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人的游历与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_莫道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文人的游历与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
莫道才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唐宋时期文人的漫游和宦游现象对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形成因素主要有:第一,文人的题诗咏叹;第二,文人的石刻墨宝;第三,文人的游历故事与传说;第四,文人的寓居之地。
唐宋时期之所以成为人文山水名胜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原因有:第一,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最辉煌时期,各个艺术门类都达到了极高的地位;第二,文人有艺术审美的眼光,善于发现自然的美;第三,文人在漫游和宦游中体验的自然往往浸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使自然山水具有了人文的内涵;第四,著名文人有明星效应,引领众人去模仿体验。
关键词:人文山水;名胜;唐宋;漫游;宦游;旅游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4)05-0059-05
On the Traveling of Schola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Humanistic Scenic Spots
MO Dao -cai
(Chinese Depart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 bstract :Scholars 'rambling and official traveling in Tang and Son g Dynasties plays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formation of humanistic scenic spots ,firstly because of their poems ;secondly because of their stone inscriptions ;thirdly because of the stories and legends about their travels and lastly because of their inhabiting places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reach a peak in the formation of humanistic scenic spots firstly because this period is the highligh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ach cultural variety gets to their summit ;secondly because these scholars have an eye for artistic beauty and are good at discovering natural beauty ;thirdl y because they instill their feelings in nature and make the natural scenery with hills and waters humanistic and lastly because these well -known scholars enjoyed popularity and many people followed suit .
Key words :humanistic scenery with hills and waters ;scenic spots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rambling ;official traveling ;travel
山水自然景观与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名胜谓之人文山水名胜。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昌盛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文山水名胜形成的重要时期。
而唐宋时期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又与这个时期文人的漫游和宦游现象有密切的联系,文人游历对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兹将从唐宋文人的漫游风气与宦游现象的角度对山水名胜形成的原因、过程、方式作一初步探讨。
一
人文山水名胜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特点,或曰兼具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之双重特性。
当今纯山水名胜多是近代或现代人们为旅游的需要而有意识开发形成的,具有原始性、古朴性、探险性,如湘西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川北九寨沟风景区、云南石林风景区,而纯人文景观是古代历
史留下的遗迹,如长城、故宫、圆明园等。
