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摩擦力的图象第一期

变化的摩擦力的图象第一期
变化的摩擦力的图象第一期

对摩擦力的认识总结资料

对 摩 擦 力 的 认 识 总 结 摩擦力专题材料 整理人 陈 浩 摩擦力是力学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力,它是在互相接触并且接触面不光滑的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阻碍它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就是摩擦力。摩擦力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且有相互作用的弹力;②两接触面均粗糙;③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下面结合一些典型模型作一剖析,期望对摩擦力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有外力作用时才会有摩擦力产生吗? 如图1所示,用水平力F 拉放在地面上的物块, 但未拉动,是因为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但以此认为沿接触面的外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条件却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如图2所示,放置在水平传送带上并与传送带 保持相对静止的货物,在传送带加速或减速时,也会受到静摩擦力 图1图2

的作用,其原因并不是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受除静摩擦力以外的其他外力作用,而是因为货物与传送带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可见,相互接触的物体要产生静摩擦力,物体间必须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这种“相对运动的趋势”既可由外力产生,也可以是因为运动状态的改变而产生。 如图3所示,汽车刹车后在水平方向上只 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汽车是靠自身的惯性相对 地面向前滑动,而不是其他外力的作用。 二、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即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摩擦力尽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物体的运动一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对地的运动方向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即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既不充当阻力也不充当动力! 如图2所示,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加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右,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同,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减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左, 图3

函数图像及其变化

函数图像及其变化重点:简单函数的画法,以及函数图像的变换。 难点:函数图像的相关应用。 ( )函数图像的画法 1.函数图像的画法,一般有三个步骤:列表,连线,连线。 例1 :画出函数y=3x-2的图像。 例2:函数 的图象是 (二)函数图像的变换 (1)函数图像的平移 函数图象的平移变化可以概括地总结为:

(1)函数 的图象变为 的图象,只要将 的图象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 个单位 (2)函数 的图象变为 的图象,只要将 的图象沿水平方向向左平移 个单位,然后再沿竖直方向向下平移 个单位即可。 (3)函数 的图象变为 的图象,只要将 的图象沿水平方向向左平移 个单位,然后再沿竖直方向向上平移 个单位即可。 (4)函数 的图象变为 的图象,只要将

的图象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 个单位,然后再沿竖直方向向下平移 个单位即可。 函数图象的平移的实质是有变量本身变化情况所决定的。 总结:函数的左右平移只是针对自变量 ,而上下平移只是针对函数值。遵循的原则为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例1.为了得到函数 的图象,只需把函数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 A. 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 B. 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 C. 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 D. 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 例2把函数 的图象向右平移1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是(). (A) (B)

(C) (D) 函数的对称变换 1、一般地,函数 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函数y=f(2a-x)与函数y=f(x)关于直线x=a对称 2、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常见的轴对称情况有以下几种情况:对于函数 : (1)关于 轴对称的函数解析式为 ; (2)关于 轴对称的函数解析式为 ; 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解析式为 。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

滑动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和产生条件 2.能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辨证思想 2.培养学生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物理学习,对摩擦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对物理进行主动探究式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能力,能够通过实验来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由于本节课中实验探究的较多,学生已有的实验能力是学习这节课的优势。但是初中的教学中对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的阐述不够清晰,因此学生对此缺乏认识,对于相对运动的理解造成障碍。 教学重点: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及规律,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方法: 讲练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摩擦力实验器材,木板,斜面,滑块,细砂纸,刷子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滑块从斜面滑下 (教师)当滑块滑到水平面上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滑块慢慢停下来 (教师)滑块为什么会慢慢停下来? (学生)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教师)在初中同学们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了摩擦力? (学生讨论)用笔写字 在地面上推箱子…… (教师)摩擦力分为很多种,有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等。今天我们这节课将进一步学习摩擦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滑块滑到水平面时受到摩擦力的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 (学生)滑动摩擦力 (教师)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同学能不能想到什么方法感受一下滑动摩擦力? {互动实验}:用手压在桌子上,用力向前推 (教师)同学们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力? (学生)感受到一个向后拉扯掌心,阻碍手继续向前滑动的力。 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滑动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呢? (1){互动实验}:同学们用手感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①手向前移动:感受到力是向后拉扯掌心 ②手向左移动:感受到力是向右拉扯掌心 ③手和桌面之间压本书,手不动,向左拉书:感受到力是向左拉扯掌心(2)[演示实验]:用刷子和木板相互移动,通过刷毛的弯曲观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①木板B不动,刷子A水平向右滑动 V 木板B

