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活动探究型教学【分层练习】

人教部编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活动探究型教学【分层练习】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基础题一、选择题1.“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一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整整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

”这段话描述的是()A. 隋文帝B. 隋炀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2.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而短暂的璀璨辉煌。

它的都城在()A. 北京B. 长安C. 洛阳D. 建康3.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第一章标题为:百年乱世出新朝。

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是()A. 王莽B. 杨坚C. 杨广D. 李渊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 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巩固了隋朝的统治D.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隋朝是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王朝,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B. 589年隋朝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混乱局面,统一南北C. 隋文帝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D.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6.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

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

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 隋文帝B. 隋炀帝C. 唐太宗D. 元世祖7.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能力题1.《元和郡县图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家商旅,舳舻相继。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

“请问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工场的描绘()A. 都江堰B. 灵渠C. 长城D. 大运河2.古人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 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选择题1.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

隋朝灭亡的标志()A.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B.618年,隋文帝在长安被叛军杀死C.618年,隋炀帝在洛阳被叛军杀死D.618年,隋文帝在太原被叛军杀死2.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唐朝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3. 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

你认为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权臣当道B.隋炀帝的暴政C.土地兼并严重D.隋末农民起义4.“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在隋朝时被称为()A. 杭州B. 余杭C. 江都D.建业5. 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交融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6.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B.涿郡C.余杭D.洛阳7.“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

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

”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

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汉文帝8.隋朝大运河中有一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它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9. 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A.促进了中外交流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D.巩固了国家统治10.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含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选择题1.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右图人物排在第82位。

下列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隋文帝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统治20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的增长C.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D.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2.用“昙花”来形容隋王朝,一下子就抓住了隋朝的基本特征。

这个存在30多年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隋朝的基本特征是()A.经济繁荣B.二世而亡C.短暂而繁荣D.节俭盛行3.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

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始开凿大运河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始开凿大运河C.①开始开凿大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②开始开凿大运河③灭亡陈朝4.据说隋炀帝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而开通大运河的。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经济交流B.加强对全国的统治C.沟通五大河流D.便利南北交通5.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这条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B.涿郡C.余杭D.洛阳6.“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B.有千里之长C.起到防洪作用D.发挥灌溉作用7.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大一统8.“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与这几句诗相关的制度是()A.世袭制B.科举制C.分封制D.郡县制9.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隋朝以后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10.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一、选择题1.“自西晋永嘉之乱,中国境内的分裂战乱达三百年之久,至此□□□再造统一之局,并下开李唐的盛世”。

“□□□”处应是(A)A. 隋文帝B. 隋炀帝C. 唐高祖D. 唐太宗2.有这样一个王朝:历经二世而亡,却繁荣一时,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个朝代是( A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3.隋朝虽然短暂,但在历史上却留下了光彩的一页,这里的“光彩”指的是( A )①统一全国②开凿大运河③创立科平制④民族关系融洽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4.假如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是( A )A.大运河大大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B.大运河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C.大运河巩固了隋朝的统一D.大运河方便了帝王的游玩5.隋朝末年,家住余杭的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应是( C )A、乘汽车B、坐轿子C、乘船D、坐火车6.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

这种不论出身和门第,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最早出现在(C)A. 秦朝B. 西汉C. 隋朝D. 唐朝7.隋朝的建立者是( D )A.杨广B.杨勇C.杨业D.杨坚8.“他在位期间成功地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他改革制度,注重吏治;他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安定,经济繁荣。

”这位皇帝应该是(B)A. 汉武帝B. 隋文帝C. 隋炀帝D. 唐玄宗9.隋朝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是在: ( B )A.581年B.589年C.605年D.608年10.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B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11.历史上把隋文帝统治时期成为“开皇之治”主要是因为:( D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注重吏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练习(含答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一、单选题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的高度评价()A. 赵州桥的修建B. 大运河的开凿C. 指南针用于航海D. 市舶司的设立2.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A. 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B. 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C. 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D. 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 加强南北交通B. 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C. 巡游享乐D. 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4.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 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B. 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C. 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 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5.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6.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从江南的余杭(今杭州)经水路赴洛阳赶考。