人文山水名胜往往既有自然景观之特点,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华山、泰山、黄山、九华山、嵩山、衡山、雁荡山、洞庭湖、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
山水因人文而增辉,人文因山水而多彩。
清代陈元龙在游桂林龙隐岩时写下了“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龙隐洞》)的著名诗句,正是指出了人文山水名胜的价值所在。
名山多有名寺,都因有名人的介入才传播其名声。
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关注始自魏晋,这一时期的文人企望在自然中消解现实中所遭受的压抑,游仙诗的兴盛正是其表现。
晋宋以后,文人更加关注山水。
颜延之任始安郡太守时以“未若独秀者,嵯峨郭邑开”,“且泛桂水潮,映月游海 ”的名句对桂林山水的神奇进行了赞美,可惜仅留下这几句残句。
谢灵运外放到永嘉任太守时,更是游遍了雁荡山的绮丽风光,写下了一系列游览诗作。
山水诗由此风行后世并发展成
收稿日期:2004-07-13
作者简介:莫道才(1962-),男,广西恭城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与文化。
2004年9月第29卷第5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 .2004
Vol .29No .5
为独立的文体品种,雁荡山的声名亦开始流播开来。
但由于国家疆域的地理限制,这个时期文人的活动空间依旧狭小,而且绝大部分文人依附于士族,其生活范围多局限于贵族圈子,并没有把眼光完全投向大自然。
这样作家的创作自由并没有充分发挥,即使有一些作家向往大自然,游历了不少山水(像谢灵运、谢 ),但人数远不如唐宋时期,所以许多山水并没有被发现更不会被欣赏。
通观中国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过程,大量的山水景观被文人发现和欣赏是在唐宋时期。
唐宋是人文山水名胜被认可的奠基时期。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来说明。
岳阳楼和洞庭湖景区属于人文山水名胜景区。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岳阳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名楼之一,历来就有所谓“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
虽然洞庭湖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的咏叹,但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名声大振还是在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几乎大多数漫游和宦游的文人都有登临岳阳楼的经历,也都有咏叹之作流传后世。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壮美诗句,杜甫晚年登上岳阳楼时满怀无尽的感伤,写下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的观感。
到了宋代,黄庭坚经历了六年的贬谪后从巴蜀贬所回来经停岳阳登临此楼时,既写下了“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的赞誉,也写下了“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的兴叹;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而写作的《岳阳楼记》更是众人皆晓的名文。
范文对洞庭湖不但给予了尽情描摹,将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壮观景象再现眼前,而且将人生思考融入山水自然之中,写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将观山水的联想与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融为一体,岳阳楼和洞庭湖便具有了文化的内涵。
正是这些唐宋时期著名文人的文字使洞庭湖和岳阳楼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岳阳楼才得以升华为著名的人文山水名胜。
又如安徽宣州市北的敬亭山景区也是人文山水名胜景区。
早在六朝时期就有诗人谢 来此游历,并写下过“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游敬亭山诗》)的咏叹,但大量的文人游历是在唐宋时期。
王维、李白、孟浩然、白居易、苏轼等诗人的光临才使其名声大振。
特别是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的诗句面世之后,敬亭山才令人神往。
是李白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的独特发现,敬亭山才有了生命的意义,其作为人文山水名胜才成为可能。
《宣城县志》称:“敬亭自谢( )李(白)相继赋诗,遂有名天下。
”斯言诚是。
陈毅1936年在戎马倥偬之时游历此山写下《由宣城泛湖东下》,亦称“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可见,李白的诗对敬亭山成为旅游名胜的影响更重要。
敬亭山成为人文山水名胜的过程说明唐代文人游历的作用。
再如安徽滁州的琅琊山景区亦是唐宋时被发现的人文山水名胜。
之所以它自唐宋以后成为声名远播的山水名胜,与唐宋时期韦应物、王禹称、欧阳修、曾巩等人的游历描绘有关,特别是欧阳修知滁州时写下的《醉翁亭记》更是使之名扬天下。
