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原因的系统研究(1)
2021年4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试题
2021年4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犯罪学研究的目的不包括A.减少犯罪B.控制犯罪c.预防犯罪D.消灭犯罪2.犯罪学对犯罪问题研究运用的主流理论与方法来自A.刑法学B.刑事政策学c.社会学D.心理学3.古典犯罪学派的创始人是A.斯宾诺莎B.霍布斯C.贝卡利亚D.费尔巴哈4.社会防卫理论的提出者是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边沁5.对犯罪率内容阐述错误的是A.一般以百分数表示B.是反映犯罪水平与犯罪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C.可以用特定时间内犯罪人数与该时间段内平均总人口数相比较D.可以用特定时间内刑事案件数与该时间段内平均总人口数相比较6. 20世纪后的西方犯罪学研究中心是A.英国B.美国C.意大利D.加拿大7.犯罪学的实地研究需要运用的具体方法是A.实验刺激B.量表测验c.参与观察D.随机指派8.犯罪学研究的主导方法论是A.思辨研究B.实证研究C.演绎研究D.文献研究9.把握犯罪现象的前提是A.犯罪预测B.犯罪分析c.犯罪测量D.犯罪假设10.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应当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其中可能与法定犯罪行为危害程度相似的是A.准犯罪行为B.非犯罪化行为c.除罪化的行为D.待犯罪化行为11.犯罪学中的无被害人犯罪不包括A.卖淫B.赌博C.贩毒D.安乐死12.青年犯罪人和壮年犯罪人的年龄界限是A. 25岁B.30岁C. 35 岁D.40岁13.“反革命破坏案件多”这种犯罪特点出现在我国的A.第一次犯罪高峰期B.第二次犯罪高峰期c.第三次犯罪高峰期D.第四次犯罪高峰期14.符合加罗法洛界定的“自然犯罪”类型的是A.堕胎B.重婚C.强奸D.乱伦15.产生绝对暗数的原因是A.被害人担心名誉、利益受到损害B.被害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害C.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D.警察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犯罪数量有意截留16.对犯罪被害人概念理解正确的是A.本概念中的犯罪是指犯罪学中的犯罪B.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失表现为物质方面C.被害人应该已经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D.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自然人17.根据犯罪被害人是否具备被害性,可以将其划分为A.直接被害人和间接被害人B.流动型被害人和职业型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和状态性被害人D.纵欲型被害人和疏忽型被害人18.对人的体型与犯罪之间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是A.弗洛伊德B.施奈德c.克雷奇曼D.亚历山大19.提出犯罪“遏制理论”的学者是A.默顿B.雷克利斯c.克洛沃德D.奥林20.人格障碍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A.犯罪与需要受挫的关系B.犯罪与家族遗传基因的关系C.犯罪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D.犯罪与精神病态的关系21.当代古典犯罪学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直接来源于A.心理强制说B.自由意志说C.情绪冲突说D.文化冲突说22.非监禁性保安处分措施不包括A.保护观察B.更生保护C.限制居住D.强制劳作23.不属于犯罪社会预防对策手段的是A.政治手段B.经济手段c.教育手段D.司法手段24.犯罪的刑事司法对策范畴中不包括A.确立合理的社会化行刑理念B.确立合理的刑事诉讼理念C.保证侦查的合理性D.增强量刑的合理性25.当今已作为世界各国刑罚制度重要原则之一的“刑罚个别化原则”正式提出于A. 18世纪中叶B.18世纪末C. 19世纪中叶D. 19世纪末26.目前我国监狱罪犯矫正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矫正、教育矫正、劳动矫正和A.宗教矫正B.激励矫正C.心理矫正D.病理矫正27.对目前我国罪犯矫正指导思想理解错误的是A.指导思想是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B.正确处理惩罚与改造的关系,既要把二者有机结合,又要有所侧重c.侧重于改造D.对监禁矫正具有指导意义,对社区矫正意义不大28.在情境犯罪预防措施体系中,属于增加犯罪风险的是A.目标加固B.雇员监督c.转移犯罪人D.进行财产标志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中处于首要环节的是A.打击B.教育c.管理D.改造30.实证学派犯罪预防理论的核心是A.刑罚个别论B.刑罚替代论c.社会防卫论D.社会政策论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犯罪原因论——犯罪学课件PPT
二、经济变动与犯罪 (一)失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罪
失业与犯罪的高度相关性早已为各国犯罪学 家所公认。
(二)经济发展与犯罪 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和比例的增减变化; 经济发展对犯罪结构的影响。
三、贫富悬殊与犯罪 基尼系数是一个0-1之间的数值 0.2以下:收入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基本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5以上:差距悬殊 我国目前基本超过0.5
3、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加速工业化、城市化 的进程,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相分离。
由于社会各阶层占有权力资源与经济资源的 不同,使得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得非常复 杂,从而造成了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
4、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需要一个过程, 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政策与法律的真空, 滋生了与主流经济并行的地下经济,与犯罪 密不可分。
有重要作用。
(二)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消 极影响主要是:
1.对子女缺乏监督和管教。 2.缺乏子女感情发展的条件。 3.家庭破裂前后的创伤性体验的消极影响。 4.缺乏心理认同的对象。 5.得不到有效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支持。
(三)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
