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毒物-概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消化道: ①经咽部吞咽 ③意外事故
②随吸烟、饮食
2. 生产性毒物在体内代谢
(1)毒物分布:取决于其通过细胞膜的能力与体内 各组织的亲和力,而且在接触毒物的不同时期会有 改变。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毒物在体内 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 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 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3.联合作用 (1)毒物的联合作用 在生产环境中常有几种毒物同时存在,并 作用于人体。此种作用可表现为独立、相加、 协同和拮抗作用。毒物的拮抗作用在实践中 并无多大意义。进行卫生学评价时应注意毒 物的相加和协同作用,还应注意生产性毒物 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
(2)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环境中的温、湿度可影响毒物对机体的毒 作用。在高温环境下毒物的毒作用一般较常 温高。
(3)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 一定的条件下亦可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 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狭小 场所(地窖、矿井下废巷、化粪池等)作业, 可发生硫化氢中毒;塑料加热可接触到热裂 解产物。
(三)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
1. 毒物的吸收: 在生产条件下,毒物主要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 体,但是生活性中毒以消化道为主。 (1)呼吸道: 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肺泡特点:①面积大 ②壁薄 ③肺泡壁对脂溶性毒物通透更快 ④上皮结构。
(四)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生产性毒物作用于机体,并非一定会引起职业中 毒。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毒物的特性 (1)化学结构 化学物质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目 前已获的一些规律。例如,脂肪族直链饱和烃类化 合物的麻醉作用,从丙烷至辛烷,随碳原子数增加 而增强。据此,可推测某些新化学物的大致毒性和 毒作用特点。
毒物经生物转化变为更具极性和水溶性,降低和 消除毒性,有利于排出。少数毒性增强,苯并芘。
(3)排出: 进入体内的毒物经过转化或不经转化,以原形 或其代谢产物排出。排出速率影响毒性。 肾脏:许多毒物经此途径排出,尿中毒物与血 液中浓度密切相关,即尿浓度高表示血液浓度高, 但是与临床症状轻重无关。
呼吸道:气态毒物以原形经呼吸道排出,与肺 泡壁两侧毒物的分压差有关,因此应迅速脱 离中毒现场,呼吸新鲜空气。 通气量影响 消化道:肝脏是毒物排泄的重要器官。许多金 属由肠道随粪便排出,有些毒物可以构成肠 肝循环。粪内毒物量与中毒程度无关,无诊 断意义。 唾液、乳汁、头发、指甲,胎盘屏障进入胎儿。
(2)理化性质 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人机体的机会及其 在体内的过程有重要影响。 如:毒物的分散度、挥发度、溶解度等。 刺激性气体
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不论毒物的毒性大小如何,都必须在体内 达到一定量才会引起中毒。 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接触时间长,若防护 措施不良,则进入体内的量大,容易发生中 毒。 由于作业时间一般来说,相对固定,因此降 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减少毒物进人体内的 量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环节。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存在形态,对于了解毒物进入 人体的途径、评价毒物的毒作用、空气样品的采集、分析及 制订相应防护策略均有重要意义。
2.接触机会 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原料的生 产和其应用。 (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加工、搬运、 储藏,加料和出料,以及成品的处理、包装等。 (2)在生产环节中,有许多因素也可导致作业 人员接触毒物,如化学管道的渗漏,化学物的包装 或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入反应 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 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 保养、检修等。
第二章 生产性 毒物 与职业中毒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1.毒物(poison):指小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 作用于机体,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引起机 能性或器质性改变,造成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 甚至危及生命者。 2.生产性毒物(industrial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 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 3.中毒: 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 的疾病状态称中毒(poisoning)。 4.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生 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高温环境还使毒物的挥发增加,机体呼吸、 循环加快,出汗增多等,均有利于毒物的吸 收;体力劳动强度大时,毒物吸收多,机体 耗氧量也毒作用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同一接触条件下,不同个体所出现的反应可 相差很大。 造成这种差异的个体因素很多:年龄、 性别、健康状况、生理状况、营养、内分泌 功能、免疫状态及个体遗传特征等。
影响因素:①空气中浓度或分压差 ②毒物分子量、毒物粒子 大小 ③血/气分配系数 ④水溶性决定毒物进入呼吸道的 深度 ⑤劳动强度、肺通气量、肺血流量 ⑥环境条件、 气温、气湿等。
(2)皮肤: 途径: ①通过表皮细胞(表皮屏障)→真皮→血液 循环 ②通过汗腺、毛囊与皮脂腺(皮肤附属器) 绕过表皮屏障→真皮 影响因素:①毒物分子量、脂溶性、水溶性、 角质层厚度 ②浓度高时可经皮肤吸收,如 汞蒸气 ③皮肤完整性 ④接触皮肤部位 ⑤生产环境温度、湿度
二、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可有多种形式,同一毒 物在不同行业或生产环节中又各有差异,可 来自于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辅助原 料、成品、夹杂物、副产品或废物。
(2)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
在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烟、 雾、尘)的形式存在。 气态毒物、蒸气、雾、烟、 粉尘、气溶胶
(4)蓄积(accumulation) 概念: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 不能完全排出,则可在体内逐渐积累,此种 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毒物蓄积 部位与其靶器官一致时,易发生慢性中毒, 如有机汞;毒物蓄积部位并非其靶器官时 (储存库),如铅蓄积于骨骼内。 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