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_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
)))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
侯惠勤
=内容提要>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意识形态的变革和创新势在必然。但是,如果混淆意识形态的变革和一般科学创新的界限,则与意识形态的僵化同样危险。为了获得变革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在流行的普适性话语、尤其是人文学术话语中找到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的位置。这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方向。解构西方对于人文学术性话语垄断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严格区分/工具性可为0和/价值性可为0,指明鼓吹/工具性可为0的自发价值和天然合理,是当代西方意识形态霸权话语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意识形态变革话语权工具性可为价值性可为学术性话语
意识形态在当代是个极其混乱又极其重大的话题,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尤甚。对于/文革0失误的纠错拷问着意识形态的历史定位:如何在克服/泛意识形态化0的同时避免/非意识形态化0?对于/苏联模式0的反思拷问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制度: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又不/唯我独尊0?适应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拷问着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如何在/话语体系转换0(/说新话0)中不割断历史、不割裂马克思主义(/不丢老祖宗0)?事实证明,在上述问题的任何一点上走极端,都将酿就全局性的失误。总而言之,无论是吸取历史教训还是适应时代变化,改革是大趋势,意识形态的变革不可避免。但是,正如改革是为了增强社会主义的活力一样,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革本质上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效能,即有效掌控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而在意识形态变革中丧失话语权、导致意识形态全线崩溃的情况不仅是某些国家留下的教训,也是当代中国正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们在意识形态变革问题上存在两大较为普遍的误区,一是不加区分地泛泛而论/创新0,二是制造意识形态话语和学术话语的鸿沟。这两大误区的共同结果,就是在变革的旗帜下丢弃马克思主义、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表明,我们正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走向未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自身的实践经验,是我们理论创新和意识形态变革的坚实基础。因此,保持自身特质下的自主创新是意识形态变革的首要特征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一、意识形态的变革不同于/科学革命0
说起变革、创新,人们往往不加区分地套用同一界定、同一模式,其实大谬不然。卡尔#波普尔关于假说-验证(证实或证伪)的模式之所以受到严厉批评,库恩的科学革命/范式转换0说之所以后来居上、风头更劲,就在于假设和经验证明(或否证)之间的关系的确不是直线式的。如果突破实证科学的藩篱而扩展到意识形态,则情况更为复杂。换言之,意识形态的/范式转换0较之科学革命中的/范式转换0要隐蔽和温和得多。实证科学基于客观知识的共同背景和追求,因而其/范式转换0表现为外扩式的跳跃以致/断裂0的更替形式(历时性),即一个知识体系取代另一个知识体系,其呈现的特点是新陈代谢、破旧立新;而意识形态的革新则不然,作为相互对立的利益集团的思想工具,只要该利益集团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范式转换0就必然是以固本强基为前提,因而一般表现为内敛式的自我拓展和包容(共时性),即体系内部的自我更新和转换,其呈现的特点是/返本开新0、/温故知新0。所以,不能把熊彼得的/创新0观念简单地移植到意识形态上,这不是一个/毁灭性的创造0过程,而是在坚持前提下的自我更新。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更新,必然要体现/一以贯之0的脉象,这是国家基本制度稳定的前提。
特殊地说,近代以来意识形态日益显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作为新国家制度架构的观念基础而具有先导性;二是作为现代国家的/软实力0而具有核心性。说到底,意识形态已成为现代国家的道义基础和权力核心,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的变革就更具全局意义,更需谨慎从事。就第一点而言,至少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意识形态就不仅是革命的舆论准备,而且是新社会制度建构的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真正革命其实都是意识形态革命。/1776年这一年,是由于两件分开但密切相关的事情而著名:在美国有5独立宣言6的签署,在英国则有5国富论6的出版。,,两者都是共同的思想与情感潮流下的产物,而且都是源自17世纪末叶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先知洛克的著述。由于5国富论6是以清晰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论来反映自由主义的舆情,因此这本书即象征着现代最早的一个意识形态时代的来临。而独立宣言则由于其呼吁反叛,遂开启了长期的现代革命运动的序幕,,由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该年真正可以特别称之为-意识形态时代元年.0¹。
