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八 图文混合类

题型八图文混合类

1.2019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新课标I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2019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Ⅱ)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6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3.2019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Ⅲ卷)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4.(2019·四川乐山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图中⊙表示主要武装起义和宣布独立的地点)

图中的“起义和独立地点”蕴含着辛亥革命的多种信息。解读图片,提炼其中一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紧扣材料,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5.(2019·青海西宁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与王朝兴替伴生是孔子思想的“死”与“活”,是孔子的“死去”与“活来”。比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彭富春教授在《死去的孔子与活着的孔子》一文中就指出:“通过对于孔子思想边界的区分,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孔子活着的思想,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建立秩序,在一个无爱的时代里宣扬仁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他死去的思想,礼制束缚了个体的生长,仁爱限制了情感的丰富。”“一个死去

的孔子只会讲《论语》中的话,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

材料二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如图)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2分)

6.(2019·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5月押题考试·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幅图片,提取两项材料蕴含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紧扣材料且明确、合理,并依据史实予以说明。)

7.(2019·四川成都三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10到图12反映了我国计时器的使用历程。

图10所示为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采用干支计时,从上古沿用至明清。

图11所示为铜镀金珐琅人物画自鸣钟,18世纪英国造,现藏故宫博物院。据记载,17世纪上半叶的自鸣钟“中样者每架价银五十两,大者及小而精工者价值甚多”,这个价格在后来或许有所下降,但中国最便宜的计时器香漏“一盘香可用二十四小时,所费不过三文”。

图12所示为1939年亨达利洋行在报纸上刊登的修理钟表广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计时器的变迁”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8.(2019·湖北黄冈高一第二学期期末·26)(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城。1984年到1986年,经过国务院批准,首先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斤发区;截止2019年9月,中国共设立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所在地(直辖)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拥有同级人

民政府的审批权限,打造更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

——据柳金红《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运行效率研究》等从材料中提取有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

(要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9.(2019·四川成都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检测题·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的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图12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经济区位置图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0.(2019·云南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50—1940年非洲、欧洲及亚洲的移民图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注:图中方形为移民的出发地,圆形为移民到达的目的地。)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移民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11.(2019年山东潍坊高三月考)(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中国近代和当代开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2019·广东汕头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年回到意大利,以下是其行程示意图。

材料二1792年9月受英王委派,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1793年6月抵澳门,7月在舟山登陆,1794年9月回到英国。下图是其航行路线图。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恰当,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

经济状况等均可)

题型八图文混合类

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并表述历史地图中的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叙述历史事物的变迁情况的能力。涉及的知识点是从汉到元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题干以两幅历史地图为情境,要求学生对两幅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提取信息,进行历史变迁的说明。学生首先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图中一些常规的地理要素心中有数,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致位置,中国山川地形的大致位置等。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中州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分布比较少且管辖区域较大,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比较发达,南方则地广人稀;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中行政区域的范围和名称有了很大变化,行政区域分布更加均衡,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平衡,从河南道、岭南道这些名称看,道基本是按地形设立的行政区划。

设问要求比较两图,引导语为提取并说明,回答问题的资源是从图中提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关键词是两项有关汉唐间的“历史变迁”。从两幅图的分析看,提取的变迁信息可以是区域分布的变迁、名称变迁、经济发展区域的变迁等。相对应地说明可以是南方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区域划分更关注地形、经济重心南移等。

本题以两幅历史地图为情境,对学生而言新颖而陌生,两幅图反映的内容只有行政区划的名称,可以提供的信息显得十分单薄,而且教材中从汉到元关于行政区域的相关内容较少,因此本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如果学生具备必要的地理学知识,则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的信息,所以解答本题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引导语要求的是从比较两幅图中提取汉唐间“历史变迁”的变化并加以说明,这种引导语使得答案显得比较复杂,更加大了本题的难度。估计本题难度在0.3-0.4之间。

