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影响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题 需 进 一 步 探 讨 ;二 是 网 民 所 发 表 的 言 论 , 有 些 是 有 事 实 依 据 和 理 性 的 ,但 不 可 避 免 地 有 些 网 民 所 发 表 的 言 论 是 虚 假 的 、偏 激 的 ,对 于 这 些 网 络 言 论 ,政 府 在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中应 该 如 何 应 对 ,如 何 甄 别 和 选 择 有 效 合 理 的信 息 ,还 没
西北师大学报 ( 会 科学版) 社
J u n l fNo t we tNo ma i e st ( o ilS i n e ) o r a r h s r lUn v r iy S ca c e c s 0
J 12 1 u. 0 0
V o147 N O . .4
第 4 7卷 第 4期
尽 管 网 络 的 发 展 和 网 络 舆 论 的 出 现 对 政 府 管 理 、尤 其
渐 显著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改 变 了 原 有 的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模 式
在此 背 景下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者 如 何 应 对 汹 涌 澎 湃 的 网 络 舆
论 ,如 何 甄 别 和 汲 取 有 效 合 理 的 网 络 民 意 ,从 而 使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更 具 合 理 性 ,成 为 了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者 不 得 不 面 对 的
[ 键 词 ] 网 络 舆 论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政 府 管 理 关
[ 图 分 类 号 ] c 9 中 3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 0— 1 2 2 1 ) 40 6 —5 0 19 6 (0 0 0 -0 70
网 络 舆 论 对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的 影 响 ,是 指 公 民 以 互 联 网 为 媒 介 ,向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主 体 表 达 利 益 诉 求 和 愿 望 , 以 影 响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 实 现 自身 利 益 的 过 程 。 随 着 互 联 网 的 快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公共意见和社会情绪的表现形式,也逐渐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包括舆情形成的机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对政策执行的监督作用以及案例分析等。
一、舆情形成的机制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在网络空间中对特定事件或问题产生的集体情感和意见表达。
其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传播速度、社会心理、媒体报道等。
首先,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吸引大量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通过平台发表观点、转发信息,使得某一事件或主题迅速被放大,从而形成舆论。
其次,个体的社会心理也会影响舆情的变化。
面对突发事件,公众往往通过在线平台寻找共鸣,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相似时,这种认同感会进一步增强其参与讨论的意愿。
此外,群体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也使得个体在参与讨论时受他人影响更为明显,从而导致观点一致性。
最后,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在舆情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媒体通过报道、评论等方式引导舆论,而自媒体则允许普通网民直接发声,使得信息来源更加多元。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假消息、偏激言论的传播,对公共政策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政策制定的影响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民众需求和意见,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公众反馈。
例如,当某项政策引发广泛争议时,政府可能会进行调研并及时调整原有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公众期待。
这种情况下,舆情被视为民意的一种有效表达工具,有助于推动政府进行相关政策的完善和优化。
另一方面,舆情也可能导致政策盲目调整。
例如,在受到强烈批评或反对时,政府为了平息舆论压力,可能采取草率决策或临时变更,这往往会给长远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政府需要辩证看待,既要善于倾听民意,又要保持决策上的科学性与理性。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探析

决定 。
网络舆论中参与群体 的不均衡和条 件的不均等 , 容易造 成政策制定结果的非代表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 网民的 数量越来越多 ,由于性别 、 阶层 、 收入 、 年龄、 学历 和区域等差 异, 人们在接近和使用信息等机会上产生的差异, 导致信息富 有者和信息贫乏者的社会分化 。比如底层农 民由于经济原 因 的限制和受教育程度的不足而不 能熟练掌握计算 机技术 , 有 的甚至买不起电脑 , 这些 使农 民在 网络参 与 中丧失 了“ 语 话 权” 。这 种不均衡 的政治参与使 政策的制定无 法完全代 表真 实 的公众意愿 , 从而容易造成政策制定的非代表性 。
新 闻媒体 都扮 演着重 要角 色, 起着 推波助澜 的作用 。有 些议
题是 由网民直 接在网络著名论 坛上发表 的观点 、 意见 、 建议 ,
并能 引起 网民强烈 的反响。一些传统新 闻媒体例如报纸等迅
速响应 、 积极跟进 , 通过转载或重新包装后进行报道进而转变 成新 闻媒 体议 程。例如重庆 ‘ 最牛钉子 户 ’ 事件 、 山西黑砖 窑 事件等 , 都是通过此类途径引起强烈的传播 效果 , 并最终促成 问题 的解决 。 ( ) 二 通过 听证会 , 汇集 和反映公 众需求 和利 益 、 集结公
限度 , 才能引起决策机构 的重视并 获得 回应 。网络舆论 影响 公共 政策 制定的途径有以下 几个 方面 : ( ) 一 强化 与 以往 传统新 闻媒体 的互 动。网络 议题从 集 结形成 到讨论和辩 论的持续 深化 , 直至最终形成趋 同性意见 ,
《 国政治 中的参 与》一书 中曾经 区分 了两种 基本 的议 程 , 美
