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管理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
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魏建华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企业管理为什么要“以人为本”,本文从企业管理的核心基础、心理行为基础、伦理基础、市场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企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近年来,企业在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中,新的理念层出不穷,如:科技为本、诚信为本、价值为本、质量为本、客户为本等等,不一而足。那么,企业最核心、最本质的理念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不论是在科学技术、质量管理、诚实守信、经济效益、还是市场拓展等众多要素中,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人是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应该说,只有在人的主观意识作用下,其他诸要素
才能充分显现各自的作用。因此,把人的要素放在第一位,即“以人为本”才是最重要的价值观体系,也是最核心、最本质的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呢?“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基础
什么是企业管理?管理的内容是什么?法国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的法约尔,在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首次指出:“管理活动,指的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个理论一直被认为是管理权威,而且许多教科书都沿用这个定义。如1984年出版的《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对企业管理的定义为:“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1983年出版的《经济大辞典》认为:“企业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内容包括:组织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新产品试制管理、质量管理、设备与工具管理、劳动管理、工资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等等。从这些对管理的定义上,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其实就是涵盖企业方方面面的生产实践活动。而实践的主体是人,不管哪方面的管理内容,常常都离不开人。
实质上,无论在理论上,抑或在实践中,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含有彼此相关的四种成份,即管理的科学性、技术性、哲学性与艺术性,
其中管理的哲学性和艺术性体现了管理的社会功能,而科学性与技术性则体现了管理的技术功能。以此为出发点,一般可将企业管理分为二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一种是将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人文系统来进行管理,强调管理的社会功能和企业的人文建设;另一种则是将企业作为一个可控制的技术系统来进行管理,强调企业的技术功能和实施严密的科学管理。前一种叫做“软”管理模式,该模式将整个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人文系统进行管理,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愿景与团队心理契约基础上、以过程为导向的人文信用型管理模式,管理的重点集中在企业文化建设、团队组织建设、竞争力建设、信用与品牌建设等方面;后一种模式称为“硬”管理模式,该模式将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技术与资源系统进行管理,是一种建立在严格专业分工基础上、以结果为导向的控制型管理模式,管理过程以企业中的“事”为中心,将企业管理的重点集中在企业的战略与结构、目标与计划、授权与控制、考核与评价、激励与约束上。现代企业中这两种模式并不是載然分开而是互相渗透的,不管侧重于哪种模式,其中都少不了“人”这种因素。企业首先不是物的堆积,而是人的集合,是由人以赢利为目的而构筑的经济性组织。因此,企业管理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即调动企业人对物质资源的配置和赢利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管理就必然也应该是人本管理,以及对人本管理的演绎和具体化。
二、以人为本的心理行为基础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动机理论。这
个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像阶梯一样以由低到高的层次形式出现。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时,其激发动机的作用随之减弱或消失,而上一层次的需要便成为人的追求目标和新的激励因素。需要层次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需要以及由需要引起的动机。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的内容是组织生产,以生产产品和提高生产力为已任,激励劳动者的行为动机,使之焕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发展生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管理者所要从事的首要工作。
现代组织管理正在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越来越突出人的作用和价值。现代管理者已普遍认识到,人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能力,而且也取决于动机。缺乏工作动机的人,难以自觉地接受和执行组织的目标要求,难以积极地投身于工作,因而其能力的发展程度和绩效的完成水平势必很低。
因此,有效地激励起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其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是现代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管理者的首要工作。激励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在一项员工激励调查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一般只要发挥20%~30%的能力,就可以保牢饭碗而不被解雇;如果给予充分的激励,那么,他们的能力就可以发挥至80%~90%的水平。企业界的许多成功范例说明,各种物质和精神激励手段是企业投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依靠各种合理、适时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手段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潜能,调动起员工的持久高涨的
工作积极性,才能产生高效的产出,即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通过工资、奖金、住房、奖品、红利、股权等物质形式和获求知识、增长才干、赢得尊重、追求挑战、发挥潜能等精神形式来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之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工作绩效,从精神层面获得情感上的享受,始终具有极其重要的激励作用。当然,对员工需要的满足是有前提的,即要通过达到组织目标来实现。这也就是说,激励员工的动机并不是简单地满足员工的任何需要,而是要设法使他们明了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实现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之为完成一定的工作绩效而努力工作,最后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在管理上,激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激励与积极性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三、以人为本的伦理基础
心理行为科学关注人的需要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的关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从功利的角度看问题,把“以人为本”变成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多利润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问题。所以,有必要从伦理学的角度给“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重新定位。“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的伦理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一位员工。要尊重员工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企业要承认与肯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