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循环

合集下载

病害循环-精品文档

病害循环-精品文档

病害循环的原理
侵染源
01
病害循环的开始通常是病原菌通过某种途径(如气流、水等)
侵入寄主植物体内,并在其中繁殖和扩展。
传播途径
02
病原菌可以通过气流、昆虫、水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物上,形
成新的侵染源。
流行条件
03
病害循环的流行条件包括适宜的气候、土壤环境以及植物的品
种和生育期等因素。
病害循环的影响
01
使用生物农药
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捕食性螨等控制病原菌 繁殖和传播。
采用生物农药进行病害防治,如井冈霉素、 春雷霉素等。
增强作物抗病性
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 统
通过诱导作物产生抗病性,提高作物对病害 的抵抗力。
保持生态平衡,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05
病害循环的研究展望
病害循环的分子机制
04
病害循环的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病害具有较高抵抗力的作物品种, 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作 物的抗病能力。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实施轮作制度,减少病原菌的 积累和繁殖。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 殖。
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传统育种方法
通过选择具有抗病性的植物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新品种。
分子育种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将具有抗病性状的相关基因导入其他植物品种中 ,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新品种。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初始期
病原物接触寄主
病害循环开始于病原物与寄主 的接触,这种接触可能是偶然 的,也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的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教师寄语:
• 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你自己不逼你 自己而已!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概念: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的三个环节: •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2.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3.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三)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比较初侵染和再侵染
• 初侵染 概念:越冬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

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
• 取决条件:初侵染量的多少
• 防治措施:只要集中力量消灭初侵
• 染源或防止初侵染的发生
• 例子:小麦黑穗病、棉花枯黄萎病

线虫病、丛矮病

• 概念: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

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
• 3.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昆虫是传播病毒、类
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的主要传播介体。有些线 虫、真菌、菟丝子能传播病毒,鸟类能传播寄生 性种子植物。
• 4.人为传播 人们在进行农业活动中,常无意识
的帮助病原物的传播。如调运带病种子、苗木、 接穗、植物产品及其包装材料,使用带有病残体 又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以及各种农事操作都能 传播多种病原物。这种人为传播帮助病原物克服 了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了病区的扩 大和新病区的形成。
• 3.土壤 土壤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病株上或病株残体上的病原物都很容易掉落在土 壤里,成为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源。
• 4.病株残体 绝大多数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
都能在感病寄主的枯枝、落叶、落果、残根等组 织中存活,并以腐生的方式越冬越夏。因此,在 作物收获后,清洁田园,处理病残体,都有利于 杜绝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一、名词解释1 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初次侵染是指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再次侵染是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纳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是病原物渡过寄主的休眠期和不良环境条件而后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初次浸染。

4 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即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

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如各种果树叶斑病菌、蔬菜软腐病菌等。

5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如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作物的幼苗死亡和植株萎蔫等症状。

6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7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8 系统侵染性病害:水果采收后在贮运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引起水果腐败与品质下降的都称为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常以病原菌感染后在植株上所表现的症状来区分,有干腐、软腐、各种变色斑、组织肿大或坏死、器官破坏或表面粗糙等等。

二、问答及论述题1 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生活史的关系?答:病害循环不同于病原物的生活史。

生活史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和休眠过程;而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包括病原物与寄主的接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

如各种黑粉菌的生活史基本是相似的,但是各种黑粉病的病害循环并不相同。

例如,小麦散黑穗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胚中越冬,所以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而小麦腥黑粉病菌以冬孢子附着在小麦种子表面越冬,或随菌瘿落入土中或肥料中越冬,故其初侵染来源还包括土壤或堆肥中的冬孢子。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图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图

