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点]本章介绍了射弩的起源和发展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
凉山彝族射弩是中国传统的冷兵器之一,凉山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反映了彝族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凉山彝族射弩最初起源于古代的狩猎活动,它是彝族人民在狩猎、打猎时使用的武器
工具。
彝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周围环境复杂多变,狩猎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彝族射弩的功能最初就是用来射击猎物,提供食物来源。
随着社会的变化,彝族人民的生产方式逐渐从狩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
凉山地区逐渐
出现了农耕文明,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并使用牲畜来耕地。
这种农业经济的出现,使得
彝族射弩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人们不再仅仅使用射弩来获取食物,而是用它来保护农作物
免受野兽的侵害。
彝族人民发展出了一套相应的狩猎技巧和射弩技术,专门用来保护麦田、稻田等农作物。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更多地反映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
最初,彝族射弩是用来
获取食物的工具,体现了狩猎经济的特点。
随着农业经济的出现,射弩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成为保护农作物的工具。
而后,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射弩成为了抵抗外侵和保卫家园
的武器。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不仅反映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
和创造力。
彝族人民通过不断改进射弩的技术和战斗方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射弩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彝族人民对射弩的崇拜和热爱上。
凉山彝族射
弩的功能变迁是彝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弩的发明和流传
弩的发明和流传•相关推荐弩的发明和流传中国古代文化-古代军事发明:弩的发明和流传弩是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箭镞的一种远射兵器,在冷兵器中是杀伤力极大的兵器。
弩是由弓演变而来的,是弓的发展。
弩是在甚么时候发明的呢?汉代人认为是黄帝发明的,史书记载商代人有弩,但据考证为木弩。
"吴越春秋"则把弩的发明归于楚人琴氏,铜弩机是战国时期出现的。
在战国时期的不少战争中均有用弩的记载。
秦兵马俑坑发现了数百处弩的遗迹,反映出弩机当时在秦军的作用是很大的。
大概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初期就出现了弓类武器。
弓类武器的发明使得战争从面对面的肉搏战争稍稍拉开了一些距离。
当时的弓箭是以坚韧有弹性的木材为弓,兽筋为弦,在木条上装上金属的箭头与羽毛,一般的射程大概只有100步左右(约60米)。
随着时间的发展,弓也开始发生了分类,从较小的(3英尺)的短弓/猎弓,4英尺左右的`混合弓(骑兵弓)到5英尺以上的长弓等等。
由于弓使用时必须用手拉着弦,时间久了必定难以稳定,而且由于臂力的关系无法远射,这个问题直至弩出现之后才得以解决。
手持弩是中国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它与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够以机械的力量来储存拉弓的力量,在射出箭枝时是不用持续地用力以保持弓弦的张开,所以一是能够以脚力(或其它机械的力量)拉开弩使之能够射得更远,二是在可以瞄准更准,第三是可以利用机械的力量连续发射两枝或更多的弩箭。
另外,在欧洲使用的多是大型弩(或称攻城弩),该种弩在中国也有使用。
唐朝时飞将军李广军中所使用的一种大型弩,据说能射800步(约500米),能够洞裂城墙,一弩能发八矢,当之披靡。
欧洲的手持弩直到中世纪骑士时代才开始(大概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使用可以发射两枝箭的十字弩(弩弓由两个弩机呈十字型装配在一起),当时最著名的弓箭手是英格兰人,能够射穿两件重叠的锁子甲。
射 弩_大学体育指导教程_[共3页]
202马一匹,第二名奖牛一头。
四、搏克的比赛规则经过多年的演变,不同地区的搏克发展出了不同的规则。
中国新疆地区的瓦剌搏克规则规定一方双肩同时着地为输;蒙古国的规则规定一方肩、膝或者肘的任何部分触地为输;中国内蒙古则规定脚踝或者膝盖以卜的任何身体部位触及地面即算输(喀尔喀规则允许一只手触地)。
在动作方面,内蒙古的乌珠穆沁和呼伦贝尔规则规定一方的手不得触及对方的腿,但喀尔喀规则却正相反,规定一方必须通过抱腿摔倒对方才有效,蒙古国的规则允许抱腿摔。
呼伦贝尔规则允许踢对手的腿,但是所有其他规则均禁止这种行为。
鄂尔多斯、阿拉善和瓦剌规则规定比赛开始时双方必须抱在一起,而乌珠穆沁、喀尔喀和呼伦贝尔规则则无此规定。
搏克手必须遵守一定的礼节,在比赛前后必须向对手和观众致意,对手衣服松乱时必须停止进攻,摔倒对手后必须帮助对手站起。
搏克手上身穿用皮革制成的红色或蓝色短袖无领紧身夹克,前襟敞开露出胸部,称作“昭达格”,蒙古国跤手下身穿紧身红色或者蓝色短裤,内蒙古跤手则穿宽松短裤,腰系短裙,称“希力布格”,脚蹬皮制长靴。
第三节射弩一、概述弩(Crossbow),也称作“窝弓”、“十字弓”,是古代用来射箭、弩箭的一种兵器。
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
虽然弩箭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得多,但是它比弓箭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
命中率更高,因为不需要在上弦的同时瞄准,所以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
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一千多米。
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蹶张(足踏)和腰张等,欧洲人更是使用各种拉弦器来上弦。
2000多年来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人民用弩狩猎、抵御外敌入侵,渐渐演变出射弩这一项为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射弩作为少数民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深受群众的喜爱,弩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工具和武器,他们还用射弩来庆祝节日,表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丰收的喜庆。
【中华冷兵器】中国弓弩的产生、制造与使用
【中华冷兵器】中国弓弩的产生、制造与使用大约在3万年以前,我国就发明了弓箭,这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说明人类开始使用复合工具,弓是利用人在拉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力量,以瞬间爆发的形式将箭弹射出去,这说明人类已经具备了机械储存力量的知识。
