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梨黑星病病害循环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

小麦白粉病病害循环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侵染过程

小麦条锈病病害循环

小麦散黑穗病病害循环

小麦腥黑穗病病害循环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害循环

梨锈病病害循环

柑橘溃疡病病害循环

柑橘疮痂病病害循环

葡萄生轴霜霉生活史

葡萄霜霉病病害循环桃缩叶病病害循环

玉米小斑病病害循环玉米大斑病病害循环

甘薯黑斑病病害循环油菜菌核病病害循环

棉花枯萎病病害循环

棉花炭疽病病害循环

棉花立枯病病害循环

苹果

梨轮纹病病害循环

油菜病毒病病害循环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 disease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病害循环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病害循环

番茄早疫病

Tomato early blight

辣椒疫病

Phytophthora blight of pepper

蔬菜根结线虫病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一、名词解释 1 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初次侵染是指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再次侵染是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纳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是病原物渡过寄主的休眠期和不良环境条件而后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初次浸染。 4 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即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如各种果树叶斑病菌、蔬菜软腐病菌等。 5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如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作物的幼苗死亡和植株萎蔫等症状。 6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7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8 系统侵染性病害:水果采收后在贮运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引起水果腐败与品质下降的都称为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常以病原菌感染后在植株上所表现的症状来区分,有干腐、软腐、各种变色斑、组织肿大或坏死、器官破坏或表面粗糙等等。 二、问答及论述题 1 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生活史的关系? 答:病害循环不同于病原物的生活史。生活史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和休眠过程;而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包括病原物与寄主的接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如各种黑粉菌的生活史基本是相似的,但是各种黑粉病的病害循环并不相同。例如,小麦散黑穗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胚中越冬,所以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而小麦腥黑粉病菌以冬孢子附着在小麦种子表面越冬,或随菌瘿落入土中或肥料中越冬,故其初侵染来源还包括土壤或堆肥中的冬孢子。由于各种类型病原物的生活史有它们自己的特点,并且病原物的生活史部分或大部分是在寄主体内完成的,所以病原物的生活史和病害循环之间就有一定的联系。病原物生活史的研究是病害循环研究的重要基础。 2 简述病原物的越夏或越冬的方式。 答: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不同,但是从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来说不外乎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三种。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许镇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在自然孔口中,棋是以气孔最为重要。植物表面的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除去外因造成的机械损伤外,植物自身在生长过程中也可以造成一些病原物侵入的自然伤口,如叶片脱落后的叶痕和侧根穿过皮层时所形成的伤等。植物病毒的伤口侵入情况是比较持殊的,它需要有寄主细菌并不死亡的极轻微的伤口作为侵入细胞的途径。 3 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初侵染来源)有哪些? 答: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如病原真菌,有的以侵染菌丝或休眠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有的可以休眠体(休眠孢子或休眠结构如菌核、子等)在植物体内外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习题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习题 知识点一碳循环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 的叙述正确的是 .这是碳元素的循环A 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A与BB..该物质循环只在某生态系统内进行C.图中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D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煤和石油的燃烧D.动物的呼吸作用C 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知识点二4.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

分别是 B是热带雨林B.A是热带雨林,B是温带草原A.A是热带草原,B是温带草原D.A是冻土苔原,是冻土苔原,C.AB是热带雨林同时加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5.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知识点三 )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CO的形式进行的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7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D.能量流动的载体是各种有机物C) ( 8.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A .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B 1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能力提升9.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会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 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10.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4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能量主要是以太阳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 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量和输入量相等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是绿色植物 ,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 .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含1.3×108kJ,则a

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________或硝化细菌等的____________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播,________________,传递形式为________。 来源有三个: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________和________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 ________的。 1 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________与________ 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使物质循环不断地在生物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形式存在和流动,能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在各级生态系统中进行。 探究示例2 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 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20% 变式训练2(2011·苏州联考)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 内各生物成分,、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 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 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填序号)。A、C、D为B提供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专题训练