研究表明,犯罪人比正常人更有可能有犯罪 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和 进行犯罪行为的家庭成员的存在,对个人犯 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括心理影响作用、行为示范作用和其他消 极作用。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心理学家班都拉的研究表明,电视中的暴力对观众 至少产生4种效果: 1.它教给攻击行为的方式; 2.它改变对攻击行为的内在遏制; 3.它使人们对暴力失去敏感性而变得习以为常起 来; 4.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暴力的现实生活形象, 使人们以为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暴力。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在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着无数复杂的因素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原因,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犯罪现象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和犯罪学的知识,旨在研究和解释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原因和动机。
通过揭示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学为法律层面的犯罪分析和刑罚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二、罪犯心理的成因1.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贫困、暴力、家庭不和谐等社会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心理不稳定,产生暴力和犯罪倾向。
2. 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个人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人格障碍、自控能力不足、冲动控制困难等都可能导致个体易于参与犯罪行为。
3. 创伤经历创伤经历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身心创伤,如性虐待、家庭暴力、战争等。
这些经历对罪犯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使其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三、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实践中的应用1. 刑罚制度的优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提供刑罚制度的优化建议。
不同类型的罪犯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原因,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刑罚措施,以更好地达到预防罪犯再犯的目标。
2. 犯罪行为预测与预防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预测罪犯的再犯可能性。
这种预测可以促使相关机构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以防止罪犯再次犯罪。
3. 心理咨询和矫治犯罪心理学为罪犯提供心理咨询和矫治的指导,帮助罪犯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心理治疗等方法改变其行为模式,减少再犯的可能性。
四、犯罪心理学的局限性与挑战1. 伦理道德考量研究罪犯心理必须面临伦理道德的考量。
在保护研究对象隐私和尊严的同时,研究者需要确保研究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犯罪原因的社会学解析(1)
〈内容摘要〉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犯罪学家们对犯罪原因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本文以二战后期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在一种宏观层次上,利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解构社会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原因,同时提出了社会控制的作用与方法。
希望以一种交叉学科的分析方法,解析犯罪学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社会连续统人格文化社会越轨行为犯罪原因引言自从犯罪学产生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犯罪学家们对犯罪原因这个古老的论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且形成了犯罪学领域中最为复杂的理论群,因而犯罪原因的研究是犯罪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⑴在犯罪研究中,犯罪原因是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犯罪学的产生就是以对犯罪原因的研究为开端的,但是各国的犯罪学家们对犯罪原因始终存在着分歧,例如:菲利把犯罪原因分为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即犯罪原因三元论。
而李斯特将犯罪行为归结为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造成的,即犯罪原因二元论。
同时,菲利和李斯特又根据各自的犯罪原因理论提了相应的犯罪控制和社会对策理论。
菲利指出,为了防止社会免受犯罪的侵害必须充实“代替刑罚”的社会政策、福利政策等,传统的刑罚是不够的,对行为人应科处作为对其“危险性”处置的“制裁”。
⑵而李斯特根据其犯罪原因二元论提出了“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著名论断。
由此可见,犯罪学家们都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犯罪学和社会学方法相结合去研究犯罪原因的。
“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犯罪原因和提出犯罪对策,是犯罪学领域中的最一般形式。
”⑶二战后期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改革了以前的社会学理论,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将人类的理性置于一种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下面将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背景和主要思路,将人类社会置于社会连续统一体中(帕森斯称为社会连续统),考察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因为社会行为中的相对作用而形成的相互关系,以解析由于个人的某种需要无法满足或其他各方面的原因,而导致了社会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形成。