正如恩格斯所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弓和箭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古老兵器,弓箭可以远射,原始人有了弓箭,就比较容易获得猎物,也可以制服那些凶猛的野兽了。
后来,部落之间发生战争,弓箭就成了重要的兵器。
最早的弓是用单片的木头或者竹子做的弓背,用动物的筋制成弓弦;箭是一头削尖了的木棍或竹竿。
一、原始弓箭的产生在当今的历史学结与考古学结关于兵器的产生过程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兵器导源于渔猎工具。
原始社会的劳动工具同战斗用的武器是分不开的。
”所以弓箭这种曾经引导着人类踩着无数同类尸体跨过蒙昧时代的门槛向着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迈进的“特殊工具”也理所当然的是人类古老先民智慧的结晶。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当时的原始人类仅仅使用打制过的石快、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种猎物投击,但投掷的距离毕竟有限。
直到人们从木制棍棒在被外力弯曲变形,但外力一经消失突然恢复原状时产生的能量中得到了启发,懂得了利用通过储存起来的机械能,将标枪状的箭弹射到远方。
当时人类用有弹力的能弯曲变形,但不会折断的木材或竹材用坚韧的弦弯曲固定,制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初的弓箭类武器。
对于当时以狩猎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
至于弓箭发明的具体时间,据1963年,在山西朔县发现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石镞,它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石镞,这枚石镞长约2.8厘米,用薄燧石片制成显简单的薄片状,加工精细,前锋锐利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28965年。
不过按照《易系辞》记载最原始的弓箭只不过是“弦木为弓,单木为矢”(即是说最原始的弓仅是单片的木头制成,箭也不过是削尖的木棍而已)。
射弩
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开始将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分为两个组,分别竞赛。
比赛规则
场地设置
器材规格
场地设置
射弩场地应平坦、开阔,室内、室外均可。长不少于30米,宽度可根据所设靶位数酌定。一次比赛应在同一 个场地进行,特殊情况下,可经竞赛委员会批准在不同场地进行,一个项目必须在同一个场地进行。
器材规格
1.弩只能用竹、木质材料制成。弩床上可设管槽与瞄准器,瞄准器只允许用弩身相同的材料制成,击发部 分可用任何材料制成,但长度不得超过8cm。管弦的制作材料不限。
2.箭是用竹、木质材料制成的,长度不限,断面直径不超过o.6cm,箭头、箭尾可用其他材料,但长度规 定为箭头不超过8cm,箭尾不超过l cm(尾翼除外)。
概况
概况
苗族有“家中没有弩,不是苗家人,男子不会射,不是苗家种。” 的说法。湘、黔苗族人民使用的弩一般 用岩桑木制作,在海南岛的苗族则以坚韧的"白茶"等
苗族男子一般在10岁左右练“娃娃弩”,可射10米远的目标。他们托石块或用绳子捆上砖头等重物吊在手腕 上,以增强臂力。他们还瞄准从山上滚下来的圆木轱辘进行移动目标射击,待掌握一定技术后,就参加射野兔、 野猪等活动。苗族地区在春节期间还会进行射弩比赛,射得最准的人会得到奖励,与此同时也会受到苗族姑娘的 青睐。相传海南苗族的箭弩是由大陆的先人作为作战武器传入的,在箭上涂有毒药,射中即死,所谓“见血封 喉”,故在苗族地区,又称“药弩”。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射弩的技术教学,可分为两部分,即射弩准备和射弩动作教学顺序是拉弦置箭、据弩瞄准、击发和射弩的完 整技术。其中瞄准和击发是教学的重点,而瞄准后的适时击发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初期应以无箭射击为主,重 点在于掌握射弩的基本技术;教学后期,则以实箭射击为主,并因人而异突出重点和难点,保证教学质量。具体 的教学方法步骤如下。
弩之发展简史
弩之发展简史 弩是古代的⼀种冷兵器,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的⼀种武器。
弩也被称作“窝⼸”、“⼗字⼸”。
古代⽤来射箭的⼀种兵器。
它是⼀种装有臂的⼸,主要由弩臂、弩⼸、⼸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
虽然弩的装填时间⽐⼸长很多,但是它⽐⼸的射程更远,杀伤⼒更强,命中率更⾼,对使⽤者的要求也⽐较低,是古代⼀种⼤威⼒的远距离杀伤武器。
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特⼤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
按张弦的⽅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和装有数把弩⼸的床弩。
⼸重量轻,拉⼒要求相对较低,它使⽤灵活,构造简单,技术含量与制造成本也相对较低,便于⼤量制造。
使⽤起来,上箭、张⼸、瞄准、发射⼀⽓呵成,可以有相对较⾼的射击频率,⽽且不论马上马下都能⽅便使⽤,泛⽤性强。
不过,⼸的杀伤⼒、穿透⼒、射程都相对有限。
⽽且,张⼸瞄准时,需要维持姿势,⼿不能松劲⼉,这需要良好的臂⼒与训练。
在颠簸的马背上进⾏骑射,则更需要⾼超的技术,否则难以命中。
两相⽐较之下,弩相对更重,构造复杂,技术含量与制造成本⽐较⾼,要想⼤量制造需要有相应的经济实⼒和技术实⼒。
使⽤起来,张弦上弩时的拉⼒要求较⼤,⽽且耗时偏长,当然射击频率也就不会⾼了。
弩不如⼸箭⽅便,尤其在马背上张弦极为困难,但是杀伤⼒、穿透⼒、射程都优于⼸箭。
⽽且张弦之后弩不再需要使⼒,可以从容地专⼼瞄准,因此命中率通常更⾼,要想集中⽕⼒打击⽬标,弩⽐⼸更合适。
另外,弩的使⽤也不需要太多训练,更便于掌握,以致有所谓“朝学⽽暮成”的说法。
事先装填好的弩,还可以⽤来应付突发状况,先下⼿为强,这也是⼸不具备的功能。
战国 到了战国时期,弩的使⽤已经普及,长铤箭镞的出⼟越来越多。
这是因为弩的发射⼒道⽐⼸要⼤,若继续使⽤通常的箭镞,容易造成箭在飞⾏过程中因体轻⽽轨迹弧度过⼤,命中率不⾼,或者命中⽬标时箭杆折断等现象。
为克服上述弊端,适当增加铤的长度,提⾼箭体重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维西“射弩”的前世今生
维西“射弩”的前世今生中国民族宗教网 2017-07-16绿水青山处,山间平地上,傈僳山寨,藏族部落,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射弩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弩,原是傈僳族打猎的必备工具,如今,射弩已经成为一项体育比赛,一项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一项传承与传播得很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傈僳族射弩技艺精湛傈僳族以射弩技艺精湛、熟练著称。
清乾隆《姚州志》记载:“傈僳族技善弩,经年以射猎为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射弩从狩猎、防御贼盗和打击敌人的武器,逐渐演变成为民间体育比赛活动。
每逢大型喜庆活动、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期间,傈僳族都举行射弩比赛。
另外,在全村人聚会庆祝打猎收获或粮食丰收时,男人们拿来粑粑放在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进行射弩比赛,射中者意味着“交好运,有射卜”。