初中物理 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 江苏南师附中王峰210003 本次公开课既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又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DIS实验系统教学,所以课前准备工作要求特别高:一方面要充分领会和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DIS实验系统的操作培训。同时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问题的提出、知识的呈现、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调控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课前准备 1、提出相关的引导问题,让学生事先有重点的进行预习。主要问题如下: (1)什么是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请比较滑动摩擦力条件) (2)静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3)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怎样测定? (4)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5)最大静摩擦力可能与哪些因素相关?它的大小与滑动摩擦力可能有何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吗? (6)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的现象,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2、明确DIS 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让学生熟悉DIS的操作技术,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不被操作技术拖累,从而能更好地进行物理知识的探讨和学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利用“数字”显示和“示波”显示方式来观察力的变化情况; (2)利用“组合图线”选择合理区域,可求出滑动摩擦力平均值; (3)利用“组合图线”坐标轴测出某时刻的力的大小,也可点击鼠标右键直接在鼠标尖端处显示坐标值; (4)力传感器拉木块时:传感器必须保持水平,且挂钩方向应与细线一直线;同时细线也要保持水平,且不能左右偏转。 (5)力传感器拉木块时,木块静止时,力的增大过程尽量缓慢一些,当木块滑动时,尽量控制木块速度恒定,且速度适中一些(太慢容易停顿,太快容易变速)。

3、明确小组学习的要求,各学习小组组长课堂上应发挥组长的职责 (1)调动组内同学学习积极性,在实验任务较多或较复杂时,要进行合理的学习任务安排和调整; (2)督促每位同学按质按量地完成实验任务,提醒同学不能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 (3)收集同学的实验数据,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论,并安排同学准备汇报实验结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2、了解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 2、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物理意义和大小特点 3、提高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2、体会应用DIS系统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2、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常见生活现象的重新思考,培养学生善于审视和探索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静摩擦力的方向判定 2、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3、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4、摩擦力生活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 1、DIS实验探究 2、学生互动实验 五、实验器材 DIS实验系统毛刷木块砝码木板毛巾面玻璃直尺 六、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1)筷子提米(教师演示) (2)两本书夹在一起,请学生上台来拉(学生参与),再请同桌学生用物理书做实验感受。课堂思考: (1)为什么筷子能将装有米的杯子提起来? (2)为什么两本普通的书页面交错相叠后很难被拉开? (一)静摩擦力的概念 课堂实践:用手掌心压紧桌面,稍微用力向前推,但保持手与桌面相对静止,则手有什么感觉?课堂思考:实验时手在沿桌面方向受力吗?此力与滑动摩擦力有何差别? 定义: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课堂思考: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是有条件的,那么静摩擦力的产生也有条件吗?(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思考) 产生条件: (1)接触且挤压;(3)接触面粗糙;(4)有相对滑动趋势。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孙广阔 (山东费县第一中学 273400) 在学习摩擦力时,由于受生活中个别现象或已有体验的影响,许多同学老是存在着一些错误地认识 ,下面结合一些典型模型作一剖析,以期望同学们对摩擦力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一、有外力作用时才会有摩擦力产生吗? 如图1所示,用水平力F 拉放在地面上的物块,但未拉动,是因为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但以此认为沿接 触面的外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条件却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如图2所示,放置在水平传送带上并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 的货物,在传送带加速或减速时,也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其 原因并不是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受除静摩擦力以外的其他外力作用,而是因为货物与传送带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可见,相互 接触的物体要产生静摩擦力,物体间必须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而这种“相对运动的趋势”既可由外力产生,也可以是因为运动状 态的改变而产生。 如图3所示,汽车刹车后在水平方向上只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汽车是靠自身的惯性相对地面向前滑动,而不是其他外力 的作用。 二、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即摩 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摩擦力尽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物体的运动一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对地的运动方向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即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既不充当阻力也不充当动力! 如图2所示,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加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右,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同,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减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左,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反,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时,以上摩擦力就变为滑动摩擦力,也是既可充当动力也可充当阻力的。 又如人在加速跑动时,车辆加速前进时,由于人的脚或车轮(主动轮)与地面接触时相对静止且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故地面给人的脚或车轮一个向前 的静摩擦力,这个静摩擦力是使人或车加速前进的动力。可以设想 一下,若人或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时,能加速运动吗? 在如图4所示的情景中,物体匀速转动时相对转盘有向外运动 的趋势,受到的静摩擦力指向圆心,与运动方向垂直! 在如图5所示的情景中,当人随电梯向上或向下加速时,受到 的静摩擦力和运动方向成一夹角——不共线! 图1图2 图4