一定要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A. 永济渠B. 通惠河C. 通济渠D. 广通渠7.公元589年南北重归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隋朝灭掉的最后一个政权是()A. 宋B. 齐C. 梁D. 陈8.《百家讲坛》的“隋唐历史”系列节目,假如由你来主讲,下列题目中最适合的是()A. B.C. D.9.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A. 权臣当道B. 隋炀帝的暴政C. 土地兼并严重D. 隋末农民起义10.隋朝建立的方式是通过()A. 农民起义推翻旧政权B. 少数民族入侵C. 世袭继承D. 外戚政变夺取政权11.下列各项对隋朝的评价,准确的有()①是一个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朝代②是一个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王朝③封建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局面④暴政导致其灭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与灭亡练习题(含答案)第1课隋朝的统⼀与灭亡1.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重新统⼀全国的标志性事件是()A.秦灭六国B.西晋灭吴C.隋灭陈朝D.元灭南宋2.隋朝时开凿的⼤运河不仅是南北交通的⼤动脉,也是世界上的伟⼤⼯程之⼀。

这条运河的中⼼是()A.长安B.涿郡C.余杭D.洛阳3.古⼈评论⼤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渠。

”这体现出⼤运河的作⽤是()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便了隋炀帝南巡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D.加强了北部的边防4.有唐朝官员说:“国家取⼠,远法前代,进⼠之科,得⼈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确⽴于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A.隋⽂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宗5.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开通⼤运河B.统治者的酷虐残暴C.农民起义的打击D.修建国家粮库6.在美国学者迈克·哈特所著的《影响⼈类历史进程的100名⼈排⾏榜》⼀书中,隋⽂帝排⾏第82位。

下列哪些内容是隋⽂帝⼊选的原因()①他统⼀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顺应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②他采取⼀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国⼒强盛③他下诏开通了贯通南北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化交流④他创⽴进⼠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7.隋朝时,⼀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经过的河段是()①通济渠②邗沟③江南河④永济渠A.①②③④B.④①②C.①②③D.①②8.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制度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

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不论出⾝如何,都有通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

”下列对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B.扩⼤了官吏选拔的范围C.削弱了皇帝在选官和⽤⼈上的权⼒D.推动了教育的发展9.有⼈说:“隋朝,犹如⼀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A.繁荣⽽短暂B.实现了统⼀C.统治者残暴D.⼤运河开通10.隋朝⼤运河,全长两千多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含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隋的建立:581年,____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__ __。

2.隋的统一(1)时间:____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2)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朝经济的繁荣(1)原因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3)地位: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易混易错隋朝建立后,统一了全国。

(×)提示: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

【问题思考】隋朝完成统一的原因是什么?(1)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北方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发展。

(3)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加强__ __,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605年,____。

3.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抵,南至。

4.长度及地位:全长2 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不太注重才能。

2.过程(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 300年。

易混易错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隋文帝创立分科考试。

(×)提示:科举制诞生的标志不是隋文帝创立分科考试,而是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练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练习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A.促进了中外交流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D.巩固了国家统治2.《北京晚报》2014年4月10日报道,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②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③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④残暴酷虐,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某同学正在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文中关键词是:“统一”“杨氏家族”“暴政”“二世而亡”。

你认为此同学论述的是()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4.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写道:古代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

”他主要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A.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B.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C.为政府招募了忠心耿耿的臣子D.为邻国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模式5.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开通了大运河C.隋朝初期的经济繁荣D.创立了科举制6.隋朝是个短命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只存在了()年。

A.26年B.27年C.36年D.37年7.据如图信息可知,大运河的修建()A.实现了政治中心转移B.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C.沟通了南北经济交流D.促成了海上贸易扩张8.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A.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B.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C.隋炀帝创立进士科D.武则天创立殿试制9.隋朝是短暂的,但它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直到以后很长时间都让人受用无穷。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气象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

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后培优练(部编版,含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后培优练(部编版,含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选择题1.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

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2.“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

”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实现了南北方统一B.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3.它对中国长期的政治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它把已经分裂了四个世纪的两个各自为政的地区重新纳入到一个政体当中,南方对成为军事、政治中心的北方提供给养与支持也主要依赖它。

文中的“它”是()A.都江堰B.灵渠C.大运河D.长城4.“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A.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B.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C.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D.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5.泰州有些地方还保留有“状元坊”“状元村”。

与“状元”相关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A.隋文帝时期B.隋炀帝时期C.唐太宗时期D.武则天时期6.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盛行B.全国户口众多C.土地兼并严重D.郡县数量过多7.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

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8.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