“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专题训练 1.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B.C.D. 2.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O”表示氢原子,则该化学反应中不存在的物质种类是() A.单质B.氧化物C.盐D.有机物 3.如图所示的微观化学变化,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A.置换反应B.化合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5.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未发生变化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点燃2HCl 6.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B.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甲烷和水的计量数之比为1:1 7.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说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 B .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3:2 C .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D .D 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1 8.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 .生成了2种物质 C .反应物含3种元素 D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9.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甲是SO 2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D .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10.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B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保持不变 D .该图可示意CO 与O 2的反应 11.如图的反应中,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2,则从图示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一定属于氧化物 B .原子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变化 C .该反应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D .乙分子中A 与B 的原子个数比为1:2 12.(2012?顺义区二模)有机物丁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丁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物丁的分子模型为 B .该反应中属于化合物的是甲、乙、丙 C .该过程可实现碳循环,减少碳排放 D .丁可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病理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森林保护学科的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植物病害的概念;病原;侵染性病害的发病过程和侵染循环;感病植物的病理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 菌物的营养体;菌物的繁殖;各大类菌物的形态、简要的分类及所致的植物病害的症状,菌物类病害的诊断;菌物类病害发生的特点、对寄主植物的危害。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和性状;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和传播;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及病原鉴定方法;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防治。第四章植物病原病毒及植原体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毒的传播;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原体的一般性状;植原体病害的症状、传播、诊断和防治。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线虫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六章寄生性植物 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营养失调、湿度不适、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植物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八章侵染过程 病程的概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及其影响因素. 第九章病害循环 侵染循环的概念;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病原物的传播。 第十章植物病原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物的类型;病原物的致病机制;转主寄主和寄生专化型。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抗病性的类型;植物抗病的机制;植物的诱导抗病性及其机制。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的流行类型;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植物病害的预测。 第十三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植物病害诊断的含义;植物病害诊断程序和方法;Koch’s法则;不同类型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第十四章植物病害的防治

第9章 病害循环

第九章病害循环 1.解释下列名词和术语:病害循环、病原物的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初次侵染(primary infection):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再次侵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2.简介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不同,但是从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来说不外乎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三种。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在自然孔口中,尤其是以气孔最为重要。植物表面的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除去外因造成的机械损伤外,植物自身在生长过程中也可以造成—些病原物侵入的自然伤口,如叶片脱落后的叶痕和侧根穿过皮层时所形成的伤口等。植物病毒的伤口侵入情况是比较持殊的,它需要有寄主细菌并不死亡的极轻微的伤口作为侵入细胞的途径。 3.谈谈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初次侵染来源)。 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如病原真菌,有的以侵染菌丝或休眠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有的可以休眠体(休眠孢子或休眠结构如菌核、子座等)在植物体内外存活;有的甚至可以在病株的残体和土壤中以腐生的方式生活。病原细菌都可以在病株收获的种子、块茎和块根内越冬,有些可以在土壤中越冬,有的可以在昆虫体内或其它寄主植物上越冬;有些细菌虽然在土壤中不易长期成活,但若结成细菌团,或者存在于病残体中就能较长期存活。病毒、类病毒、类菌原体大都只能在活着的介体动物或植物体内存在,但它们的寄主范围往往较广泛,因而可以在其它寄主植物体内越冬或越夏;有的也可以在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内存活。线虫可以卵、各龄幼虫、成虫或胞囊的形态在土壤内或植物组织内外越冬或越夏。 4.试述各种病原物传播的方式和方法。 各种病原物传播的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真菌主要是以孢子随着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由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则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子可以由鸟类传播,也可随气流传播,少数可主动弹射传播;线虫的卵、卵囊和胞囊等一般都在土壤中或在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内、外,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人们的鞋靴、农具和牲畜的腿脚常常作近距离甚至远距离传播,含有线虫的苗木、种子、果实、茎秆和松树的原木、昆虫和某些生物介体都能传播线虫。

高考生物典型题型专练19---分析碳循环 含答案

高考生物典型题型专练 19 分析碳循环 一、分析常见的碳循环模式图 应用1:一位消费者模式图 典例1.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①~⑦表示碳元素的流动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由图可知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是循环往复的 C.其中主要以CO2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D.图中碳元素的流动过程也可以表示能量流动的过程 应用2:二位消费者模式图 典例2.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该生态系统中,B为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