(2)消灭越冬菌源 ①处理病稻草 病区收稻时将病草分开堆放,尽早于播
稻前用光,未用完的搬入室内或加覆盖。不能用病草盖房 或覆盖催芽和捆秧把。利用病草堆肥或垫圈要充分腐熟后 才能使用。 ②种子消毒 稻种先用清水预浸24小时滤水稍晾干,再用300倍强氯 精(TCCA)药液浸种12小时,或用40%富士一号乳油 1000-1500倍液浸种2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催芽。 (3)加强肥水管理 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不过 多过迟
(1)选用高产抗病良种 当前我省主要推广的水稻品种有:冈优22、汕优多系1号、Ⅱ优
838、汕优22号、冈优12、Ⅱ优802、辐优63、冈优多系1号。搭配 品种有: Ⅱ优501、Ⅱ优63等。应当注意,同一抗病品种在一个地区 不能单一种植,几个抗病品种布置的面积也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以延 缓品种抗病性丧失。
黑腐烂。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茎节易折断,潮湿时病 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4)穗颈瘟 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部初见褐 色,最后呈黑褐色,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与螟害极相似。 病害严重时,易从感病穗节处折断倒吊,故叫吊颈瘟。发 病轻的成秕谷,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5)谷粒瘟 发生于谷粒或护颖上,病斑一般为褐色或 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中央为灰白色,严重 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护颖最易感病,其发病情况基 本代替谷粒发病情况。
单元四 作物主要病 害
时间安排: 作物主要病害课堂系统讲授22学时左右。
一)水稻主要病害 概述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
积的1/4,年产量将近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水稻病害的 危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如不进行有效地防治,年 均损失产量300亿公斤,即使在现行防治条件下,年均损 失可能达200亿公斤。因此,研究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 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其 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 害严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在四川省,水稻 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粒黑粉病、 烂秧等。

多循环病害名词解释

多循环病害名词解释

多循环病害名词解释多循环病害是一种特殊的植物病害,它可以通过空气、水和动物传播,影响植物的生长、形态和健康状况。

它是由病原体、病毒和真菌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可以被传播开来并危害到大量作物和植物上。

病原体是指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是最常见的病害原因之一。

它们通过植物叶片、根部、花朵和肉穗等器官,以及土壤、水源、空气等物质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攻击植物细胞,造成病残或死亡。

病毒是植物病害的另一主要原因,它可以通过空气、水或者动物传播。

病毒可以以植物的病搅拌器、叶片、根部、花朵和穗等组织中的病毒粘膜结构传播,也可以通过害虫、飞行昆虫、鸟类或其他动物的接触传播。

一旦被感染,植物就会出现结块、枯萎、变形或变色等症状,也可能因此而死亡。

真菌也是引起多循环病害的常见原因之一,它通常以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芽孢杆菌为主。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和动物之间的接触传播,或者在植物之间发生接种,对植物造成伤害,导致植物健康状况急剧下降。

多辊病害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它可以破坏植物的外观,并且会缩短植物的生命周期,减少农作物的产量。

因此,为了保护农作物,人们必须加强植物毒理学研究,并使用基于植物病害防治方面的有效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多循环病害的发生率。

首先,应该做好病原体的防治,及时进行田间检测,发现有病毒病、细菌病和真菌病等病原体的植物时,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早进行治理,以免病情进一步扩散给其它植物。

其次,要加强植物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不仅包括田间的病害预防措施,还包括正确的施肥、水分管理、土壤肥力管理等技术措施。

正确的施肥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降低多循环病害的发生概率。

此外,科学种植也是预防多循环病害的重要措施。

比如,应该选择种植有抗病性的品种,合理安排作物空间,避免植株间的过密种植,改善植物的空气流通情况。

最后,应通过法规和监管措施加强植物保护。

国家应该制定有关植物病害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植物的监管和管理,对发现的植物病害案例以及传播媒介进行及时处理,严肃查处恶意破坏蔬菜植物的行为,减少多循环病害的发生概率。

