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_嘉定府中学堂_与巴蜀文化名人的关系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嘉定府中学堂”

与巴蜀文化名人的关系杂考陈俐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

清末民初,在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中,两所“嘉定府中学堂”相继在成都和乐山开办。这两所学校的创办,得力于一些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如吴天成、廖赞裳、王祚堂等。还有一批巴蜀文化名人也与这两所学堂发生了重要关系,如吴虞、萧湘、吴芳吉、郭沫若、曹葆华等。文章力求借助一些新发现的史料,还原这两所中学的创办过程以及相关的人事关系。由此透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在剧烈的文化转型中的种种状况,让一批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浮出历史的水面。

关键词:清末民初;中学教育;嘉定府中学堂;巴蜀名人中图分类号:G63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4)08-0088-05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wo “Jiadingfu School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Ba Shu Cultural Celebrities

CHEN L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614000,China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Min Dynasty ,influenced by the founding of modern schools ,two “Jiadingfu School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have been set up in Chengdu and Leshan.The founding

of these two schools ,thanks to some scholars who were devoted to the cause of Chinese education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such as Wu Tiancheng ,Liao zanshang ,and Wang Zuotang.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im -portant Ba Shu cultural figures who are related with these two schools ,such as Wu Yu ,Xiao Xiang ,Wu Fangji ,Guo Moruo ,Cao Baohua and so on.This paper seeks the help of some newly discovered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restore the process of founding these two schools and the related human relations ,and to have a clear idea of various conditions of intens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Min Dy -nasty ,so that a group of scholars dedicated to the cause of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ill be no -ticed by us.

Key Words:The End of Qing Dynasty ;Education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Jiadingfu School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Ba Shu Celebrity

废除科举之后,新式学堂如春笋一般破土而出,和全国一样,乐山也开办了第一所正式的新式中学堂:嘉

定府官立中学堂。说起这所学堂,还有一番史话,因为它涉及到历史上另一所“嘉定府中学堂”。这两所中学的关

收稿日期:2014-06-09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3YJA751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俐(1956—),女,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第29卷第08期2014年08月

Vol.29,No.08Aug .2014

系,在乐山的教育史中(包括乐山一中校史)一直没有得到明晰的叙述,往往被人们混为一谈,由此也引起这两所中学与好些文化名人之间关系的混乱,因此,理清这两所中学创办的情况与诸多文化名人的关系,可以由此透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在剧烈的文化转型中的种种状况,让一批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浮出历史的水面。

一、“嘉定府公立中学堂”的创办

1903年,岑春煊任四川制府,办起了四川高等学堂。第二年“嘉定人士始有创中学于省城之议”,时任四川高等学堂北斋学监的威远县士绅吴天成(1858—1910)竭力鼓吹,并为之上下奔走,被筹备者公推为学堂监督(校长)。1905年,吴天成不负众望,从威远到成都,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嘉定学堂的筹备工作。学校选址于成都西玉龙(御)街。他四处奔走,网罗人才,筹集资金,终见成效。经四川学务处批准,新建学校名为“嘉定府公立中学堂”,1905年3月,这所学校便闪电似的速成并开学,学生来于当时嘉定府所辖七县一厅(乐山县、峨眉县、夹江县、洪雅县、犍为县、荣县、威远县、峨边厅),学堂从筹办到开学仅用20余天。“一时,人士群啧啧曰:嘉定学堂,盖最速、最完、最热无过于此者。”①

但天成为此学堂倾家荡产:“因兴学维艰,且规模宏大,仅购校址就耗资近万金,以致购校具仪器之资几近用竭。于是吴天成即日驰马赶回故里,卖去威远县内油草塘、傅家坡等处祖业,得银两万余两,全部用于创办学堂,而吴天成之家业毁矣!”[1]33四川提学使为吴天成办学有功的请奖奏折中也称:

吴天成情殷乐育,乡望素孚,自光绪二十九年经前督臣岑春煊调省办学,分任高等堂管理教授等

事,谋资得力,嗣于三十一年嘉定府属绅就省城创

设公立中学堂,该绅被举为监督,并垫巨款助其成

立。现计自该堂开办以来至本年下学期已届满五

年,学生先后毕业者中学班一百三十四名,及附设

师范班一百六十名,自治研究班三百○三名,中学

新班及附设法政实业各班尚接续办理。该绅始终

经理其事,不辞劳瘁,成绩最优,为省公立学堂最。

惟该堂捐设原筹项不尽可恃,中间屡经困难,该绅

躬自借贷,以资接济。贷款不足则变产以济之,合

计历年筹垫之数不下二万六七千金。[2]250

该所学校的创办者中,还有从日本回国的蚕桑专家廖赞裳,名世勷,江苏嘉定县人,少而孤,却怀抱凌云之志,为振兴民族,16岁便到日本留学,先是在宏文学院,后来在西京蚕桑讲习所学习了5年。即将毕业前夕,他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四川督府有心发展蚕桑业,以抑制日本蚕丝,以实业富中国。赞裳先生大喜过望,以为四川气候温和,沃野千里,是发展蚕桑的绝佳之地,自己所学

专业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心急火燎从日本赶回国内。本来由日本道经上海离乡仅50里,但廖赞裳却顾不得归家,径直由沪溯江直抵成都。谁知到蓉后大失所望,政府没有一点动静。适时遇吴天成正四处物色外文教师及理科教师,经同事介绍,吴天成诚邀廖赞裳来嘉定公学任教,两人对办学方向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一拍即合,皆认为办学宜“以求实学为归,而造成当今应用之才为最要”。廖先生一边就任日语、英语及化学课程的教学,一边念念不忘蚕桑业在四川的奠基及发展,因此积劳成疾,年仅22岁而病殁,逝世后箱中唯一留下的是创办全蜀蚕桑章程的草稿。吴天成叹曰:“吾家破,君身死,两样凄凉一样心。”

在痛悼廖赞裳的诸多挽联中,出现了嘉定士绅王秉基②的大名,他以“嘉定学堂监学”名义挽曰“如此少年终于讲席,奈何天意厄到先生”。挽联内容朴实,大概是痛心已极,无法再去雕琢辞章。但对于办学之艰辛,王秉基先生深有体会。因为他也是嘉定府公立中学堂的创办者之一。王秉基,字祚堂,乐山市中区人,四川省高等学堂师范科的高材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即与吴天成相约共同创办嘉定公学。王秉基和吴天成一样,“惨淡经营,不辞劳瘁,尤趋重正学,不染俗尚。嗣办乐山高等小学校、省城公立法校,擘画周详,一如嘉定公学。毕业二百余人,彬彬多纯粹之士”。[3]好友吴虞在为其所作传中描述他“口讲指画,循循善诱,莫不感化,尊为人师”。[4]37这一评价在郭沫若的回忆录中也得到印证,他讲道所在的高等小学校在第二学期来了几位新教员,其中就有王祚堂先生:“他很温厚、很默、很朴素,而且很矮,我们叫他是地藏王菩萨。他教我们甲班的历史、地理。他却是陈先生(指当时高等小学的校长陈济民)的得意门生。”[5]86这位嘉定士绅与郭沫若兄弟很有缘份,既是郭沫若在高小时的先生,他的弟弟王陵基也是郭沫若五哥在日本武备学堂留学时的同学。

正是在嘉定公立中学堂任教期间,王祚堂与另一位教员,后来的反孔英雄吴虞成为至交好友,他们不仅一块儿兴办学校,还在成都创设溥利公书局、《开智阅报》社。回到家乡乐山,又同老师陈济民③开办浚智公书局、《通识阅报》社以开民智。更可贵的是,他们看到教育对于振兴民族,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程。他们为培养富国强兵、实业救国的人材,办省法政学堂,呼吁当局办起了成都东文学堂,专门培养留学日本的预备生。不仅身体力行,大办学堂,为了速成培养高质量的师范人材,让更多的人更快地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和教育知识,还想办法多开渠道,输送师范生留学日本。吴虞在传中还提及他和王祚堂、吴天成等人当时之建言献策:

创议筹公费派遣人留学:大县三名,中县二名,小县一名,愿去者资格果符,与官订立合同,学成归

国,于本县教授,半尽义务,公费扣满,始可自由。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