B .过程1可代表光合作用,2、3、4、5过程是呼吸作用 C .若C 产生60mol 氧气,则流入 D 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 葡萄糖的能量 D .如果A 发生瘟疫,D 发生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应用3:多位消费者模式图 典例3.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B 、C 、D 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乙为生产者,丁为分解者 B .丙中A 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C .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分解作用 D .若生产者固定了2000kJ 的能量,则图中D 理论上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60kJ 1.下图是某同学构建的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图中①②表示有关生理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参与①过程的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B .绿色植物只参与②过程不参与①过程 C .“退耕还林、还草”有助于增强②过程 D .减少①③过程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二、对点增分集训

物质循环(习题)

1.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 )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解析】选B、C、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表示,故A项正确。②的量越小,说明分解者的分解量越少,即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故B 项错误。呼吸消耗量仅仅是消费者同化作用量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为①②③之和,CO2的消耗量为④,由图示柱条的高度可知,④>①+②+③,故D 项错误。 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是绿色植物,丙是肉食动物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丁所含的能量最多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解析】选C。图中甲为能固定二氧化碳的生产者,乙、丙分别为初级消费者和肉食性的次级消费者,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循环的途径;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甲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无机环境中的CO2可来自细胞呼吸,也可来自化学燃料的燃烧。 3.如图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结构模式,有关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C) A.农作物和人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人和畜禽所处的营养级肯定是不同的 C.分解者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积累 4.某同学画出3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因此,3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 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图2中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D.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 [解析]图1中A为生产者,图2中A为生产者,图3中E为生产者,A错误;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图2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B、D为消费者,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C正确;图1、图2、图3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表示完整碳循环,D正确。 [答案] A 5.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

2020届高三生物精准培优专练十九分析碳循环含解析

分析碳循环 ? —、分析常见的碳循环模式图 应用1 :一位消费者模式图 典例1.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①?⑦表示碳元素的流动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 由图可知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是循环往复的 C. 其中主要以CO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D. 图中碳元素的流动过程也可以表示能量流动的过程 应用2 :二位消费者模式图 典例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 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 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D -- ------------------------ C A. 在该生态系统中,B为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 B. 过程1可代表光合作用,2、3、4、5过程是呼吸作用 C. 若C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 D. 如果A发 生瘟疫,D发生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应用 3 :多位消费者模式图 典例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乙为生产者,丁为分解者 B. 丙中A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C. 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分解作用 D. 若生产者固定了2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60kJ 卜二、对点增分集训 1. 下图是某同学构建的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图中①②表示有关生理过程。F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参与①过程的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B. 绿色植物只参与②过程不参与①过程 C. “退耕还林、还草”有助于增强②过程 D. 减少①③过程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2. 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由生产者、□、川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若①②⑥⑧表示能量,则其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5、3 生物系统得物质循环导学案 科目:高二生物组稿:张凤英张宝军使用时间2016/10/25印刷份数 1200 学习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得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得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得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得关系。 学习过程 一、碳循环 1。循环路线 ⑴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得形式进行。 ⑵在生物群落内:以得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 特别提醒: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与之间得传递就是相互得,其她各成分之间得传递都就是单向得. 3.特点:具有 ,循环性. 4。温室效应 ⑴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 ,打破了得平衡。 ⑵危害:。 ⑶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得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化学燃料得燃烧(减少CO2得来路).②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活动(增加CO2得去路)。思考讨论:1。碳在无机环境中得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得形式: ___________ 3.碳在生物群落中得主要存在形式: ________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得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碳在生物群落中得传递途径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得主要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碳循环得范围_______________ 二、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得等元素,都不断得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到无机环境得循环过程,这就就是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这里所说得生态系统,指得就是,其中得物质循环具有 ,因此又叫 . 思考讨论:

植物病理学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病原、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病害三角、病害症状、病征、病状、真菌的生活史、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转主寄生、多型现象、菌丝、菌丝体、菌核、菌索、子座、吸器、假根、附属丝、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子实体、孢子囊、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假囊壳、子囊座、子囊腔、子囊盘、子囊、担子果、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小种、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侵染过程、接触期(侵染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侵染剂量、活体营养寄生物、死体营养寄生物、局部侵染、系统侵染、病害循环、初次侵染、再次侵染、发病中心、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细菌染色体DNA与质粒、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植物检疫、生物防治、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 二、问答 第一章绪论 1、园艺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一节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 1、植物病害的概念为何要涉及病原、病程、症状、经济四个方面。 2、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几种? 3、爱尔兰饥谨、孟加拉饥荒的原因及后果如何?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1、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病征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 1、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 2、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