病害循环医学

病害循环医学
⊙再侵染有无及多少与病程中的哪个时期关系密切?
3、再侵染的有无可以划分病害类型
(1)单病程病害, 如小麦黑穗病。 (2)多病程病害, 如马铃薯晚疫病。
第二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一、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的概念 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 活场所。 病原物渡过寄主休眠期而后引起下一季节的初次侵 染。
?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 来源。
?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寄主生长 的季节性有关。
二、病原物的越夏或越冬方式
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 1. 休眠孢子: 如根肿病的 休眠孢子囊 、霜霉病的 卵
孢子、镰刀菌的厚垣孢子, 接合菌的接合孢子 进 行越夏或越冬。 这些休眠孢子贮藏的营养物质较 为丰富, 抵抗不良环境条件能力强。 2. 休眠菌丝体及菌核、菌索和子座: 如油菜菌核病。 3. 无性孢子 :如稻瘟病、玉米小斑病等。 4. 病原细菌或细菌团 ,如水稻白叶枯病。 5. 病毒、类病毒、植原体。 如CMV。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的概念
?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是指病害从前一 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 病的过程,有人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
? 各种植物病害的病害循环是不同的。
? 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应 具备哪些条件及环节?
二、 再侵染
1、再侵染的概念: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产生新一代的孢子 或其它繁殖体,经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再次侵 染.
2 、再侵染发生的几种情况: (1)有些病害 无再侵染 ;如小麦散黑穗.
(2)有再侵染,但对病害蔓延已无大的影响 .如 小麦赤霉病、粟白发病等。

第九章病 害 循 环

第九章病 害 循 环

5、肥料
病原物进入肥料的途径:
(1)病残体混入肥料;
(2)休眠体单独散落在肥料中;
(3)病原孢子随饲料经牲畜消化后进
入肥料。 肥料如未经腐熟,其中的病原物可长 期存活而引起感染。 这类病原有:玉米瘤黑粉病冬孢子、小 麦腥黑穗病、杆黑粉病冬孢子,谷子白 发病卵孢子。
6、昆虫等其他介体
气流传播病原物一般都有 梯度效应,即传播距离越远,病 原物密度越小,效率越低。 气流传播的病害,难于防治, 除消灭当地菌源外,还要防止外 地菌源传入,采用抗病品种是最 为有效的。
二、雨水传播

被雨水传播的病原类型有: (1)细菌:在发病部位表面产生粘质溢脓。 (2)黑盘孢目、球壳孢目的分生孢子,带有胶 粘物质。 这些孢子和菌体上的胶质,遇水膨胀或溶化 后,病原则从病组上散出,随着水滴的飞溅而传 播。 (3)鞭毛菌的游动孢子,只能在水滴中产生和 活动,一般也由雨水传播。 (4)土壤中存在的真菌(孢子、菌核)、细菌、 线虫也能随雨水和灌溉传播。
及无性繁殖材料; (2)农产品的包装物,填充物; (3)农事操作及工具等(如病毒 汁液摩擦传染、环腐病切刀传染)。
人为因素传播病原的特点:
(1)距离远; (2)不受时间、地理条件限制; (3)无规律。
限制病害人为因素传染的最好 途径是:植物检疫。
雨水传播的距离都比 较近,对于雨水传播的病 害的防治只要消灭当地菌 源或防止它们的侵染,就 能取得一定效果。
三、生物介体
生物介体及传播的病源主要有 介体种类 病原种类