(完整版)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及解析式的变化规律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及解析式的变化规律 我们在研究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平行的条件时,曾得出“其中一条直线可以由另外一条直线通过平移得到”的结论,这就涉及到一次函数图象平移的问题. 函数的图象及其解析式,是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反映函数的性质,也是初中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当一次函数的图象发生平移(平行移动)时,与之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并且函数解析式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变化规律: 一次函数()0≠+=k b kx y 的图象平移后其解析式的变化遵循“上加下减,左加右减”的规律: (1)上下平移,k 值不变,b 值“上加下减”:将一次函数()0≠+=k b kx y 的图象向上平移m 个单位长度,解析式变为()0≠++=k m b kx y ;将一次函数()0≠+=k b kx y 的图象向下平移m 个单位长度,解析式变为()0≠-+=k m b kx y . (2)左右平移,k 值不变,自变量x “左加右减”:将一次函数()0≠+=k b kx y 的图象向左平移n 个单位长度,解析式变为()()0≠++=k b n x k y ,展开得()0≠++=k b kn kx y ;将一次函数()0≠+=k b kx y 的图象向右平移n 个单位长度,解析式变为()()0≠+-=k b n x k y ,展开得()0≠+-=k b kn kx y . 注意: (1)无论一次函数的图象作何种平移,平移前后,k 值不变,b 值改变.设上下平移的单位长度为m ,则b 值变为m b ±;设左右平移的单位长度为n ,则b 值变为kn b ±. (2)上面的规律如下页图(51)所示.

静摩擦力的分析方法

静摩擦力的分析方法 1. 条件法 根据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这是分析静摩擦力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例1. 如图1,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 放有两上质量为m 1和m 2 的小木块,m 1 >m 2 。已知三角形木块和两个小木块都是静 止的,试分析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的摩擦力。 分析三角形木块和两个小木块都静止,则可将三者看成一个整体,如图2。整体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水平面的支持力作用,合力为零;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其它力的作用,没有相对于水平面运动的趋势,因此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没有静摩擦力。 2. 假设法 假设不存在静摩擦力,分析物体将会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从而确定静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例2. 如图3,杆AB静止地靠在直角墙上,墙的竖直部分光滑,水平部分粗糙,试分析杆受到的静摩擦力。 分析假设杆没有受到静摩擦力,那么杆的B端将会向右滑动,说明杆的B端受到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作用,阻碍杆相对地面向右运动的趋势。 3. 平衡法 根据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来分析。

(1)利用共点力平衡条件:F =0 合 例3. 如图4,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上,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物块在一沿斜面向上的外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求物块和斜面间的摩擦力f。 分析如图5,物块受到重力G、斜面的支持力N和外力F的作用。若物块与斜面间有摩擦力,则为静摩擦力。要确定物块相对于斜面的运动趋势,应先确定外力F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mgsinα的大小关系。由于F大小未知,利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讨论如下: ①若F=mgsinα,物块与斜面间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所以物块和斜面间没有摩擦力。 ②若F>mgsinα,物块相对于斜面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斜面对物块的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并且有F=mgsinα+f,即 f=F-mgsinα ③若F