观光者多是受《醉翁亭记》的感染而来,文中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闲适自如,那种“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的乐民情怀,诱导人们一睹为快。
醉翁亭成为了琅琊山景区的必游之处。
后苏轼又亲笔书写了这篇名文,欧文与苏书相得益彰,为后代所珍视,所以在明代为此修建了宝宋斋予以保护。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是人文山水名胜形成的重要时期。
没有唐宋文化的滋养,就没有大量的人文山水名胜的出现。
唐宋时期文人的漫游与宦游活动对促进这一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仙就是历代的文人骚客。
二
唐宋文人的漫游与宦游是怎样影响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的呢?一般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文人的题诗咏叹
文人的题诗咏叹一般多是赞誉之辞,后人往往以此为荣,喜欢引据。
由于名家的题诗咏叹众人皆知,这样也就为山水名胜增添了文化色彩,使之成为人文山水名胜。
譬如庐山景区的成名过程就与历代名人的咏叹有关。
之前有陶渊明、谢灵运、鲍照、江淹等人咏叹,但受人关注的并不多,到了唐宋,咏叹庐山的文人渐渐多了起来。
宋之问、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张继、韦应物、顾况、李贺、贾岛、白居易、马戴、杜荀鹤、郑谷等众多的唐代诗人,以及王禹称、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晁补之、米芾、李纲、岳飞、王十朋、杨万里、陆游、范成大、朱熹、刘克庄、戴复古等众多宋代诗人,游历庐山后纷纷题诗咏叹庐山的风光。
这些诗人十分钟情庐山风光。
像白居易元和十年贬谪江州司马时,第二年往游庐山,发现香炉峰北、遗爱寺南这一带的云水泉石绝佳,于是修筑草堂以为别居之所,在堂前开了一池塘养鱼种荷,并写下了16首诗咏叹庐山,他是唐代诗人中咏写庐山最多的诗人。
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水》和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样的名篇佳构,更是使庐山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动人的诗句几乎家喻户晓,几乎成了庐山的广告词。
又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也是人文山水名胜。
西湖的扬名过程是伴随着历代文人墨客咏写西湖的美景而形成的。
像白居易、苏轼这样的唐宋名家曾主政杭州,不仅领导组织了西湖的疏浚治理,而且还以其生花妙笔为杭州西湖增添异彩。
白居易写下了八首咏西湖的诗词作品。
人们游览西湖都会联想到他的佳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忆江南》)苏轼对杭州西湖的咏
60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9卷
叹更多,达13首之多。
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更是妇孺皆知,西湖还因此博得了西子湖的美称。
此外,唐代文人还有宋之问、孟浩然、王昌龄、李白、刘禹锡、元稹、徐凝、张 、姚合、李贺、皮日休、罗隐等诗人写诗赞誉西湖。
宋代题写西湖的文人除苏轼外,还有林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柳永、陈师道、辛弃疾、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姜夔、朱淑真、刘克庄、叶绍翁等一批诗人、词人,他们写下了一大批不朽的作品。
像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这些动人的诗句无不增添了西湖的人文色彩。
随着这些诗篇的流传,杭州西湖的名声也随之传播开来。
据说“天下西湖三十六”,但人们通常所云西湖不言而喻一般都是指杭州西湖,这不能不归功于唐宋时期诸多文人诗词作品的传播之力。
(二)文人的石刻墨宝
前举陈元龙“游山如读史”之说正说明人文山水名胜的人文内容具有物化载体形式,即石刻墨宝。
人们通过浏览、欣赏山间石壁上的历代摩崖石刻,可以知前代名人的游踪,发思古之幽情,感历史文化的沧桑。
以桂林山水为例,景区内遍布着为数众多的摩崖石刻,可以说是无山不有石刻。
而最有影响的石刻就是唐宋时期留下的。
在有桂林城徽之称的象鼻山水月洞崖壁上有60多件摩崖石刻,多数是宋刻。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陆游朋友杜思恭所刻的的陆游诗札,还有张孝祥的《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
而在叠彩山上有唐代以来的摩崖石刻230多件,摩崖造像25龛,都是宋代风格。
在伏波山的还珠洞石壁上有36龛230躯唐代佛教造像。
此外还有南宋书画大家米芾的自画像和题词,由南宋著名文人方信孺摹刻。
在南溪山的北麓和南麓分布有200多件唐宋以来的石刻,其中李渤的《南溪山诗并序》和其兄李涉的《玄岩铭并序》尤为著名。
隐山上有唐宋以来石刻100多件。
七星公园的龙隐洞和龙隐岩更是壁无完石,有“桂海碑林”之称,共有唐代以来的碑刻210多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元 党籍碑》和《平蛮三将题名碑》这两块宋碑。
这两块碑记录了宋代的政治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而颜真卿留下的“逍遥楼”榜书也使书法人士爱不释手。
正是这些石刻墨宝使桂林山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文化的含量,从而使之成为人文山水名胜。