昆虫介体


鸟类
螨类、线虫
病毒、细菌、类菌原体 (少部分真菌) 寄生性植物的种子 细菌 病毒、细菌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
➢ 病原物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物从越冬或越夏的场所传播到
植物202上0/7以/22及植株之间的进一步的传播。
2020/7/22
2020/7/22
2020/7/22
第三节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 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1)多为种传、土传的系统性病害。 2)传播距离小,传播效能低。 3)病害受环境影响小,病原抗逆性强。 4)当年流行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大小,当年菌量增 幅不大。也称积年流行病害(指适合发病条件下,病 害只能随菌量的积累而逐年加重,以致数年后达到流 行程度。) 5)防治策略:减少初始菌量(田间卫生、土壤消毒 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 植物病害 侵染循环
第一节 病害循环概念
真菌的生活史 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 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 一种孢子的整个过程。
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 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 孢)两阶段。
无性孢子
无性器官 多次产孢
萌 发
菌丝体
有性孢子 减数分裂
一 雌雄分化 次 产 孢 质配
核配
2020/7/22
2020/7/22
第二第节一节初次病侵害染循与环再概次念侵染 –作用:初侵染引起植物在生长季节中的初次感染;再侵染引 起病害在当个生长季节中的蔓延。 •主要形式:孢子囊、卵孢子、卵囊、冬孢子等为常见的初侵染来 源,也常把病原物越冬越夏场所当做初侵染来源,如病株残体、 病土等;而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夏孢子等为常见的再侵染来源 。 –病理意义:针对初侵染和再侵染,有不同防治方法
第一节 病害循环概念
侵染过程
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寄入寄主植
物,在植物体内繁殖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

第五章病害循环

第五章病害循环

不同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 真菌主要是以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 ❖ 细菌多半是由雨水和昆虫传播 ❖ 病毒则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 ❖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子可由鸟类、气流传播,少
数主动弹射传播 ❖ 线虫随土壤、水流传播,农事操作,苗木等传播
玉米小斑病病害循环图
水 稻 白 叶 枯 病 害 循 环
梨黑星病病害循环图
分生孢子
风雨传播
再侵染
病株
病株
分生孢子、子囊 孢子萌发侵入
分生孢子、菌丝体、假囊壳
在芽鳞片或落叶越冬
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病害循环?包含哪些环节? 2.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和场所有哪些? 3.举例说明不同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上越冬
3.病害循环涉及的三个问题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侵染源来自哪里) 病原物的越夏和越冬(病原菌的存活) 病原物的传播(病原菌怎样接触到植物)
传播
病原物越冬越夏 → 初侵染 → 寄主发病,病原物繁殖
再侵染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p173)
1. 概念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一个
生长季节中最初引起的侵染。 再侵染:由初次侵染后产生的繁殖体引起的侵
植物的少数地上部分病害 黑粉病Ustilago spp. 腥黑穗病Tilletia spp. 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 (Fusarium graminearum)
再侵染重要的植物病害
多数为植物地上部分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 Phytophthora infestans 白粉病 Blumeria spp. 麦类锈病 Puccinia spp.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 Xanthomonas campestris

据此植物病害可分为

病害循环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病害循环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病害循环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病害循环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长、繁殖和传播的过程。

一般来说,病害循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暴露阶段:病原微生物首先进入宿主体内,通常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等途径。

潜伏期: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长和繁殖,但宿主体没有明显的症状。

病症期:病原微生物引起宿主体的病症,表现为各种症状,如发热、咳嗽、腹泻等。

传播期:病原微生物通过宿主体的呼吐、排泄物等传播到其他宿主体,引起传染。

这些阶段的长度和病原微生物种类有关,一些病毒会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循环,而一些细菌可能需要数天或数周才能完成。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阶段也可以被提到,如:
恢复阶段:病人恢复健康,身体状况逐渐恢复正常。

残余阶段:病人恢复健康后,仍可能有一些残余影响,如免疫力下降,长期疼痛等。

后遗症阶段:病人恢复健康后,仍可能有一些后遗症,如慢性疾病,残疾等。

这些阶段的长度和病原微生物种类有关,一些病毒会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循环,而一些细菌可能需要数天或数周才能完成,并且对于一些疾病,这些阶段可能会发生重复。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IPM)(植物病害管理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系统侵染: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10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病害循环》课件

