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柳冠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笛卡儿的余荫依然笼罩着“设计”,在“非此即彼”观念的作祟下, “设计”成为了“漂浮”的概念,
受不同时代、地域文化与时尚知识的影响,并因此而总是徘徊在独立 的学科的门外,
被工程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艺术、 符号学、语言学、及各种“ 后学” 不断影响,
表现为羞答答的臣服,无可奈何的嬗变。
“科学发展观”的责任在于引导创造未来和谐的生存 方式,与其让“蛇和苹果”蛊感,
不如学会历史地、系统地、辩证地对自 然、对历史、对社会现实、对我们人类自 身进行再认识,自觉地从正、反双向反馈 来审视“已有的成果、机制和观念”。
2-3、“系统”的概念
“系统”的核心是“目的”;“系统” 由若干“要素”组成于一个有序的“结构” 整体;从而具备与要素不同的“功能”。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 2008·03·20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1、“上下求索”——“天问” ?
“什么是设计”? “什么是好设计”? “该怎样做设计”? “怎样才能成为好设计师”?
等等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2、“设计”?
关于“设计”的争论: 科学的还是艺术的, 方法的还是经验的, 分析的还是直觉的, 逻辑的还是形象的, 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等等。
观念的杂乱、研究对象的不明确与方法的不 够体系化等,使“设计”学科不断的被边缘化。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设计”是什麽? “设计”是否可以传授? “设计”到底有没有方法可言?
如果有,应该是怎样的?
这是我们设计教育界无法回避的追 问!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3、设计教育
大学的任务:批量地培养合格人才。
获取知识的能力; 表达思想的能力。
“设计”一词有三种性质:
2-5、“设计”的本质:
1/ 作为“名词”,是指这种活动的“产物”——“设 计结果”的形式;
2/ 作为“动词”,它指人类的一种“活动”——“设 计活动”的分类;
3/ 以“人为主体”有目的活动的全过程的 “机制”创新——人类为了生存在适应和改造自 然、创造和借助工具、把“梦想”变为“理想” 过程的“实践” 和“反馈”——种种带有预见性, 未来性,创造性、集合性的内容。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在认识和改造对象的过程中,“方法”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具有双重指向的性质:
一方面,它帮助人们能正确有效的获得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
另一方面,他又能指导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实践 改造,达到使客观对象满足主体合理需要的目的。
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曾经说:有了良好的 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 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 无成。
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该做什麽?”和“如何发 现、思考、研究、判断问题?”;更缺乏“产业 结构”创新的实践。
在社会工业化进程没有完成的时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导 致社会开始追逐信息利益硬件化和“动漫创意产业”的曲解。
(“手机”、“城市化”的困惑、文化创意产业泛滥)
中国社会如今是一个混杂体, 既有根深蒂固的农业文化的残余意 识——“划地为牢”,也有“拷贝”西 方文化和“重温”封建帝王、才子佳 人的遗风,而滋生追求感官刺激的 “物欲横流”,同时还在玩味着“信 息个性文化”的表象。
“人们并不被事物所扰乱,而是被他 们对事物的看法所扰乱。”
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的立场、角度、 层次等不同,或着眼的动机、过程、结果、 观念、方法、技术、工具、影响等等不同, 其结论完全不同。
2-2、“分类”与“命名”
“物以类聚”,既体现了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研究存 在的一种科学方法。
人类进步的每一里程碑都是对自然、对自己的认识水 平之否定,也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祖先制定的 “名”、“相”的否定。
可是社会型工业化的机制和工业文 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 积淀和形成。