犯罪学原因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是仅了解犯罪的特定原因的科学意义上的研究。
犯罪活动主要是由潜在的原因,例如权力,贫穷和愤怒等,增加了做出不安全选择的可能性本质上形成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犯罪学原因理论:
1)社会学原因:社会环境如果是支持犯罪行为的话,那么这种行为非常可能出现。
黑帮,贫穷和无意识可能会导致犯罪行为。
2)悲剧原因:这是指某些个人可能会出现的更倾向于做出危险决定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可能是由家庭环境,背景因素或社会环境引起的。
3)心理学原因:有时人们犯罪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可能无法控制的精神健康问题,例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或焦虑症。
4)社会心理学原因:犯罪和不正当行为也可能由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和分组(例如暴力电影,犯罪团伙,娱乐圈等)所引起。
5)生态模式:这是目前学术界正在研究的一个原因,即社会和环境熔块可以影响人们犯罪的决定或行动。
6)行为学原因:有些人可能因惯性行为而犯罪,他们可能已经受到了重复行为训练,并且反复显示出犯罪行为。
以上只是犯罪学原因理论中的一小部分,这些理论研究正在正规化,优化和转移,从而成为助佣改造受影响者的工具。
通过理解人们如何本能地做出危险决定选择及其影响,研究人员可以开发更精准的犯罪预防和应对方案,以克服特定影响人群的压力并减少犯罪率。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复杂多样。
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该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1.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涉足毒品犯罪。
不良社会风气,影视作品中对毒品的美化宣扬等也会对一些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2. 家庭教育因素:缺乏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与关爱,以及家庭矛盾、不良家庭环境等因素,容易使青少年感到孤独、无望和挫折,并且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诱惑。
3. 就学环境因素:一些学校存在着虐待、欺凌、逃课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希望和人生目标,从而转向毒品。
4. 心理因素:一些青少年有自卑、自暴自弃、追求刺激和解脱等情感上的问题,欲找到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从而开始尝试毒品。
二、预防对策:1. 家庭教育:加强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与关爱,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情感状态。
2. 学校教育:加大学校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成长教育,在学生中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3. 加强社会宣传:加大对毒品的危害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向青少年传播毒品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4. 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制贩毒品的打击力度,加大对吸毒人员的教育转化力度,减少毒品在社会中的流动和蔓延。
5. 建立健全青少年娱乐和休闲场所:提供更多的正能量的娱乐和休闲场所,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他们的需求。
通过研究和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可以帮助青少年逐步远离毒品,并最终消除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问题。
还需要加强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保护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而其中最为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就是青少年的毒品犯罪问题。
毒品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研究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和预防对策显得非常重要。
一、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1.社会环境因素我国的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毒品犯罪具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挑战和压力。
一些青少年在追求刺激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尝试毒品。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一些青少年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和保护,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毒品的诱惑和侵害。
2.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道防线,然而一些家庭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毒品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家庭暴力、家庭冲突、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问题都可能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使得他们更易受到毒品的诱惑。
3.个人心理因素一些青少年由于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价值观问题等因素,对社会对自我要求过高,有着极大的社会压力,不能正常的面对社会生活和学业,而导致选择尝试毒品。
4.毒贩的诱导和传播目前社会上毒品的传播越来越广泛,而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将毒品投放到校园、社区等青少年聚集的地方,用各种手段引诱、传播毒品,使得青少年易受毒品侵害。
1. 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重要措施。
父母应该关注和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需求,建立和谐家庭氛围。
