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兴起

合集下载

探索欧洲早期民族主义的产生

探索欧洲早期民族主义的产生
2三次浪潮说:
国内一些学者将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按时间顺序分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次是二战后蓬勃兴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运动,第三次则指冷战结束后兴起的以民族分离为重要表现形式的民族主义运动。
3安德森的四个阶段说: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讲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成四个阶段说: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美洲大陆上欧裔海外移民想象的民族主义,19世纪上半叶欧洲的语言民族主义,19世纪下半叶的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一战(1914-1918)后的亚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概念
在历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了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等一系列现象。社会科学界一直试图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上将“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概念化。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历史演变和新的方法论的引进而不断变化,又因不同的学科而各异,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是相当复杂的概念。
1.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利益等的认同,是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化的民族情感,是为本民族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昌盛的集中体现。
阐明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民族主义的概念,简述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与阶段,从文化根源、政治或意识形态根源、经济根源等方面论述欧洲早期民族主义的产生的众多原因,揭示民族主义嬗变的机理。
探索民族主义的概念、发展历程、起源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深思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深层次地理清民族问题的本质以及反思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寻找最佳的方案和出路。
4五阶段说:
这种观点认为,民族主义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率先兴起的民族主义;第二阶段是18世纪美国民族的出现和拉美国家的形成;第三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阶段以及亚洲出现的一系列民族国家;第四阶段是20世纪中期广大殖民地反殖民主义战争所代表的国际秩序;第五阶段是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秩序瓦解、意识形态危机出现,民族主义凸显为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历史课堂上的冷战与分裂

历史课堂上的冷战与分裂

历史课堂上的冷战与分裂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学习到关于冷战和分裂的内容。

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以冷战和分裂为主题,探讨它们在历史课堂上的重要性。

1. 冷战的起因与发展冷战是指1945年至1991年间,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关系。

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后,随着苏联和美国的崛起,两国在意识形态、经济和地缘政治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美国主张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冷战期间,东欧国家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而西欧国家则与美国结盟形成北约。

两个超级大国在军事和军备竞赛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同时进行了宣传战和意识形态的角力。

冷战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亚洲战场”、“欧洲战场”、“拉美战场”等,其中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冷战代理战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 分裂的事件与影响与冷战相伴随的是世界各地的分裂事件。

分裂不仅是指领土的划分与改变,还包括人民心理的分离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分裂的重要事件,如中国的分裂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等。

在中国,我们学习到了国共内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一系列的事件导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分裂,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而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中,我们了解到了宗教信仰和民族问题如何影响国家的统一。

非洲的独立运动是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历史事件,我们将分析几个典型的案例。

肯尼亚的独立运动、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及其反对运动以及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混乱局势,这些事件展示了分裂是多么复杂且具有挑战性。

这些分裂不仅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3. 历史课堂上的启示冷战和分裂作为历史课堂上的重要内容,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首先,它们提醒我们战争和冲突带来的破坏是多么严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平发展的重要性。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潮和政治力量,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初的民主革命。

以下是民族主义发展的重要历程:1. 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思潮的早期阶段。

革命推翻了旧制度,倡导自由、平等和人权。

民族主义思想在革命期间得到了推广,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社群的民族身份。

2. 民主革命浪潮(19世纪):19世纪是民族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欧洲各地的民主革命爆发,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属于一个特定民族并追求自决。

这场浪潮推动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并最终导致了一些国家的独立,如希腊、意大利和德国。

3. 殖民地解放运动(20世纪):20世纪初,殖民地解放运动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兴起。

民族主义成为这些国家争取独立的主要理念。

以印度的独立运动和非洲国家的解放斗争为例,民族主义被广泛运用于反抗殖民统治,并最终导致了大批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和成立。

4. 世界大战和冷战(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力量。

战争和冲突激发了人们民族认同的情感,促使他们团结起来以保卫自己的国家利益。

许多国家在此期间实现了民族统一,同时出现了一些民族主义冲突和纠纷。

5. 当代民族主义(21世纪):在21世纪,民族主义仍然是世界各地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抬头,导致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团体的崛起。

与此同时,跨国组织和全球化的发展也对民族主义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全球化与民族认同的争议。

总之,民族主义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思潮,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通过社会、政治和文化手段推动了国家建设、独立运动和全球格局的演变,同时也面临着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民族主义的三次浪潮(汇编)

民族主义的三次浪潮(汇编)