四、 如何 更好地发挥 网络舆论在公 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网络舆论与公共政策制定

网络舆论与公共政策制定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平台上的舆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得不考虑网络舆论的态势和影响,以避免舆论风波对政策实施的阻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策略。
首先,网络舆论的兴起给公共政策制定带来了新的挑战。
过去,政府通过传统媒体来传递政策信息,对舆论的控制相对较容易,但现在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言论,舆论传播速度极快,政府难以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网民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展开讨论,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往往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政府不能再只依赖传统媒体,而是需要同时关注网络舆论的动态,以及对网络舆论做出及时回应。
面对网络舆论的冲击,政府需要灵活应对。
政府应该及时建立起自己在网络舆论中的声音,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舆论讨论,与公众进行互动和沟通。
政府的发言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政策解读,回答公众疑问,以加强政策的理解和接受。
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团队,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的态势,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政策宣传和推广的策略。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意平衡网络舆论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网络舆论的声音虽然多种多样,但并不代表绝对的正确。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兼顾各方利益,不能仅凭网络舆论的声势来作出决策。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以更全面的方式来制定政策。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与网络舆论的沟通与对话,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以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除了政府的应对策略外,公众在网络舆论中也有自己的责任。
公众应该理性对待网络舆论,不盲从、不传播谣言,以避免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造成不良影响。
公众可以通过加强媒体素养的培养,学习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思维,从而更好地参与并推动公共政策的制定。
总之,网络舆论与公共政策制定息息相关。
(论文)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探析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探析樊志敏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民对重要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形成了多轮大规模的网络舆论。
诸多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已经使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空前高涨,改变了公共政策的方向和方式,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但客观地讲,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带来某些方面的不利影响。
这就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正确利用网络舆论,以便更好地实现公民参与,促进民意与公共政策的有效互动。
公共政策;网络舆论;影响;探析D669A1671-5918(2011)09-0069-0210. 3969/j. issn. 1671-5918.2011.09 -034樊志敏(1987-),男,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与政府监控。
建设开放@@[1]吴盼盼,刘以.博弈论的基础理论和近年的演变[J].中国集体经济,2011(19).@@[2]刘军舰.网络影视恶搞的法律探析——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谈起[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7).@@[3]陈小芹.我国网络言论自由规制问题初探[J].甘肃理论学刊,2011(7).@@[4]蔡定剑.“馒头血案”与表达自由[J].浙江人大,2006(5).@@[1]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谢敏.浅析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3]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J].党政论坛,2007(5).@@[4]蒋乐进.论网络舆论形成与作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学,2006(4).@@[5]哈贝马斯.公共领域中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92 - 295.。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影响及其对策

f】 4网络舆 论 的群体 性 。网 民往往 以“ 内 同质化 、 群
群 际 异质 化 ” 的特 点 聚集 , 有 明显 的 “ 体 化 ” 向 。 具 群 倾
本身的传播特性有关 , 网络传播的即时 陛和互动性是 网络 自身 发 展 的重 点 ,因此 在 一些 突发 的公 共 事 件 中 , 络传 播 的 速度 明显 快 于传 统 媒体 的速 度 , 统 网 传 媒体 , 比如 报 纸 等并 不 具 备 即 时 的互动 性 , 以在 很 难 短 的 时 间 内整 合 公众 的意 见 , 在 网络 中 , 在 着 许 而 存 多互 动性 强 的 网络 媒体 形式 , 们 之 间形 成 了一 个 完 它 整 的信息共 享 和传 播体 制 。 因此 , 民的意 见很 容 易 网
2 1 年 2月 01
中共银 川市 委党校 学报
J u n l f h i c u n Mu ii a a t o lg f P C o r a eY n h a n cp l ryC l eo . ot P e C.