《病害循环》课件
季节性变化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影响,因为气候、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 随季节而变化,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和传播。
不同季节的病害发生情况不同,例如在温暖湿润的季节,某些真菌病害容易发生和 流行,而在寒冷干燥的季节,某些细菌病害则更容易发生和流行。
病害循环的地域性
病害循环的地域性是指病害在不同地区 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存在差异。
01
02
03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病害具有较高抗性 的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 济、最有效的途径。
轮作换茬
通过合理轮作换茬,可以 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 ,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结 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 农作物生长,提高抗病性 。
化学防治措施
选择合适的药剂
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合适的 药剂,避免盲目用药。
多循环病害
需要在寄主植物和其他生物(如 昆虫、线虫等)之间完成病害循 环。
按传播方式分类
气流传播病害循环
通过气流传播病原,如花粉、孢子等。
雨水传播病害循环
通过雨水传播病原,如细菌、真菌等。
昆虫传播病害循环
通过昆虫传播病原,如病毒、细菌等。
03
病害循环的规律
病害循环的周期性
病害循环的周期性是指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以年 为单位循环发生。
和传播。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病害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研究病害循环有助于提高公众
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意识。
THANKS
和流行。
02
病害循环的类型
按病原分类
1 2
3
细菌性病害循环
由细菌引起的病害,通过细菌的繁殖和传播造成危害。

概述第九章病害循环.ppt

概述第九章病害循环.ppt
以腐生的方式:一些病原真菌和细菌。
演示课件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为土壤寄居菌(soil invaders)和土壤习居菌(soil inhabitants)两类。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病残体 一旦腐烂分解,病原菌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属于这种类型。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土壤中可 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中繁殖。腐霉 菌(Pythium) 、丝核菌(Rhizoctonia)和镰刀菌 (Fusarium)多属于这种类型。
田间杂草:多种病毒病和细菌病。
带病寄主:保护地内的寄主(黄瓜霜霉菌)、转
主寄主等。
演示课件
(二)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小麦粒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 子、麦角菌的菌瘿等; 种子表面:小麦腥黑穗病; 种子内:小麦散黑穗病菌。
苗木:由病毒、类病毒、细菌等引起的多种果树 病害,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柑桔黄龙 病等 ;
演示课件
(四)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 体中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专性寄生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TMV,也能在 残体中存活一定的时期。
病株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物的主要来 源。
演示课件
(五)粪肥
病原物可以随着病株的残体混入肥料内,病菌 的休眠体也能单独散落在粪肥中。粪肥如未充分腐 熟,其中的病原物接种体可以长期存活而引起感染。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
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 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该类病害多是局部侵染病害,病害的潜育期短,病 原物的增值率高,寿命较短,对环境敏感。如小麦锈 病、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晚疫病、白粉病 等。

第七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第七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三)接触后的活动
1.
病原物生长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芽 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 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真菌孢子虽然一般都带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但必须供给一 定的营养刺激物质才能萌发和侵入。
叶表面的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一定的影响,植物的 分泌物也影响病原物的生长;而且,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 物质,特别是在侵染液滴中浓度很高时,也能抑制孢子的 萌发。
2.
3.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1.
湿度:各种真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湿度不同,对于绝大部 分气流传播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染越有利。而白粉菌的 分生孢子一般可以在湿度比较低的条件下萌发,有的白粉
菌在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土传真菌(除鞭毛菌亚门的真
菌以外)土壤湿度过高对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是不利的。
2.
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真菌孢子萌发的 最适温度一般在20-25℃左右,但各真菌是不同的。

1、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活,
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2、病原物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时期较长,主要原因就是受到植物
组织的保护,对环境因子的抵抗能力较强,尤其是受到土壤中腐
生菌的拮抗作用较小。当植物的残体分解和腐烂的时候,其中的 病原物往往也逐渐死亡和消失,残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
可以长期存活,可以由粪肥传播病害。
五、人为因素传播

1、各种病原物都能以多种方式由人为的因素传播。人为的传播 因素中,以带病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调运最重要。农 产品和包装材料的流动与病原生物传播的关系也很大。