3、根据Ainsworth(1971,1973)的分类系统,将真菌分为几个亚门,各有何特点? 4、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哪些阶段?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中起到哪些重要作用? 5、子囊菌的子实体有哪些类型?各类子实体有何形态特征?桃缩叶病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中哪类子实体? 6、锈菌的生活史有哪些特点? 7、白粉病、霜霉病、锈病、炭疽病、疫病、灰霉病各有什么典型症状特点(从病状和病征两方面分析)?各自的病原物在分类地位上有何不同?采用化学防治时应选择哪类化学药剂?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1、原核生物界分几个门,其中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各属于哪几个门?主要类群有哪些? 2、列出原核生物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了解这些属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 3、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与真菌在侵染和传播途径方面有何不同? 4、说明病原细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如何区别植物真菌病害和细菌性病害? 5、细菌染色体DNA与质粒在细胞中的存在位置及其功能有何不同? 第三节植物病毒 1、简述植物病毒核酸类型和病毒核酸的主要功能? 2、什么叫茎尖脱毒技术?其理论依据何在? 3、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有何特点?有哪些传播途径?针对不同传播途径采用哪些防治策略? 4、植物病毒的学名标记方法与其他病原物有何不同? 5、举例说明和传播方式? 6、植物病毒病防治技术上有何重大进展?(转基因工程植物、脱毒苗组织培 养技术、诱导抗性利用)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十九_分析碳循环_含答案

培优点十九分析碳循环 一、分析常见的碳循环模式图 应用1:一位消费者模式图 典例1.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解析】根据丙和大气中的CO2之间存在双向箭头,可判断丙为生产者,根据围绕甲的箭头“多进一出”、围绕乙的箭头“一进多出”可判断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A正确;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B正确;④包括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有机物形式流动,D正确。 【答案】C 应用2:二位消费者模式图 典例2.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 B.图中的A、D、E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碳在生物群落与C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 【解析】据图分析,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A→D→E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C

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流动,C错误;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A=1÷20%÷20%=25kg,D正确。 【答案】D 应用3:多位消费者模式图 典例3. 下图是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A.生产者是图中的A B.图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碳在B、C、D、E、F之间,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D.若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 A错误;C为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供植物利用,因此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B为三级消费者, D为次级消费者, F为初级消费者,碳在B、C、D、E、F之间即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C正确;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也是碳循环的途径之一,需补充才能完整表示碳循环,D 正确。 【答案】A 二、对点增分集训 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只可以作为3所示成分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1所在营养级 D.碳元素的循环可以在任何一个结构完善的生态系统内独立进行 【解析】由图可知,1和4之间是双箭头,而且1、2和3都有箭头指向4,1和2都指向3。所以4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1是生产者、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1是生产者,6可以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植物病害流行学》

协同进化(co-evolution):寄生物的进化是紧跟着它们寄主进化的。反之,寄主的进化也受它们寄生物进化的某些影响。两种生物互相施加选择压力,使一方的进化部分地依靠另一方进化,这种相互关系称为协同进化。 侵染概率infection probability:又称侵染几率。指接触寄主感病部位的一个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侵染成功,引起发病的概率。 侵染梯度(infection gradient):又称病害梯度(disease gradient)或传播梯度(gradient of spread),是指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或密度)随着与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递减)的现象或状况。 重叠侵染:当寄主植物有限的侵染位点遇上大量的病原物接种体时,在一个发病的位点上,同时或先后遭受接种体不止一次的侵染,但最终只形成一个发病点,在这个发病点上即发生了重叠侵染。 遗传稳态(genetic homeostasis):当寄主—病原物系统在协同进化中建立的病害平衡状态因受到遗传因素或外界条件的干扰和破坏时,寄主—病原物系统可进行自我调节,仍保持或恢复平衡状态,生物群体这种使本身遗传组成保持平衡并抵制突然变化的倾向称为遗传稳态。 水平的抗病性(horizontai resistance):当一个品种的抗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菌的所有小种的,这种抗性是水平的,不属于基因对基因系统,其抗性是催化作用和催化产物决定的。 侵染单位:当一个传播单位与一个适当的植物感病部位接触,并有适当的环境条件,使其侵染成功,这样一个传播单位就变成一个侵染单位。一个侵染单位占据一个侵染位点并可识别和计量。 垂直抗病性(Vertical resistance):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它小种,这种抗性是垂直的,也称专化性抗性,存在基因对基因的关系,是由蛋白质的聚合作用决定的。 ES(expect system):是一个(或一组)能在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解决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广泛的ES应包括专家知识、统计模型、模拟模型集合为一体。IPM: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