第 1 卷第 1 3 期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 程 的影 响及其对 策
( 网络舆 论 的冲突性 。网络 舆论从 产生 到引人关 3 )
注必 然存在 着矛 盾和 冲 突。其 中包括事 件本 身的 冲突
和事件 与 大众 心理 之 间 的冲突 , 往往 会 引起 网络 对骂 的现象 。由于 网络 的匿名性 、 开放性 等特 征 , 有些 人会
络舆 论 的形 成 速度 相 比传统舆 论 更 为迅速 , 与 网络 这
收稿 日期 :0 0 1— 0 2 1- 2 1 作者简介: 李晓秋 , , 女 广东湛江人 ,-l r '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 ' k I 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论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影响

论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公民参与热情的提高,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传播方式己成为中国公众表达民意、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府政策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影响程度日渐突出。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政策,影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的行为的政治。
”尽管这一预言并未完整的推断出西方社会的政治现实模式,尤其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全貌,但是,网络政治参与的确已成为公民参与政治实践的新形态,并深刻的影响着各国政府的政治行为。
一、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公共政策必须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必须能够真正体现出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愿望与要求。
互联网极大地的拓宽了社会公众的表达渠道,拓展了公共领域,使得话语变得越来越自由和开放,网络舆论能够提供原始民意、汇聚民智,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民主化。
网络舆论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它在监督公共政策的同时也增进了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提升了公共政策的公信力。
(一)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1、网络舆论汇聚民意、聚集民智网络传播使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决策者能够获得更多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减少信息失真,从而掌握真正的民意。
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发表意见,及时提出各自的政策诉求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政府部门可以把有关决策方案公布在网上,征求公众意见或进行公开讨论,这样不但拓宽了信息渠道,增加信息来源,把握公共诉求,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网络舆论扩大了决策主体数量公共政策民主化实际上是公民意愿表达和公民利益整合的过程。
网络舆论实现了对普通民众话语权限的解放,而网络舆论主体是泛化和分散的、匿名与虚拟的,舆论环境是开放性的,任何网民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自愿交流、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和看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公众的民主意识。
互联网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与提升路径

互联网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与提升路径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信息获取、舆论引导到社会参与,互联网正在逐渐改变着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和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升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水平和质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大拓展了政府获取信息的渠道。
通过网络搜索、社交媒体、政务平台等各种渠道,政府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社会民意、行业动态、专家观点等各种信息,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元的数据支持。
2. 舆论引导的现代化互联网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主要平台,政府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公众的态度和诉求,通过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激励,影响公众的观念和行为,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大的社会基础和支持。
3. 社会参与的广泛性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门槛大大降低。
通过网络调查、网上征求意见等方式,政府可以更广泛地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二、互联网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挑战1. 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假信息、谣言等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在获取信息时往往难以辨别真伪,不少政策制定者往往受到了误导,导致政策的效果不佳。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谣言、抹黑政府,严重干扰了政府的正常政策制定和执行,甚至危害了国家的政治稳定。
互联网上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数众多,意见各异,政府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往往难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整合和归纳,导致了许多政策最终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提升路径1. 加强信息筛选和真伪辨别能力政府应当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建立健全的信息筛选和真伪辨别机制,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和辨别能力,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信息对政策制定的负面影响。
2. 完善网络舆论监管机制政府应当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坚决打击网络谣言、造谣者等不法行为,提升政府在网络舆论引导上的掌控和引导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的影响及对策作者:周义成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论通过网民的多元化、多通道的电子文本表达,体现出的对社会公共事物的意见和愿望,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
但同时网络舆论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赋予公众更多话语权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政策;影响计算机与互联网是继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来,人类又一个信息存储与传播的伟大发明,亦被称为第五次信息革命。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公共空间作为新型的公共领域,拓展了公民参与渠道,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平台。
公共政策的制定除借助于传统的信息收集外,越来越受网络舆论的影响,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一、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中国网民数量逐年递增,让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聚集地。