2、人为传播往往都是远距离传播,不受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病害。

它由一种名为白叶枯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引起,通过侵染水稻植株的叶子和茎部造成病变。

该病害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特别容易传播,给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水稻白叶枯病的循环机制和影响:首先,我们将对此病害进行全面的概述;然后详细说明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接着解释其传播途径以及传播的主要因素;最后分析该病害对农业产量、生态环境和经济所造成的重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全面认识,使读者能够了解该病害循环机制的重要性和对农业以及生态经济的潜在影响。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现有的防控策略,并展望未来在此领域进行的研究工作,以期为水稻白叶枯病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2. 正文水稻白叶枯病(Rice Sheath Blight)是一种由真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重要病害。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水稻白叶枯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水稻植株上形成由棕色到黄色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

这些病斑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死以至于整株植株的死亡。

此外,感染的水稻植株也会表现出生长缓慢、凋萎和减产等现象。

白叶枯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疾病,其发生条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高温高湿、大气湿度较高和连续衰退栽培等情况将增加水稻感染白叶枯病的风险。

此外,田间管理不善、秸秆和残余物处理不当也可能促进该疾病的发生。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通过菌丝和孢子在土壤中传播。

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残株、土壤以及工具等途径迁移到健康的水稻植株上。

此外,风、雨滴和昆虫也可能承担着该疾病的传播媒介。

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循环过程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植物病理-17-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

植物病理-17-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

Specialized structures
• Haustorium 吸器 • Biotrophic infectious hyphae
侵染剂量infection dosage
➢病原物成功侵入往往需要一定的数量,群体 效应。植 物病原物完成侵染所需的最低接种体数量称为侵染剂量 (infection dosage)。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病原菌的活性、寄主品种 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
• Penetration via natural openings
• 气孔:引起叶斑病的多种真菌、细菌。 • 水孔:叶尖、叶缘。十字花科黑腐病 “V”
• 皮孔:枝干、果实、块根、块茎
• 蜜腺:梨火疫病
Colonization
• Growth and/or reproduction of the pathogen in/on infected tissues
Inoculum Release Pathogenesis Primary Infection Secondary Infection Overwintering/oversummering Transmission
生活史 (Life Cycle)
• The sequence of life stages that an organism undergoes from birth to reproduction ending with the generation of the offspring.
Plant roots secrete a wide range of compounds; among those are sugars and amino acids that are engaged in attracting (chemotaxis) microbes (1), flavonoids act as signaling molecules to initiate interactions with mycorrhiza (AM fungi) (2), rhizobium and (3) pathogenic fungi (oomycetes) (4), aliphatic acids (e.g., malic acid) are involved in recruiting specific 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Bacillus subtilis)