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这句话表明()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B.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9.下面示意图中括号处应填入()A.分封制度B.察举制度C.刺史制度D.科举制度10.以下是某中学“中国古代智慧”阅读提纲节选,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A.B.C.D.11.在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后练习-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后练习-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有学者在评价某一事件时指出:“就理论上来说,这个方法最能调和贵族政治和平民政治,人人皆有平等作官的机会,给中国带来好多好处。

”该方法主要是指()A.立下军功获取功名田宅B.通过考试选拔官员C.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D.通过选举当上地方官2.他,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长达4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一次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他,开创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先河,极大的保证了公平、公正,实现了人才的充分利用。

他在西方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名列第82位。

这位彪炳史册的中国皇帝是()A.秦始皇B.宋太祖C.隋文帝D.唐太宗3.“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A.西晋B.隋朝C.唐朝D.北宋4.隋朝是短暂的,但它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直到以后很长时间都让人受用无穷。

其中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分别指()A.都江堰分封制B.长城小篆C.大运河科举制D.清长城文字狱5.“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

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

”由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控制B.沟通了南北交通C.加强了中央集权D.巩固了国家统一6.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商朝、秦朝、三国B.秦朝、隋朝、唐朝C.商朝、秦朝、隋朝D.隋朝、宋朝、明朝7.如图是位于今云南昆明拓东路中段,金汁河桂林桥上的状元楼,上个世纪50年代拆除。

此楼是“钱王”王炽出资为云南首位状元袁嘉谷修建。

与状元一词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8.下面时间轴中,④处所建立的朝代是()A.秦朝B.东汉C.隋朝D.元朝9.“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的大运河,以何地为中心?()A.长安B.洛阳C.咸阳D.安阳10.隋朝大运河开凿于605年至610年如果从北向南依次通过运河,经过的河段依次是()A.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B.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C.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D.邗沟→江南河→永济渠→通济渠11.一位唐朝商人经大运河从江都到涿郡去做生意,他不可能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A.永济渠B.通济渠C.江南河D.邗沟12.“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答案见后)一、单项选择题1.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不能体现出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A. 汉文帝B. 隋文帝C. 隋炀帝D. 汉武帝2.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

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创立进士科、暴君。

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 隋炀帝B. 隋文帝C. 晋惠帝D. 秦始皇3. 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

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A. 余杭B. 长安C. 涿郡D. 江都4.考古学家发现,含嘉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这段材料意在说明隋朝()A. 政治清明B. 民族融合C. 经济发展D. 国富民强5. 小李家住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地点,那么他是()A.长安人B. 洛阳人C. 余杭人D. 涿郡人6. 隋朝后期,如果有一批牡丹从洛阳沿河运往余杭,需要依次经过()A. 邗沟—江南河—通济渠B. 通济渠—江南河—邗沟C. 江南河—通济渠—邗沟D.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7. 学习历史要正确认识史实和结论的关系,以下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8. 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运河的开通()①持否定态度②持肯定态度③评价客观公正④态度比较偏激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9. 观察右图,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10. 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A. 辛勤耕作B. 参加科举考试C. 经商致富D. 作战立功11.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1 000多年”。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是()A.杨坚B.杨广C.杨勇D.杨林2.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A.大运河B.都江堰C.灵渠D.黄河3.图片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图片中景物与隋朝有关的是()A.B.C.D.4.假如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是A.大运河巩固了隋朝的统一B.大运河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C.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D.调运江南财物、巩固统治5.隋朝和秦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的封建王朝,但也是开创性王朝。

下表与史实相符的是选项共同点①因暴政而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收取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

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A.郡县制B.九品中正制C.监察制度D.科举制7.“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凿()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B.利于中外友好交往C.加强对全国的控制D.方便皇帝南下游玩8.“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百家争鸣B.商鞅变法C.刺史制度D.科举制度9.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在于()A.南下灭陈,统一全国B.取道水路,巡游南方C.南水北调,发展农业D.加强交通,巩固统治10.“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与大运河的开凿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1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光芒四射”。

下列对隋朝之“光芒四射”的理解,正确的是:“隋朝”所制定、推行的一系列措施①顺应了中国统一历史的发展趋势②扩大了国家选拔各类人才的范围③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改进④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取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测试题(附带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测试题(附带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测试题(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在()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C.武则天时D.隋炀帝时2.“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

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触萨相维。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