【答案】示例: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2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的就是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我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来就是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3.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甲午中日战争·通商口岸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试题。主要考查自开商埠与被迫开放商埠的不同。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地图,然后提取信息,可从地理位置、开放数量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即可。观点一定要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要能自圆其说。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名师点睛】本题是本套试卷中的最大亮点,类似于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1 第41题。

以自开商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

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本题的命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化史观为指导,以

教材知识为依托,较好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41题每年都会变,所以复习备考时,不要刻意追求押题,要尽量多做开放性

试题,培养考生应变能力以及基本的解题技巧及答题格式。

4.

【考点】辛亥革命;全国卷41题

【解析】根据地图可从响应武装起义的地点分布、宣布独立省份的分布以及独立的城市分布上来看,得出起义和独立的地点相对分散;宣布独立的身份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

起义和独立集中在中心城市。以宣布独立的身份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为例,可从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府的统治力度、文明开化的程度等角度进行分析。

说明:东南民族资本主义相对发达;清廷在南方统治较为薄弱;近代文化在东南传播较早,各省独立加速清朝瓦解,但革命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示例二:信息:起义和独立的地点较为分散。

说明:清末社会矛盾尖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文化传播广泛,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各地独立缺乏统一领导,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示例三:信息:起义和独立集中在中心城市。

说明:中心城市资产阶级民主力量较强,是旧官僚的统治中心;革命打击清政府的统治,对农村影响有限,潜伏着失败危机。

5.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传统文化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根据材料一“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孔子活着的思想,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建立秩序,在一个无爱的时代里宣扬仁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他死去的思想,礼制束缚了个体的生长,仁爱限制了情感的丰富”,可以理解为“活来”是顺应时代的思想,而“死去”的思想体现的保守性;而且材料一“一个死去的孔子只会讲《论语》中的话,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充分肯定了孔子思想有顺应时代发展的部分,对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论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活的”精华,也有“死的”糟粕;儒家思想(孔子)的“死去”与“活来”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学是封建统冶者可以随意丢弃又可以拿来利用的工具;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儒学已经死了,与世界潮流、普世价值追求和我国核心价值观相悖。

【答案】示例一

观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活的”精华,也有“死的”糟粕。(2分)

阐述:儒学思想的精华主要在于:主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致良知”‘讲信修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个体道德修为,倡导文明、向善、诚信、尊重;推崇“和”“合”思想,宣扬“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倡导团结、和谐、公平、平等;主张“为政以德”,倡导统治者以德治国、体恤民生;主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倡导忠孝、礼节、秩序、信义、清廉;主张“经世致用”,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4分。答出其中2条即可,有其它符合史实、人情人理的观点也可给分)

儒学思想的糟粕主要在于: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来维护封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压制人性与自由;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突出人治,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从唯物主义视角看,不论是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还是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都与唯物主义格格不人;理学的空谈、不切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现实。(4分。答出其中2条即可,有其它符合史实、人情人理的观点也可给分)

总结:学习偏家传统学说,应该吸取精华,弃其糟粕(2分)

示例二

观点:儒家思想(孔子)的“死去”与“活来”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学是封建统冶者可以随意丢弃又可以拿来利用的工具。(2 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虽然兴起并广为传播,却因为不符合治乱、争霸的政治需要,不受重视,无用武之地;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皇权专制而“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毁灭性打击;汉武帝时期,为了维护“大一统”的高度集权专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急剧攀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东汉末年,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魏晋时期,随着玄学、清流等新思潮的流行,以及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唐统治者采取儒释道三教并行融合的文化政策,儒学复兴受到影响,但在唐中后期韩愈等人提出儒家“道统”思想、致力于复兴儒学后,儒学开始复兴;两宋时期,在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以及“重文轻武”的“文官政治”制度体系下,儒学进一步复兴,适应维护纲常伦理、巩固中央集权需要的新儒学和理学兴起,儒学地位继西汉后,攀升至中国第二高峰;明清时期,仍居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对于强化专制集权起到了应有作用,但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儒家正统、批判专制,以及清朝大兴文字狱使儒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清朝末年,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打着孔子的旗号抨击封建专制和纲常伦理,宜传维新变法思想,起到了思想启篆性用,冲击了儒学正统以及清王朝专制统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张勋妄图借用儒家正统,以“尊孔复古”来复辟帝制,因违背民主共和潮流而失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批判尊孔复古、“三纲五常”、君主专制和封建礼教,宣传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思想,儒学糟粕进一步被荡涤。(8分。答出其中4条即可,其它能佐证观点的正确史实也可给分)

