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专利
![高导电率纳米粉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7a665b82d0d233d4b14e69f9.png)
柔性透明聚酰亚胺 薄膜材料获专利授权
据 报 道 , 中 国 科 学 院 长 春 应 用 化
聚 多巴胺基复合薄膜研 究 取得新进展
学研 究 所 杨 正 华 研 究 员 带 领
的 课 题 组
发 明 的 一
种 柔 性 透 明 聚蓦 羞 差 萎 篓
9 0 年 第7 第 5 6 ( 第3 - 9 ) 42 1 0 卷 —期 总 8 3期
的 。 目前 ,表 面改性 方法 多种 多样 ,但 发展一 种操 作简单 、适 用性 强 的表面 改性方 法却 一直 是 个 极 具 挑 战 性 的 课 题 。 聚 多 巴 胺 ( oy o a n )材 料 使 得 这 种 表 面 改 性 成 为 可 p ld pmie 能 ,其具有 两个 显著 的特 点 :一是几 乎 能在所 有 的材 料表 面 附着 成膜 ;二是形 成 的薄膜表 面 含 有大 量 的活性 官能 团 ,能发 生一系 列反应 , 为进一步修饰 改性提供 了条件 。 研 究 人 员 以聚 多 巴胺 为 设 计 平 台 ,在 多 种 材 料 表 面 ( 晶 硅 片 、 金 属 Al 各 种 聚 合 物 基 单 和 底 )上 设 计 并 组 装 了一 系 列 聚 多 巴胺 基 多 层 复 合 薄 膜 , 详 细 研 究 了 薄 膜 微 结 构 与 各 种 性 能 ( 擦学 性 能、抗腐 蚀 性能和 生物 相容 性等 ) 摩 之 问 的关 系 , 结 果 发 现 : 由于 聚 多 巴胺 的 引 入 ,所制 备 的多层 薄膜 与基底 以及 薄膜 各层之 间都 是通 过共价 键 结合 的 ,薄 膜 的稳 定性 显著 提 高 ,表现 出了 良好 的摩 擦学 性 能、抗腐 蚀性 能 和 生物 相 容 性等 。 ( 东) 陈
聚多巴胺对材料表面功能化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聚多巴胺对材料表面功能化的研究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b28ba2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2.png)
聚多巴胺对材料表面功能化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材料表面功能化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在生物医学、能源、环境、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聚多巴胺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材料,因其独特的粘附性、生物相容性和还原性,在材料表面功能化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聚多巴胺在材料表面功能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应用前景,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介绍聚多巴胺的基本性质,包括其化学结构、合成方法以及主要特性。
随后,将重点综述聚多巴胺在材料表面功能化方面的应用,包括其在金属、非金属以及复合材料表面的应用情况。
还将探讨聚多巴胺在材料表面功能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包括其粘附机制、生物相容性机制以及还原机制等。
本文将总结聚多巴胺在材料表面功能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聚多巴胺在材料表面功能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的窗口,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聚多巴胺的合成与性质聚多巴胺(Polydopamine, PDA)是一种生物启发的多功能材料,其合成主要基于多巴胺的自聚合反应。
多巴胺,一种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神经递质,能够在弱碱性条件下自发氧化并聚合成PDA。
该聚合过程无需催化剂、引发剂或外部能量输入,因此具有简便、高效和环保的优点。
聚多巴胺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使其成为材料表面功能化的理想选择。
PDA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如酚羟基和氨基,这些官能团能够与多种无机和有机材料形成强相互作用,如共价键、配位键和氢键等,从而实现对材料表面的有效功能化。
PD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促进细胞粘附和增殖,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DA还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使其在光热治疗、药物递送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聚多巴胺的合成方法简便、高效,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其成为材料表面功能化的理想选择。
