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事部门内设机构设置现状与改革探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人事部门内设机构设置现状与改革探索

本文对高校人事部门的职能和内设机构设置情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高校人事部门内设机构改革的原因,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高校人事部门内设机构优化设置思路。认为,针对战略管理的需要,可以增设规划管理科室;针对开发与运营管理的需要,可以分别设置资源配置与管理中心、人才引进办公室、人才发展与培训办公室;针对基础性人事管理,可以设置人事服务中心、人事信息与档案管理科、薪酬福利办公室、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办公室。

标签:高校;人事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改革

2003年和2010年两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为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高校人事部门作为主管全校人才人事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高校人事工作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转变,高校人事部门的职能与角色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适应当下人事管理的需要,对人事部门内设机构进行优化设置已势在必行。

一、高校人事部门的职能及机构设置现状

1、高校人事部门的主要职责

高校人事部门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全校人才人事规划、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人才人事工作的总体方针、政策和法规;组织对人才引进、薪酬管理、师资管理等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的理论和事务研究,拟定有关人才人事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和专家服务;负责人才的招聘宣传与引进;提供教职工职业发展与业务提升的培训;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职员职级、工人等级的晋升;组织实施教职工考核和奖惩管理;制定与实施全校人员的编制岗位、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政策;管理内设机构设置;管理人事服务、人员调配和人事档案;维护人事信息系统,提供各类人事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工作任务。近些年随着各高校对人才工作的日益重视,为学校领导制定全校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成为人事部门工作的一个重点。

2、高校人事部门机构设置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人事部门是以“人事处(部)”来命名。以“985”高校为统计源,39所高校中有30所是以“人事处(部)”命名,另有8所是以“人力资源处(部)”来命名。对39所“985”高校人事部门内设机构做进一步研究分析后发现,大部分高校还是按传统的职能分工来设置的科室,主要设有综合科、人事科、师资科、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工资科、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等。随着人才强校战略的深入实施,各高校对人才工作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格外重视。为了做好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服务工作,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各类人才计划申报工作,不少高校在原有的基础上新设了人才引进办公室或人才开发办公室等类似科室,并且建制的规格也从原来下属人事处的科级单位,上升到副处级甚至是平行的处级建制。

二、高校人事部门内设机构改革的原因

1、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组织保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1]各类人才是关键。如何确保高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人事部门的管理。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侧重于人的使用与管理,事务性的行政管理工作占据主导,以人的开发、运营与服务的工作,特别是过程管理相对欠缺。这种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人事部门改变管理模式,对人事部门内设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优化,以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与效益,从而为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总量适度、结构优化、效率显著的符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的师资队伍提供组织保障。

2、深化校院两级人事管理的客观需要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立即成为热点。[2]在过去几年的探索实践中,试点院校均将“推进校院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然而在校院两级管理中普遍存在人事管理权利过于集中、管理效率不高、院系自主权缺乏不足的问题。为实现人事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提高高校人事管理的效能和水平,推进校院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深化校院两级人事管理改革,即通过厘清学校和学院两级人事管理职责与权力,建立健全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作的校院两级人事管理新体制,形成人事部门宏观谋划、管理服务、监督协调,学院自主管理、规范运作、有序发展,分工明确、权责统一、联动互动、充满活力的校院两级人事工作新机制。校院两级人事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变化,势必促使高校人事部门对其内设组织机构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3、适应人才资源全球化配置和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随着资源配置日趋全球化,国际化人才竞争激烈,高端人才的稀缺性、人才市场的全球性、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对传统高校人事管理造成强烈冲击,高校人事管理已从封闭的人事管理向开放的人力资源国際化配置转变。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国内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劳动力流动性增强,[3]需要实施更为开放、更与市场接轨的人事管理体系。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仍按业务类型对人事部门内设机构进行设置,沿用的还是传统职能分工的组织模式,这已无法适应人才资源全球化配置和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为此,高校应在人事部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人事管理服务内涵,

优化高校人事部门的内设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以事为主”的职能式管理结构向“以人为主,人事兼备”的管理结构转变。

三、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高校人事部门内设机构优化设置思路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高校人力资源是指高校为实现其目标而在教学、科研、管理及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所投入的体力与脑力之和,是直接参与其活动的人员作为一种集合的存在形式和构成形态。[4]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质是高校为适应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和国家战略的需要,利用一系列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对人力资源的获得、使用、开发及保持等方面进行规划、配置和组织的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的高校人事部门职能划分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以及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高校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本转变,以身份管理向以岗位管理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是当下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趋势。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人事管理的转变,高校应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从高校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开发与运营管理以及基础性人事管理三个层面对人事部门职能进行重新划分,并依此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战略规划、需求分析、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调整、各类政策的研究与制定等;开发与运营管理主要包括编制岗位、招聘录用、资源配置、绩效考核、职业生涯规划、在职进修、连续跟踪管理和定期评估等;基础性人事管理主要包括合同管理、人事关系、职务职称、奖惩评优、薪酬福利、信息化及档案管理等。

3、高校人事部门内设机构改革方案

针对战略管理的需要,可以增设规划管理科室。负责全校人才人事工作的战略规划、研究制定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拟定有关人才人事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

针对开发与运营管理的需要,可以分别设置资源配置与管理中心、人才引进办公室、人才发展与培训办公室。资源配置与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全校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制定及院系资源预决算管理等。人才引进办公室主要负责各类人才的招聘和引进;国家、省市各类人才项目的申报管理;校内人才计划的设计和实施;高层次人才首聘合同的擬定;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和宣传;各级人才工作部门的联络协调;高层次人才服务等工作。人才发展与培训办公室主要负责教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培养计划制定与实施、连续跟踪管理和定期评估。

针对基础性人事管理,可以设置人事服务中心、人事信息与档案管理科、薪酬福利办公室、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办公室。人事服务中心主要受理进校审核、报到;户口、居住证;校内调动、退休、离校;合同管理;合同制人员管理。人事信息与档案管理科主要负责人事管理平台(信息系统)建设;网页建设及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