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姓名:马金玲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忠堡镇民族中学
研究课题:中学生生命教育方法研究
课题编号:BEA10031-ZKT-071819
青少年频频导演的自杀等对生命漠视的现象,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加强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个全新课题。

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对我国教育本身进行深刻的反省,呼吁教育不能漠视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针对当前中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思考和探讨,以供同行商榷。

一、中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迷失自我的原因分析
为何有些中学生未能走完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程,却在如梦般的青春岁月里,选择了轻生?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原因
在中学生眼里,生命不值得敬畏,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压力、挫折等)相比,生命显得太渺小。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

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观察力增强了,注意力较前有了进步,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迅速加强,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

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因而也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2、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选拔性、功利性、工具性的特点和狭隘的理性主义价值观,它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价值取向,没有将学生的人格、道德、意志、审美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上,而是过多关注学生竞争意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缺少正确面对
生命的教育和人文关怀。

当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的漠视和迷茫也就产生了。

结果,许多学生生命意识发育不足,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常常处于与自然、社会、他人疏离的困扰和焦虑之中。

再者,学校对中学生教育中法制教育缺位,导致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内心缺少对法律的必要敬畏。

因而导致中学生漠视他人生命,甚至伤害他人生命的结果。

3、家庭教育的不当。

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一方面家长过度娇惯纵容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冷漠,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力差。

另一方面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心理严重失衡。

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二、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面对当前中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现状,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对我国教育本身进行深刻地反省,认识到生命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个全新教育课题。

那么,如何对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呢?
1、感受生命的宝贵。

让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显得尤为重要,并应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因为没有了生命,一切美好的未来都将成泡影。

生命教育本质是一种生死观的教育,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无价”、珍爱自我以及顾及他人生命;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让学生追忆一位自己所熟悉的并且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在内心想像着与这位逝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两次生命,生命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

生命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相比,正因为其有限且不可逆转,所以才愈发显示出其珍贵。

当学生真正发自内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时,他们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通常是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

当然,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技能,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简单易行的自救方法,以避免危险和伤害,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必要前提。

2、感悟生命的价值。

众所周知,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

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的载体,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

生命教育的主旨不仅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还在于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人。

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与其思想境界、道德风尚联系紧密,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

一个人只有拥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悲观情绪,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渴望。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

心灵需要心灵的碰撞,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教师惟有加强自身专业修养,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观念,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才能以其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厚的人文素养、高超的教学机制,自如地驾驭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创分享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升华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以广阔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去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3、磨砺坚强的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不可能万事如意,都难免会遇到挫折。

而今天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亲友的呵护下成长。

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就会有人来为他们排忧解难。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耐挫力一般比较弱。

升入中学后,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和学业的加重以及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社会对其独立性要求也与日俱增,如果遇到挫折,得不到他人及时的帮助,部分学生很容易烦恼,甚至方寸大乱、不知所措。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助人自助,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

4、体悟感恩的本源
如果中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没有太深的感性认识,就很难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难拥有自觉的人文关怀意识。

为此,教师要善于发掘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

教师可让学生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

让学生明白: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把这个小
小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经千辛万苦。

教师还要将知恩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人,如亲友、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如此温情、和谐、丰富多彩。

知恩感恩教育的本源是让学生懂得和领悟爱,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遵循和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因此教育过程中着重引导中学生感受生命的真谛,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身心和精神,建构积极乐观、拚搏进取的生活态度,营造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人生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