高中生物每日一题物质循环的实例__碳循环含解析

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生产者和B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B.①②④⑥⑦为CO2形式,③⑤为有机物形式 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参考答案】A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 A.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本图是2条食物链 B.A和C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转化的 C.B分解A、D、E时利用了它们同化的全部能量 D.E在食物链中最高是第3营养级 3.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 A.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

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 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 D.丁主要是微生物 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元素在食物链中的传递途径是A→B B.完成A过程的生物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 C.图示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D.进行B过程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分解者 1.【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这种运动具有全球性,它不局限于某一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也不同于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过程。 3.【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大气中的CO2库,则B、C、D不正确;生产者包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A正确 4.【答案】C 【解析】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是A→B,A项错误;A过程是将CO2转化成有机物,这是自养生物可以进行的过程,包括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其中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没有叶绿体,B项错误;物质循环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C项正确;B过程是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是细胞呼吸过程,所有生物都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项错误。

病害流行

1、植物病害流行(plant disease epidemic)指植物病原物群体在寄主群体中大量传播,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系统定义和结构:植物病害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复合体,鲁宾逊(Robinson,1976)把这个复合体成为“植物病害系统”。植物病害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3、病害三角和病害锥体:1933年,林克(Link)提出著名的病害三角:感病的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也会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4、病害四面体:在一定空间内,随着时间的改变,感病寄主与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在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而发生的一系列持续一定时间的变化,称之为四面体。 5、病害锥体:鲁宾逊(Robinson, 1976)把自然植被中的病害系统,称为自然病害系统;把作物群体中的病害系统,称为作物病害系统。对于后者,除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还须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形成病害四面体。 6、病害流行要素和状态:流行因素分析就是对病害系统结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病害流行系统的结构分为病原物、寄主、病害、环境和人类干预等五个子系统,每一子系统按性质、功能分解成不同要素,依据各要素又可将生物体和环境区分为不同状态。 7、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病的过程。(侵染链) 8、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侵染环) 9、侵染连:在病害循环中,有些病原物只产生一种孢子,再由它的多代或多次侵染而形成多个侵染过程,称为同质的侵染连。有些病害的循环中有不同类型孢子的侵染,形成不同的侵染过程,称为异质的侵染连。 10、多循环病害: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该类病害多是局部侵染病害,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值率高,寿命较短,对环境敏感。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该类病害多为土传、种传的系统性病害。11、侵染过程的组分分析:将侵染过程分解为若干相互连接可作定量测定的阶段或组分,进而研究各组分与环境间的量变关系的称之为侵染过程组分分析。 12、赫斯特按病理学的过程,将侵染过程进行了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①侵染阶段,包括孢子萌发、穿透、定殖3个亚阶段。 ②孢子形成阶段,包括孢子梗产生、孢子产生、孢子成熟3个亚阶段。 ③传播阶段,包括孢子释放、孢子散布、孢子降落3个亚阶段。 三个阶段在时间、空间上相互连接不可分割。 13、侵染循环图解 14、传播体:病原物可以独立存活和,起到传病作用的最小单位。 15、侵染概率又称之为侵染几率,指接触寄主感病部位的一个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侵染成功、引发致病的概率。 16、发病点:能够被视觉识别、计数或测量的病害最小单位。如局部侵染病害的病斑或发病叶片,系统性侵染病害常以病株为单位。 17、侵染概率被分解为寄主体表附着孢子的萌发率、侵入率和显症率:孢子萌发率=萌发孢子数/接种于叶面的孢子数 侵入率=侵入点数/叶面萌发孢子数 显症率=产孢病斑数/侵入点数 侵染概率=萌发率×侵入率×显症率 存活 孢子着落 孢子梗、 子座等 存活 病斑扩散 病斑 存活 致病过程 定殖 侵入 牙管、 附着胞 萌发 孢子形成 孢子散布 孢子释放 孢子成熟