高三数学三次函数图象和性质与四次函数问题

三次函数与四次函数 大连市红旗高中王金泽 wjz9589@https://www.360docs.net/doc/b113389205.html, 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二次函数,到了高中又系统的学习和深化了二次函数,三次函数是继二次函数后接触的新的多项式函数类型,它是二次函数的发展,和二次函数类似也有“与x轴交点个数”等类似问题。三次函数是目前高考尤其是文科高考的热点,不仅仅如此,通过深化对三次函数的学习,可以解决四次函数问题。2008年高考有多个省份出现了四次函数高考题,本文的目的就是,对三次函数做个重点的归纳,并且阐述在四次函数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三次函数的图象特征、以及与x轴的交点个数(根的个数)、极值情况 三次函数图象说明 a对图象 的影响 可以根据极限的思想去分析 当a>0时,在x→+∞右向上 伸展,x→-∞左向下伸展。 当a<0时,在x→+∞右向下 伸展,x→-∞左向上伸展。 (可以联系二次函数a对开口的影 响去联想三次函数右侧伸展情况) 与x轴有三 个交点 若0 3 2> -ac b,且 ) ( ) ( 2 1 < ?x f x f,既两个极 值异号;图象与x轴有三个交点 与x轴有二 个交点 若0 3 2> -ac b,且 ) ( ) ( 2 1 = ?x f x f,既有一 个极值为0,图象与x轴有两个 交点 与x轴有一 个交点 1。存在极值时即0 3 2> -ac b, 且0 ) ( ) ( 2 1 > ?x f x f,既两个 极值同号,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 2。不存在极值,函数是单调函数 时图象也与x轴有一个交点。

1.()0f x =根的个数 三次函数d cx bx ax x f +++=23)( 导函数为二次函数:)0(23)(2/≠++=a c bx ax x f , 二次函数的判别式化简为:△=)3(412422ac b ac b -=-, (1) 若032 ≤-ac b ,则0)(=x f 恰有一个实根; (2) 若032>-ac b ,且0)()(21>?x f x f ,则0)(=x f 恰有一个实根; (3) 若032>-ac b ,且0)()(21=?x f x f ,则0)(=x f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4) 若032>-ac b ,且0)()(21-ac b ,且0)()(21>?x f x f ). (3)0)(=x f 有两个相异实根的充要条件是曲线)(x f y =与X 轴有两个公共点且其中之一为切点,所以 032>-ac b ,且0)()(21=?x f x f . (4)0)(=x f 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根的充要条件是曲线)(x f y =与X 轴有三个公共点,即)(x f 有一个极大值,一个极小值,且两极值异号.所以032 >-ac b 且0)()(21++=a c bx ax x f , 二次函数的判别式化简为:△=)3(412422ac b ac b -=-, (1) 若032 ≤-ac b ,则)(x f 在),(+∞-∞上为增函数; (2) 若032>-ac b ,则)(x f 在),(1x -∞和),(2+∞x 上为增函数,)(x f 在),(21x x 上为减函数,其中 a ac b b x a a c b b x 33,332221-+-= ---=. 证明:c bx ax x f ++=23)('2, △=)3(41242 2ac b ac b -=-, (1) 当0≤? 即032 ≤-ac b 时,0)('≥x f 在 R 上恒成立, 即)(x f 在),(+∞-∞为增函数.

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一、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的办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1.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摩擦 例1(2012·赤峰)如图所示四个实例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解析:轴承之间装滚珠是将滑动摩擦变成了滚动摩擦,从而减小了摩擦力;写字时用力,这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向门转轴处加润滑油使接触面更光滑一些,以减小摩擦力;旱冰鞋安装滚轮,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力。故选B。 2.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例2(2012·宜宾)在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磨擦的是() 解析:轮滑鞋带有滚轮是通过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的方法来减小摩擦的;重型卡车安装多个轮胎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水泥路面上划出一道道的横线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接触来减小摩擦力的。故选C。 例3(2012·德州)图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解析:磁悬浮列车被轨道上的强磁场微微托起,使压力减小,故摩擦力减小;气垫船的船底与水面之间有一层空气垫,使船底与水面脱离,从而减小摩擦;在轴承中加滚珠,是利用变滑动为滚动的方法减小摩擦;轮胎上制有花纹,是使接触面变粗糙,从而增大摩擦。故选D。 例4(2012·泉州)以下四个实例中,可以增大摩擦的是() A.给车轴加润滑油 B.自行车脚踏板刻上花纹 C.给行李箱装上轮子 D.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 解析:给车轴加润滑油,是使接触面变光滑的方法减小摩擦;自行车脚踏板刻上花纹,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摩擦;给行李箱装上轮子,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法减小摩擦;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接触的方法减小摩擦;故选B。 例5(2012·河池)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A.在拉杆式旅行箱上安装轮子 B.在机器的轴上安装流动轴承 C.在结冰的路面上撒上煤渣 D.在气垫船底和水面之间充一层空气垫