中国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往往还 来不及思考和沉淀就又卷入新一轮充满机遇的浪潮中了。
这自然滋生了一些投机取巧的心态,人们处于整体的浮躁气氛 之中,
热衷于“怎样快?”和“如何急功近利?”;
来不及调整、完善运行机制和规范;
自从社会分工使得“设计”成为一门 独立的专业以来,它一直处于一个边缘的, 含混的,甚至尴尬的位置。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所谓“方法”就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而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行为”。
一般来说,“研究方法”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1)方法论层次,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 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2)研究的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 操作方式; (3)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个阶段使用的 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根据目的,审时度势地组织 方法、知识、技巧。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7、“设计方法论”的根本目的
“设计方法论”的根本目的,也是高等设计教育的 根本目的,他们是统一的。
更好的理解“方法论”只有两条途径: (1)实践的途径,必须在更多的系统设计实践中思考、锤炼,学 会在“形而下”的实践中,运用“形而上”的抽象思维能力,把握 “事与物”的结构逻辑体系,才能领会“设计方法论”的精髓。 (2)知识的途径,也就是有意识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涉猎更 多更广泛的人文社会、文化艺术的活知识,并能把丰富的、有结构 的知识组织到要解决的问题系统中去。
当“分类”、“命名”这个人为的、阶 段的观念阻碍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时,人 类就会创造新的“分类”和“命名”。
要知道:“批评和否定是对被批评和被否定的最高的奖赏和继 承。”
人类的优点和缺点都想改造周围的一切,而且已经和 正在塑着第二自然。随着时代频率的加快,越往前走,动 量越大,可能遇到的“陷阱”就越多;习俗的惯性、眼前 功利的诱惑也就越大。
人类过去和现代的成就的确 辉煌无比。但如我们用“体”、 “脑”和“心”,以“物”的本 质与人类生存目的进行对照, 再思考和反省一下:
我们习惯用“眼”——“视觉”,把注意力放 在人类自身的过去和现在已有痕迹的表面上——
人类早期的穴居、四合院与当代的宇宙空间站的反差; 埃及金字塔、罗马输水道、阿房宫、哥特式教堂的奇迹 伴随的是残酷的宗教和帝王统治观念、制度; 沉溺于工业文明的“技术膨胀”和物质享受与占有欲的 宣扬,淡化了我们对污染、对地球资源浪费、对我们子孙 生存资源剥削的罪孽,并腐蚀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 当代交通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达,缩小了地球,但却发 现人类之间越发生疏、隔离、难于理解; ……。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关于如何从事设计的问题并不是一门课可以解决的。 “设计方法论”的目的和作用:
“寻路”——本课程只是引领我们如何认识 事物的观念、方法;
“入门”——以及如何构建新事物的概念、 方法;
“脉络”——还必须要与其他设计课程互为 补充,以形成整个课程体系体的框架结构。
2-1、观念与反馈 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
而未来的方式却是可变的、未知的,需要被设计为更有效、更环保、更具 人性与情感亲和的。
科技的进步使社会行为更有序、更系统,必然使人们
掌握、运用更多的媒介来组织形态、空间、环境、行为,
这就是技术、材料的组织——即“设计”。
这种思考、行为、方法和计划、组织、机制就
是“设计”的工作范畴。
科学是去发现、解释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 是关于“是什麽”和“怎麽样”的知识,侧重于 分析、发现——“陈述”逻辑。
此物与彼物的抽象意义是一致的。
“搓板、洗衣机、自助洗衣站”、 “算盘、计算机、计算中心”、
“扫帚、吸尘器、保洁服务”、 “房子、建筑、小区、城市”
它们有共同的“目的”——
或为了干净的衣服、
或为了数字计算、
或为了除尘卫生、
或为了居住生活。
这就是设计的不变内容。
人类以后还会需要干净衣服、需要计算、需要清洁、生活。
目的不同,其要素亦不同;然而同 样的要素,由于目的不同,结构关 系——“系统”就不同,功能也就不同 了。
2-4、
“设计”—— 《 Design》
作为“系统”、“方法论” 该如何理解?