射弩成为重要民族运动项目当现代体育项目进入维西,传统的射弩运动也就自然成为傈僳族体育运动的重要项目。
原本的食物标靶也变为了同心环靶,计算环数以分高下。
在香格里拉端午赛马节上,在碧罗村的党建活动中,在迪庆州老年活动中心,在维西的射弩传习所,各个地方都有射弩爱好者的身影,除了来自维西、虎跳峡等地的傈僳族外,来自霞若、拖顶等地的藏族也参与其中。
射弩比赛分为跪姿和立姿。
比赛开始,选手们拉开弩弓,将箭放入弩弓上的箭槽,而后慢慢抬起弩弓,仔细瞄准,队员扣动扳机,弩绳与弩叶配合,推出弩箭射向箭靶。
不到一秒的时间,箭已经插在20米外的箭靶上。
据了解,1982年之后,射弩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维西县的射弩运动也开始走上正规化,群众性射弩活动得到普及,射弩好手不断涌现,并在参加历届全国民运会和全省运动会中取得好成绩。
和中文是迪庆出了名的射弩好手,1991年代表云南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得了射弩跪姿、立姿两块银牌。
在各种省级比赛中也常获金牌,从1987年23岁那年开始射弩至今已经获得各种奖牌56块。
弩艺传承后继有人2015年,在迪庆州民族宗教委和维西县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建立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体育射弩协会,和中文任协会会长,因为对弩的热爱,在各地大大小小的比赛中都有他的身影,作为参赛者,更是组织者。
民族民间体育—射弩运动
民族民间体育—射弩运动摘要:中国是射弩运动的发源地,它起源自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弓箭狩猎活动。
后又成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运动项目。
弩是在弓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称弩弓。
相比起来,弩弓比弓的射程更远,并具有更为准确平稳的特点。
目前射弩已经突破了地域发展限制成为中原汉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基至也越来越为外国人士所喜爱,随着射弩运动的发展,其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也愈加凸显。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射弩运动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5-0185-01一、射弩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射弩运动的发源地,它起源自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弓箭狩猎活动。
原始弓箭在春秋时期弓箭在战争中已得到普遍的应用,南人楚琴氏在战争中深感到弓箭的威力还不够强大,便在弓上装臂,创造了第一把弩。
弩自发明以来,一直就是各族人民用于自卫防身的武器和狩猎巨禽猛兽的重要工具。
汉代以后弩在革新中有了发展。
三国时诸葛亮将传统的单发弩改进为“连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但由于弩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顾用其他武器,到南北朝时期骑兵开始大规模运用于战争之中强弩不便在马背上使用,弩在战争中的地位明显衰落。
但随着时代的变人民将射弩演变成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运动项目。
,现在,射弩运动体育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特别是在苗族、傈僳族、傣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藏族、彝族、白族、壮族、板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更受欢迎。
二、弓箭和弩箭的区别与优势弩是对于弓的改进,通过扳机系统做到提前上弦和搭箭,使用过程可以避免弓需要开弓搭箭的过程。
同时弩的弩机对射击精度的保证稍微强于复合弓、明显强于反曲弓。
它突破了人在拉弓过程中的体力限制克服了射弩人拉弓时间不能持久的弱点,以保证弩箭瞄得更准,射得更远,极大地提高了射击的命中率。
1.射程:弓的箭更长,羽与箭头的距离大于弩箭羽和箭头的距离,可能在重心的保持能力上会更好,而弩箭在速度下降时箭头更容易向下。
云南传统体育项目射弩的发展分析
究方面 9 还是在定期举 办地区性和全国性
的民族传统体育 比赛方面 ,都取得了许 多
成 绩 。然 而 ,我 们 也深 深 感 到 ,射 弩运 动 也还 存 在 着 一 些 薄 弱环 节 , 比如 ,少 数 民
轨,为广大群众 的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坚实
的基础 ,让其 成 为社会 体育 中的骨 干成
不 是太 多 ,除 少 数 民族 运 动 会 以外还 是 很
由于 射 弩 运动 没有 固定 的 场地 ,规 则 也 不 是 很 健全 ,训 练 起 来 比较 有 难 度 。政
员 ,初 步 建 立 具有 特 色 的 少数 民族 体 育 体 系。
3 、列身 运动发展 的建议
3 . 1 、加大媒体宣传 ,打好群众的基础
政 府 机构 的大 力 支 持 ,得 到相 关 领 导 的支 持 和 重视 是 发 展 射 弩 的 的重 要 条 件 之
族专业体育裁判员、教练员 比较匮乏,比 2 、云南 少数民族射弩运动的发展 现 一 。 要 重视广播、 电视、网络 、报纸等现 赛的规则也还有一些不足等。 状和存在 问题 代媒体的传播 ,大力宣传射弩运动 ,以便 1 、射弩 运动的起源及其价值
门的 关系 还 没 有 真 正 理顺 ,管 理 机 构 还 需 进一 步加 强 。
文通过对云南射 弩运动 的起源及现状进行 高等特点。长期参加射弩运动和 比赛,不 会,其管理也逐步走向正轨 。但是管理部
关键词 :云南 射弩
分析
素质 ,控制心里情绪 的能力。达到既增强 身体锻炼,又锻炼品质的作用。
传统 民俗体育 J N A T I O N A L S P O R T S T R A I N I N G
云南传统体育项 目射弩的发展分析 一
中国古代弓弩的发展史以及作用
中国古代弓弩的发展史以及作用弓在不上弦的时候为“C”形,上弦之后中节被拉而呈“M”形,这是双曲反弯复合弓。
《考工记》中还将弓分为王弓、弧弓、夹弓、庾弓、唐弓和大弓6种。
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庾弓用于田猎,唐弓、大弓用于习射。
以上各种弓还依使用者的身高分为上中下三类,上制长1.52m、中制长1.45m、下制长1.38m。
而箭镞也由简单的单片型发展成了三棱型或倒钩型,以提高杀伤力。
正是弓箭制造工艺在春秋时期达到高峰,在射远兵器的制造方面才发生了一场革命——弩的诞生。
据传,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春秋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在扩展疆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从中受到启发,学到弩的制造方法也是自然的。
况且直到解放初期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仍然使用原始的木弩而不是弓箭。
所以笔者认为这个传说是有根据的)。
弩发明后,不断得到改进,主要体现在弓力的不断加强和弩机的改进上。
据记载,当时一张弩质量为369kg,最大射程可达800m。
这样的弩单靠人两臂的力量当然是拉不开的,必须由力士以坐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张弩(踏张)或利用机械的力量。
到了战国时期,攻守双方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更大的弩。