函数图象的变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13389205.html, 函数图象的变换 作者:黄健斌 来源:《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12期 图形的变换包括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方式.我们就从这几方面来探究已经学过的函数的图象变换的规律. 一、一次函数y=kx+b 图象的变换 (一)沿坐标轴的平移 1.当b=0 时,即y=kx ,其图象沿x轴向左(或右)平移m (m>0)个单位,函数图象变化后的表达式为y=k(x+m)(或 y=k(x-m));其图象沿y轴向上(或下)平移n(n>0)个单位,函数图象变化后的表达式为y=kx+n(或 y=kx-n). 2.当b≠0 时,即y=kx+b,其图象沿x轴向左(或右)平移m (m>0)个单位,函数图象变化后的表达式为y=k(x+m)+b(或y=k(x-m)+b);其图象沿y轴向上(或下)平移n (n>0)个单位,函数图象变化后的表达式为y=kx+b+n(或y=kx+b-n). 所以一次函数关于坐标轴的平移可用口诀“左加右减”、“上加下减”来记忆. (二)沿坐标轴的翻折 1.当b=0时,即y=kx ,其图象沿x轴翻折,则新图象与原图象关于x轴对称.变化后的表达式为y=-kx ;沿y轴翻折,则新图象与原图象关于y轴对称.变化后的表达式为y=-kx. 2.当b≠0 时,即y=kx+b,其图象沿x轴翻折,则新图象与原图象关于x轴对称.变化后的表达式为y=-kx-b ;沿y轴翻折,则新图象与原图象关于y轴对称.变化后的表达式为y=-kx+b .所以一次函数图象关于坐标轴对称时,其函数表达式的系数变为原表达式中各系数的相反数. (三)绕原点旋转180° 根据图象易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绕原点旋转180°后与原图象重合.所以一次函数图象绕原点旋转180°后的表达式还是y=kx+b. 二、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变换 (一)反比例函数沿坐标轴的平移

高中数学三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三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三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2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三次函数是中学数学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一个重要载体,有着重要的地位,围绕三次函数命制的试题,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高考及模拟试题中频繁出现,已成为高考数学的一大亮点,特别是文科数学。因此学习和掌握三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很有必要。但教材也没提及三次函数的这一概念,题型也局限在只是解决系数为常数的极值和单调区间问题,各种教辅资料中也往往只从求导、求极值、求单调区间等角度进行一些零碎的、浅表的探索,而很少对它作出比较系统地、实质性地阐述。 本节课是高三复习探究课,具体内容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几何画板的操作生成关于三次函数的动态效果,从而以三次函数的图像的形状特征为主线,探究三次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问题,加强学生对三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形成经验。同时在此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类比等思想方法。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为: 重点: (1)探究系数a,b,c,d的大小的变化与三次函数图像之间的变化规律; (2)根据图像探究三次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和极值。 难点: 根据图像分析出三次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和极值。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达到下列三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加深对三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认识,学会利用三次函数解决问题;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软件《几何画板》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③掌握一定的多媒体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函数)0(,)(23≠+++=a d cx bx ax x f 性质的研究,引导学生建立讨论函数性质的基本框架,知道函数性质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掌握研究函数性质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的图形和抽象的函数性质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与协作,培养合作精神。 三、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初步搭建起研究函数的基本平台,借助导数的工具和图形技术(几何画板)来研究三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次函数的导数是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重要的且具有广泛应用的基本初等函数,学生对此已有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并在某些方面具备了把握规律的能力。三次函数虽同样是初等函数,学生能通过导数解决一些三次函数性质相关的题型,但利用几何画板探究三次函数的性质仍显力不从心。首先学生对《几何画板》不够熟悉。其次三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观察图像探究系数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能够解决。但由此归纳总结性质就存在问题,因为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本身就很复杂,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调动广泛的知识,而且需要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因此这方面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追问、恰当提示等方法加强引导,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根据这节课内容的特点,本节课设计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为突破难点,紧紧围绕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会用导数研究三次函数的性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搭设台阶,并以追问或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专题-摩擦力突变问题探析