公众在开放性更强的的网络上互动,使网络舆论的影响不断加强,强化了民众在公共政策制定上的话语权,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加速社会问题传播,推进公共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是解决公共问题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得到政府的关注,没有建立政策议程,哪怕问题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该公共问题也不会成为政策问题,从而得不到解决。
互联网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将社会中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内的社会问题迅速传播、扩散、形成政治舆论,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从而促使公共政策制定。
2003年网络舆论对“孙志刚事件”的高度关注,把“孙志刚事件”推到了决策者面前,让实行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得到废除,有效促进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2005年余详林“杀妻”冤案曝光掀起的网络舆论大潮,促使最高人民法院启动了司法制度改革。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作者:何涛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7年第01期摘要当前,公共政策已经成为实现公共利益、从事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共政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公民对政治权利诉求的渴望,公民越来越多的利用“阳光议事厅”、“微博议政”、“网上签名”等网络形式来影响政府公共政策过程,凸显了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影响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府公共政策;政策过程本文试图从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的影响来分析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以至于更好的让政府部门利用好网络舆论的作用,科学制定公共政策、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1 网络舆论的概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
1.1 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
百度百科对网络舆论的定义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网络舆论其实可以概括为公众在公共的网络条件下公开个人意愿、想法建议或者意见符合或者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赞同的言论。
网络舆论的特性有共性和个性之分。
共性指一种自发形成的,带有较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见解,公开性强,传播速度开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网络舆论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例如:新闻跟帖、网络论坛/BBS、电子邮件,网上调查,网上签名、博客、个人空间、以及近年出现的微博,都极大的促进了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也加强了公民对政府公共政策的评议。
2 网络舆论存在问题《魅力中国》刊文指出:网络是个大熔炉,网络舆论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网络群体的情绪性问题以及网络民意的泡沫问题。
网络宣传中的虚假广告信息,甚至网络中,信息的发者都有可能是有名无实,在如今在互联网中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情况下,极易误导很多不明真相的网民。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浅析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已变成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相关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而这把“双刃剑”也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决策的重要力量。
要客观地看待网络舆论对公共决策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扩大公众通过网络有序参与公共决策,并维持公共决策的相对自主性。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政策制定影响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快发展,网络迅速崛起,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现如今,公共政策制定不仅要通过传统的信息收集,还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1.网络舆论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传统途径虽然可以让公众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一些反映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容往往失去成为议题的机会,不利于政府对民意的了解。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逐年增加,互联网已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聚集地。
公民可以通过新闻跟贴、网上论坛、专题讨论、网上征询意见、网上民意调查、网上议政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这样更具有直接性,网民可以与政府官员进行一对一的在线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投票、网上建议征集等方式参与政策的制定。
而网络舆论与传统途径相比,还有很多优势,比如网络信息一经发布,很快便能在网上传播,这也增强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并使政府通过网络舆论更加准确地了解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2.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有关的事件,说明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像一把“双刃剑”,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有力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同时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和作用也开始备受关注。
2.1有利方面第一,使政府政策方案的选择扩大、政策制定更科学公共政策最优化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最终目标,政府部门只有了解公众的真实需要,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政策。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民的网络行为和看法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决策者们不可忽略的因素。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和传播的公众舆论,它包括了大量的网络评论、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以及网络视频等等。
网络舆情不仅仅反映了公众的需求和诉求,同时也反映了公众对于政策的看法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影响公众意见网络舆情对于公众意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表达看法、发表评论,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情。
网络环境的公开性、交互性和群众参与性使得网络舆情更加丰富、多元、准确和瞬时。
实际上,网络舆情往往代表了公众的诉求和意见。
这也意味着政策制定者无法忽略网络舆情的作用。
政策制定者通过对网络舆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公众对某项政策的看法和态度。
在此基础上,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估计政策实施的影响,以及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这有助于政策制定者避免一些政治风险和拐点,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提供政策依据政策制定者通常只具备某种特定的专业知识,难以获得公众反应的第一手信息。
而互联网使得公众对某些政策问题可以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公众的意见,特别是经过实践和体验后的真实观点。
这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另外,网络流行语、热门话题和传播趋势都代表了公众关注和热点问题。
