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基本功能)血液可将氧气以及从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各器官、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各种代谢产物通过肺、肾脏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2)缓冲功能,血液含有的多种缓冲物质可随时缓冲进入血液的酸性或碱性物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血液中大量水分还有较高的比热,有利于体温恒定。

4)防御保护功能,血液可参与机体的生理性止血,抵抗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和各种免疫反应。

简述EPO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及其调节机理

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并向原红细胞分化:同时还可加速幼红细胞的增值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

EPO主要在肾脏合成,生理情况下,进入血液中的EPO可维持正常的红细胞生成。血液中EPO的水平与血液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即贫血时体内的EPO会出现一定量的增高来促进红细胞的合成,而红细胞增高时EPO的水平则出现下降以减少红细胞的生成。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维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3,血液中有哪儿些抗凝因素?它们如何发挥作用?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血管内皮作为以物质屏障可防止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与

血管内皮下成分接触,从而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血管内皮同时可合成、释放多种活性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起到抗凝作用。

2)纤维蛋白可吸附凝血酶阻碍凝血的发生,同时活化的凝血因子可被血流稀释及单核巨噬

细胞吞噬,最终起到抗凝作用。

3)生理性抗凝物质:

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②蛋白质C系统

③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④肝素

心肌收缩有哪些特点?

1)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

3)对细胞外液Ca2+l勺依赖性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心肌收缩力量

3)体位改变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呼吸运动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大动脉管壁弹性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和机制

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均可影响新输出量。而搏出量的多少则取决于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

1)前负荷

心室的前负荷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充盈的血液量,心室舒张末期充盈的血液量主要由静脉回心血量决定,因此静脉回心血量是决定前负荷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搏出量增多;反之减少。

2)后负荷

大动脉血压是心室收缩时所遇到的后负荷。大动脉血压升高,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由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由于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度由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进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3)心肌收缩能力

与心肌前负荷和后负荷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而增加收缩力的调节。

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增加;而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等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4)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40次一180次/min),心率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心室舒张期过短,心室充盈量不足,搏出量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

心率在40次/min一下时,由于心室充盈近于极限,延长心室舒张期也不能提高充盈量,也使心输出量减少。

何谓肺扩张反射?有何意义?

肺扩张反射是肺扩张时抑制吸气运动的反射。感受器位于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是牵张感受器,其阈值低,适应慢。肺扩张时,牵拉呼吸道,使呼吸道扩张,于是牵

张感受器受到刺激,其传入神经为有髓鞘纤维,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促使吸气转为呼气。

生理意义在于加速吸气过程向呼气过程的转换,使呼吸频率增加。

在动物实验中,切断两侧颈迷走神经后,动物吸气过程延长,吸气加深,呼吸变得深而慢。

缺O2和CO2增多对呼吸影响的主要机制

缺O2作用于外周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增强。中枢化学感受器不接受缺O2的刺激,其在缺O2时轻度抑制,而不是兴奋。

外周感受器虽然接受缺02的成绩,但是阈值很高,O2必须降到80mmHg以下时才出现肺通气的可觉察变化。所以在生理条件下,海拔高时的缺02并不引起呼吸变化。

CO2增多对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都有刺激作用,但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敏感性更高。C02分压升高3mmHg时,中枢化学感受器即发挥作用,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则在C02 分压比正常高10mmHg时才发挥作用。所以C02增多引起的呼吸增强主要是通过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

不过,因为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反应较慢,所以当动脉血CO2分压突然增高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在引起快速呼吸反应中可起主要作用。另外,当中枢化学感受器受到抑制,对

CO2的敏感性降低或产生适应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有哪儿些?

1,气体分压差2,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3,气体的分子量4,呼吸膜的通透

性和厚度5,呼吸膜的面积6,通气/血流比值的影响7,温度

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和膜的厚度成反比,而与分压差、溶解度、膜的通透性和面积、温度成正比,通气/血流比值必须适当。

在生理情况下,气体方面的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溶解度和分子量是不变的常数,变化只体现在分压差上。分压差增加和减少直接影响气体交换量的多少。

在病理情况下,呼吸膜方面的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大叶性肺炎时,患者的肺叶失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