在家庭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态度,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需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毒品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和风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
3.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保护,包括心理咨询、社会关爱、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支持。
犯罪原因是指由对犯罪的形成与变化
犯罪原因是指由对犯罪的形成与变化具有决定作用的致罪因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致罪因素是犯罪原因的构成要素;犯罪原因中的致罪因素(犯罪因素)尤其是指决定犯罪形成与变化的关键性因素。犯罪原因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动态与静态的分析,并且具有时空的特征。
1.犯罪原因是指犯罪形成与变化的原因。这里所谓的“犯罪形成”是与“犯罪发生”相对的。从犯罪发展的过程来看,首先是犯罪的形成,而后在犯罪形成的基础上犯罪发生。犯罪的形成基于犯罪原因的作用,而在犯罪形成基础上的犯罪发生更在于犯罪条件的具备。犯罪条件不同于犯罪原因。所谓“犯罪变化”是指犯罪现象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犯罪变化同样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系统的致罪因素作用的结果。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一、背景介绍及研究目的;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6名南京少年和3名外地少年,年龄均在18岁左右,搞钱这一共同目的,让他们组合在一起。
2005年2月至4月间,他们持木棍抢劫出租车司机、抢劫在校生并进行暴力殴打、翻窗入室盗窃现金等共计作案5起,涉案金额6000多元。
此外,南京高淳县曾有5名中学生将一女同学以喝酒为名灌醉后实施轮奸;南京秦淮区16岁的王某将邻居家的4岁女孩骗至家中,谎称为其检查身体进行猥亵继而实施强奸等等。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相关法官痛心疾首地说,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为主,而如今抢劫、强奸、杀人等恶性犯罪也屡屡发生,这帮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以血来换回人生的教训。
而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公布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05年南京市共有839名未成年人因犯罪而受刑,较之前年的389名,增长了115%。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专审未成年人犯罪的王俊法官说,去年南京的未成年犯罪形势完全可以称得上“异常严峻”。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和犯罪预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却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低龄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9月4日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1999年6月28日又通过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可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动员起来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而努力。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今三大社会公害,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呈现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低龄化、智能化的趋势。
究其原因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和未成年人自身等方面。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其中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以社会学视角来研究青少年犯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影响。
社会不平等、贫困、失业等问题都会使得青少年陷入绝望和不满,导致他们选择违法犯罪行为。
2.家庭因素:家庭在塑造青少年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暴力、父母缺乏教育能力、家庭失衡等问题都可能使得青少年出现行为问题,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同伴因素: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良好的朋友圈和社交网络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而与犯罪团伙接触则容易导致他们受到负面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1.心理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是否参与犯罪有着决定性影响。
例如,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冲动的个性特点以及过度的攀比心理等都可能使得青少年陷入犯罪。
2.学校因素:学校作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犯罪的防控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师生关系、学业压力过大、不良师生关系等问题都可能使得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
3.法律社会因素:对于青少年犯罪者来说,法律和社会对其进行的惩罚和抚慰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法律教育和积极的社会关怀,有助于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三、青少年犯罪的解决办法1.加强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教育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
2.改善家庭环境:为了减少青少年犯罪,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机制至关重要。
提供父母教育培训和家庭咨询服务,帮助父母更好地履行教育责任。
3.完善法律制度:法律和社会制度对于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打击至关重要。