这些网络元素反映出社会的一些新变化和新议题,极大地帮助政策制定者及时了解公众关注的问题,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提高政策透明度在过去,政策制定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很多政策决策是在形式上的代表性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互联网的广泛推行和网络舆情的兴起,使得公众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政策制定过程。
同时公众也可以参与科技制定和评估,通过公众意见收集的方式迫使决策者公正和客观的做决策。
这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网络舆情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公共管理的影响第一章:引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频繁、方便地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也使得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日益普遍。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和讨论的与社会公共事件有关的意见和情感的总和。
因此,网络舆情一直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网络舆情对公共管理的影响:一、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二、网络舆情对公共服务的影响;三、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四、网络舆情对公共安全的影响。
第二章: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直接影响政府决策者的决策和政策制定。
政府需要不断关注网络舆情,全面了解人民意愿,及时响应社会关切,制定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政策。
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如果受到网络舆情的强烈反对,政策的效果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政治议程转移也会对政策制定产生负面的影响,政策的实施将会遇到很多困难。
此外,网络舆情也能够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政府可以了解公众对政策的反馈和看法,及时地根据反馈进行政策调整和审查,切实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三章:网络舆情对公共服务的影响网络舆情的强烈反响和扩散,使政府必须更加关注公共服务对民生问题解决的意义和重要性。
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及时了解信息和反馈,及时制定措施,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更好地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
同时,网络舆情也促进了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了解民众对公共服务的反馈和需求,及时调整优化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第四章: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政府形象受到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将会严重削弱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影响政府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政府需要及时响应网络舆情,加强舆论引导,切实保护政府形象。
此外,政府应该重视社交媒体的作用,积极运用各种社交媒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布政府工作的信息和成果,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摘要】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传递大众意见,引起公众关注,还能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影响政策执行和效果,甚至改变政府决策。
政府应该重视和善于利用网络舆论,以更好地了解民意和公众需求,制定更符合社会期待的公共政策。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需要考虑网络舆论的影响,保持沟通畅通,及时回应民意,确保公共政策的效果和可行性。
网络舆论的发展与传播对公共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和决策者需要认真对待,有效管理舆论,使舆论成为政策制定的有力支持和调整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政策制定、影响、大众意见、政府决策、压力、政策执行、效果、改变、重要作用、政府、利用。
1. 引言1.1 网络舆论的定义网络舆论是指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和讨论的大众舆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和公共决策的重要途径之一。
网络舆论可以通过各种在线平台传递民众声音和意见,反映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在网络舆论中,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观点、讨论议题,形成民意的共识。
网络舆论的参与者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网络舆论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影响力。
通过网络舆论,民众可以迅速了解和反馈政策信息,对政府的决策提出建议和批评。
网络舆论既是个人表达意见的平台,也是集体集思广益的工具。
通过网络舆论,人们可以形成群体性诉求,凝聚共识力量,推动社会变革和政策改革。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参与性,是现代社会民主化的体现之一。
1.2 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制定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决策过程。
公共政策的内容和品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公共政策制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一个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环境和秩序。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现象,已成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制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某一事件或问题所表达的情感、观点和态度,其迅速传播和广泛影响,使得它成为了公共政策形成和调整的重要依据。
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传播速度快:借助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平台,信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被海量用户知晓并参与讨论,这种即时性使得网络舆情几乎具有瞬发性。
影响范围广:网络无国界,公众可以不受地域限制进行讨论与传播,因此某一事件的舆情可迅速蔓延至全球。
参与主体多元: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包括普通网民、专家学者、媒体从业者以及各类团体,观点交锋激烈,潜在影响巨大。
信息不对称:网络舆情中往往存在信息来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同参与者对事件的解读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造成了公众在认知上的不对称。
情感变化明显:网络舆情不仅涉及理性分析,也包含大量情感表达,例如愤怒、悲伤、支持或反对等,这种情感的变化往往会对公共政策的出台和调整产生直接影响。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机制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直接反馈机制随着政府部门日益重视公众意见,网络舆情成为了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反馈机制。
通过监测和分析网络舆论,决策者能获取公众对现有政策的看法及其可能的支持或反对程度。
例如,在某一社会事件发生后,大量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意见,形成强烈的舆论潮流。
政府部门如果未能及时回应或调整相关政策,可能会造成社会不满,从而导致更大的不安定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对现有政策进行评估与改进,以顺应公众期待。
2. 引导和塑造政策方向网络舆情不仅是反馈,也是引导。
例如,当某一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时,媒体和网民的声音可能促使政府重新考虑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引导政策朝向更符合公众需求的方向发展。
