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应贯穿当代青少年人文修养塑造的始终。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的介绍,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人的心智,阐述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采取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文化认同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是精神缺失的现状,而这样的一种缺失所影响到的又不仅仅是年轻的一代,而是整个社会。道德沦丧、信仰缺失。沦丧也罢缺失也罢,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认同和归属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能使我们重树民族精神。我们时常说要爱国,但这爱国主义是源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个民族连传统的文化都已经流失,我们何来的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前两年超级女声是最流行的一个娱乐节目。是什么造成那样一种无数青少年男女为之疯狂的景象呢?那自然是看到了一夜成名的可能与随之而来的名利,名利与金钱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这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是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当金钱与名利成了这个社会最主要追逐的东西的时候,社会上的青年们又怎么能不受这个影响呢?所以说,我们现在说教育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而造成社会这样一种状况的,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传统文化的流失。
虽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些比较陈腐的东西,但更多的却是可以继承也需要继承的。因为那是几千年汇聚起来的民族底蕴与民族的精神。试想下,如果我们现代人的思想里有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的理念,何至于会空虚到一个娱乐的人物就可以占据了大多数人精神的全部?又假使我们的脑子里有传统文化中的善恶概念,我们的社会何至于如此的冷漠?再假使我们批判的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又何至于有那么多的道德败坏的事情发生?
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人可以迅速在电视节目或剧场里认出无数当红明星,但是却不知道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事件,分不清基本的朝代顺序。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正确理解,恰恰来自这类浅薄的影视。
鉴于这种情形,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教育,这种教育应当是生动活泼的,最好结合现实的问题展开,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自然融入学习讨论中。可以结合各种课堂教学,也可以和游玩活动结合起来。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十三陵,那么就可以顺便要求同学们背下明
代各朝的历史顺序、主要年号、主要人物和事件,看一个陵,讲一段历史和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如果到了阜成门内白塔寺走一走,自然就学习到了中国和尼泊尔近千年的佛教往来史。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样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让同学们通过读《封神演义》最后一回,了解中国主要姓氏的起源;通过读《西游记》中提到的佛教诸神,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的佛经。
(二)重视并加强成人尤其是教师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
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这就是说,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实现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尤其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
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
和生命力。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
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总而言之,我们的民族精神来源于我们民族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沉积,是传统美德和精神的总结与深化,我们在为我悠久文化骄傲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方凌瑾.以传统文化为平台建构高校道德教育新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王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3]王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