民族主义的三次浪潮张建华学习时报2005年4月25日“20世纪是有史以来整个人类接受同一政治概念——民族主义的第一时期”。

美国历史学家汉斯・科恩如是说。

“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18、19世纪的产物。

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曾考证“国家”、“民族”等词汇最早是1884年才出现。

学术界一般认为,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较晚,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

这时国家成为相同种族以及不同种族人们最大的归属和最后的归属,于是就出现一个名词——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即是国家等于民族,民族等于国家。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是伴随18—19 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兴起的。

西欧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也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大革命变成了现代民族主义的助产婆。

这是一场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下掀起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的伟大斗争。

法国资产阶级在《人权宣言》中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这是资产阶级对几百年来桎梏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出的宣战,包含了民族自由权和民族自决权的内容,人权宣言成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向整个欧洲,向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各国的革命实践又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运动注入了新的内容。

被压迫民族以民族主义为武器反抗异族统治,保护民族文化,争取民族主权和民族独立;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民族以民族主义为聚合口号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民族国家的建立。

到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也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纵观20世纪,“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概念在20世纪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

对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几点思考

对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几点思考

对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几点思考丁诗传葛汉文民族主义理论以及民族主义运动在过去的两百年中无疑是对世界进程和世界面貌影响最为巨大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力量之一。

先后出现于一战、二战结束后的两次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不仅从根本上结束了自18 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对世界的瓜分与殖民统治,而且也开始推动冷战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结束之后,昔日被掩盖的民族问题,更具体地说,民族分离问题日益凸现,并由于其对国际安全形势的重大影响,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呈升温趋势。

在前苏联、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的东帝汶以及原属埃塞俄比亚的厄立特里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已经取得成功,一大批新独立的主权国家得以出现;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以及跨国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人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也愈演愈烈、冲突频仍;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如英国的北爱尔兰、西班牙的巴斯克、法国的科西嘉和加拿大的魁北克等,民族分离主义问题也有所发展。

本文力图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就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现状与特点,运动兴起的原因以及对冷战后国际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民族分离”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是使用较为频繁的词汇之一。

但是具体到它的含义和概念,则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与理解。

一般来说,民族分离是指多民族国家内的非主体民族将现存的国家管辖权排除于己方民族成员所居住的区域范围之外的活动。

仅从定义上理解,首先,民族分离并不否认现存国家的政治权威,而是希望将这种权威限制在本民族成员及本民族成员所占据的区域之外。

民族分离的目标在于限制国家权力的管辖范围,而不是试图全盘否定现存的国家权力。

第二,民族分离运动并不一定需要实现完全的政治独立。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民族致力于从现存多民族国家内的脱离,其目的往往是希望成为另一个国家的一部分。

例如,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的民族分离活动,其目的并非为了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为了最终实现与阿尔巴尼亚的合并。

冷战后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影响论文

冷战后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影响论文

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作者简介:阮鹏颖(1986-),女,山东德州市,新疆大学研究生,从事当代国际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它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可以提供强大的凝聚力,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的爱国主义,促进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国家构建;爱国主义;爱国教育【中图分类号】d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11-0006-031 民族主义的概念1.1 民族主义的含义:民族主义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对共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认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努力保持自身生存、发展的一种情感和思想体系。

它包含着独立、统一、自由和发展的观念;追求民族外部独立性和内部凝聚性。

①具体而言,民族主义应该包括3个层次:1、民族主义首先是一种心理意识,即本族体的共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心理认同、价值忠诚和情感归属。

民族主义在这种层次上主要表现为对本族体的共同历史、共同的居住地、共同祖先、共同文化(包括宗教)、风俗习惯等的心理认同。

2、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纲领,它作为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层面的最高层次,它往往表现为政治精英及其政治团体(如政党)所追求的实现民族利益的政治纲领。

3、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运动,表现为历史上的或正在进行中的,以实现从不同程度的自治到建立民族国家等不同层次目标的社会政治实践。

1.2 关于民族主义的分类:1.2.1 从民族与国家结合的关系对民族主义进行分类,可将民族主义分为国家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民族主义是某个民族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在国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情绪、态度,或推行的运动和行为。

地方民族主义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占据(或曾经占据过)某一特定地理疆域的族体为维护和促进本族体的自身利益和提高本族体的权力中心的地位而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情感、思想意识和实践运动。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历史备课资料: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历史备课资料: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知识点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 戈尔巴乔夫改革(1)情况: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②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2)影响: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2. 东欧剧变(1)原因: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2)实质: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概况: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民主德国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3. 苏联解体(1)经过:①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②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结果: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知识点二和平与动荡并存1. 原因(1)“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导致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