例如《墨子.备高临》中的“连弩之车”,所用之箭长1.9m,尾部有绳,在射出之后可以卷回再用。
对于当时以步兵和车兵为主构成的难以横向移动的大型方阵来说,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所以为当时兵家所重。
如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强弓硬弩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将赵国主将赵括射成“刺猬”,取得了这场夺天下之战的胜利。
唐宋元弓弩发展最高峰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
它的版图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北达西伯利亚,西接帕米尔高原,南到南洋诸岛。
这自然和唐代军队的战斗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唐军以轻型步兵和骑兵为主,讲求机动性,弓弩作为主要射远兵器装备了唐朝大部分军队。
据《太白阴经》所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12 500人,装备弓12 500张(附弦37 500条,箭3 750 000支),弩2 500张(附弦7 500条,箭250 000支),装备比率各占100%和20%。
古代东方文明中的弩与弓弩
古代东方文明中的弩与弓弩弓弩,作为一种代表古代东方文明的武器,曾在战争和狩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古代东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弩与弓弩的出现和使用为社会发展和战争策略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东方文明中的弩的出现和改进、弩的作用以及对东方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弩的出现和改进1.1 弓弩的远古起源弓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初的弓弩是由简单的弓弦和弓杆组成,投射力较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弩的结构逐渐改良,从而提高了其的射击速度和威力。
1.2 弩在古代东方文明中的重要性古代东方文明中,弩被广泛用于战争和狩猎等活动。
作为一种高效的武器,在战争中弩手可以迅速准确地射杀敌人,提高作战的效率。
同时,弩也在狩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捕获食物并保护自己。
1.3 弩的改进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弩进行了不断改进和发展,以适应不同的战争需求。
例如,在中国的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力发展了弩的制造和使用技术,提高了其威力和射程。
二、弩的作用2.1 弩在战争中的作用弩作为一种远射武器,可以在战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弩可以远距离射击,其射程远超传统的弓箭,使得战场上的士兵可以安全地攻击敌人。
同时,由于其射击力度大,威力强,弩可以迅速消灭敌人,改变战争的格局。
2.2 弩在狩猎中的作用除了战争,弩在古代的狩猎活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东方文明中,人们依赖狩猎来获取食物和其他资源,而弩的出现为狩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比传统的弓箭,弩的射程和准确度更高,使得狩猎更加高效和安全。
三、弩对东方社会的影响3.1 弩的军事意义由于弩的威力和射程的提高,它在古代东方文明中的军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弩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战争中的杀伤力,还改变了战争的策略和战术。
弩手在战场上的灵活运用和准确射击,为东方文明的军事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2 弩在文化与艺术中的影响弩不仅仅在战争和狩猎中存在影响,它还深刻地影响了东方社会的文化与艺术。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摘要】凉山彝族射弩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传统武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功能。
起源于古老的彝族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设计和使用方式,成为彝族战争中的得力武器。
随着社会的变迁,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也逐步演变,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还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与发展。
它不仅体现了彝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对彝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凉山彝族射弩在当地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未来发展前景也备受期待。
通过对凉山彝族射弩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彝族文化的传统与现代融合,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射弩, 历史背景, 重要性, 起源与发展, 战争运用, 功能演变, 传承与发展, 文化影响, 地位, 未来发展前景.1. 引言1.1 介绍凉山彝族射弩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凉山彝族射弩是凉山彝族传统的武器之一,起源于古代战争时期。
作为彝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射弩在彝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战争中被广泛运用,更成为了彝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射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凉山彝族最早的部落时期,当时彝族人民利用射弩进行狩猎和自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频繁,射弩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战争武器,被广泛用于保卫家园和抵御外敌。
在现代社会,射弩虽然已经不再是主要的战争武器,但在彝族文化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凉山彝族射弩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彝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凉山彝族射弩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的介绍,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了解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正文2.1 凉山彝族射弩的起源与发展凉山彝族射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