”材料中“其利”是指()A.减轻劳动人民负担B.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推动隋朝完成统一D.大大加速隋朝灭亡进程3.“北通涿郡(今北京)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其《汴河铭》中评价的水利工程应该是()A.都江堰B.灵渠C.郑国渠D.隋朝大运河4.李古甫(唐朝元和名相)说“自从大运河修通之后,江南、四川、湖南湖北,乃至岭南、福建,无论公家的酒运船,还是商人、旅行者的船舶,进入中原畅通无阻”。

此话说明了大运河的作用是()A.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B.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交流C.有利于开发江南地区D.为唐朝的繁荣提供了条件5.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

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加强北部边防C.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D.巩固隋朝的统一6.隋朝大运河沟通了哪五大水系A.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B.海河、黄河、乌江、长江、钱塘江C.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D.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7.隋朝大运河把五大水系纳入了一个大水系中,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地掌握到王权范围内。

其中连接淮河与长江的运河是()A.江南河B.永济渠C.邗沟D.通济渠8.唐朝皮日休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此河”指的是A.黄河B.长江C.淮河D.大运河9.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统一全国的伟业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时间是()A.581年B.589年C.605年D.618年10.利用时间轴对历史事件进行时序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复习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复习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 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2.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 加强水利灌溉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 为了对高丽战争3. 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4. 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A. 才能B. 财产C. 民族D. 门第5. 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是( )A. 儒家经书B. 对时事的看法C. 科技知识D. 风俗民情6. 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A. 魏晋时期B. 隋朝时期C. 唐朝初期D. 唐朝中期7.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

”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

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8. 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9. 繁荣一时的隋朝很快灭亡。

隋朝被推翻的根本原因是( )A.开凿大运河 B.隋炀帝游江都C.隋炀帝的暴政 D.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10. 隋炀帝时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其主要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11. 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朝12. 下图所示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测试题(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测试题(有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选择题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

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功绩是()A.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B.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力C.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D.结束分裂,统一全国2.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

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

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晋惠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3.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

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

”这句话中的“新形势”主要是指()A.统一与发展的需要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农民起义不断发生D.北方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A.禅让制B.世袭制C.察举制D.科举制5.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的正确结论是()A.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二、材料解析题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尽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1)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位诗人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较为全面?该河的开通,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2)写出材料二中这种选官制度的名称。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部编版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部编版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河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河C.①开凿大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河③隋灭陈, 统一全国2.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2700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2014 年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人选《世界遗产名录》。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3.“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作用是( )A.巩固了西周统治B.改善了选官制度C.加强了经济交流D.妨碍了中外往来4.秦朝和隋朝在历史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都是短命王朝。

两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修建长城B.开通大运河C.法律严酷D.统治残暴5.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隋文帝的名字及其当初夺权时的身份是( )A.杨坚,北魏外戚B.刘备,东汉王室C.杨坚,北周外戚D.曹操,东汉丞相6.隋朝是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一个重要的王朝。

下列关于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说明 ,正确的一组是( )A.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B.北周与陈对峙→隋与北周对峙→隋灭北周C.北魏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D.北魏与陈对峙→隋与北魏对峙→隋灭北魏7.隋朝末年,有位商人通过大运河从洛阳运送一批牡丹花到余杭,美丽富贵的牡丹花招来沿途成千上万的百姓围观。

你认为这种情形不可能发生在( )A.永济渠沿岸B.通济渠沿岸C.邗沟沿岸D.江南河沿岸8. “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

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间轴上①②③处是中国古代部分统一王朝建立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与之对应正确的是()A.西汉秦朝明朝B.秦朝隋朝元朝C.西晋隋朝元朝D.秦朝西晋隋朝3.有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

材料中的“这项工程”是()A.都江堰B.灵渠C.大运河D.长城4.为了巩固统治,隋炀帝命人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B.洛阳C.涿郡D.余杭5.“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诗人皮日休对大运河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大运河开凿于()A.隋朝B.唐朝C.元朝D.明朝6.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英国的考试制度却源于我国的科举制度,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形成于()A.隋文帝时期B.隋炀帝时期C.唐太宗时期D.唐玄宗时期7.“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大变革。

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A.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B.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土科C.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D.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8.“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权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材料说明()A.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B.进士是做官的必备条件C.考取进土要耗费毕生精力D.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9.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

下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它反映了()A.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B.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C.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D.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10.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收取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隋的建立:581年,____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__ __。

2.隋的统一(1)时间:____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2)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朝经济的繁荣(1)原因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3)地位: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易混易错隋朝建立后,统一了全国。

(×)提示: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

【问题思考】隋朝完成统一的原因是什么?(1)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北方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发展。