此外,通过积极引导舆论,政府还能够提升自身形象和公信力。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逐渐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它不仅反映了公众对政策的态度与看法,还能够通过舆论的力量影响政策的制定过程、实施效果及其最终的评价。
因此,深入探讨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极为必要。
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性网络舆情(Online Public Opinion)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由公众对社会事件、公共事务等进行评论、表达意见和情感反应所形成的舆论状态。
其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播速度快: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等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及时引起公众关注和讨论。
互动性强:网络舆情往往是一个多维度、双向互动的过程,公众可以自由表达意见,而政府与相关机构也能进行及时回应。
匿名性: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允许用户在不透露身份的情况下参与讨论,这使得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人都可以加入到舆论中,形成多元声音。
情感化倾向明显:互联网用户往往在表达观点时情绪化,容易引发共鸣,从而形成集体性舆论。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机制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机制来阐述:1. 意见反馈机制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对政策的看法,特别是在政策出台前后,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形式直接反馈给政府,这种高频率的反馈有助于决策者了解民众的真实想法。
例如,在涉及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教育公平等)的政策制定中,相关反馈能够直接促使政策调整以更符合民众需求。
2. 危机预警机制当某项政策制定或实施后,引发广泛争议时,网络舆情作为“风向标”,能够迅速监测到潜在危机。
政府若能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将有助于平息公众不满,从而维护政策实施的稳定性。
3. 增强透明度机制网络舆情使得传统上较为封闭、公示不够透明的公共政策过程变得更加开放。
公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政策背景、实施细则等信息,同时也能通过网络平台推动政府主动公开信息,提高透明度。
网络舆情的舆论场舆情对公共领域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舆论场舆情对公共领域的影响舆论场是指在网络上形成的广泛的公共舆论交流空间,是集众多网民意见的一个综合性平台。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公共领域的表达方式,对于公共政策、社会风气以及企业形象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公共领域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网络舆论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传播速度快。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可以瞬间传遍全球。
只需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网络舆论便可快速扩散。
其次是传播范围广。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迅速获得各种信息,大大加速了舆论传播的范围,甚至让国内舆论能够直接影响国外。
再者是传播形式多样。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扩大了传播的途径。
最后是传播门槛低。
普通网民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参与到网络舆论的传播当中。
二、网络舆情对公共领域的影响1. 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网络舆情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通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以了解到民众的诉求和意见。
网络上的群体讨论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声音,对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的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调整,保持政策的及时性和可行性。
2. 形塑社会风气网络舆情的传播对塑造社会风气起到关键作用。
社会上舆论的集中倾向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一条网络热点新闻,经过大量的传播和评论,往往会对公众产生较大影响,改变他们的认知和态度。
通过引导网络舆论,社会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提高媒体的导向性和社会的价值观。
3. 倡导企业诚信经营企业形象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用和形象,网络舆论对企业的形象有着直接影响。
企业应重视网络舆论,及时回应消费者的关切,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主动引导,提高企业诚信度和公众形象。
同时,通过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分析,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品牌危机和危机公关的预警,减少声誉损失。
三、网络舆情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虚假信息的传播是网络舆情的一大挑战。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发布时间:2021-03-02T11:47:58.25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32期作者:赵婉[导读] 在网络时代,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公众意识的觉醒、执政观念的转变,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政策议程的重要一环,网络舆论对议程设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赵婉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在网络时代,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公众意识的觉醒、执政观念的转变,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政策议程的重要一环,网络舆论对议程设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因为网络舆论具有匿名性与隐藏性,容易出现群体极化、舆论失真等现象。
如何在政策议程设置既有的模式中,进一步论证网络舆论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并且规避其负面作用带来的问题,是本文探讨的核心要义。
本文通过梳理学术界相关文献,参考网络舆论、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网络舆论与议程设置关系的探讨,从已有研究成果出发,鉴定网络舆论、政策议程设置相关概念。
继而在国内外议程设置模式的基础上,找到网络舆论影响下议程设置的路径。
在网络舆论影响政策议程设置的前提下,通过对触发式和吸纳式议程设置的讨论,阐述网络舆论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途径和效果,最后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建议,探寻网络舆论影响议程设置的积极进路。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政府的政策制定理念更新,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
从“堵”到“疏”,从过去的严防死防、回避态度到主动利用网络引导舆论、了解民意,掌握主动权。
地方政府纷纷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发言人制度、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等,主动利用网络听取民意,这都表明网络舆论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由此可见,网络成为人们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不可忽略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网络舆论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行政管理论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行政管理论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网络舆论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对公共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行政管理论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论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种舆论观点、意见和评价。