多巴胺复合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多巴胺复合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bb88f07783e0912a2162af1.png)
【摘 要]聚多 巴胺 涂层 是一 种快 速精确 控制 表面 改性 的方法 ,与海 洋贻 贝分 泌的 贻 贝粘 附蛋 白捆似 ,能 够与各 种基 质相互 作用 形成粘 合强 较
强 的保护 膜 。聚 多 巴胺涂料 已广泛应 用于 各种领 域 ,表面 附 着的 聚合物 膜在 几乎 所有 材料 表面 上 。本文 从多 巴胺 的发现 、多 巴胺结 构 及其黏 附
l多 巴胺的发现及特 性
】.1多 巴胺
多 巴胺 是 自然界 中 的儿茶酚 胺 的一种 ,2000年 的诺 贝尔医 学 奖 Carlsso 发现 多巴胺 是大脑 中 中枢神 经系 统中 的一类 重要 的神
绎递 质 ,同时 存在 肾 ,激素 ,心血 管和 中枢 神经 系统 中起重 要 作 川 ,多 巴胺在 体 内含量 的变 化与疾 病密 切相 关 ,如体 内多 巴胺水 、 的变化 可 导 致 冠状 动脉 硬化 [ 、脑 内多 巴胺 浓度低 水 平时 与 神
Abstract:Poly dopam ine coating is a rapid and precise m ethod for controlling surface m odification.It is sim ilar to the m ussel adhesion protein secreted by m arine m ussels.and interacts w ith various substrates tO f o rm strong protective film Poly dopam ine coatings have been w idely used in a vark;ty of fields,w ith surthce-attached polym eric f ilm s on alm ost all m aterial surfaces In this paper.the progress of dopam ine research.the m echanism of dopamine and its adhesion,the m echanism of poly dopam ine form ation.the application of dopam ine in surthce coating and SO on are reviewed,and the shortcom ings of dopam ine polym er film are FC%riewed
聚多巴胺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聚多巴胺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90d4ef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0.png)
聚多巴胺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催化
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聚多巴胺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中。
作为一种天然的胶
质物质,聚多巴胺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亲水性、电
化学性质和化学活性等优点。
因此,将聚多巴胺与其他物质复合的研
究备受关注。
聚多巴胺基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功能性材料,其制备方法通常以下列
步骤进行:(1)首先在表面形成足够量的聚多巴胺;(2)然后在聚
多巴胺层上进行有选择性的沉积。
这个方法使得可以在聚多巴胺基质
中合成很多不同的纳米材料,如金、氧化铁、氧化锆、石墨烯等。
在制备聚多巴胺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过程中,常常利用交联反应来加强
纳米复合材料的稳定性。
交联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通过化学键的形成,将不同材料“黏”在一起,提高复合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
除了神奇的制备方法,聚多巴胺基纳米复合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也令人瞩目。
由于聚多巴胺表面的化学官能团,可以在复合材料中引
入不同的催化剂,例如钯、铂和银等,而催化剂又可以促进化学反应
的进行,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率。
最近研究表明,聚多巴胺基纳米复合材料还可用于电催化和光催化反应,如光催化分解污水、氧化还原反应等。
通过优异的光吸收和光致
电荷转移性质,聚多巴胺基纳米复合材料能够促进光化学反应的进行,加速化学反应,并进一步提高了催化剂的吸附和分散性能。
总之,聚多巴胺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极为广泛,不仅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效能,同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的一种新型材料。