这些石刻的主人多数是漫游和游宦的文人。
桂林在唐宋时期是中原士大夫文人游宦的主要地区,这个时期许多有影响的文士都来过桂林,并留下了诗文作品。
唐代如宋之问、柳宗元、戎昱、戴叔伦、张固、许浑、李商隐、李渤、曹邺、莫休符等人都在桂林漫游、游宦过。
莫休符还撰写了有关桂林风土人情的书籍《桂林风土记》。
宋代也有许多文人在桂林游历,如黄庭坚、刘克庄、方信孺、范成大、张孝祥、李纲等。
范成大从桂林离任赴川蜀时还将桂林见闻写成了一部笔记《桂海虞衡志》。
他们在游历桂林的同时也使桂林的山水增添了人文色彩,通过文坛影响和文学活动传播了桂林的声名。
所以,早在唐宋时期,桂林就声名远扬。
(三)文人的游历故事与传说
山水因名寺而显贵,山水也因名人而显贵。
如果山水有流传广远的文人故事与传说,那么,这山水不但可增添人文色彩,而且其名声也因之扩大。
这种故事和传说由于有生动具体的情节,往往传播很快,可以增加人们对山水名胜的向往之情。
譬如韩愈华山哭归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事例,它增添了华山的奇险传闻,对敢于探险者无疑是一个诱惑。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绝峰,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恸哭,华阴令百计取之,乃下。
”据当地传说: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时因脚下只有一米见宽的山道,两侧是万仞深谷,以为难以回去,便写了一封遗书投下山来,同去的人将其灌醉才抬下山来。
现在苍龙岭上还有一块“逸神岩”,上刻有“韩愈投书处”以记其事。
又如,杭州西湖景区的孤山是耸立在里湖与外湖之间的一座岛屿,北宋文人林逋曾隐居于此,终身不作官,也不娶妻。
种了三百棵梅花,养了一只鹤为伴,所以有“梅妻鹤子”的佳话。
林逋死后,其坟墓就建在孤山,墓畔原有鹤冢梅亭,以纪念诗人澹泊高洁的精神。
这个故事无疑使西湖更增添了浪漫的人文色彩。
其它山水名胜中还有诸多类似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的内容虚虚实实,但因与唐宋时期的文化名人关系密切,所以山水名胜具有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和传奇色彩。
现代很多山水名胜景区也有意识发掘这类文人传说故事,以使其具有人文的色彩。
(四)文人的寓居之地
文人寓居过的地方,特别是著名文人寓居过的山水名胜,往往留下他们的足迹,或遗迹、或掌故、或传说、或题刻、或诗篇,后人很以为自豪,游历此山此水总有跨越千载与古人同游之感。
人们慕其名声,远道而来,寻访故地遗踪。
久而久之,其山水名声就流播开来。
如陕西西安南郊的终南山景区曾是唐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隐居吟诗的地方,王维就曾在此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写下了许多有关终南山的诗歌。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是对终南山的秀美景色的描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则是从山水自然中妙悟人生的表现。
人们想到终南山就会想到王维隐居于此写下的诗句。
可以说,终南山因王维的隐居而成为后代文人笔下的描摹对象,并因此而名声远扬。
除王维外,还有不少唐代文人在终南山隐居并写下了吟咏终南山的诗文作品。
像祖咏也在终南山隐居,他写的《终南望余雪》也是流传甚广的诗作:“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山冬季的雪景,很是诱人。
后人提到终南山总是与许多唐代的文人相联系的事实,说明文人对终南山演进为人文山水名胜发挥了重要作用。
又如苏轼寓居黄州成就了东坡赤壁这一名胜,可以说没有苏轼在黄州贬谪的经历以及在此写下的《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篇章,就不会有东坡赤壁这一人文山水名胜。
诗人的谪宦是不幸的,但人文山水名胜却因此获益,所谓诗家不幸国家幸。
因此,文化名人的寓居往往可以使山水名胜染上人文色彩,有助于山水名胜的名声的传播。
61
2004年第5期 莫道才 唐宋文人的游历与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
三
之所以唐宋时期在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阶段,有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原因。
就唐代而言,主要原因有如下四点。
(一)天下一统以及国家疆域的扩大提供了游历天下的基础
隋唐的版图远远超过南北朝,不但原有的诸王朝的疆域得到了统一,而且还大大地扩展了。
这样文人就可以在统一的国土上自由地旅行,使他们能远足到达前人难以到达的地方,并可能发现前人从未见到的山水美景。
唐人几乎都有壮游天下的经历。
像李白、杜甫之所以成就为伟大的诗人,其中恐怕与他们在漫游中侵淫于大自然的灵感有关吧。
由于他们的名声,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山水也因此而声名大振,而那些本来就是名胜的地方声名传播更远、影响更大。
像杜甫游历泰山时写下的《望岳》将泰山的非凡气势和诗人的远大抱负呈现出来,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已为天下人所知晓,激励人们去攀登高峰,实现理想壮志。
(二)南北文化的差异也刺激了文人探访异乡的兴趣
中国国土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很大,因此,中国文化自先秦始就呈现出南北文化的地域差异。
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政治格局分离,诸国之间往来极不方便,这种差异就更加强化。