总结: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近代史上的起伏,见证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儒学既是巩固封建专制的思想工具,也是反封建反专制思想运动所对准的矛头。(2分)

示例三

观点: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儒学已经死了,与世界潮流、普世价值追求和我国核心价值观相悖。(2分)

阐述: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不符合当今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民主化、法制化、民本化的世界潮流;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

现阶段我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建设民主法制国家的目标(或与倡导法治的价值观)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与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观相悖;儒学压制人性,与倡导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现代政治理念相悖。(8分)

总结:儒学是为封建专制制度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应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化(或中国特色)思想理论体系。(2分)

6.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全国卷41

【解析】图一为三角贸易,其航程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欧洲的奴隶贩子带着欧洲工业品来到非洲,用来交换黑奴、黄金、象牙等,再将其运送到美洲,将黑奴高价卖掉,换了烟草等欧洲需要的产品,其中黑奴贸易是其核心;第二幅图则反应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亚非拉既是其商品市场,亦成为其原料产地,在经济政策上,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由主义,黑奴贸易不久废除了,根据这些内容,只要选取其中任意一项表述清楚,然后进行说明即可。如黑奴贸易在15—19世纪盛行,又如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到19世纪黑奴贸易被逐步废除等论点。

【答案】示例一:黑奴贸易在15—19世纪盛行。(2分)

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殖民方式简单粗暴;西欧殖民者在美洲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而发展种植业和采矿业却缺乏劳动力;政府支持;获取巨额利润;新航路开辟后,越洋航行更加顺畅便捷。(4分)

示例二:19世纪黑奴贸易被逐步废除。(2分)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市场,这与黑奴贸易产生矛盾;黑人的反抗斗争;启蒙运动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资产阶级政府通过立法对黑奴贸易政策的调整。(4分)其他信息:世界市场、商品、资本积累方式的变化等。

7.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全国卷41题

【解析】根据图片以及文字解说,提取一个与计时器变迁有关的历史信息,然后用所学知识阐述观点即可。

【答案】示例1:计时器变迁反映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3分)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民众重视季节更替而忽视精确时间,日晷计时的模糊性并不影响日常生产与生活。明清时期,西方传入的钟表主要供政府、贵族使用,具有等级色彩。近代以来,伴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近代时间观念日益增强,使得钟表的计时日益精确,外形日益简化,同时使用对象也日益大众化。(8分)

由此可见,计时器的变迁实际上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反映。(1分)

示例2:计时器的变迁反映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3分)

古代世界基本处于孤立发展状态,中国形成了包括计时工具在内的独具特色的天文历法体系。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传教士东来,将自鸣钟等奇巧之物奉呈朝廷,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19世纪中期以来,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市场不断开放,西方机械钟表在中国畅销,进一步推动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8分)

综上所述,计时器的历史演变,是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状况的历史见证,反映了中西方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1分)

【提示】考生至少需要结合两幅图片就“计时器的变迁”提出自己的观点。

除示例以外,还可以从计时器的使用对象(从上层贵族到平民)、外形(从笨重到精巧、表盘上的刻度从干支计时到数字计时、指针从单一时针到时针、分针、秒针并存)等的变化来说明相应的时代变迁;也可以从计时器的功能变化来说明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