二、动静突变 例2 :把一重为G的物体,用一个水平的推力 图甲所示),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随t的变化 关系是图中的( ) 甲 动动突变 一个小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在P点,小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问当皮带逆时针转动时,小物体运动到Q点的时间为多少? 2 s 摩擦力突变问题分类探析 摩擦力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摩擦力的突变的考题常有出现,且类型多,特别是静摩擦力随物体的 相对运动趋势发生变化,其大小与方向均有可能变化的情况对应于物理过程的转变及临界状态,在分析中很容易发生失误,在复习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应仔细分析物体的状态变化的过程与细节。 摩擦力的分类定义产生条件大小方向作用效果做功 一、静动突变 例1、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个铁块,木块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另一端不动,则木块受 到摩擦力f 随 变 象 中 角度的 化关系图 是(甲) 的() 练习:如图乙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拉木块直到沿桌面运动,在此过程中,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f随拉力F的大小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O D F F kt(k为恒量, t时间)压在竖直平整的墙上(如 例3、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V10m/s运动,已知它与水平面成37,如图所示,PQ 16m将 0.5,

四、 静静突变 例4?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 F 1、F 2和摩擦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 状态,如图,其中F i 10N ,F 2 2N ,若撤去F i ,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A ? 10N ,方向向左 B . 6N ,方向向右 C 2 N ,方向向右 D .零 五、 摩擦力有无判断 例5、水平皮带传输装置如图所示, O i 为主动轮,02为从动轮。当主动轮顺时针匀速转动时,物体被 轻轻地放在A 端皮带上,开始时,物体在皮带上滑动,当它到达位置 C 后停止滑动,直到传送到目的地 B 端,在传送过程中,若皮带与轮不打滑,则关于物体受的摩擦力和图中 P 、Q 两处(在01、02连线上) 皮带所受摩擦力的方向的正确说法是() ① 在AC 段物体受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P 处皮带受向上的滑动摩擦力。 ② 在AC 段物体受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P 处皮带受向下的静摩擦力。 ③ 在CB 段物体不受静摩擦力, Q 处皮带受向下的静摩擦力。 2. (2001夏季广东河南卷) 物体B 放在物体A 上,A 、B 的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如图),当两者以相 同的初速度靠惯性沿光滑固定斜面 C 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 ) ④ 在CB 段物体受到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 P 、 Q 两处皮带始终受向下的静摩擦力。 习题: 1. (2002卷)如图4物体a 、b 和c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 F b=5 N 、F C =10 N 分别作用于物体 b 、c 上, a 、b 和c 仍保持静止。以f 1、f 2、f 3分别表示a 与b 、b 与c c 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 ) A . f 1=5N , f 2=0 , f 3=5N C f 1=0, f 2=5N , f 3=5N B . f 1 =5N , f 2=5N , f 3=0 D . f 1=0, f 2=10 N , f 3=5 N A . 图4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课时 认识摩擦力(导学案)

第3节摩擦力李度一中陈海思 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 课 题 认识摩擦力课型新授课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知识与 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摩擦力的存在. 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 法.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亥 杂诗 · 其五》◆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 因素.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筷子、橡皮、洗洁精、 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 砝码等. 教学难点 摩擦力大小、方向的判 断. 教学 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2)有压力;(3)接触面粗糙;(4)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做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物体运动速度快慢或运动状态等无关.

注意: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或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物体间相对运动”不等于“物体运动”).如刚放在水平运动的传送带上的货物,由于相对传送带向后运动,因此货物受到向前的摩擦力(与传送带运动方向、货物动方向一致);当货物速度达到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时,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因此不再受到摩擦力. 例题1(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木块A从斜面顶端滑下,运动到水平面上,判断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若受到,请画出摩擦力的示意图.