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2. 国际形势的特征: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3. 表现(1)科索沃战争:①背景:1991年,南斯拉夫发生内战,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1992年,原南联邦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等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成立。

②概况:201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向南联盟发动狂轰滥炸。

③影响:这是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

(2)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2019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三架飞机,分别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大楼和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5世界民族61999年第2期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余建华内容提要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

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

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0,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0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在全球汹涌掀起。

与本世纪分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前两次民族主义浪潮不同,民族分离主义成为此次浪潮的一个主要特征。

¹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不仅在前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3个联邦制国家及非洲原属埃塞俄比亚的厄立特里亚取得事实上的成功,而且从东南亚、南亚到西亚,菲律宾的摩洛人、印度的锡克人、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以及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库尔德人的民族分离主义者的活动明显活跃。

就连多年平静的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诸如英国的北爱尔兰、西班牙的巴斯克、法国的科西嘉、加拿大的魁北克及美国的夏威夷等,民族分离主义问题也有所升温。

这些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往往以民族自决权原则及/一国一族论0(即主张一个国家只能包含一个民族)或/一族一国论0(即认为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为其理论依据。

由此,不仅造成有关国家的政治动荡、经济危机,而且对全球和平与发展也构成严重威胁,传统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的维护国家主权等准则也面临严峻挑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2

以上我们比较全面的学习了我国的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我们从“是什么——为什 么——怎么做”三大块进行探究。通过学 习我们知道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处 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重要的 政治制度。请同学们总结我们这节课的主 要内容。
【课堂小结】
⑴地位 ——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民族政策
⑵前提 ——国家统一 ⑶含义 ——强调各少数民族“聚居”
⒈是什么 ⑷自治地方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⑸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⑹核心内容——自治权
①历史特点 ②现实情况 ⑴必要性 ③政治基础 ④依法行事的需要 ⒉为什么
四个“有利于” ⑵优越性:
3、怎么做
1、(2010年.福建卷)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 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 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 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少数民族的人 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40岁以下提高到如今的 70岁左右。以上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 A 少数民族地区享有更多的经济自由权 B 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C 我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 D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体现了西藏自治区 有什么权力?
变通执行权
1984年后,在西藏农牧 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 自主经营,长期不变”、 “牲畜归户,私有私养, 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 政策。极大调动了农牧民 的生产积极性,使西藏农 牧区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 得到持续发展和提高。
这体现了西藏自治区有什么权力?
经济自治权
西藏地区的学校普遍使用以藏语 为主的双语教学,编译出版了从 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 和教学参考资料 ,所有国家机关 的文件均使用汉字和藏文两种文 字。

对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几点思考

对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几点思考

作者: 丁诗传;葛汉文
作者机构: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出版物刊名: 现代国际关系
页码: 23-27页
主题词: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国际安全形势;民族主义运动;政治力量;民族问题;多极化趋势;百年;殖民统治;全球性
摘要:民族主义理论以及民族主义运动在过去的两百年中无疑是对世界进程和世界面貌影响最为巨大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力量之一。

先后出现于一战、二战结束后的两次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不仅从根本上结束了自18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对世界的瓜分与殖民统治,而且也开始推动冷战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结束之后,昔日被掩盖的民族问题,更具体地说,民族分离问题日益凸现,并由于其对国际安全形势的重大影响,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在当今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逐渐升温,这一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民族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它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根源。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其对现实社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所产生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欧洲近代国家体系和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得到了崛起,成为了欧洲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

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是要求利用同一民族的文化、历史、血缘和文化认同等因素,来形成一个共同体,为实现民族利益而奋斗。

在20世纪,民族主义思潮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例如,亚洲的“东亚之路”运动和印度梵文文化复兴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鲁迅先生等一批文化名流也曾积极提倡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复兴。

可以说,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与近代国家体系、经济全球化、文化交融等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二、文化根源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除了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外,还与特定的文化根源密切相关。

例如,人类的群体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形成,往往具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

不同文化系统和传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观念,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和运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民族认同和文化崇尚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

