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民族分离主义
第一节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兴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苏联解体为标志,世界宣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冷战的终结,使人类终于得以从“核毁灭”的阴影下解脱出来,世界似乎给人们呈现出了天下太平的曙光,然而正在人们尚来不及庆幸的时候,历史却将一个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沉寂已久的角色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推上了前台,它就是民族分离主义。从前苏联地区开始,暴风骤雨般地席卷东欧、非洲、亚洲乃至于西欧、北美等许多国家,民族分离主义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宣告它的到来。如果说冷战时的国际形势是一种核均势条件下的,以实力为基础的两个超级大国的有限度、有规则的竞争的话,那么冷战后的国际政治形势,则被民族分离主义的突然兴起卷入了一个面临失序的险境《论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
(一)苏联解体过程中的民族分离浪潮
苏联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实行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因两大阵营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掩盖了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加上苏联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一些错误看法,执行一些错误政策,使这一地区的民族问题积压起来。当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施“新思维”,对历史进行反思、检讨,蓄势已久的民族分离主义就如同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使面对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苏联瞬间就解体为十五个国家。《论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
最终打破苏联躯壳的是各加盟共和国,而其领头羊无疑是叶利钦为总统的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是原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人口、面积、经济实力都占原苏联的第一位。俄罗斯联邦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人,也是原苏联最大的民族。1990年,叶利钦当选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利用俄联邦内不断膨胀的俄罗斯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于1990年6月12日通过了《俄联邦主权宣言》,其中提到“俄罗斯法律至高无上”。之后其他加盟共和国群起效尤,乌兹别克(6月20日)、摩尔多瓦(6月23日)、乌克兰(7月18日)、白俄罗斯(7月27日)、土库曼(8月23日)、塔吉克(8月25日)、哈萨克(10月25日)、吉尔吉斯(12月15日)等加盟共和国也都通过了《主权宣言》,有的如亚美尼亚还通过了《独立宣言》。叶利钦利用构成苏联的核心——俄罗斯这块阵地,向戈尔巴乔夫发起攻势,使戈尔巴乔夫改革联邦制设想成为泡影,使苏联的存在呈现岌岌可危之势。1991年8-19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各加盟共和国在事件之后纷纷宣布独立。《苏联剧变新探》宫达非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
波罗的海三国是民族分离主义势力最为活跃的地区,这与它们当年加入苏联的历史有密切关系。。在历史因素与经济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三国重获独立的希望从未泯灭。在戈尔巴乔夫期,随着苏联国内的政治气氛逐渐宽松,尤其是“公开性”口号的提出,给重提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问题提供了依据。三国的民族分离主义势力趁机打着拥护改革的旗号大肆进行民族分离活动。三国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的代表是各自国内的“人民阵线”组织,即先后成立于1988年10月旧、8日和22日的爱沙尼亚人民阵线、拉脱维亚人民阵线和“立陶宛争取改革运动”。1989年正值苏德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三国的民族分离主义加紧开展民族分离活动:8月23日是苏德条约签订50周年的日子,“阵线”组织煽动和策划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苏联和德国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格尔曼高塔,经拉脱维亚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格季米纳斯塔,
200多万示威者组成了长达600多公里的“波罗的海之路”人链,并高呼“俄罗斯人滚出去!”等激进口号,甚至还提出就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的要求。苏联当局虽然对分离主义活动进行了谴责,但迫于西方的压力,未能进一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遏制。1989年,三国的共产党先后宣布脱离苏共,并对“阵线”组织的活动持同情和支持的态度。这样,“阵线”组织就成功地对苏共进行了分化。1990年春,三国的“阵线”组织在共和国议会选举中获胜,从而夺取了国家的领导权,为其彻底实现独立的政治目标创造了条件。
在波罗的海三国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示范效应下,其它地区也表现出较强的分离倾向。1989年4月8至9日,格鲁尼亚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市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集会,示威者高喊着“俄罗斯人滚出去!”,“取消格鲁吉亚苏维埃政权!成立共和国临时政权和退出苏联,成为独立共和国!”等反共、反苏口号。大批苏军前去平息骚乱,这反而更加激起格鲁吉亚人的民族分离主义情绪。在1990年10月举行的最高苏维埃选举中,推行反共政策和格鲁吉亚沙文主义的激进组织“自由格鲁吉亚园桌会议”一举击败格鲁吉亚共产党,夺取了共和国政权。上台之后,“圆桌会议”的领导人一再宣扬格鲁吉亚加入苏联是“被残酷的共产主义所兼并”的论调,并且在H月14日举行的共和国议会第一次会议上就通过了共和国独立宣言,改国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1年3月17日格鲁吉亚抵制了就是否保留苏联举行的全民公决。同年3月31日,格鲁吉亚就是否应该独立的问题进行全民公决,80%以上的公民参加了投票,其中90%赞成独立。1991年4月11日,格鲁吉亚在南高加索地区率先宣布独立。
在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由于苏联当局一直无法妥善解决两国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归属问题上的争端,因此倍受双方指责。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对苏联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强。在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的煽动和对联盟中央的不满情绪双重作用下,1989年9月23日,阿塞拜疆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共和国主权宣言,宣布阿塞拜疆为独立的主权国家。1990年8月23日,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也颁布了主权宣言,改国名为亚美尼亚主权共和国。
此外,在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共和国,民族分离倾向也日益明显,民族分离主义势力逐渐作大,成为左右当地政治局势的一支重要力量,严重威胁着苏联的统一《论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
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东欧地区同样也发生了这样的政治动荡,多民族的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也在政治、经济危机面前选择了民族分离,前者一分为五,后者一分为二。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这一地区陡然增加了十九个国家,使这一地区的政治局势与民族关系一样,变得错综复杂起来《论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
(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扩展及其影响
1、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扩展
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从苏联、东欧地区开始,并蔓延至亚非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最终汇聚形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
西欧和北美地区的民族分离主义由来已久,但苏东剧变使民族分离似乎成了一种国际大气候,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北美的民族分离势力趁势而起,从而使该地区的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突显起来,主要包括英国北爱尔兰分离运动、西班牙巴斯克分离运动、法国的科西嘉人和布列诺尼人的独立运动、比利时佛拉芒人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