高中物理教案《滑动摩擦力》

高中物理教案《滑动摩擦力》 高中物理教案《滑动摩擦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5-4三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专题4 三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第一讲 三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设三次函数为()32f x ax bx cx d =+++(a 、b 、c 、d R ∈且0a ≠),其基本性质有: 性质一:定义域为R . 性质二:值域为R ,函数在整个定义域上没有最大值、最小值. 性质三:单调性和图象. a > a < 图像 0?> 0?≤ 0?> 0?≤ 当0a >时,先看二次函数()32f x ax bx c =++,4124(3)b ac b ac ?=-=- ①当224124(3)0b ac b ac ?=-=->,即230b ac ->时,()f x '与x 轴有两个交点1x ,2x ,)(x f 形成三个单点区间和两个极值点1x ,2x ,图像如图1,2. ②当224124(3)0b ac b ac ?=-=-=,即230b ac -=时,)(x f '与x 轴有两个等根1x ,2x ,)(x f 没有极值点图像如图3,4. ③当224124(3)0b ac b ac ?=-=-<,即230b ac -<时,()f x '与x 轴没有交点,)(x f 没有极值点,图像如图5,6.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当0-=-=?ac b ac b ,即032>-ac b 时,)(x f '与x 轴有两个交点1x ,2x ,)(x f 形成三个单点区间和两个极值点1x ,2x . ②当224124(3)0b ac b ac ?=-=-=,即230b ac -=时,)(x f '与x 轴有两个等根1x ,2x ,)(x f 没有极值点. ③当224124(3)0b ac b ac ?=-=-<,即230b ac -<时,)(x f '与x 轴没有交点,)(x f 没有极值点. 性质四:三次方程()0f x =的实根个数 对于三次函数()32 f x ax bx cx d =+++(a 、b 、c 、d R ∈且0a ≠),其导数为c bx ax x f ++='23)(2 当032 >-ac b ,其导数0)(='x f 有两个解1x ,2x ,原方程有两个极值2123b b ac x x -±-、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与大小计算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 一. 教学内容: 摩擦力大小、方向的确定 二、考点点拨 摩擦力是三种基本性质力中最难判定的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物体在各种运动状态下摩擦力的分析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三、跨越障碍 摩擦处处、时时存在,在初中我们知道,摩擦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三类,我们已知道了摩擦的基础知识,我们今天将进一步来研究摩擦的相关知识。 (一)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 2)相互接触且有形变即相互间有弹力 3)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3、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例1: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试确定其摩擦力的方向。 物体相对于地面的方向是水平向右,所以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例2: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两物体都沿水平面向右运动,A的速度为,B的速度为, 并且<,问A、B两物体间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虽然A的速度方向水平向右,但由于<,所以A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B而言,是向左运动的,即相对运动方向是向左的,故A受到的B对它的摩擦力是水平向右的。 注:1、由例2可以看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是有区别的。 2、摩擦力是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是和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我们在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时,一定要先找出该物体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的运动方向,才能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不能仅凭运动方向来判断摩擦力方向。

例3:传送带顺时针方向运动,现将一物体静止地放上传送带,则物体在放上传送带的一段时间内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物体静止地放上传送带,传送带水平部分向右运动,则物体相对于传送的运动方向向左,所以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4、大小:经过试验,我们得出,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间的压力有关,还和物体间接触面的材料性质有关。 即f=μN μ是一个没有单位,小于1的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它与两物体的材料性质,表面状况有关,和接触面积无关。 N是物体对接触面的正压力即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 例4:一质量为5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它和水平面间的μ为0.6,则此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多大? 解:此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所以f=μN=0.6×50=30N 方向水平向左 注:这道例题中压力恰好等于重力的大小,但要特别注意,压力并不总等于重力,压力和重力是不相同的两个力。 5、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作用。 (二)静摩擦力 1、定义:两相对静止的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直接接触 2)接触处粗糙且相互间有弹力 3)两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接触面相切,并且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判断两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一般采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相接触的两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如果有,此方向即为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如果没有,说明物体间无相对运动趋势。 例5:判断下面两个静止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1)

八年级下册物理 认识摩擦力(导学案)

第3节摩擦力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 课 题 认识摩擦力课型新授课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摩擦力的存在. 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 法.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筷子、橡皮、洗洁精、

学 重点 因素. 准备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 砝码等. 教学难点 摩擦力大小、方向的判 断. 教学 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2)有压力;(3)接触面粗糙;(4)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做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物体运动速度快慢或运动状态等无关. 复习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导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帮忙.这里有两双筷子,其中一双筷子前端蘸有洗洁精,请两位同学各自挑选一双筷子把桌面上的橡皮夹起来. 实验现象:没有蘸洗洁精的筷子很轻松地就将橡皮夹起来了;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很难将橡皮夹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因为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太滑,阻力太小. 师:我们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蹬车,最后车子会慢慢停下来,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