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作文》周报2014年中考作文热点预测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帅作文》周报2014年中考作文预测热点篇
关键词:汉字
汉字“失写症”
桀纣、拾掇、癞蛤蟆、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如果让你手写这些词语,你能写对几个?央视推出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熨帖”一词,成人体验团只有10%的正确率。“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参加现场体验团的成人们,再一次体验了什么是“提笔忘字”。汉字听写,成了一道让当代中国人尴尬与汗颜的“公众考题”。
【观点示例】
角度一:书写工具的革新无法阻挡
书写工具的革新是个无法阻挡的大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从手写到电子输入将是一个长期的变迁过程,汉字“失写症”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现实。虽然电子输入远比用手书写更有效率,更方便快捷,但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汉字逐渐在笔尖上变得生疏、变得踌躇、变得模糊,我们是不是也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书写的乐趣,比如汉字中蕴藏的文化与传统,比如一封手写家书所带来的真诚与温暖?
角度二:提笔忘字不利于文化传承
手写文字的工具性虽已大为减弱,但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却应引起重视。提笔忘字“通病”的出现,不只是书写功能集体退化的一种表现,而很可能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断点。面对“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汉字传承好,会写字,写好字,通过各种方式弘扬和倡导书写文化,以便更好地增进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角度三:治“失写症”重拾书写之乐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更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快节奏的生活时代,当电子输入已演变成一种书写习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焦躁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这种快餐式的交流,让人无法体会到鸿雁传书的期待和睹字思人的美好情怀。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拾书写的乐趣,通过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真实书写,感受文化的魅力,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繁简之争
近日,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发了一条微博:“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即引发舆论热议,继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繁简字哪种更能够传承中国文化”的争论。力挺繁体字的网友批评拥护简体字的人“破坏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简字体的人则认为他们丝毫不了解汉字的发展规律。
【观点示例】
角度一:由繁入简符合文字演变规律
汉字的形体发展的主导趋势是简化。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演变,只是载体形式和工具状貌的变化。据了解,现行简化字绝大多数来源于古代的简体字,并且有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是符合文字演变规律的。的确,繁体字更能反映造字原理和文化心理,部分承载着简体字所不具备的文化元素,但从本质与功用上看,繁体字、简体字都属于人际、社会交流工具,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都是华夏文明继往开来的脉络和轨迹。
角度二:简化字有利于广泛传播文化
繁体字寓意于形,意蕴丰富,确实能够帮助人们更加了解与熟悉中华文化,但这并不代表简化字就不能传承文化。历史已经证明,华夏文明并不会因文字使用的由繁转简而消亡。相反,推广使用简化字后,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而且简化字已经走向世界,获得了广泛认同,对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有利的作用。我们应当理性看待简化字在文化传播中的正面价值和作用。
角度三:争议繁简不如关注文明传承
汉字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固然非常重要,但中华文明的传承显然不是由汉字的繁简形式简单决定的。能在精神上沿袭传统文化的人,也不会执着于汉字的繁简形式。真正传承华夏文明,我们要做的是多一些虔诚的敬意,而不是在交流工具、文明载体上厚此薄彼。纠结于个人偏爱和书写习惯的繁简之争并无多大意义,不如关注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才更有意义和价值。黄秋生的话虽然危言耸听,也不失为一种值得思考的有益提醒。
关键词:慢阅读
【新闻背景】
据媒体报道,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开放至今,文献借阅排行榜前10位,没有一部经典名著上榜,以“黑暗”“僵尸”“魔法”“过招”等冠名的书籍达6部。另据“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显示,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无一漏网,《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跻身其中。
网络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快餐化”的浅阅读,名著似乎越来越不受“待见”。我们不禁要思考: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我们需要读什么,怎么读?习惯了“短平快”阅读方式的今天,还值得花时间去阅读经典吗?
【观点碰撞】
1.经典阅读不可或缺
经典名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流行“文化速食主义”的今天。经典名著的文化内涵丰厚,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蕴,能引发多数读者的情感共鸣,有着碎片化阅读无法比拟的感受。但是古今中外的名著浩如烟海,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甄选。钟情文学的同学可以读《红楼梦》《瓦尔登湖》,热衷史传的同学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更加适合。
2.通俗阅读不应排斥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从经典名著宝库中,可以源源不断地汲取智慧养分和精神力量。但是,深阅读与浅阅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我们不应排斥一些优秀的畅销作品,如《明朝那些事儿》《和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等,这些书籍可以极大地拓展我们的阅读视野,从中我们可以获取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
3.利用电子阅读经典
如何看待“短平快”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书中作者静静对话,“于无声处胜有声”;电子阅读,快速接触海量信息,犹如“吹尽狂沙始到金”。电子书中也有经典名著、文苑精华,我们大可不必将电子阅读视为洪水猛兽。快阅读与慢阅读也可以互通有无。况且电子阅读更便于携带,受时空限制较少,如果能够较好地利用起来,也不失为一种阅读经典名著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低头族”
“紧盯着小小的荧屏,不抬头看看路边的风景……”日前,一首“低头族之歌”广为传唱,该歌曲描绘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低头族”和他们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当身边的低头族越来越多,我们理应思考:茶余饭后,是该拥抱家人,还是陪伴手机?
【万象】
教室“停机坪”
专注课堂,不做手机控
为防止课堂“低头族”蔓延,浙江一所学校为每个教室专设了一个手机“停机坪”。同学们在进教室上课前,必须将各自的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状态,然后放置于对应的手机袋里,下课后才能取回。
没收手机,将手机控驱逐出课堂不近人情,也不能对手机控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只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不难理解授课教师的苦衷。“低头族”在课堂蔓延,不仅分散了注意力而影响课堂效率,也对授课教师缺乏应有的尊重,有百害而无一利。凭心而论,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在校生都应自觉地把全神贯注听课当成课堂首要任务,而不能禁不住手机的诱惑加入“低头族”的行列。
路边“低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