(如农耕文明时代日出而作的观念到工业文明时代时间就是效率的观念)和社会观念的

变化。

8.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全国卷41题

【解析】第一小问信息,根据开发区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比较密集,中西部逐渐减少;再从城市的等级上看,省会城市多为开发区;第二小问分析,结合所学,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多为侨乡,便于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省会城市相对具有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它们都便于促进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答案】示例:相对集中于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

东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开放较早,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可利用便利条件,吸引外资,引进高新科技产业,促进所在城市和周边地区发展;还可以推动审批权的改革, 提高服务效率,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等。(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成理即可,12分)

9.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全国卷41题

【解析】由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可知,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由此可拟定论题进行论述。由图片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而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由此可拟定论题为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拟定其它论题亦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3分)

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4分)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4分)

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1分)

示例二:

论题: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的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3分)

阐述:基本经济区对历代王朝的统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4分)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例如,元明清以来统治者改建大运河,加强漕运和海运,确保对南方的有效控制。(4分)

小结:可见,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事关王朝统治的安危。(1分)

示例三:

论题:元明清统治者有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的战略思考。(3分)

阐述: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分离,首都北京的物质供应仰仗南方,耗费巨大。(4分)海河流域乃京畿要地,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和南北海运必经之地,还是连接东北、蒙古、西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的地缘优势;把海河流域建立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拱卫京师,维护北部边防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平衡发展。

(4分)

小结:可见,将海河流域发展为基本经济区是元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而力图实现的战略构想。(1分)

示例四:

论题: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影响基本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3分)

阐述: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始终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具有必然性;(4分)历代王朝都重视基本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战国到秦汉,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历代治理黄河,开凿和改建大运河等举措,都进一步巩固了基本经济区的核心地位。(4分)

小结:可见,对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国家基本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考量的因素。(1分)

(考生若从次等基本经济区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阐述合理,同等给分) 10.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人口规划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个关于移民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 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 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3 分)

示例一:线路①是欧洲到北美洲的移民,持续时间长,规模大。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北美进行殖民扩张,一些人为逃避宗教迫害,也纷纷移民北美,这一时期的移民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以及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等。二战前及二战期间,欧洲法西斯势力上台,排犹运动兴起,许多犹太人移民美国,一方面使移美犹太人免遭迫害和屠杀,另一方面又增强了美国的力量。

示例二:移民具有的地域选择性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开启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不断发展,深刻影响了全球性移民。欧洲人大量移民美洲,将美洲逐步纳入世界市场。欧洲人为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行黑奴贸易,将大量非洲人掠卖到美洲。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国门被打开,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华工到达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作为新兴国家,不断吸引欧洲移民,特别是资本移民和技术移民。欧洲人与中国人移民美洲,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强大推动力。这种移民的地域性特征,正是这一阶段世界市场发展以欧美为中心的反映。

示例三:中国移民受世界形势的影响。

中国移民,从图示上看,主要有三个方向,即中国东北、美国、东南亚。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北受到俄国侵略,中国政府不得不加大对东北移民实边,保护东北主权。移民美国,有华工出国、留学,受美国国际地位与文化影响而移民美国生活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对东南亚殖民,也有大量华工移民东南亚。

11.

【解析】找变化:时间变化、区域范围变化。

深挖掘:开放的通商口岸——列强入侵被迫开放,逐步开放;改革开放——主动开放,逐步扩大。

选角度: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去进行解读

巧对比:地理形势(山川、河流等)、分布、范围、交通等

【参考答案】信息1:中国近代开放的区域具有不彻底性,只开放通商口岸,青海、山西、陕西、贵州等省未开放;中国当代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点面结合。(2分)

说明:前者是因战败被迫开放的,在列强逼迫下逐步开放;后者是主动开放,在探索中逐步扩大开放区域。(4分)