就第二点而言,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0的结束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分量加大,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任美国防部长助理)首次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HARD POWE R)是指显性的支配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 POWE R)则是隐性的支配力,包括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他实际上把软实力视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样板力,是一种获得别国认同并仿效的政治同化力。他指出:/在国际政治中通过制定议程来吸引他人,与通过威胁或使用军事或经济手段来强迫他人改变立场同等重要。我把实力的这一方面称为软实力。它可以拉拢他人,而不是胁迫他们。软实力依赖于制定政治议程并使之成为他人所喜好的议题的能力。,,安东尼奥#葛兰西早就明白力量来自设置议程和决定辩论的框架。决定他人喜好的能力往往同无形实力资源联系在一起,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如果我能让你想做我想让你做的事,那么我就不必逼迫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如果美国代表了其他人想效仿的价值观,那么我们领导世界所付出的代价会变小。0可见,现代国家的意识形态不仅充当凝聚国内民众人心的/水泥0、/黏合剂0,而且作为赢得海外消费者青睐的/国际品牌0和/畅销商品0,其作用不言而喻。可是另一方面,在当
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
代,/去意识形态化0(尤其在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又非常得势,这种极其矛盾的现象折射出了一些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呢?
二、/意识形态终结0氛围下的西方话语霸权
实际上,从1989年弗兰西斯#福山提出了/历史的终结0(即视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0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0),到两年后约瑟夫#奈提出了/国家的软实力0,除了印证了西方的文化霸权和自大张狂的心态外,也折射出当代意识形态冲突的新特点,即大体上在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范围内展开。也就是说,当代西方的意识形态扩张、渗透,更多的是以/全球话语0和/普世价值0的方式实施的,其所以如此,不仅在于这样做的效果更好,也在于只有它们才有/资格0这样做。这一事实充分印证了马克思的一个论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0¹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当代弱势话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毫无疑问要顺势应变,但其变革既不能完全脱离西方主导的/流行话语0,又必须坚持自身的独特话语。否则,其结果都是自我解体。因此,话语转换的实质,就不是/宽容0和认同普世价值,也不仅是/与国际接轨0、建构对话的平台,而是适应意识形态冲突新形势,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话语。
可见,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或当代性时,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其根本品格或/底线0的界定。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来自其开放性,即在向实践开放的同时向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开放,自我封闭必将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无疑是死路一条,对于当今正在进入多元化开放社会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然而事实又表明,缺乏根基和自主性的开放必将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消解,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化0中被/全盘西化0,即简单向西方文明/回归0的种种迹象一再提醒我们,不坚守阵地的开放同样是死路一条。所以,不能抽象地谈论/转型0、/转轨0、/转换0,而要明确地回答/从什么转向什么0。应当说,就一般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坚持主要是立场、观点、方法,似乎并没有多少争论。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坚持些什么,如何进行发展时,问题就开始暴露;尤其是当我们进一步廓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意味着什么后,分歧便在所难免。
最为根本的一条,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与/老祖宗0创立的理论根本一致,还是完全不相干。如果是后者,那么讲坚持马列主义就是一句空话。事实上,今天确有人认为马列主义只是一种/革命0理论,从其出发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不可能有民主法治国家,甚至不可能有建设理论。坦率地说,支撑着这一误判的有两大价值驱动,一是/全盘西化0的取向,另一是/权力拜物教0的取向。在前者看来,改革开放本来就是/回归西方文明0、搞资本主义,就是丢弃马列主义、社会主义;而后者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理论立场,其惟一的信条是谁掌权谁就代表真理。这两种似乎不同的价值取向,使用的/保护色0却大致相同,就是只讲发展而不讲坚持、只讲创新而不讲创新的前提,或者抽象地看待坚持,将其完全作为/标签0。可以说,这两种态度根本就没有谈论马克思主义/发展0、/创新0的资格,它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切观点都是伎俩,是打着/创新0的旗号消解马克思主义,对其除了加以揭露外别无良策。
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关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较为认真的观点,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发展/阶段论0,另一种是/具体运用论0。/阶段论0强调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的阶段性质变,突出了后来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