例如传统的“九州共一统”观念、尊崇自然神与人文至上等观念,都强调了人类作为群体生存的重要性和尊严。

这些传统文化重视群体认同和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

在西方文化中,近代国家体系的形成和各个国家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例如,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强调的“人人生而平等”和“民主政治”,成为了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文化支撑。

三、政治影响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也具有着明显的政治影响。

第一节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兴起

第一节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兴起

第三章民族分离主义第一节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兴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苏联解体为标志,世界宣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

冷战的终结,使人类终于得以从“核毁灭”的阴影下解脱出来,世界似乎给人们呈现出了天下太平的曙光,然而正在人们尚来不及庆幸的时候,历史却将一个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沉寂已久的角色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推上了前台,它就是民族分离主义。

从前苏联地区开始,暴风骤雨般地席卷东欧、非洲、亚洲乃至于西欧、北美等许多国家,民族分离主义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宣告它的到来。

如果说冷战时的国际形势是一种核均势条件下的,以实力为基础的两个超级大国的有限度、有规则的竞争的话,那么冷战后的国际政治形势,则被民族分离主义的突然兴起卷入了一个面临失序的险境《论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

(一)苏联解体过程中的民族分离浪潮苏联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实行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因两大阵营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掩盖了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加上苏联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一些错误看法,执行一些错误政策,使这一地区的民族问题积压起来。

当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施“新思维”,对历史进行反思、检讨,蓄势已久的民族分离主义就如同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使面对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苏联瞬间就解体为十五个国家。

《论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

最终打破苏联躯壳的是各加盟共和国,而其领头羊无疑是叶利钦为总统的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联邦是原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人口、面积、经济实力都占原苏联的第一位。

俄罗斯联邦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人,也是原苏联最大的民族。

1990年,叶利钦当选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利用俄联邦内不断膨胀的俄罗斯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于1990年6月12日通过了《俄联邦主权宣言》,其中提到“俄罗斯法律至高无上”。

之后其他加盟共和国群起效尤,乌兹别克(6月20日)、摩尔多瓦(6月23日)、乌克兰(7月18日)、白俄罗斯(7月27日)、土库曼(8月23日)、塔吉克(8月25日)、哈萨克(10月25日)、吉尔吉斯(12月15日)等加盟共和国也都通过了《主权宣言》,有的如亚美尼亚还通过了《独立宣言》。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与民族自决权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与民族自决权

界上 许 多不 明事 理 的人 们 难 辨 是非 , 国 际法上 的 使 民族 自决 原 则 遭到 曲解 , 而使 一 国 主权 的合法 性 进 受 到质疑 , 重 威胁 国 家的 稳定 与 世 界 的安 宁。所 严
2 0世纪8 0年代后 期 以来 , 一股 汹涌 澎湃 的民族 分离 主义大 潮激荡 全球 。在前 苏联 、 前南 斯拉夫 、 捷 克斯 洛伐 克 、 度 尼西 亚的 东帝 汶 以及 原属埃 塞俄 印 比亚 的厄 立特 里亚 , 民族 分 离 主义运 动 已经取 得 成 功, 出现 r一大批新 独 立的 主权 国家 。 斯里 兰卡 的泰 米尔人 以及跨 国分布 在伊 朗 、 拉克 、 伊 叙利 亚和土 耳 其 境 内的库 尔 德人 的 民 族分 离 主 义运 动 也 愈 演愈 烈, 冲突频仍 在一些西 方发 达 国家 的 内部 , 如英 国 的北爱尔 兰 、 班牙 的 巴斯克 、 国 的科 西 嘉 、 拿 西 法 加 大 的魁北 克 和美 国 的夏 威 夷等 , 民族 分 离 主义运 动
VoI22 N 0 3 M a 00 y2 2
冷 战后 民族 分 离主义 运 动 与 民族 自决 权
万 震
( 南 财 经 致法 大学 研 究 生 脘 , 中 湖北 武 汉 4 0 7 ) 3 0 4
摘 要 : 战 后 涌 现 的 民 族 分 高主 爻 连 动 以 国际 岳 上 的 民 族 自丧 权 为 其 理 论 依 据 . 出“ 族 自 l 权 至 上 论 ” 串 提 民 丧
民族 分离 主义运 动作 为 民族 主义运动 的一种形
式, 民族情 结是 它们 的精 神支 柱 目前 , 界上 大多 世
数 的 民族 分 裂 分子 都 宣扬 , 个 民族都 可凭借 天赋 每