循环案例

《人体组织解剖学》案例学习--循环系统 1、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发生于哪些结构的变异或结构缺陷?每种缺陷可使血流发生怎样的流动改变? 2、患儿女,2岁,因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合而入院,准备实施择期手术结扎动脉导管。问题:①动脉导管位于何处。②动脉导管未闭,怎样改变血流方向。 3、患者男,40岁,教师。心前区突然发生压榨性疼痛,随即休克,急诊入院。检查心率110/分,出现室性早搏,血压50~100mmHg,心电图提示S---T段明显抬高,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前室间支阻塞,诊断为冠心病。问题:①心的动脉供应和静脉回流。②前室间支阻塞可导致哪部分心肌梗死。 4、患者男,30岁,因车祸致右上臂受伤,送医院急救,检查发现:右肘窝肿胀压痛,肘关节呈半屈位畸形,右侧桡动脉搏动消失,前臂、手部皮肤苍白发凉,肱骨下端触及骨擦音,X线摄片报告:右臂肱骨髁上骨折并肱动脉损失,经急诊手术缝合破损动脉,骨折断端固定后,桡动脉恢复搏动,手部皮肤红润温暖,7天后出院回家静养。问题:①肱动脉的行程特点及营养范围。②肱骨髁上骨折时,为何出现前臂、手部缺血征象。 5、患者男,23岁,与人械斗匕首刺伤左大腿根部,血流如注,疼痛难忍,路人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检查发现:左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cm处有一伤口长约5cm,宽约1.5cm,创伤处流血不止,色鲜红,患者已昏迷,血压下降,心跳微弱,经按压包扎伤口暂时止血,送急诊手术。术中发现股动脉完全断裂,左小腿及足部皮肤发白冰凉,缝合股动脉断端后,患者心跳、血压恢复正常,一周后下地行走,十天出院。问题:①股动脉浅出的位置在何处。②股动脉的营养范围。

6、患者女,45岁,因头痛、肢体麻木、表情淡漠入院就诊。磁共振显示颅内有多个占位性病变。综合其它检查后诊断为:子宫颈癌脑转移。患者经化疗2月后无效死亡。问题:癌细胞可经何种途径转移至脑? 7、患者男,58岁,教师,因左下肢膝关节内侧皮下团索状物、小腿内侧与足疼痛、肿胀5年来进行性加重入院就诊。诊断为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经大隐静脉剥脱结扎治疗后出院。问题:试述下肢主要有哪些浅静脉,它们的行程及收纳范围。 8、患者男,45岁,因腹胀加重、呕血、便血1天入院就诊。患者有肝炎肝硬化病史,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肝硬化导致腹水、呕血、便血。患者经保肝、抗炎治疗20天后症状减轻出院。问题:①肝硬化为何可导致腹水、呕血、便血。②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途径有哪些。 9、患者男,25岁,因手背外伤感染后,发现前臂桡侧皮下有红色线状条纹从手背向近侧蔓延而入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患者前臂桡侧浅淋巴管感染。患者经手术挑掉感染的淋巴管、抗炎治疗20天后痊愈出院。问题:试述本案例涉及的淋巴回流途径。 10、患者男,25岁,因阴囊水肿、皮肤粗糙而入院就诊。患者3个月前曾到马来西亚旅游,当地有丝虫病流行史。经检查发现患者睾丸鞘膜积液,用注射器从抽取积液,在解剖镜下叉叉丝虫成虫,诊断为丝虫感染,阻塞精索、睾丸的淋巴管。患者经抗炎治疗20天后症状痊愈出院。问题:试述下肢的淋巴回流途径。 11、左下肢第一脚趾感染,细菌毒素如何进入血液?口服抗生素后药物经何途径到达患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