九章病害循环

九章病害循环
2020/12/21
2020/12/21
侵染过程
再侵染
传播
活动期
传播
传播
休止期
2020/12/21
越冬
植物病害循环
3、借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防治比较困难,因为除去注意消灭当地越 冬的病原体以外,更要防止外地传入的病原物的侵染,有时就有必 要组织大面积联防,能得到更好的防治效果,采用抗病品种最为有 效。
2020/12/21
二、雨水传播
1、植物的病原细菌和真菌的黑盘孢目和球壳孢目的分生孢子(胶 质)多半都是由雨水传播的。鞭毛菌的游动孢子是由雨水传播的。 2、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只有几十米远。 3、对于这类雨水传播的病害的防治,只要能消灭当地菌源或者防 止它们的侵染,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灌溉水也能传播病害,应当避免串灌和漫灌。
2020/12/21
三、生物介体
昆虫、螨和线虫是植物病毒病害的主要生物介体。 黄瓜条纹叶甲可传播黄瓜萎蔫等细菌病害。 昆虫可以传播锈菌的性孢子和麦角菌的分生孢子。 甲虫可以传播榆树疫病。 松褐天牛可以传播松材线虫。 鸟类可以传播桑寄生、槲寄生、梨火疫等病害。
2020/12/21
四、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1、各种病原物都能以多种方式由人为的因素传播。人为的传播因素 中,以带病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调运最重要。农产品和包 装材料的流动与病原生物传播的关系也很大。 •2、人为传播往往都是远距离传播,不受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 •3、植物检疫的作用就是限制这种人为的传播,避免将危害严重的病 害带到无病的地区。 •4、农事操作也可传播病害,如TMV病毒是接触传染的; •5、农机具也可传播病害,如犁地时机具带土传病。
第九章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是指侵染性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 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物介体
昆虫、螨和某些线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生物传播介体,其中昆虫或螨的传播与病毒病害的关 系最大。
生物介体有时也是某些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
昆虫也是一些细菌病害的传播介体。如黄瓜条纹叶甲传播黄瓜萎蔫
病菌;玉米啮叶甲传播玉米细菌性萎蔫病。
昆虫也是一些线虫病害的传播介体。如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 鸟类除了传播桑寄生和槲寄生的种子以外,还能传播梨树火疫病等细菌。
是传播的有效距离,因为部分孢子在传播的途中死去,而且活
的孢子还必须遇到感病的寄主和适应环境条件才能引起侵染。 3、借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防治比较困难,因为除去 注意消灭当地越冬的病原体以外,更要防止外地传入的病原物的侵染, 有时就有必要组织大面积联防,能得到更好的防治效果,采用抗病品种 最为有效。
二、雨水传播
一、气流传播
1、产生孢子的真菌很容易随气流传播。孢子是真菌繁殖的主要形式,真菌 产生孢子的数量很大,而且孢子小而轻。某些细菌可以随气流传播,土 壤中的细菌和线虫也可被风吹走。 2、气流传播距离一般比较远,在1万—2万米以上的高空和离海岸600英里 的大洋中都可以发现真菌的孢子;但可以传播的距离并不就
病原物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时期较长,主要原因就是受到
植物组织的保护,对环境因子的抵抗能力较强,尤其是受到
土壤中腐生菌的拮抗作用较小。
残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一般决定于残体分解
的快慢。
无论是休眠孢子的萌发或病株残体上孢子的产生,都 与环境条件有关,尤其是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大。
五、肥料
病原物可以随着病株的残体混入肥料内,病菌的休眠 体也能单独散落在粪肥中。粪肥如未充分腐熟,其中 的病原物可以长期存活而引起感染。
病原物以休眠体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病原物还可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土壤寄居菌
soil invaders
土壤习居菌
soil inhabitants
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 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 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
存活期较长,但是不
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
腐霉属(Pythium)
再次侵染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 物发病以后,有的 可以产生孢子和其 它繁殖体,传播后 引起的侵染
引起病害在生长 季节中的蔓延
潜育期短的病害,再次侵染可重复发生,造 成病害流行。
全株性感染的病害,除少数例外,只有初次
侵染而没有再次侵染。
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只要防止初次侵染,
这些病害几乎就能得到完全控制。如黑穗病
引自美国植物病理学会网站,作者:Gavin Ash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Wagga Wagga,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水稻稻瘟病病害循环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
第一节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初次侵染
越冬或越夏的 病原物,在植 物的新一代植 株开始生长以 后引起最初的 侵染 引起植物生长 季最初的侵染
藏的种菜上越冬。
二、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病原物可以它的休眠体和种子混杂在一起, 以休眠孢子附着在种子上, 病原物可以菌丝的形式侵入而潜伏在种子、苗木和其 它繁殖材料的内部。
种苗和其它繁殖材料的带菌,常常是下年初次 侵染最有效的来源。
三、土壤
土壤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或
越夏的主要场所。
一、田间病株
田间病株包括:
寄主植物 其他作物
野生寄主 转主寄主等。
•各种病原物都可以其不 同的方式,在田间正在 生长的病株的在北方以连续侵 染的方式夏季在田间露地 植物和冬季在保护地植物
大白菜软腐病可以在 田间生长的芜菁属寄 主上越夏,冬季在窖
上传播和危害。
传播
病原物越冬越夏 → 初侵染 → 寄主发病,病原物繁殖 再侵染
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
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定的。
植物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的生活史区别 病害循环着重从寄主方面考虑; 生活史则从病原物方面考虑。
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
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如黑粉菌。
从孢子囊内释 放的游动孢子
产生油渍 状病斑
春天,卵孢子萌 发产生孢子囊 游动孢子萌发的 芽管从气孔侵入 孢子囊内分化 产生游动孢子 卵孢子从腐烂的叶 组织中释放出来 侵染叶片
侵染果实
孢子囊通过 风雨传播
雄器 叶片组织内 的卵孢子 果实表面和叶片 背面产生孢子囊
病组织形成藏卵器 并受精形成卵孢子
葡萄霜霉病的病害循环
丝核属(Rhizoctonia)
存活。
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 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然灭菌的作用。
引 起 萎 蔫 的 镰 孢 霉 属
(Fusarium)
病原物并不一定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主要原因是土壤有自
四、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 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 生活一定的时期。 专性寄生的病毒,有的也能在病残体中 存活一定时期。
玉米瘤黑粉病是由肥料传播的,它的冬孢子不仅能够在肥料
中存活,而且可以不断以芽生的方式产生小孢子。经过动物 消化道后,排出的粪便中仍具侵染能力。
病害循环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粪肥和种子表面越冬, 春、夏季,越冬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 子,随风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或叶鞘内,穿透寄主表 皮或从伤口侵入叶片、茎干、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 幼嫩组织。 侵入的菌丝在侵入点附近表现症状。分泌生长素和吲哚 乙酸,刺激玉米细胞膨大。冬孢子成熟后飘散,可以引 起再侵染。
如犁地时机具带土传病。 3、
植物检疫的作用就是限制这种人为的传播,避
免将危害严重的病害带到无病的地区。
第三节 病原物的传播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种苗或种子的调运
农事操作