它具有广泛、及时、互动性等特点,不受地域、时间限制,成为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
网络舆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如新闻报道、微博、博客、论坛等。
二、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1. 舆论监督机制的建立网络舆论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参与,为政府监督提供了新的机制。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会更加关注和倾听网络舆论的声音,对舆论的监管也更加谨慎。
一旦政府的政策受到网络舆论的质疑或反对,政府会更加审慎地处理,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2. 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网络舆论可以反映公众的声音和需求,成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参考依据。
政府通过分析网络舆论,了解公众的观点和反馈,从而更好地决策和权衡各种利益。
网络舆论的广泛参与,使公共政策制定更加民主,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
3. 信息传递的快速高效网络舆论的快速传递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公众对政策的评价和反馈。
政府通过网络舆论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解答疑惑,澄清误解,传递政策信息。
这样可以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增加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接受度。
4. 舆论引导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引导网络舆论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通过在网络上发布相关信息、研究报告、专家观点等,政府可以塑造舆论,加强对公众的政策解读和解释,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合理性。
政府还可以通过网络舆论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特定政策问题,从而实现公众参与治理的目标。
三、行政管理论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启示1. 加强舆论监管和引导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将网络舆论纳入治理体系。
政府可以建立舆论监管机制,对网络舆论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舆论动态,通过舆论引导来实现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和执行。
2. 提升政府公信力政府应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摘要: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开始逐渐走进我们的视线。
通过网络媒体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化进程,促进这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但是,网络舆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法制不健全容易受到利益化倾向,信息的失真等,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正确利用网络舆论。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政策民主化进程影响一.网络舆论简述(一)网络舆论概念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友谊地昂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它是公共舆论的一种形式,在现在社会上起着重大作用,被誉为“第四种权力”。
从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看,公众通过作为非正意见系统的网络发表自由言论,揭露这回阴暗面,从而影响政策制定和监督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网络舆论的特点1、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
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2、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
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
3、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
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4、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5、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
二、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自2003 年孙志刚事件引发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后,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和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有关的事件,说明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有利方面。
1.打开“政策窗口”,推动公共政策议程。
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而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社会公共问题要反映公众的普遍诉求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另一方面政府认识到此社会公共问题有解决的必要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政策议程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个阶段,网络的发展使得公众关心的问题能够更快的传达到政策制定者,同时政府也可能迫于网络舆论的压力把某一社会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这就缩短了公众议程到达政府议程的时间,使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成为可能,同时也增加了政府了解社会问题的来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使社会问题尽快进入政府议程。
如2003 年孙志刚事件,事件发生后,《南方都市报》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此后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同时在网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文章被各大网站转载,网络舆论对于“孙志刚事件”的高度关注和有力报道,让人们了解到事件的发生,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上书中央政府,把“孙志刚事件”推入了决策者面前,使这一社会公共问题很快进入了政府议程。
2.拓宽政策方案的选择空间,使政策制定更科学。
公共政策制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最优化,政府部门只有了解公众的切身需要,才能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
从各种政策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的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互联网上的信息量与知识量是任何媒体都无法代替的,政府部门可以从中选择解决社会问题最有利的信息来制定公共政策。
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2007 年11 月9 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在新华网、人民网、国家发改委等网站上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在综合网络舆论与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对原有三大“黄金周”进行调整,减少了“五一”假期,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这说明网络舆论有利于公共政策方案的抉择,同时节假日调整向网名征求意见也说明了政府注重运用网络信息对政策方案进行抉择。
