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龙》说课稿
城关二小宁国琴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6册第10课《中国龙》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课件)
《中国龙》是一节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美术课。
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
前两页主要是“欣赏·评述”,选择内容和版式上主要体现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3·4页集中反映“造型表现”的内容。
在龙的描绘上要求学生注意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特征。
通过看看、说说、画画、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在课前,我考虑到这是三年级上过的一节课,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四年级学生为上课对象,将教学目标稍作提高。
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课件)
显性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观察龙的造型,知道组合龙的动物原型和象征意义,知道龙在中华传统中的特殊地位,体会龙的精神。
能抓住龙的各部分特征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一条龙。
隐性目标: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精神,秉承龙的神性,弘扬龙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中国龙的历史,了解龙的象征意义,欣赏龙的造型,抓住龙的特征,画一条龙。
教学难点:
在绘画中表现龙的精神、气势抓住龙的造型特点,在“欣赏评述”中讲述龙的龙的象征意义并体会龙的精神。
二.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龙这一虚拟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形成直观印象,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大量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通过创作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课件)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前,播放了《龙的传人》的音乐,结合神秘的中国龙、古老的门扣等中国元素,营造浓郁的课堂气氛。
和后面设计形成呼应,做好铺垫。
接着在问题悬念中导入新课,通过问题的提出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欣赏·评述。
因为这是一节以了解中国传统龙文化为主的“欣赏·评述”课,因此我将欣赏作为本节课的主体。
在这一环节中我按学生的知识层面,设计了龙的历史、龙的渊源、
龙的动态、龙与艺术、民俗这四步教学环节,这样设计的意图在知识上是螺旋上升的,但又是让虚拟中的龙走向民俗、生活中的龙,逐渐接近学生生活。
在教法上我采用图片演示—观察体验—联系生活的方法让学生达到知识内化。
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龙的产生年代、龙的各部分的象征意义、龙形象演变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龙的四种动态,实现本节课的显性目
标。
在学生观察体验中,结合龙在建筑装饰上的作用,工艺品中的龙,在民间艺术中的形象以及以龙为载体的民风民俗,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龙文化,感受龙博大精深的内涵,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精神。
从而实现本课的隐形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三﹚、艺术实践。
结合本节课“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融为一体的课程特色,我将艺术实践作为又一个教学重点。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学生作品,再通过课件演示分析龙头、龙身、龙尾的特点,为艺术实践做铺垫,接着通过教师范画板演给学生做画行龙的示范,将传统范画和现代媒体结合在一起。
很直观的将龙的形态有序完整的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后来的创作实践做了技术上的铺垫,让美术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的融合。
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对龙的理解用白描的方法绘制一条龙。
﹙四﹚学生作品展评。
评价采用鼓励的方法,注重表扬学生绘画中有特色、有创意的地方。
四.板书设计。
采用绘画的方式板演。
﹙略﹚
五.教后反思。
这节课上后我对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做了深
刻反思,总结了存在的问题:
1.对学情分析不够准确,学生对于龙的知识了解少之又少,在课前没有让学生去查找关于龙的资料,导致观察图片时设计的问题无法解决,在“欣赏·评述”环节出现“一言堂”的尴尬局面。
2.对于教材的整合运用不科学,将“欣赏评述”与“造型表现”用于一节课上教学难度过高,无法很好的突破。
敬请各位老师给我提宝贵的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