兰州化物所聚多巴胺基复合薄膜研究获得新进展
![兰州化物所聚多巴胺基复合薄膜研究获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f645bccd5bbfd0a795673b7.png)
兰州化物所聚多巴胺基复合薄膜研究获得新进展利用聚多巴胺构筑多层薄膜的示意图近期,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聚合物摩擦学组在材料表面改性和纳米复合薄膜研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表面和界面一直以来都是纳米科学的研究重点,通过合理调控表面结构和组成,可以达到改善材料性能的目的。
目前,表面改性方法多种多样,可是要发展一种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的表面改性方法却一直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可喜的是,新近报道的聚多巴胺(polydopamine)材料使得这种表面改性成为可能。
聚多巴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几乎能在所有的材料表面附着成膜;第二,形成的薄膜表面含有大量的活性官能团,能够发生一系列反应,为进一步修饰改性提供了条件。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以聚多巴胺为设计平台,在多种材料表面(单晶硅片、金属Al和各种聚合物基底)上设计并组装了一系列聚多巴胺基多层复合薄膜,并详细研究了薄膜微结构与各种性能(摩擦学性能、抗腐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由于聚多巴胺的引入,所制备的多层薄膜与基底以及薄膜各层之间都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薄膜的稳定性显著提高,表现出了良好的摩擦学性能、抗腐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
研究结果发表在了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2009, 113: 20429-20434)、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9, 256: 894-899)、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2010, 76: 123-127)、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2010, 68: 244-247)和Surface and Interface Analysis (DOI 10.1002/sia.3631)等期刊上。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科研项目的支持。
聚多巴胺修饰固体材料表面研究进展_陈铭忆
![聚多巴胺修饰固体材料表面研究进展_陈铭忆](https://img.taocdn.com/s3/m/ed53d65269eae009581bec70.png)
Vol.27,No.6 Jun.,2013
聚多巴胺修饰固体材料表面研究进展
陈铭忆,温变英* ,张 扬
(北京工商大学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从多巴胺单体特性、多巴胺自聚与黏附机理、直接改性方法及相关基体(有机 材 料、无 机 材 料)的 功 能 化 改 性 等方面对近年来聚多巴 胺 修 饰 的 相 关 实 验 研 究 进 展 进 行 了 综 述 ,并 综 述 了 聚 多 巴 胺 涂 层 的 进 一 步 功 能 化 的 研 究 进展。 关 键 词 :多 巴 胺 ;表 面 修 饰 ;功 能 化 ;改 性 中 图 分 类 号 :TQ32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9278(2013)06-0007-06
力地附 着 在 水 下 各 种 有 机 及 无 机 物 的 表 面。 研 究 表 明,形成黏附 蛋 白 的 主 要 组 分 是 含 有 邻 苯 二 酚 基 团 的 左旋多巴和含有氨 基 基 团 的 赖 氨 酸[5-6];而 能 够 自 发 氧 化形成聚多巴胺的 多 巴 胺 中 也 含 有 同 样 的 官 能 团 。 [7-8] 仿生学界从 海 洋 贻 贝 的 这 种 黏 附 行 为 中 受 到 启 发,在 对这种黏附机理的研究 中 发 现,在 水 溶 液 条 件 下,左 旋 3,4- 二羟基苯 丙 氨 酸 (L-DOPA)的 儿 茶 酚 衍 生 物3,4- 二羟基苯丙氨(即多巴胺)能 发 生 氧 化 聚 合,在 聚 合 物、 金属、陶瓷、玻 璃、木 材 等 一 系 列 固 体 材 料 表 面 形 成 一 层薄的、强 黏 性 的 复 合 层 。 [7-9] 不 仅 如 此,聚 多 巴 胺 层 所富 含 的 官 能 团 还 能 与 含 有 氨 基 (—NH2 )和 巯 基 (—SH)等基团 的 有 机 聚 合 物 和 生 物 分 子 发 生 二 次 反 应,形成有机聚合物涂层 或 生 物 分 子 涂 层,从 而 使 物 体 表面进一步 功 能 化。 近 年 来,国 内 外 学 者 对 多 巴 胺 改 性实验作了 大 量 研 究,出 现 了 一 些 富 有 特 色 的 研 究 结 果,本文对多 巴 胺 在 材 料 表 面 改 性 方 面 的 研 究 进 展 进 行了综述。