从字典里我们可以发现Design一词有太多也太宽泛的 含义。
但“设计”活动的内核——设计之“本元”是 不变的。
“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 “目的”——人类创造的最终指向。
■创造更合理和更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目标)。
2-9、反思
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整 体机制和意识,规模化的大生产、集合化的大分工体系产 生了保证社会工业化体制运转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 和文化、价值观。
我国改革开放不到30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工业化虽 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所谓的“创新”仅仅停留在市场 驱动下的“形式”创新上。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4、方法“论”?
如果一门学问若理直气壮的宣称其为“科学”, 则必然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有得到公认的知识 体系。
“方法”的可信就证明了知识来源 的可靠。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5、“方法”
关于“设计方法”这一复杂而宏大的主题,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下的学术界,在“设计实践” 中还是“设计教育”领域,总是争论多于研究, 预设的狭隘观念多于包容的开放思想。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近两年呈现出“大跃进”的 态势。
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由80年代的二十来所激增 到近1,000所;
每年毕业学生由原来的几百人到几万人; 师资人员短缺与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完整;
大多院校的课程集中在基础、技法、 知识上,在方法类课程上严重缺失。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如此情况下培养的毕业生,既缺乏“实践”的经验, 又无系统而合理的“方法论”指导,当面对实际设计项 目时,既不能摆脱“知识”的桎梏,又不能跨越“技法” 的藩篱。
(3)集合式服务系统设计
从研究不同人群或同一人群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语境
等前提下对实现不同需求目标的不同外部因素,确立“服务目标系 统”。以便转换战略、重组资源、调整机制、筹 建新的营销体系、开发“新”物种、提升价值、 建立新的“集合式服务流程系统”。可谓“ “道可道,
非常道”也。
2-7、 人们过度对“物”的关注
关于如何灵活掌握方法的。
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方法的 反思,包括观念、研究逻辑、 机制、原则等。
程序是服务于方法的 方法是高于程序的
对于方法的反思,是高于方 法的。
“Know how”
“Know why”
“Know have to be”
设计这种活动,其实 研究、选择全过程的 更多的是关乎于思维 程序、操作方式和工 的,而僵化的程序其 具、技巧。 实是束缚设计思维的。
创造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的出路不仅在 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而在于善用新技术带来 人类视野和能力的维度来改变我们观察世界的方 式,开发我们的的理想,提出新的观念、理论。
它能激起我们对人类追求单纯、和谐、美好 的智慧,在人类继续进化过程中陶冶我们内在的 潜能,
改变已有的度量、标准、模式,创 造还未曾有过的、更美好的生存方式。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6、“方法”,而不是“程序”
现在国内的许多院校把“设计方 法”与“设计程序”混为一谈,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就是设计方法与设计程 序一起教。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程序
方法
方法论
关于行为的
更多的是关乎于思维 的
僵化的、按部就班的、 随机应变的、可选择 运用工具、技巧照章 的。 行事的操作大全。
设计——
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 而进行的一种智力型、集合性 的系统创造活动。
2-8、设计的定义:
■以知识、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因素为资源 (要素);
■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市Leabharlann Baidu、企业、品牌 为平台(载体);
■在研究需求、工业制造、营销流通、消费使 用、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全过程中(系统结
构),
■转化与开发技术、引导并满足消费、提升价 值和企业品牌竞争力、塑造先进的社会文化(系 统功能);
而”设计”是应用那些知识去创造 未来。是关于“可以是什麽”、“可 以是怎麽样”的知识。侧重于集成、 整合、创造——“祈使”逻辑(预设)。
2-6、设计的层次:
(1)改良设计
原定的产品系统不变,造型、材料、结构、工艺、细部会由于销售对象、 档次、价格、技术等因素竞争的原因需要改进设计。
(2)开发设计
调整与改变产品的系统关系,建构新的“产品”。新产品的概念会由于用 户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产品结构、品牌战略、国际潮流等因素的变 化,需“巧于因借”企业原有资源等因素,开发新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