一战民族主义的崛起与分裂

一战民族主义的崛起与分裂

一战民族主义的崛起与分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引发了一场国际冲突,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也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与分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一战期间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分裂影响。

一、民族主义的崛起一战前夕,欧洲的殖民帝国体系已经初见疲态,各种经济、政治矛盾逐渐积累。

同时,国内工业革命的推进也使工人阶级崛起,进一步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战的爆发进一步削弱了殖民地国家的实力,加速了这一进程。

1. 民族主义的意识觉醒:在一战前,世界各地的民族运动逐渐兴起。

例如,印度的国大党领导人甘地提倡非暴力抵抗,加强了印度独立运动。

爱尔兰的愤青组织也借助一战时期英国的注意力转移,积极争取独立。

这些运动通过激发民族主义情感,引发了更多市民的参与。

2. 民族主义的政治诉求:一战期间,各种民族矛盾和国家利益冲突暴露无遗。

例如,奥匈帝国内部的种族差异和捷克斯洛伐克人的争取独立,波兰的抗议活动以及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浪潮。

这些诉求使得各民族更加强烈地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加剧了民族间的紧张关系。

二、民族主义的分裂影响一战期间,民族主义的兴起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分裂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的分裂和独立:一战后,许多民族集团获得了独立,形成了新的国家。

例如,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奥匈帝国解体后,中东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独立的小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等。

这导致了地缘政治的重塑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化。

2. 民族冲突的升级:一战期间,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和仇恨加剧。

例如,巴尔干半岛因为多民族矛盾而成为战火纷飞的地区,爆发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争和冲突。

而在中东地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民族冲突也因一战而愈演愈烈。

3. 民族主义的影响扩散:一战期间,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迅速扩散到其他地区。

尤其是在殖民地国家,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使得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抗,进一步推动了殖民地解放的浪潮。

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版)ppt 第七章:族际互动

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版)ppt 第七章:族际互动

二、民族分离主义
• 从冷战后的情况来看,民族分离主义有其产生 的复杂原因。
• 第一,冷战体制的结束诱发了民族分离主义的 勃兴。
• 第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民族分离主义 发展的重要原因。
• 第三,外部势力的介入是民族分离主义势力扩 张的现实因素。
• 第四,冷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民 族主义的一个重要根源。
三、移民的文化接触
• 族际迁移必然带来不 同文化的相互接触。 文化接触指不同民族 接触引起的原有文化 的变化和互相影响。
四、族际人口迁移的社会影响
• 族际人口迁移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位置的移动, 无论什么形式的族际人口迁移都会有意无意地产 生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应主要包括:
• 第一,族际人口迁移有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 • 第二,族际人口迁移改变了人口的分布状况。 • 第三,族际人口迁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
流和发展。 • 第四,族际人口迁移会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
口结构。
第四节 族际融合
• 一、共处合作 • 二、民族分离主义 • 三、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一、共处合作
• 我们提倡世界多元化,文化多样性,提倡在充分 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 础上,各民族间兼容而不歧视,交流而不排斥, 对话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提倡在彼此尊重、 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种文明的 积极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 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进步。
• 一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等级 式结构。
• 二是民族社会关系的政治关系结构。 • 三是民族社会关系的经济关系结构。 • 四是民族社会关系的文化关系结构。 • 五是民族社会关系的婚姻关系结构。
第三节 族际人口迁移与文化接触

上海市高三历史等级考(高考)复习经典重难点专题11 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整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上海市高三历史等级考(高考)复习经典重难点专题11  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整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专题十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整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虽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但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全球化、多极化、多样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

(1)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苏联解体后,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并不太平。

(2)人类进步力量的不断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民权运动不断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社会主义国家取得巨大成就;新兴民族国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这些因素都使人类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

(3)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后,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日本、中国、新兴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4)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共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市场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同时,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根脉。

(5)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信息化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使人类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重难精粹内容41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机制的调整—苏联的改革42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新经济的形成精粹41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机制的调整—苏联的改革1.背景(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面临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3)改革契机: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1)主要内容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评析-精选资料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评析-精选资料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评析1917年,列宁在给印涅萨?阿尔曼德的信中曾明确指出:“政治是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的等等的关系。

”[1]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中,人们大多重视从阶级关系上去理解和界定政治,对于民族关系或重视不够,或简单地从阶级关系上去加以解释。

事实上,自20世纪以来,经过三次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民族因素已不仅极大地影响着当代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甚至也因此成为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时不得不认真考虑的因素。