(3)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加强__ __,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605年,____。

3.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抵,南至。

4.长度及地位:全长2 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不太注重才能。

2.过程(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 300年。

易混易错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隋文帝创立分科考试。

(×)提示:科举制诞生的标志不是隋文帝创立分科考试,而是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

四、隋朝的灭亡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____年,隋炀帝在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基础练习1.(2019·北京期中)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中国朝代更迭示意图”的片段。

其中“?”处应为()A.西晋B.隋朝C.宋朝D.元朝2.(2019·辽宁沈阳期中)“他在位期间成功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的负担较轻,经济繁荣。

”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

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3.(2019·江苏常州期中)隋代虽然没有出现灿若繁星的著名诗家,但隋诗仍是诗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

它融合南北诗风,为唐诗的繁荣做了准备。

隋诗能够“融合南北诗风”的政治前提是()A.开通大运河B.隋的统一C.创立科举制D.国力强盛4.(2019·河北廊坊期中)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题为《中国》的口授记录中介绍中国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就其长度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河的起止点应该是北京到________。

()A.扬州B.上海C.洛阳D.杭州5.(2019·江西南昌期中)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诗中“此河”的中心是()A.江都B.涿郡C.余杭D.洛阳6.(2019·山东日照期中)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7.“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中所说的考试制度诞生于()A.秦始皇B.汉武帝C.隋炀帝D.隋文帝8.(2019·河北廊坊期中)有诗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A.促进了中外交流B.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9.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起义军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他的残暴统治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①大兴土木,徭役繁重②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兵役繁重③改革选官制度,创科举制④不惜民力,酷虐残暴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③④10.隋朝是一个短暂的朝代,又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成就斐然,对中国历史有很多重要的贡献。

下列各项不属于其贡献的是()A.开通了大运河B.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C.开创了科举制D.重新统一了中国11.(2019·陕西西安期中)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

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12.(2019·山东聊城期中)“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

”隋炀帝乘龙船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④13.有人曾经中肯地评价科举制:“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

”科举制从隋朝诞生到唐朝完善、清朝废除,历时约1 300年,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是()①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素质C.提高了行政效率D.废除了门阀制度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片反映了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2)请指出A、B、C三处各自代表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3)材料二中两位作者谁的观点更符合史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16.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朝在不长的时间里制定和建设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浩大工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归统一】材料一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南方的靡靡之音要难对付得多。

因此,杨坚定下了先南后北的策略……灭陈后统一全国。

(1)杨坚能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开皇之治】材料二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盛况只在700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因此,史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开皇之治”。

(2)隋朝的哪些措施促成了“开皇之治”局面的出现?【形象工程】材料三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100多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航线……被征发的民工有一半死在运河工地上。

(3)从“100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字分析,杨广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选官制度】材料四(唐)沈既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五《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5)材料五反映了科举制对世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答案:1---5 BCBDD 6---10 BCDBB 11----14ACDB15 (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炀帝。

洛阳。

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皮日休。

胡曾只看到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而皮日休不但指出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中的积极作用,肯定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同时指出了开通大运河的消极影响,说明皮日休看问题比较全面。

16(1)①北方民族交融,人们渴望统一。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军事力量强大。

③陈朝统治腐朽。

(2)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3)杨广滥用民力,是个残暴的皇帝。

经济繁荣;隋朝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5)科举制度为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榜样,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选择题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该材料评价的是()A. 隋朝再次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B. 唐都长安是全国经济中心C. 隋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D. 北宋在地方设置了转运使2.《北京晚报》2014年4月10日报道,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②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③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④残暴酷虐,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3.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题为《中国》的口授记录中介绍中国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就其长度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河的起止点应该是()到北京。

A. 扬州B. 上海C. 洛阳D. 杭州4.唐朝时能从外地远距离,大批量运输粮食经洛阳到长安,直接得益于()A. 都江堰的修筑B. 筒车的创制C. 赵州桥的建造D. 大运河的开通5.隋朝大运河被誉为大地史诗,请问这条运河的中心是()A. 长安B. 涿河C. 洛阳D. 余航6.如图是某同学做的“隋朝大运河”的笔记。

其中一处错误是()A. AB. BC. CD. D7.用一个短语来形容隋朝的特点,比较恰当的应是()A. 繁盛一时B. 国泰民安C. 战乱不断D. 诸侯争霸8.唐朝诗人皮日体曾说:“(大运河)北通源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A. 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 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C. 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D. 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9.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