3.及时调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
政府出台的每一项公共政策都要经过理论的评估和实践的检验,如果发现某项公共政策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要,不宜继续执行,或者此项政策的负面作用太大,就需要对此作出必要的调整。
2003 年6 月20 日,国务院宣布废除实行二十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两天后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这意味着1982 年5 月12 日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两种政策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前者的社会救济和治安管理职能转变为后者的在自愿基础上的社会救助,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收容遣送制度的进步,新办法更加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孙志刚事件”中,网络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有利于及时调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
(二)不利方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但网络舆论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与制定政策的非代表性。
网络是民意表达的平台,但网络民意与网络舆论则是既密切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
网络民意可分为“原生态民意”和“真实民意”,“原生态民意”的存在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
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网名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总会有一些人因缺乏起码的信息技术能力而被排除在网络参与之外。
比如农民由于经济原因的限制并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甚至买不起电脑,这使得农民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农民在网络参与中丧失了“话语权”。
这种不均衡的政治参与使政策的制定无法完全代表真实的公众意愿,造成政策制定的非代表性。
第二,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可能会造成决策者的决策失误。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网络舆论的参与实行匿名制,一些情绪性的宣泄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可以免受责任的约束,因此在网络空间中,缺乏自律的网民就有可能不加证实随意发布信息,甚至有意制造假消息,决策者可能会因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造成决策失误。
第三,过量的信息提供会引起决策者的“盲目决策”。
科学决策需要适量、适时的信息支持,网络条件一方面改变了信息量过少的弊端,但另一方面信息量过多也会产生盲目决策。
信息量过多导致方案决择困难,在过量信息的条件下,多种方案的利弊难以权衡,使得决策者无所适从,只能闭着眼睛“跟着感觉走”,从而使方案选择带有较多的随意色彩,即产生所谓的“布里丹效应”。
而且,公众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带有个人倾向,带着个人情感倾向的过量信息,使决策者疲于应付,贸然决策。
三、完善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的对策建议。
网络舆论拓宽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性,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科学、更合理、更能真实反应民意,但网络舆论存在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要完善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培养高素质的网民,提高其网络参与能力。
没有网络素质过硬的网民和干部队伍,网络参政就会失范,就有可能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因而,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教育,造就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网络素质的网民,是适应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的需求,也是提高公民网络参与能力的途径之一。
加强网络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其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以其自由、开放的特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能使个性尽情释放的空间,但也正是由于缺乏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使得网络上普遍存在一些不道德、不健康的言行,所以必须普遍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言行。
2.对网络进行管理,规范网络舆论。
虚假的网络舆论,不仅不能有效地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会打击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对网络舆论的信任度,对社会公共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要避免虚假舆论操纵公共政策制定,应让民众认识到网络舆论不是“宣泄不满”的空间,更不是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网络犯罪的平台,而是公民向政策制定者“表达民意”的途径。
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同时要对网络犯罪进行严厉惩罚,另一方面可考虑建立和推行网民身份认证制度,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网民实名登陆,规范网络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3.建立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
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决策避免失误的基础。
信息情报量的大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决策质量,政府要想在决策上不失误,必须有丰富可靠的情报来源、迅速的情报传递、准确的情报研究,因此,要建立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
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应包括:(1)专门化的信息机构和信息队伍,以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机构在政策制定中的职能作用;(2)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即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化通讯设备相结合,形成网络系统和电子计算机系统;(3)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渠道,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
4.政府部门应该重视网络舆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作用,积极推行电子政务。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作用也日益重要。
作为政府公务员应该跟上时代潮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急救推行电子政务。
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更应该高度重视,客观冷静地看待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既不能视之不见,也不能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要能辨别真伪,关注民生、政策建议等。
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让沟通渠道畅行无阻,以适应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5.整合政府、网络媒体、公众三者的力量,形成社会主流意见舆论导向是一种自然的传播现象,涉及到政府、网络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利益。
政府的态度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地位。
在重大问题上,网络舆论引入政府权威机构的权威信息活着相关政府公务员来网站做客,接受民众咨询,则会非常有效的引导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