据传,彝族是中国古代弓箭技术的传承者,其传统弓弩技术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而凉山彝族射弩作为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
起初,凉山彝族射弩主要用于狩猎和自卫。
在贫瘠的凉山地区,狩猎是其主要生存方式之一。
东汉以前弩的发展演变研究_曹骞
历史哲学
东汉以前弩的发展演变研究
曹 骞 商祥云
以有 “超足而射” 的记载。蹶张弩的出现受到了各国统治集团的重视, 。 《战国策 * 韩策 》 中记载的 “溪子、 少府、 各国大量制造并列装军队 时力、距来” 都是威力强大的蹶张弩。公元前 260 年长平之战中射死赵 军统帅赵括的也是秦军制造的威力强大的蹶张弩。由此也可以看出战国 时弩已经取代春秋时代言战必言车的局面,成为一国军队实力的象征, 弩在战争中的运用更加普遍。 ( 三) 连弩的出现 , 《墨子 · 备高 这里的 “连” 有两个意思。 一是 “连接 ” 的意思 。这种大型弩能够发射尾部系有绳索并 临》 中记载了一种 “连弩之车” 能回收的巨箭。后来秦始皇出巡琅琊时用来射大鱼的也是这种能够发射 尾部连有绳索的巨箭的连弩。二是 “连续” 的意思,在战国楚墓中出土 了一件连弩,这时中国历史最早的可以连续发射的弩。 在弩臂上有两条 箭槽,箭槽正中是矩形截面的弩机槽,弩机可在其中沿弩臂前后滑动, 弩身的上方是一个储箭的矢盒,矢盒中有 3 条竖直箭道,中间上方箭道 储箭,左右两条箭道与弩臂上的箭槽相连。发射时左右倾斜弩身,便会 有两支箭分别通过两侧箭道落人箭槽中,压在弓弦中央所系的细长发射 圆杆上。弩机前端连有一个青铜制鸟嘴形活动件,前推弩机,前推弩 , “鸟嘴 ” 前端斜面触圆杆上抬,钩住圆杆; 后拉弩机,圆杆随弩机 机 一同向后运动,带动弓弦张开弩弓。圆杆脱离弩箭尾端后,弩箭完全嵌 人箭槽,这时 “ 鸟嘴”后端斜面被迫上抬,释放圆杆,圆杆在弓的作 用下迅速前移,将两支箭一同发射出去。 再次左右倾斜弩身,推拉弩 机,可完成第二次发射。装一次箭可连续发射 10 次,共 20 支箭,其发 [3 ] 箭密度是相当高的。 但这种连弩的射程很近,难于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但其为后世连弩的改进提供了范本,具有重大意义。 三、秦汉时期的弩 虽然在先秦时期,弩的基本形制已经确定,但在秦汉时期弩经历了 一个全盛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弩的结构更加精巧,弩的制造更加精 良,弩的种类也更加的丰富。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但因种种原因,秦很快在秦末农民战争中 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 消亡。因此,弩在秦朝基本上处于秦统一六国时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发 展。而到了两汉,由于对匈奴战争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弩也有了一个长 足的发展。 ( 一) 西汉时期弩的发展状况 秦代虽然已经步入铁器时代,但钢铁冶炼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加上 秦人青铜冶炼技术相当高超,因此秦代的兵器绝大部分是青铜兵器。 而 到了西汉时期,钢铁冶炼技术已相当的成熟了。因此,西汉时期弩的发 展表现在制作材料的改进和弩机装置的改进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 、钢铁箭镞的大量使用 在秦始皇俑坑中发掘的箭镞,只有一枚铁镞,其余全部是青铜镞, 但其铸造工艺极精。可以说这些青铜箭镞代表着青铜铸造工艺的顶峰 。 但青铜时代毕竟已是旧时代的代表。而那仅有的一枚铁镞,才是进入铁 器时代的象征。而到了汉武帝时这一情况有了急骤的改变。 出土于河北 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箭镞,有 84. 1% 是钢铁镞。 到了西汉末年这 一情况的变化更加明显,出土于汉长安城武库遗址的 1100 多枚箭镞中, 钢铁箭镞占了 90. 9% 。能用钢铁制造大量消耗的箭镞,反映了当时钢 铁冶炼技术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弩等远射兵器的质量得 到了提高。 2 、弩弓的改进 关于西汉时期弩弓的史料记载和考古挖掘都比较少,但从仅有的几 处发掘来看,西汉时期的弩弓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阜阳汝阴侯夏侯灶墓 摘 要: 弩是我国古代一种远射兵器,由弩弓、 弩臂、 弩 机、 弩箭 组成。在我国古代冷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关 于 中国 古 代 弩 的 发展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和 考古 资料, 梳 理 出我国古代从新石器晚期到东汉时期弩的发展历程,并 将 弩 作为 一 种 民 族文化来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弩; 发展; 演变 当世界上一些民族还在使用臂力拉弓射箭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 并使用着借助脚力和部分机械力的弩了 。这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的一个创 造,也是古代战争中一个明显的特点。 弩作为古代战争中的远射兵器, 在古代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从新石 器晚期到东汉时期弩的发展演变历史 。 一、新石器晚期的弩 文献 《太平御览 》 有 “黄帝作弩 ” 的记载。 黄帝生活在距今四五 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而关于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非常的少,这给我们 研究弩的出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但我们不妨换个思路,从民族学和考 古学的角度看看或许能有意外的收获 。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有许多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仍然保持着原 始社会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也就是 新石器晚期,没有太大的差别 。从他们使用的弩我们或许可以看出黄帝 做的弩是什么样子。 少数民族使用的木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使用的扳机都是一种 扁平的长方形穿孔骨片或角片。 而在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 。 “如庙底沟仰韶文化出土的小型 常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带穿孔的小骨片 有孔骨匕、徐州高皇庙龙山文化的长条形有孔蚌饰,西北齐家文化出土 的长条形有孔骨匕、穿孔器等,不仅形制与扳机片相一致,大小尺寸也 ” 相近,其中有些可能就是原始木弩的扳机片 。 根据上述民族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资料,可以推测出弩在黄帝所生活 的新石器时代已出现,而且其形态应当与这些少数民族使用的弩相差无 — —80 厘 米, 几。由弩臂、 弩 弓、 骨 质扳机片、 弩箭组成。 弩臂长 60 — — —120 用硬木制成,臂上有容箭槽。 弩弓用硬木或者竹片制成,长 90 — 厘米。而扳机片都是骨质的,在弩臂的后端挖槽安装 。 