应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惩治机制,同时关注犯罪后的帮教和学习,为他们融入社会提供机会。
四、结语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仅事关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原因分析四川大学法学院盛玉国【内容提要】犯罪原因在犯罪学的研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有人认为,犯罪学主要是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和研究,这当然是一种狭隘的犯罪学观点,但由此可体现出犯罪原因在整个犯罪研究和犯罪学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犯罪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统而言之大概由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和文化原因。
各种犯罪原因类型呈现出系统性、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综合性。
各种原因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发展变化,最终导致犯罪的产生。
【关键字】犯罪原因层次性动态性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个体原因文化原因引言:有学者曾说:"战争可以停止,犯罪却不止。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和法律以来,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病态一直伴随人类左右,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
犯罪的存在和危害迫使人们去探索犯罪的原因。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就在《国家论》中提出:“人们为了金钱常常是许多犯罪的原因。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贫穷导致造反和犯罪。
”我国古代对犯罪原因也有很多朴素的理论,管仲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⑴,董仲舒当时对社会的犯罪原因进行过论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民愁之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白居易有“贫困思邪而多罪”的犯罪理论。
犯罪原因一直是众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议题。
一、犯罪和犯罪原因含义:关于犯罪的概念有刑法学和犯罪学两种意义上的理解。
在刑法学上对犯罪的定义是以刑事实体法规范为出发点,即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
按照我国的刑法理论,刑法学上的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是一种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
而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是以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为标准,将犯罪定义为与现行行为规范相冲突的行为。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其次,法律执行过程中的诸多不利因素会对犯罪 心理产生影响。
精选ppt
(二)微观环境因素
• 微观环境因素是指一个人经常生活、接触 的具体的生活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 朋友、群体、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也 称小社会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对人的 影响比宏观环境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发 挥作用的力量更大。微观环境中不良因素 对犯罪心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的家庭教育模式对犯罪心 理的影响
• 通过对守法少年与违法少年家庭教育方式 的比较研究,人们发现:少年犯罪人的家 庭教育,一般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通常 把家庭的不良教育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
• 溺爱型。这是目前中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 教育模式。
• 简单粗暴型。 • 放纵型。
精选ppt
溺爱型
• 这是目前中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 • 首先,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一概予以满足。
•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 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文学、艺术、教育、 宗教、哲学、传统习俗和民族心理等等。社会文化对人起 着教化的作用。
•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产生影 响。传统的封建意识、宗法思想、帮会意识、封建家长制 等,都会对人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
构破裂导致孩子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环境中,心理会产生一种缺失 感,对人格的健康成长易造成不利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 乳幼期,特别需要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培养安全 感。过早缺少母亲的照顾,情绪就愈难稳定,难以养成圆满的人格。 进入少年期,特别需要父亲的影响,以奠定其社会性的基础。若这一 阶段失去父亲,也难以养成其健全人格,会表现出更强的暴力性和更 低的道德发展水平。若在青年期失去父亲,则会因为缺乏监督,不利 于其社会性的发展。 • 心理破裂是指家庭结构虽然完整,但家庭的成员的心理疏离,父母关 系恶化,感情冷淡,经常争吵、冷战甚至发生家庭暴力。在这种家庭 氛围中,孩子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容易养成自卑、恐惧、冷漠和过 于敏感等不良个性。家庭生活的不和谐,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更大, 是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章 犯罪原因论
第三章
第三节
