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新课改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对新课改的影响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这是每个教师都期盼的课堂效果。可是目前部分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人意:神情麻木,反应呆滞,缺乏创新思维。究其原因,有专家指出是以下因素所造成的:一、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致使学生身心疲惫;二、大班教育,个性磨灭,教师对学生了解肤浅;三、环境封闭,少见寡闻,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四、师能欠缺,启不得法,创新教育训练乏术。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都正确,但还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新课程改革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其具有鲜明的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积极因素同消极因素并存的两面体。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其时代局限性,深刻地认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重实轻玄,传统民族性格影响深远

重实轻玄,即重实际而轻玄想,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民族性格。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主体——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躬耕田畴,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的再生产,他们在农业劳作过程中,领悟到一条朴实的真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广大士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章太炎对之曾有总结:“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这段话比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轻玄想”的民族性格。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了实用——经验理性,因而被西方人称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重实轻玄也有它不足的一面:不太注重纯理论的玄思,因而亚里士多德式的不以实用为目的,而由探求自然奥秘好奇心所驱使的文化人,较少在中国产生。

经过几千年来的潜移默化,世代相传,中国人这种传统的民族思维方式在今天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孩子们在一起谈UFO、登月车、火星人、河外星系、宇宙奥秘,往往被大人们斥之为“大话”,练习题中的想象作文,农村孩子常常是无话可说。部分老师也认为这类作业不便于统一标准判分而摒弃。新课程要求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想象,所以部分师生往往难以适应。

二、师道尊严,师生角色转换滞后

中国人讲师道尊严,可谓源远流长,“天地君亲师”,师与天地君亲等同,一同享受人们的顶礼膜拜。荀子把是否“贵师重傅”提到国家兴衰的高度来认识,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宋代程颐性格威严刚毅,学生见他瞑目静坐而不敢惊动,立于门内等候至雪深尺余,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教师受到了整个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教师法》的颁布,人民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了保障。

尊师,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对促进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传统的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育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者,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实践了这种权威性,适应了这种权威性,甚至陶醉于这种权威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放下尊严,与学生平起平坐,让学生成为“主人”,师生互动。由于有的教师理论上认识不到位,感情上难以转换,使学生长期处于教师的权威笼罩之下,感情上被动尊崇,心理上长期压抑。所以在新课程课堂上,师生的角色意识转换滞后,这也是课堂上学生思维呆滞,神情麻木的原因之一。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是与我们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要求不相容的,只有破除了“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才能确立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所需要的那种平等的、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读书做官,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被传统中国社会的读书人认为是共同的出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被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所强化,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一观念强调了两方面的价值内容:一是做官需要读书。传统中国人非常相信读书的作用,甚至认为读好一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二是读书的目的在于做官。“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传统中国人认为是读书人的当然使命和归宿。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国人对教育的价值选择和对教育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实际上影响了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要求。我国长期以来对办学质量、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惟分数独尊,以考试成绩来评价一所学校和一个学生,考试成为检测成绩的惟一“法宝”。因此,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还造成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按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观点看,教育不是受教育者“跳龙门”的手段和工具,而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今天进行素质教育,就要更新评价观念,最主要的是使评价的标准多元化。

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演化,已经凝结为一种文化基因和文化积淀,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灵,那些东西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的需要,在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革和急剧转型的今天,反思传统文化中那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利弊得失,摒弃传统文化中糟粕部分,根据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构建新的教育思想和价值方法体系,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