由于文人多在本国有限的范围内游历,对熟悉的风景难以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天下一统后,南北东西的异域景观吸引文人去探访。
北方文人对南方山水的神奇秀丽有所渴望,南方文人对北方景色的雄奇壮伟产生兴趣,这样他们就容易发现山水自然潜藏的美。
处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北方人对南方的山水有更多的感触,许多流贬到南方的文人都是北方人,像韩愈、柳宗元等人从黄土地区、大平原地区来到喀斯特地区,对一切山水景观都感到新奇。
因此,流贬生涯中的痛苦心情也因眼前的山水而获得了慰藉。
(三)科举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文人的进取精神
隋唐以科举制度取代沿袭已久的九品中正制,这就为各阶层人士平等地提供了步入仕途的进身之阶,为世代沉沦下僚的寒门弟子,打开了一道充满希望的仕途之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渴望和热情。
于是他们周游各地,遍访名山大川,寻求名流的提携。
他们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的山水甚至穷乡僻壤,因而有机会发现别人未曾注意的山水风景。
(四)朝官之间各种势力的争斗,使很多文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使其沦落天涯,谪宦异乡自唐朝始,流刑从以前的一千里至二千里逐渐延伸为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这样广大的西南和长江以南及岭南地区都成为了流放之地。
而朝官之间的权利斗争使许多士大夫文人卷入其中。
谪宦的生活客观上使他们体验到人生的世态炎凉的同时,也使他们有机会游览到偏远地区人迹罕至的自然风光,发现前人未见的奇丽景色。
贬谪往往是闲职、虚职,这样他们有闲暇去大自然中抚慰仕途的伤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平息内心的寂寞,在寻访山水中找到人生乐趣。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是如此。
如韩愈谪连州阳山闲游时感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燕喜亭记》),而柳宗元在谪永州司马闲游时则感慨“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游黄溪记》)。
他们的山水文学作品也多是贬谪时所作。
这些原因促成了唐代的漫游风气与宦游现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求名山大川,干谒天下名流,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山水胜迹因之被大量发现。
而到了宋代,许多名山都建有书院,由于山水相伴,风景优美,环境宜人,书院是讲学、问学、论学、读书的绝佳之地。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嵩山的嵩阳书院、岳麓山的岳麓书院、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书院,这里聚集了名流学者,汇集了数以千计从全国各地来求学的学子。
人们为求学而访名山大川,在访游中也传播了这些山水的名声。
但文人的游历更多的是宦游,特别是谪宦之旅。
北宋时的新旧党争使相当一部分著名文人因党争而被贬谪,这样客观上使许多文人游历各地,从而纵览了各地山水风光。
元 党籍案中的许多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秦观等著名文学家都是这样的原因访览了许多景观,发现了许多奇山异水。
由于宋人读书多,好思辨,善妙悟,因此他们往往在游览山水时能在自然中领悟人生。
而宋人又喜作山水游记,这样就把山水风光介绍给众多的人。
四
为什么唐宋时期文人的漫游与宦游对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呢?
(一)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最辉煌的时期,各个艺术门类都达到了极高的地位
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乃至各个艺术门类名家辈出,且家喻户晓。
唐宋文人的文学、书法、绘画、雕塑活动备受关注,成就令人景仰。
这从唐宋诗词散文作品选、书法碑帖选总在历代畅销不衰这一事实反映出来。
因此,唐宋时期文人游历活动特别受到后人关注。
虽然元明清时期也有文人的漫游和谪宦,也有对山水的发现,但由于这个时期在文化整体上难以与唐宋时期相提并论,所以影响也就弱了。
人们提到某处名胜欲借古人来抬高其地位多是称引唐宋时期的某位文学家、书法家或画家曾来过、吟咏过、题刻过,而称引元明清时期的人物则相对少多了。
在一般民众心里,唐宋时期的文人的知名度比其它时期的文人的知名度要高,自然这个时期文人的漫游和宦游对人文山水名胜的影响就要大得多了。
可以说,唐宋文化是山水名胜宣传的主要买点。
(二)文人有艺术审美的眼光,善于发现自然的美
唐代诗人独孤及曾说:“物不自美,因人美之。
”(《慧山寺新泉记》)白居易也说:“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
”(《白萍洲五亭记》)这都是说文人有艺术审美的眼光,善于发现自然的美。
不仅如此,而且文人有传播的优势,可以利用笔墨将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写成诗文、画成丹青,流播海内。
这无形中
62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9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