信息2:中国近代开放无规律、无计划;中国当代开放是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有计划、逐步开放。(2分)

说明:社会性质和国家独立与否,影响开放的性质和特征。(4分)

信息3:开放都从中国东南沿海开始,逐渐向全国扩展。(2分)

说明:宋代开始,中国东南沿海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具有开放的得天独厚条件。(4分)

信息4:长江流域是近代和当代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2分)

说明:交通和经济发达程度,对开放有一定影响。(4分)

(注:任答两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名师指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对外开放:

1.两次对外开放的原因:第一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开放;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现代化建设主动开放。

2.两次对外开放的本质不同:近代的开放是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实行的,是在西方列强控制下进行的,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现代的开放是在中国主权独立基础上进行的,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是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

3.两次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近代开放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2)现代开放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两次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一次开放使中国的最主要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开放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5.从两次开放中得到的认识: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实行开放才能强国富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必须以政治上独立自主为前提;努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落后就要挨打,必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12.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元朝;新航路的开辟;文明交流主题;全国卷41题【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结合两幅地图提炼相关信息,概括出一个论题,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注意要做到史论结合。如本题可选择不同交通路线,马可·波罗时期主要是通过传统的丝绸之路进行,马嘎尔尼主要是沿新航路的开辟的路线进行,在论述时,要结合不同的交通方式带来的影响不同等方面进行。同时也可选取两人不同的身份,出行的目的等角度进行论述,注意一定要综合分析材料,切忌只从某个材料片面分析。

【答案】评分标准:拟定论题(2分):考生能依据材料描述历史现象,拟定一个合适的论题得2分。若论题合适且包含明确观点可将观点分合并相加。(示例:欧洲人的两次东方之行(2分);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东西交通方式(4分)。若考生仅根据其中一则材料提出论题,论题恰当得1分。)

提出观点(2分):综合两则材料提出观点,且观点明确,符合史实得2分。若考生仅根据其中一则材料提出观点,观点明确,符合史实得1分。

结合材料(2分):考生能结合材料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得2分。

结合史实(2分):考生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2分)

论证逻辑(4分):综合判断,考生对材料分析准确,引用史实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4分)

示例一:论题:欧洲经济中心发生转移(4分)

13世纪东西方交往只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路上丝绸之路,地中海地区是必经之地,地中海是当时欧洲经济中心(结合材料2分)。随着新航路开辟,地中海不再是必经之地,欧洲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逐步成为海上霸主(史实2分)。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马戛尔尼从英国出发沿着新航线来到中国反映了欧洲经济中心发生了巨大变化(观点)。(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

示例二:论题: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东西交通方式(4分)

15世纪以前,东西方交通主要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交通和航海相结合,从马可波罗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需要多次中转,非常不便(结合材料2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可以绕过好望角直接航行至中国(结合史实2分)。马戛尔尼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东西方交通方式越来越便利,航海交通逐步取代陆路交通成为中西交通的主流(观点)。(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

示例三:论题: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4分)

汉代以来,丝绸之路多以民间商贸、文化、宗教、艺术交流为主,官方交往很少(史实),马可波罗来华属于个人行为(结合材料)。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进而推动英国向世界各地扩张商品市场(史实2分)。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企图打开市场(结合材料2)。这反映出中西交往逐步由民间交往发展到官方交往(观点)。(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

示例四(仅依据一则材料,最高可得10分):马戛尔尼访华(1分)

18世纪的清王朝,经济繁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18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史实2分)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遣马噶尔尼为使,意图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结合材料2分)。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观点1分)。(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可供选择的角度:欧洲人世界观、地理认知的变化;从马可波罗来华与马戛尔尼来华建立因果关系;对马可波罗来华事件提出质疑;从欧洲人的两次来华路线进行比较;元、清两代都城的角度;元、清两朝的国际地位;从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角度;两次来华的航海知识技术比较的角度;从泉州、澳门、舟山等地切入论证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状况等均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