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的
实践与研究
河北省安国市明官店中学
一、课题的背景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家庭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就读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

而父母应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启蒙教师。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一条重要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

”因此,家校联合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家庭中家庭成员的相对减少,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

重视家庭教育,已成为众多家长的共识。

特别是初中阶段,由于孩子们将要步入青春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众多家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变化。

这时候,家长要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

当前面对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相应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在有意无意地发生着变化。

现阶段,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作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传统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家庭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初中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强有力的支持。

家庭教育对学
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情操等起着启蒙和培养作用,他的教育功能是学校及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代替的。

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不仅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据调查:凡是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尽管家庭情况不一,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有别,家庭教育模式也不一样,但都包含以下一些基本要素:第一,家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视家庭教育,并将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转化为教育孩子成材的现实努力。

第二,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三,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教育。

建立家校协同的教育网络,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密切家校的联系,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组织管理原则。

德育组织是德育管理的主要手段。

搞好德育管理,首先要发挥德育组织的功能。

通过德育管理,可动员和组织多方面的德育力量,组成令理、有效的德育组织;制定组织的职责范围和隶属关系;还可理顺各组织之间及各组织与个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的机能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以便按德育目标,协调一致地搞好德育工作。

2、循序渐进性原则。

一个人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转变,它需要时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家长。

道德的转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螺旋的上升过程,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使家长逐渐向良好的育人方法靠近。

3、差异性原则。

每一个家长家庭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所受的道德熏陶也不一样,道德观念也就不同,我们老师不能一刀切,应该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和引导,最终使每位家长的道德水准和育人方法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4、实践性原则。

对于家长的引导和教育,说教只能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反复认识、操作,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相互转化、促进、成功经验交流,才能以点带面,带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家教联合教育的目标。

5、管理评价公正、客观、民主化原则。

讲求平等、公平竞争,讲求事实,讲求民主,在主管机构评价的同时,参考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权衡裁定,评价结果公开。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①重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

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②定期召开家长会。

让家长们了解学校的变化和学生在校的表现,也充分让家长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把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成功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也把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共同交流、讨论。

③教师密切联系家长,融洽相互的关系。

我校的班主任老师建立了一个家长联系簿,记录下他们对学生进行家访或打电话与家长交流,家长来校积极与其沟通时的各种情况。

另外学校还开设了校长信箱和热线,家长随时可以和校长联系、沟通,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

④开办家长学校,有效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每月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指导,针对家长工作忙的具体情况,我们就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有时是给家长印发学习资料;有时向家长推介有关书籍、报纸、电视节目内容,要求家长认真阅读、观看,然后进行反馈调查;必要时就组织家长到校听课。

⑤建立德育教育家校网络。

在以上的基础,学校还加强了“良好家庭”、“德育之星”等的评比;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达到在活动中共同育人;学校经常的进行各项调查和布置德育家庭作业。

五、阶段性成果
1、我校在坚持学校、家庭相互沟通,共同育人基础上,受到了家长们的热情赞扬。

通过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的实践研究,也转变了家长的不正确的观念,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等方法,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我校的教师在运用家校结合对学生教育这方面获得了不少的经验,也受到了各个家长的好评。

从每次的家长对学校老师的调查意见来看,都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优。

如填写《家校联系卡》时,116学生评价自己说:“通过班级小组管理,是我懂得了团队的精神,我以后在学习和日常行为中会更加努力。

”同学鼓励他说:“我希望你能上课积极举手发言。

”老师引导他说:“今天的付出,一定能在明天得到回报。

有了信心、决心、恒心,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奋斗,你心中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相信自己!”家长在看了以上的交流情况后,感受到孩子心灵自省的成长历程,感受到同学和老师对孩子的真诚和帮助,同时也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家长说:“孩子比以前进步多了,希望能坚持下去,好好努力吧!”《家校联系卡》真正成为了沟通家长、教师、学生心灵
的桥梁和纽带。

2、通过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的实践研究,不仅家长、孩子之间容易沟通,家长与老师也更容易沟通,这一系列可喜现象或大或小地拓展了家庭教育的空间、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正确的家庭教育又能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互为促进,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使孩子在家庭、学校中享有一致的教育,从而实实在在地取得了家校同步教育的新效果。

3、促进了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在抓好校内教育的同时,探索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转变了家庭教育观念,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

下面是实验前后对12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而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而实验后家长不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更重视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注重孩子综合素质提高。

这说明广大家长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改变了“重智轻德”的错误做法。

广大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优势互补;广大家长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能以自己的良好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能够信任孩子,能赏识鼓励孩子,监督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发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4、学生综合素质获提高。

在学校、家庭结合教育的培养下,我们造就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们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的有关内容,分析了学生在家庭中主要发展的几个方
面,制订了“中学生家校联系卡”,并分别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六个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80% 的学生在家务劳动、关心父母、良好习惯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5、家校携手,学校领导带头把关,老师全员参与,我校的孙泽军副校长和李磊主任从建立新型的家校平台以来,时常接到家长的来信来电来访,随时与这些家长交流,帮助家长走出困境,传授家教知识。

共接待家长68余人,帮助这68人中的二十多个孩子改掉了不良习惯。

同时收到本校学生的电话、书信等,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还发表了《动态小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促进家校合作》、《如何构建绿色网络世界》、《当前家庭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等一批优秀论文。

总之,注重家校结合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是提高了家长的素质。

家校结合使我校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正由单纯的情感支配向理智的升华转变,由简单的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二是密切了家校的关系。

家长对学校的工作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给学校献计献策,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际氛围。

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

让我们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相互配合,真正达到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