其中,民族主义思潮又以其思想的先导性和独特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尤为引人注目。

一一般认为,民族主义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法国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发展于19世纪亚、非、拉等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运时期,此后又历经20世纪世界范围内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主要目标的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等一系列历史运动,最终形成了当代异彩纷呈的多样化民族主义发展格局。

而在此过程中,不仅民族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由简单而复杂,内容日渐丰富,民族主义思潮作为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亦不断发展变化,并以其思想先导性的特点对国际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和作用。

尽管就原始内涵而言,大多数人都承认民族主义首先必须是一种心理状态或思想观念,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则是一种植根于本民族情感之上的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而这种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又必须能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并付诸于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

换言之,民族主义必然是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本民族至高无上的忠诚和热爱,其既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也是在这种理论政策的指导或影响下追求、维护本民族生存和发展权益的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

然而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以及概念理解上的分歧,民族主义与其所依托的基础――民族相似,其概念亦是见仁见智,不尽一致,迄今未能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答案。

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发展趋势探析

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发展趋势探析


到2 0个 , 埃里克 ・ 布 斯 鲍姆 估 算 得更 少 , 认 为 “ 当 霍 他 在 今 全世 界 的一 百八 十多个 国家 中 , 真正 有资 格宣 称其 国 民
二 、 济 民族 主义和 文化 民族主 义上升 经
在 2 世纪, 1 民族主 义浪潮 虽然 高潮 已过 , 但并 非 已经 皆隶 属 于 同 一 族 群 或 语 言 团 体 者 , 会 超 过 十 二 完 全消失 。 当以 国家分 裂 和 民族 对 立 为 特征 的政 治 民族 不 国”2 ” 。这就 是说 , - “ 同一血 缘 和 文化 渊 源 的族 群 或 民 主义逐 渐冷却后 , 以贸易争 端 和区域 经 济为 特征 的 经济 民 族 与 国家完全 重 合是 不 可 能 的 , 来发 展 趋 势也 不 可 能 。 族 主义 以及 以保 护 、 未 复兴 民族或 本 土文 化为 特征 的 文化 民 因此, 从前景上讲 , 民族分离运动不可能无休止地大规模 族 主义 开始显 现 出来 , 呈 现 出 上升 之 势 , 并 而且 这 也 势 必 进 行下 去 , 高潮过 去之后 分 离运动 将减 缓 和衰退 。从 理论 成 为 民族 主义在 未来发 展 的主要趋 势和 特点 。 上 讲 , 球 化 已成 为人 类 社会 发 展 的潮 流 , 全 它所 倡 导 的兼 从经 济角度 看 , 经济 民族 主义是 一 种在发 展 阶段 上 各 容 性 和融 合 性是 与 民族 主 义 的排他 性 、 孤立 性相 悖 的 , 因 个 国家取 得政治 独立后 必然 产生 的结果 , 即一个 民族 在 完 此 民族 主义终 将要在 社会 的发展 中趋 向衰落 。 成 自己取 得独立 的历史 任务后 , 须 进 一步发 展 自己 的经 必 目 , 前 原苏 东 地 区 民族 主 义 引 起 的 国家 裂 变 基 本 停 济 才能使 自己真 正 地站 起来 。。 ㈣而 在 2 世 纪 , 界 经 ‘ “ 1 世 止 , 臣危 机也 得 到控 制 , 车 除波 黑 国家存 在 进一 步 分化 的 济 的全球 化程度 不断加 深 , 原本 就存 在 的经 济发 展水 平 差 可能外 , 他要 求 独立 的 地 区难 以再 起 高潮 , 离 主义 运 异 、 其 分 国际贸易 中诸 多不 平等 因素 以及 不合 理 的 国际 贸易 旧 动 也在 回落 。前 苏 东 地 区作 为 第三 次 民族 主义 浪潮 的起 秩 序等原 因所 导致 的南 北差 距 越来 越 大 。经 济 民族 主义 源 地 , 本 上将 沙 俄扩 张 、 联 统治 时期 积 累 的 民族主 义 不仅 表现在 发达 与发展 中 国家 的南 北对 抗 中 , 发达 国家 基 苏 在 积 怨释放 完 毕 , 会 形 成 新 的 民族 主义 冲击 波 。 ( 在 之 间 , 不 j 由于 国际贸 易体 系 中越 来 越 激 烈 的竞 争 , 业 和 贸 商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