昆虫

农业机械

其它动物
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方法不同: 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 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 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 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
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
1、植物的病原细菌和真菌的黑盘孢目和球壳孢目的分生孢子(胶质)多半 都是由雨水传播的。鞭毛菌的游动孢子是由雨水传播的。 雨水传播
对细菌病害更为重要。
2、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只有几十米远。 3、 对于这类雨水传播的病害的防治,只要能消灭当地菌
源或者防止它们的侵染,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灌溉水也能传播病害,应当避免串灌和漫灌。
五、人为因素传播
1、 各种病原物都能以多种方式由人为的因素传播 。人为的传
播因素中,以带病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调运最重要。农产品和包装材
料的流动与病原生物传播的关系也很大。 2、人为传播可以是远距离传播,不受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而
农事操作可近距离传播病害,如TMV病毒是接触传染的;农机具也可传播病害,
越冬和越夏的方式
以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
以休眠体在植株内外存活, 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以腐生方式生活。
专性寄生的真菌不能营腐生活,因此这类病原
物大都在寄主体内越冬越夏,或以休眠的卵 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越冬或越夏。
越冬和越夏场所
田间病株 种子 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土壤 病株残体 肥料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第九章
病害循
环 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
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 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作侵染 循环(infection cycle)。
四、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土壤和肥料传播即是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也可以作为病原物传播的载
体。实际上是土壤和肥料被动地被携带到异地而传播病原物。
土壤能传播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 带土的块茎、苗木等可远距离传播病原物;
农具,鞋靴等可作近距离传播。
肥料混入病原物,如未充分腐熟,其中的病原物 可以长期存活,可以由粪肥传播病害。
类可以采用种子处理的方法防治。
发生再次侵染的病害,防治上除了注意初次 侵染外,还要解决再次侵染的问题,防治效 率的差异也较大。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以何种存活方 式和在何种存活场所度过寄主休眠期。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 次侵染的来源。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 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