犯罪原因论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的社会原因,是指引发犯罪的各种社会 因素及其过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 因素及其过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经济 因素和文化因素, 因素和文化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因素和 家庭环境因素等。 家庭环境因素等。 一、经济因素与犯罪 经济发展与犯罪: (一)经济发展与犯罪:两种观点 (二)贫富分化与犯罪
第三章
犯罪原因论
(二)社会周期与犯罪 所谓社会周期,是指具有社会性内容、 所谓社会周期,是指具有社会性内容、循环往复 的时间段落,如周、月和星期,固定的节假日,以及 的时间段落,如周、月和星期,固定的节假日, 上下班周期、经济危机周期,等等. 上下班周期、经济危机周期,等等. (三)自然周期与犯罪 所谓自然周期,特指诸如生物节律、 所谓自然周期,特指诸如生物节律、月之圆缺等周 而复始的生理的、自然的时间段落。 而复始的生理的、自然的时间段落。 (四)季节与犯罪
第三章
犯罪原因论
二、地理环境与犯罪 (一)城乡与犯罪 (二)特殊空间与犯罪 所谓特殊空间,是指相对城、 所谓特殊空间,是指相对城、乡时空实 体而言,比较微小, 体而言,比较微小,容易滋生犯罪的固 定或者流动的局部自然地理或者人文地 理环境。 理环境。
第三章
犯罪原因论
1、城市死角 所谓城市死角,特指都市中具有触引、 所谓城市死角,特指都市中具有触引、便利或者隐匿 犯罪的有利环境、社会控制力所不及的空间, 犯罪的有利环境、社会控制力所不及的空间,如立交 桥桥洞、地下过道、地下停车场、地铁、电梯间、 桥桥洞、地下过道、地下停车场、地铁、电梯间、厕 狭小的胡同或者里弄,以及贫民窟、公园、 所、狭小的胡同或者里弄,以及贫民窟、公园、流动 人口聚居地等等特殊空间。 人口聚居地等等特殊空间。 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 2、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 独居住宅。 3、独居住宅。 流动空间。 4、流动空间。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原因分析 (6)2.1 技术漏洞 (7)2.1.1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问题 (8)2.1.2 应用软件安全隐患 (9)2.2 社会环境因素 (10)2.2.1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 (11)2.2.2 恶意软件开发与传播 (13)2.3 人员因素 (14)2.3.1 缺乏防范意识 (15)2.3.2 不良行为习惯 (17)2.4 法律法规滞后 (17)2.4.1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19)2.4.2 执法力度不足 (20)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对策研究 (21)3.1 加强技术防范 (23)3.1.1 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 (24)3.1.2 加强应用软件安全管理 (25)3.2 完善社会环境治理 (26)3.2.1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27)3.2.2 严厉打击恶意软件开发与传播 (28)3.3 提升人员素质与教育 (29)3.3.1 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普及教育 (30)3.3.2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 (31)3.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32)3.4.1 完善电信网络诈骗相关法律法规 (34)3.4.2 提高执法力度与效果 (35)四、结论与展望 (37)4.1 研究成果总结 (37)4.2 政策建议与实践意义 (38)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9)一、内容简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当前社会治安面临的一大难题,其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
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应用、社交媒体等,实施诈骗行为,使得犯罪手段更加隐蔽、难以防范。
非法利益的驱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往往为了获取非法利益,不择手段地欺骗他人,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
试论我国犯罪原因研究的范式问题
试论我国犯罪原因研究的范式问题内容摘要:“范式”概念的提出为犯罪原因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工具,可以将当前一般犯罪原因研究划分为因素理论范式和系统结构理论范式,这两种理论范式各有其优长和局限性,对于我国犯罪原因研究而言,既要重视多因素研究范式的实用价值,也要充分发挥系统结构研究范式的理论优势,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科学构建起犯罪原因理论体系。
关键词:犯罪原因;范式;系统结构理论自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S·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等著作中提出“范式”这一重要哲学概念以来,基于“范式”的思考和研究不仅广泛地影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还波及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学科,都有关于“研究范式”的反思、选择和转换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整体背景之下,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汲取借鉴国内外犯罪原因理论研究成果,有必要借助“范式”的概念对当前犯罪原因的理论研究进行反思和整合,进一步推动深化犯罪原因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犯罪原因研究范式——问题的提出(一)“范式”概念的源流库恩认为,科学研究的范式像一整套“前提假定”一样,成为同一学科领域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认可的规则或标准;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如数学和天文学领域中在古代就已经确立了一定的范式,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也早在17世纪科学革命以后就获得了稳定的范式;范式的变化则引起一门学科革命性的变化,它的形成和变化构成了科学的发展史。
库恩的“范式”概念提出来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学术界,学者们普遍地开始借助“范式”这一概念对本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进行反思和整合。
如前文所述,范式的形成和确立是某一领域理论研究成熟化、科学化的标志。
人们在对犯罪原因长达数百年的探索研究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一些思考模式和学术传统。