二、先秦时期的弩 先秦时期是弩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弩最显著的发展就是由简 单的木弩发展为施机设枢的机械弩。 这一时期弩的发展为后世弩的形 态、种类等做了铺垫,后代所做的不过是对其精确度,射程进行改进。 这一时期弩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一) 横弓着臂,施机设枢 关于弩发明的确切记载是 《吴越春秋 》 中的楚国琴氏 “横弓着臂, 。这是弩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代表着弩由原始的 施机设枢” 木弩发展为利用机械构造来张弩射箭的机械弩 。如此看来将弩作为战争 。 《吴越春秋 》 中 兵器用于战争,并大量装备军队源于春秋晚期的楚国 记述有越王勾践请楚将陈音教射的故事也可以映证这一点 。 在弩臂和弩 机的作用下,弩可以延时发射,从而将张弦装箭和释弦放矢分解为两个 单独的动作。这样就没有必要在张弓的同时瞄准,使得射手集中注意 力,命中率得以提高。 ( 二) 蹶张弩的出现 青铜弩机的出现使得弩的威力增强 。这样在战国时期步骑代替战车 的军事革命中得到迅速运用,并大量装备战国各国。 但战国晚期以前, 装备部队的弩是臂张弩。 这种臂张弩射程在 80 米左右。 战国晚期,各 国连年征伐,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各国对更先进的武器也是相当的渴 望。在这种情况下,蹶张弩应运而生。 蹶张弩射程是臂张弩的两到三 [2 ] 倍,威力更加强大。 蹶张弩的力量较大,用双臂的力量无法拉开。 所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凉山彝族射弩是彝族民间传统的一种弓弩武器,起源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彝族部落。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文化特色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器文化,凉山彝族射弩就是其中之一。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早的凉山彝族射弩是由一根弓弦牵引的弓弩,使用的弹草箭。
彝族人使用射弩时,并无具体的目标选择标准,只是通过力道和射程判断的方式来进行射击,因此命中率相对较低。
随着时代的变迁,凉山彝族射弩逐渐改进和发展。
新的射弩结构更加稳定和精确。
改进后的凉山彝族射弩使用木杆、麻绳、金属等材料制作,弩杆更加坚硬,弓弦更加紧绷,射箭速度更快,射程更远。
在目标选择上,彝族人开始注重技巧和瞄准,提高了命中率。
20世纪初,西方的弓弩制造技术传入中国,对凉山彝族射弩的制作和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制作技术和更先进的材料的使用,使得凉山彝族射弩更加精确和强力。
许多彝族人开始将射弩当作一种运动和比赛项目,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射箭技巧和竞赛制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现代化的制造工艺和材料使得射弩更加稳定和精确,减少了使用者的技巧要求。
在军事领域,凉山彝族射弩的作用逐渐减弱,被更先进的枪械所取代。
在民间,凉山彝族射弩依然广泛使用,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保留。
如今,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活动和旅游等方面。
在彝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上,凉山彝族射弩常常作为表演项目出现,展示彝族人民的勇敢和技艺。
凉山彝族射弩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种特色旅游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彝族的文化传统。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从最早的简单武器到现代化的精确射击工具,凉山彝族射弩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发展,也在功能上逐渐转变。
它既是一种过去的战争工具,也是一种现代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
凉山彝族射弩是凉山彝族人民的传统武器,在凉山彝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凉山彝族射弩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和发展,其功能也随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变迁、功能演变和现代发展等方面对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进行分析。
一、历史变迁
凉山彝族射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历史记载,早在唐宋时期,凉山彝族射弩就已经广泛应用于狩猎和战争中。
彝族人民对射弩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技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传统技艺,射弩在凉山彝族地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武器。
在当时,凉山彝族射弩除了用于狩猎外,还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
在边疆地区,彝族人民利用射弩抵御侵略者,并且在抵御外敌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凉山彝族射弩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战争武器。
二、功能演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狩猎功能
凉山彝族射弩最初的功能之一就是用于狩猎。
在古代,彝族人民依靠射弩进行狩猎,获取食物和皮毛,射弩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武器。
射弩的使用技术和狩猎技巧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形成了丰富的狩猎文化和传统。
2. 战争功能
3. 礼仪功能
三、现代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射弩不再是彝族人民的主要武器,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旅游景观。
凉山彝族射弩还成为了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彝族人民的射弩表演和比赛,体验射弩的魅力,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凉山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多彩。
而凉山彝族射弩作为彝族传统武器之一,更是体现了凉山彝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迁,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和用途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其起源、功能、变迁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族武器的发展历程。