多巴胺复合膜研究进展
![多巴胺复合膜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147ec3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6.png)
多巴胺复合膜研究进展
车芳琳;代岩;张玲玲;贺高红
【期刊名称】《化工进展》
【年(卷),期】2011()S1
【摘要】多巴胺作为一种良好生物黏性物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将其涂敷在支撑层(有机或无机)表面可制备出性能较优的多巴胺复合膜。
本文从其制膜方法、复合膜性能影响因素、缓冲液的pH值、多巴胺浓度以及膜浸泡时间、成膜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多巴胺复合膜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多巴胺复合膜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5页(P212-216)
【关键词】多巴胺;复合膜;机理;生物黏性
【作者】车芳琳;代岩;张玲玲;贺高红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1
【相关文献】
1.纳米金/石墨烯复合膜修饰传感器对多巴胺的测定及应用研究 [J], 张淑娟; 康维钧; 牛凌梅
2.聚1H-咪唑-4-甲酸-纳米氧化锌复合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的同时测定 [J], 赵丹; 张雷
3.芳纶沉析纤维-多巴胺/聚酰亚胺-酚醛树脂复合膜的力学及摩擦磨损性能 [J], 谢璠; 宁逗逗; 黄吉振; 王亚芳; 金崭凡; 陆赵情
4.纳米金/聚多巴胺-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膜修饰传感器的构建及对百草枯测定研究[J], 贾丽丛;任晓雪;郝紫羽;沈倩垚;牛凌梅;康维钧
5.聚多巴胺原位还原银纳米增强碳点荧光自组装纳米复合膜用于检测葛根素研究[J], 翁文婷;王思玉;庄君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仅 循 思 《 ; i ◇ 篷 ≤ i 8
i
《 》
; l
㈡瓣 i ◇瓣 i
意导电率纳米粉傩栅料 及其制备万; 去获国家专利
据 媒 体 报 道 , 中 国科 学 院 长 春 应 用 化 学 研
究所 杨小 牛研 究员领 导 的研 究 小组 发 明了一种 高 电导 率 铝 掺 杂 氧 化 锌 纳 米 粉 体 及 其 制 备 方 法 ,并 已获 得 国家 专 利 授 权 。该 方 法 简 单 易 行 , 周 期 短 ,成 本 低 , 重 复 性 高 ,不 用 表 面 活 性 剂 及 模 版 ,可 进 行 规 模 化 生 产 。 特 别 是 , 该 发 明还 为其他 透 明导 电氧化 物提供 了一 个制 备 单分散纳米结构 的新途径 。 利用 溶剂热 反应 制备形 貌可控 的铝 掺杂氧 化 锌纳 米粉体 ,然 后在氢 气气 氛下 后处理 ,得 到 了纳 米级 的导 电粉体 。铝掺 杂氧 化锌纳 米粉 体 的 电 学 性 能 是 通 过 引入 缺 陷 成 功 得 到 的 。利 用 此 方 法 制 备 的铝 掺 杂 氧 化 锌 纳 米 粉 体 高 结 晶 度 、均匀掺杂 、形貌 可控 ,分 散性和重 复性好, 其体积 电阻率最低可达 1 ・c 5Q m。并且通过调 整 溶 剂 的 种 类 , 还 可 合 成 不 同 粒 径 的 纳 米 粉 体 。粒径< 10m的粉体具有吸收紫外线和透过 0n 可 见 光 的优 良光 学 性 能 。 据 悉 ,利 用此 方法得 到 的导 电纳 米粉体 在 科学研 究和 丁业 化生产 中都具有 广 阔的应用 前 景 ,如 电子设备 上 的透 明导 电电极 、抗 静 电复 合材 料 中的导 电填料 甚至 是未来 电子 设备 系统 中的纳米元件 。 ( 雄) 潘
的 。 目前 ,表 面改性 方法 多种 多样 ,但 发展一 种操 作简单 、适 用性 强 的表面 改性方 法却 一直 是 个 极 具 挑 战 性 的 课 题 。 聚 多 巴 胺 ( oy o a n )材 料 使 得 这 种 表 面 改 性 成 为 可 p ld pmie 能 ,其具有 两个 显著 的特 点 :一是几 乎 能在所 有 的材 料表 面 附着 成膜 ;二是形 成 的薄膜表 面 含 有大 量 的活性 官能 团 ,能发 生一系 列反应 , 为进一步修饰 改性提供 了条件 。 研 究 人 员 以聚 多 巴胺 为 设 计 平 台 ,在 多 种 材 料 表 面 ( 晶 硅 片 、 金 属 Al 各 种 聚 合 物 基 单 和 底 )上 设 计 并 组 装 了一 系 列 聚 多 巴胺 基 多 层 复 合 薄 膜 , 详 细 研 究 了 薄 膜 微 结 构 与 各 种 性 能 ( 擦学 性 能、抗腐 蚀 性能和 生物 相容 性等 ) 摩 之 问 的关 系 , 结 果 发 现 : 由于 聚 多 巴胺 的 引 入 ,所制 备 的多层 薄膜 与基底 以及 薄膜 各层之 间都 是通 过共价 键 结合 的 ,薄 膜 的稳 定性 显著 提 高 ,表现 出了 良好 的摩 擦学 性 能、抗腐 蚀性 能 和 生物 相 容 性等 。 ( 东) 中 国 科 学 院 长 春 应 用 化
聚 多巴胺基复合薄膜研 究 取得新进展
学研 究 所 杨 正 华 研 究 员 带 领
的 课 题 组
发 明 的 一
种 柔 性 透 明 聚 酰 亚
簸 鏊 一 鲁蜚 璧 器 耄墨 蓦 羞 差 萎 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