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运用范式这一概念对犯罪原因理论成果进行观察和思考。
犯罪原因论
(四)变态心理与犯罪 变态心理包括感知觉变态、思维过程变态、情绪情感变态、意 志变态和人格变态。犯罪学关注的主要是人格变态,人格变 态包括精神病后遗症人格变态、变态人格和性变态。变态人 格中与法律密切相关的是反社会变态人格。 案例5:2003年12月3日,德国卡塞尔市法庭公开审理了“德国 犯罪史上最为恐怖的杀人碎尸案”。被告人当庭承认了自己 杀人并煮食人肉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过程。现年42岁的被告人 是电脑工程师,平时生活正常无怪异之举。其自称因父离家 出走,童年不幸,很小就产生了吃人念头。1999年,其母过 世后,他开始在互联网上实施这个计划。首先,他发布广告 招募自愿被他杀死并吃掉的人,不久竟然有人应征。他经过 考虑,选中了柏林一位43岁的芯片设计工程师。后者事业有 成,在与被告人取得联系后,他对同居多年的男友说“我有 些个人事情要处理”后便一去不返。被告人将其杀人食人过 程进行录像。此后其继续在网上发布广告,很快又有5位自 愿者应征。
11 3.8%
155 22.9%
54 18.5%
144 21.3%
70 24.0%
-----
212 31 31.3% 4.6%
104 34 35.6% 11.6%
34 5.0%
4 1.4%
(二)年龄
某市关于第一次作案时间年龄的调查统计
年度 14-18 90年 516 12.4% 18-25 2104 50.8% 25-35 1151 27.8% 35-45 249 6.0% 45-60 97 2.3% 60以上 31 0.7%
二、政治因素与犯罪 (一)政治冲突与犯罪 (二)政治体制的弊端与犯罪 1、权力过于集中 2、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 3、权力行使缺乏监督 4、控制职务犯罪的机制尚待理顺 5、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
犯罪原因的一般原理
二、犯罪原因研究的指导思想
• 教科书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犯罪原因研究的正 确的指导思想。 • 马、恩认为犯罪的基本原因在于: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 • 1、自然地理环境;2、人口密度;3、生产方式 的矛盾;4、社会结构的冲突 •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 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 不断向前发展。 • 推论: • (一)、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的、现实的
犯罪社会原因
决定犯罪存在 变化的因素
根据
犯罪个体原因
社会意识 个性心理结构
人生观
自然因素 时间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条件——犯罪场社会因素
影响犯罪存在变化的因素
空间因素
犯罪对象有关情况
犯罪控制机制弱化情况
• (三)、犯罪原因是一个过程 • 宏观上:犯罪作为社会现象,引起它产生 的各种社会现象(即犯罪原因),必定随 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存在永远 不变的社会原因;另外,从内容上看,不 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由 此决定的犯罪原因也各不相同。 • 微观上:犯罪是个体的行为,促使犯罪原 因的内化也需要一个过程 • 意义:为论证犯罪控制的可能性提供了理 论根据
• 第一、犯罪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在宏观上 (犯罪作为社会现象)即为客体与主体的 关系,在哲学上为本体论问题。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要减少犯罪就必须减少社 会存在的消极先现象。 • 第二、犯罪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在微观上 (犯罪作为个人的行为)即为客体与主体 的关系,属于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要解 决的问题是人怎样取得认识(决意犯罪)。 •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主体 反应客体是有选择的反映,即反应时包含 了主体的选择性。
女性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四稿加格子正文
女性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内容摘要: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比过去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相应地,女性犯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不仅犯罪数量增加,而且涉及的犯罪类型日益多样化,行为后果具有日益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
本文从女性犯罪的数量、犯罪结构分析入手详尽概括了当前女性犯罪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更从社会、家庭、女性生理和心理因素等多个角度分析女性犯罪的原因,据此提出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财产犯罪;犯罪现状;犯罪多样化;犯罪所谓女性犯罪,是相对于男性犯罪而言,是指由女性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是犯罪学中一个特殊的领域。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旧制度逐渐被取缔,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成为了建设社会的重要组成力量。
在我们看到女性在建设社会所起进步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即女性犯罪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女性犯罪有了明显的变化,不仅犯罪类型越来越多样化,而且犯罪手段更加狡猾和隐蔽。
这就需要研究女性犯罪的现状和原因,进而提出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的对策,以此来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
一、女性犯罪的现状(一)女性犯罪的数量变化建国以来女性犯罪的变化首先表现在犯罪数量上。
在所有刑事犯罪中,新中国成立后,50 - 70年代,女性犯罪一直占罪犯总数的2%左右;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女性犯罪显著增加,在犯罪总数增加的同时,女性罪犯所占比例由70年代以前的2%上升到80年代的3%、90年代的5%左右,现在则高达10 - 20 %。
2002年以后,全国女犯收押数上升一倍多。
可见,女性犯罪成上升趋势,而且增长迅速。
(二)女性犯罪类型结构特点1、女性犯罪以财产犯罪为首位目前,财产犯罪在我国女性犯罪中居首位。
女性犯罪人为了满足其享乐欲望以及对物质生活的畸形需要,抛弃了法律伦理道德观念,利用各种非法的、不道德的手段获取财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