一、凉山彝族射弩的起源彝族射弩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其制作工艺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彝族射弩的主要材料是木头、麻绳、铁箭头和鹿角等。
经过设计、制作、装弦、制箭、装箭、瞄准、拉弓等多道工序,方能制成一支射弩。
在制作工艺中,凉山彝族射弩传承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于生存和自由的渴望。
凉山彝族射弩在彝族文化中具有诸多功能,主要包括狩猎、自卫和表演等。
首先是狩猎功能,彝族射弩在狩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古代,彝族人民靠狩猎为生,射弩成为了他们猎取食物的重要工具。
其次是自卫功能,彝族射弩在彝族人民对抗外敌侵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卫了族人的生存和财产安全。
再次是表演功能,彝族射弩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被用于表演,成为了彝族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射弩表演,彝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自己的文化,加深了族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彝族射弩的功能丰富多彩,不仅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作用,更在文化传承和历史演变中具有了深远的影响。
彝族射弩的功能多样性也充分展现了彝族人民对于生存、自由和文化传承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
首先是在狩猎方面,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推广和狩猎保护政策的实施,彝族射弩在狩猎中的作用逐渐减弱。
传统的射弩狩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食物的需求,因此彝族人民逐渐放弃了射弩狩猎,并转而使用枪支等现代武器进行狩猎。
其次是在自卫方面,随着国家法律的实施和社会治安的改善,彝族射弩在自卫中的作用也逐渐减弱。
传统的射弩自卫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安全的需求,因此彝族人民逐渐放弃了射弩自卫,并转而依靠警察、武警等专业力量维护社会治安。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
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凉山彝族是云南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传承。
作为凉山彝族传统武器之一的射弩,在凉山彝族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射弩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射弩起源于古代的弓箭,最早使用于战争和狩猎中。
作为彝族长期以来的生存方式,狩猎在彝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射弩在狩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具有命中率高、射程远、威力强等优势。
在古代,彝族使用的射弩通常是木制的,射击时使用人力拉弓,箭矢则是以树枝或竹子制作而成,尖端用石头或铁制成,可以杀死野兽或带来食物。
在这个时期,射弩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狩猎和自我保护。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射弩也慢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枪支。
枪支在远程攻击和杀伤方面远远超过了射弩。
彝族的射弩也逐渐退出了战争领域,但是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并没有因此减弱。
现在,凉山彝族的射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遗产,人们通过它来了解和理解彝族的历史和文化。
因此,射弩的功能变迁也就从实用性向文化性转变。
现在,凉山彝族的射弩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在各种庆祝活动和节日中,人们会使用它来展示和表演。
此外,彝族的射弩也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旅游景点中,人们可以观赏彝族射弩表演和学习制作射弩的技巧。
总的来说,凉山彝族射弩的功能变迁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射弩从狩猎工具、战争武器到文化遗产,不断地为彝族文化增色添彩。
在今后的发展中,射弩的功能将更多的体现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成为连接彝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要纽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7.2.5 上弦不得使用各种助力器具。 7.2.6 箭杆必须用竹、木或复合材料,长度不 限,箭杆直径不超过8毫米。箭头可用金属材 料,箭翼材料不限。 7.3 允许使用箭孔观察镜,可放在发射区或挂 在身上,但不得设置在弩身或与之相关联的部位。 8 民族传统弩 20米立姿20支箭 20米跪姿20支箭 20米全能2×10支箭 20米团体赛60支箭
• • • • • • • • •
6.4 环线标准 6.4.1 环线宽度为 1毫米,黑色区环线为白色,其它色 区为黑色。 6.4.2 环线外沿包括在内环区域内。 7 器材 7.1 民族标准弩(简称标准弩) 7.1.1 全弩重量不得超过3.5公斤。 7.1.2 弩身必须用竹、木或复合木等材料制成。弩身 长不得超过800毫米。 7.1.3 弓片、弩弦、箭槽可选用任何材料。弓片拉力 最大不超过32公斤,弩弦长度不得超过800毫米。 7.1.4 击发机可选用任何材料,扳机引力不得少于0.5 公斤。
• • •
• •
2.3 未经同意不得摆弄他人弩、箭,也不得 随意将弩、箭借给非上场比赛人员。 2.4 运动员进入发射区后,只能将弓弩按发 射方向放置。 2.5 裁判员未下达“比赛开始”口令前和下 达“停放”口令后,运动员不得将弓弩成待发 状态或发射箭。 2.6 比赛中弓弩应始终指向靶标方向。 2.7 发射完毕放下弩、箭并报告裁判员,经 裁判员检查后,方可离开发射区。
• • • • •
7.2 民族传统弩(简称传统弩) 7.2.1 全弩重量和弩身长度不限。 7.2.2 弩身、弓片、箭槽、瞄准具等必须 用竹、木材料制成,不得使用复合木。 7.2.3 弩弦不得使用金属材料制作,长度 不限,但不得影响相邻射手比赛。 7.2.4 击发机的穿钉部件材料不限,其他 部件只能用竹、木、骨等非金属材料制 作。
• • • •
二、射弩竞赛规则 1 宗旨 1.1 本规则适用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 弩比赛。 1.2 比赛期间,仲裁委员会或裁判委员 会可以对规则中未尽事宜做出决定。
• • • •
1.3 互相帮助、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促进各民族团结。 2 安全规则 2.1 任何情况下弓弩不得对人。 2.2 严禁在非指定场地训练发射。
•
• •
•
7.1.5 只准使用柱形准星和缺口式照门且方向 高低可修正的瞄准具,瞄准基线长不得超过 600毫米,最前点不得超过弩身前切面,不得使用 水平仪和光学瞄准具。 7.1.6 上弦不得使用各种助力器具。 7.1.7 箭体使用材料不限,总长度300—550毫 米。箭杆直径不超过8毫米;箭头锥体的长度 不超过30毫米;箭尾可安装不超过3片的尾翼, 箭尾、箭翼材料不限。 7.1.8 弩身手托部位下沿至箭道水平面垂直高 度不得超过 70毫米,不得外加托座和把手。
•
民族弩与国际比赛用弩的区别是,弩、箭为 竹、木质料做成,比赛时不许装瞄准器。民族 射弩的比赛距离是男子20米,女子15米。比赛 姿势有立姿、跪姿,两种姿势都不准使用附加 物。每种姿势射10箭。每个运动员必须参加立 姿、跪姿的两轮比赛。立姿、跪姿两个单项的 名次按两轮中该项成绩总和计算,全能名次按 两个单轮成绩的总和计算。民族射弩比赛运动 员还必须穿着本民族服饰更是射弩比赛的一大 亮点。
• • • • • • • • • • • • • • • • •
13.5 公开赛 13.5.1 每项每队出场3人,性别不限。 13.5.2 比赛方法同规则13.3.2和规则13.3.3 14 比赛程序 14.1 运动员按规定时间带弩、箭到检录处报到。每场比赛前15分钟开始检录。 14.2 运动员集体进入场地后有2分钟准备时间。 14.3 比赛时间结束,未射出的箭不得再发射。 14.4 每组射完,执行裁判长宣布“看靶”口令后,裁判员及记分员到靶标处判定成绩;运 动员在看靶限制线等候,待裁判员及记分员成绩统计完毕,环值无争议,经裁判员允许运动 员方可拔箭。 14.5 每组结束用记分牌挂于靶标下公布成绩。 14.6 每项比赛结束,运动员须在登记表上签字方可离开比赛场地。 15 故障处理 15.1 运动员在比赛中如发生器材故障,经裁判员允许可以更换经检查合格的器材,也可自 行排除,但不得延长比赛时间。 15.2 因箭靶损坏、靶纸脱落等非射手原因致使比赛无法进行时,未发射的箭每支补时1分钟。 16 犯规与罚则 16.1 警告使用黄牌,扣环使用白牌,取消比赛资格使用红牌。 16.2 记分射开始口令未下达,发射的箭均按脱靶计算。 16.3 超出发射线的发射均以脱靶计。
•
• • •
3.3.2.2 每个箭靶上方设置示风旗,旗用 轻质材料制成,矩形尺寸为50毫米×200 毫米 3.3.2.3 箭靶后方设置箭挡或留有安全 地带。 3.3.2.4 成绩公告栏。 3.3.2.5 场地周围设置安全警戒标志。
•
• • • •
3.4 室内比赛场地必须达到需要的照明水平, 全场光照均匀,不得低于300勒克斯,靶面光 照至少1000勒克斯,靶后背景为不反光的中性 颜色,不得设置其他标志物。 3.5 比赛场地附近应设置训练(校弩)场地, 靶位数酌情而定。 3.6 比赛场地的显著位置可设置时间显示器。 4 场地标线及区域 场地标线线宽均为50毫米,所示标线包括在 所在区域内。
• • • • • • • • •
9
民族标准弩 20米立姿20支箭 20米跪姿20支箭 20米全能2×10支箭 20 2 10 20米团体赛60支箭 10 公开赛 20米民族传统弩公开赛60支箭 20米民族标准弩公开赛60支箭 11 男女混合团体赛
• • • • • • •
• •
20米民族传统弩60支箭 20米民族传统弩80支箭 20米民族标准弩60支箭 20米民族标准弩80支箭 12 比赛姿势 12.1 立姿:两全脚掌着地,身体站立,两臂悬空,双手托举弩 身,弩身不得接触身体的其他任何部位。 12.2 跪姿:一腿屈膝、全脚掌着地,另一腿弯屈,膝盖和前脚 掌着地并与前腿成三角支撑。臀部可坐在膝盖着地之脚后跟上, 脚跟和脚掌的中心垂直线左右倾斜不超过45度。持弩手势同立姿, 托举弩身一肘可放于膝上,弩身不得接触身体任何部位。 12.3 不得使用任何附加物。 13 比赛方法
• 弩床长50至70厘米,弩床上开一箭槽,箭槽以紫荆,青皮等硬木雕削 而成。发芽(扳机)用牛羊角制成,弩绳以野兽的筋、皮和上好的青麻 搓成。箭杆用细毛杆或山树条修制,粗细与筷子相似,长短一般在25 至35厘米之间,根据弩的大小而定,多使用铁箭头(呈三角形或圆形), 尾翼用竹皮或玉米杆的外皮制成。海南岛上的苗族则多选用一种坚韧 的“鸭骨”竹削尖制作,箭尾无羽。大弩的最大射程在200米左右, 小弩最大射程为100米左右。大弩需80至100公斤拉力,小弩需50至 70公斤的拉力才能拉开。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射弩,一般10岁左右 练“娃娃弩”可射10米的目标。他们托石块,或用绳子捆上砖头等重 物吊在手腕上,以增强臂力。他们还瞄准从山上滚下来的圆木轱辘进 行移动目标射击,待掌握一定技术后,就参加射野兔、野猪等活动。 春节期间和跳花场时,往往要举行射弩比赛,比赛的姿势有立势、跪 势两种,比赛时用粑粑和肉片当靶子,谁射中了,粑粑和肉片就归谁,
• • • • • • • • •
2.8 在危及安全的情况下,裁判员有权随时中断发射。 2.9 运动员严重违反安全规则,裁判长可以取消其比赛资格。 3 比赛场地 3.1 射弩场地应平坦、开阔,室内、室外均可。长不少于30米, 宽度可根据所设靶位数酌定。 3.2 一次比赛应在同一个场地进行,特殊情况下,可经竞赛委 员会批准在不同场地进行,一个项目必须在同一个场地进行。 3.3 室外场地 3.3.1 在室外场地比赛时,发射方向应避免阳光直射。 3.3.2 室外场地必须提供下列设施 3.3.2.1 设有运动员、裁判员和比赛工作人员免受日晒和雨淋的 设施。
• • • • • • • •
4.1 箭靶线:为箭靶设立标线,箭靶应垂直立于该线上。 4.2 看靶线:为运动员看靶限制线,距箭靶线1.50米并与之平 行。 4.3 发射线:为运动员发射限制线,与箭靶线平行。 4.4 比赛距离:20米。为发射线至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4.5 待射线:为运动员发射前的等候线,距发射线后2.50米并与 之平行。 4.6 发射区:发射线与待射线之间的区域为发射区。每个射击 位置宽1.20-1.60米并标有与靶号相同的标号。 4.7 裁判区:待射线后2.50米内为裁判区。 4.8 观众区:裁判区后为观众区。比赛场地两侧及箭靶方向均 不得有观众。 裁判区与观众区之间应以标志物相隔,高度为1米。
•
赛,比赛时把两支竹箭交叉插在地上,在几十米处射 中箭叉下的三角形为胜。弩为狩猎、防身工具,亦要 作装束和定亲信物,它由弩批、弩床、弩弦组成。射 时,横持弩、置箭于弩槽内,将弩弦拉入镶口,扣动 扳机,箭即飞出。汉代以后弩有发展,如三国时代诸 葛亮改进的“连弩”,“使之能一弩十矢俱发”。明 代武备志》中有“诸葛亮”的详细图解,与抗战前北 京的连珠弩构造相同,只不过连珠弩是发射弹丸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射弩运动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得 到广泛开展,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 云南、广西选手表演了精彩的射弩。1986年8月第三 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列为竞赛项目。
• •
•
•
5 箭靶 5.1 同一比赛场地的箭靶高度必须一致, 直立于箭靶线外沿上,每个箭靶间距为 1.20-1.60米并标有明显的靶号。 5.2 箭靶尺寸为:长600毫米,宽600 毫米,靶面软硬适度,厚度以箭能插稳 且不穿透为准。 5.3 箭须牢固,不能有明显摆动。 6 靶纸 6.1 在正常光线和相应的距离下,靶纸的颜色 和材料不得有反光.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靶纸 和环线应保持尺寸的精度,箭孔没有过分的撕裂 或者变形。 6.2 靶纸尺寸:10环直径 40毫米,其余环距 均为20毫米,每2环为一种颜色,由内向外依 次为黄、红、蓝、黑、白。 6.3 环线应该清晰,圆形环线不得有明显偏 差、变形。
• 射得粑粑和肉片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射手,往往还 能获得其它奖励。平时,苗族习惯把习射,比试 与狩猎、采集生产及消灭害兽结合起来,射弩好 手和制作精良弩箭的能工巧匠往往很受人们尊重。 射弩不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在傈僳族、苦 聪人、黎族人民中也都有射弩的传统。明景泰 《云南图经书志》记载:傈僳人“居山林,…… 常带药弓弩、猎取禽兽,其妇人则取草木之根以 给日食。”弩弓和箭是傈僳男子的标志,外出时, 都肩扛弩弓,腰挂箭包,并且每年农历正月初一 至初三,傈僳村寨都要举行射弩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