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志之目录及卷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山县志目录

、疆域

沿华、分野、里至、形胜、山川、乡镇、市廛、风俗、

二、田赋

田亩、项税、课钞、户口、徭役、物产、

三、祀典

(土+颤左)遗庙祠

四、建置

城池学校公署、仓场、阴阳医院、坊扁、漏泽园

五、官师

封爵、职官

六、人物乡贤、孝节、文学、名将、乡宦、寿官、耆老、散官

七、选举

进士、举人、贡士、例贡、材(言胥)、王府官、恩典

八、古迹

陵墓、城垒、台榭、岗寨、寺观陶冶、景

九、艺文

诰勑、书籍、碑记、墓表、序、颂、箴、规、诗、歌、替

十、识杂

灾祥、仙释、异纪、附录、

鲁山县志目录

鲁山县志卷之一

鲁山县儒学教谕孙铎篡修

训导蒋希周刘璧同修

国学生周茂李佃同修

痒生贾章马世安采辑

疆域

志疆域者本成周职,方舆图以辩土也,秦并六国,遂不师古,天下始分为郡县,历代相沿,势不能易,至今循之,为成规,故一邑侯封百里,迹不古而意则

古矣,曰沿革原县治也,曰分野别星土也,曰里至昭四达也,曰形胜状一方也,

以至山川列而明秀著乡镇,次而庶居彰舆夫市廛,得交易之所风俗,巡习尚之,

常此固一邑气势之所钟宝

国家元气之攸寓也,惟体国图治者克培之,故作疆域志

沿革

鲁山禹贡豫州之域,周鄙甸之鲁县,春秋初,属郑,后为楚所侵,战国属韩,秦属颖川郡,汉始置鲁阳县,治属南阳郡,东汉因之,三国属魏,晋属南阳,后魏置樊州,寻废立鲁阳郡,

封功臣于此为郡王,后周置三鸦镇齐城,隋初复为鲁阳县,属襄城郡,炀帝末,始名鲁山,后王世充置鲁州,唐武德二年,州废俄以鲁山(左水右上厶右下虫)阳,后置鲁州,贞观九年,州废省(左水右上厶右下虫)阳,以县属汝州,五代并因其旧至元元贞八年还属南阳路皇明洪武二年天兵下河南民遂归除仍以属南阳府汝州,成化十二年改属河南汝州,鲁县即商周时五鄙四甸之县也,至汉仍,秦制郡县,天下始大,鲁县为鲁阳县治通签谓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而使求之,累惧而迁于鲁县,说者乃谓累夏人,曰迁鲁县是夏时已有此县也,及按禹时水土方平法制未备,虽会涂山国以万计,而国未有县之置也,虽诗信彼南山,惟禹之甸,而甸未有县之设也,至商周井田之制行畿外六遂始以五家为邻,五邻为四里,为(赞卩),五(赞卩)为鄙,五鄙为遂,五遂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中间始有县之云,然亦不过一小地方之

名耳,至秦孝公并诸小乡为县,置令丞而县之名始兴,始皇并天下以郡领县,而县与郡斯通隶于天子,故鲁阳乃汉即商周鄙甸之鲁县,大之而领,以南阳郡者通鉴之讼,无乃商周距夏未远亦必有所据而知累迁此境,即伊商周鄙甸这名鲁县者故云,然非谓夏时已有此县治也,抑有谓通鉴为鲁县今县,鲁阳未可以鲁阳为鲁县,殊不知,古今建置,率多以地命名,是县之东有山曰鲁山,商周时为鄙,为甸,已以山名至汉,虽建立县治亦不过曰鲁阳,以县值鲁山之阳皆不遗山以立名则鲁阳即鲁县也明矣,抑隋初更鲁阳为鲁是亦欲仍古旧名,末又直指名鲁山县,至今因之,不革又可验矣,是则鲁县谡非累时迁之县固不可谡即累时迁之,县亦不可也因详辩之于沿革之后庶便览者改云

分野

鲁山在豫州之哉,其分星在氏房心三宿,故周礼保间氏封域注云房星豫州,

史记天官书主注星经云氐房心,宋之分野,豫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然在县在豫

州而次房心之灵明矣里至

东南道

南京应天府陆路一千四百里

东北道

北京顺天府一千八百里

四至

东至任店抵叶县为界七十里

西至没大领抵嵩县为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白沙领抵裕州为界五十里

北至青条领抵汝州为界三十里

八到

东到叶县九十里路通汝宁府

西到嵩县一百八十里路通卢氏县

南到裕州一百五十里路通唐县

北到汝州一百三十里路通河南府

东南到泌阳县一百门十里路通确山县

西南到南召县九十里路通南阳府

西北到伊阳县一百五十里路通陕州

东北到宝丰县五十里路通许州钧州

形胜

鲁山前襟沙水,后枕琴台,左控鲁山右涵汤谷,土壤活而旱涝保收,气侯平而民无瘴疠,斯民之乐土,实汝遁之胜境也

山川

鲁山在县之东一十八里平原突起山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俗呼露峰

山,盖声相近之误也,时值云覆其顶占其为雨,候云散占其明明,历历有验,允济民时上建瑞云观,有碑记见艺文

里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相传汉光武为莽所在地迫至此,值暮错黑举手祝天而夕阳回照,故名,上有观音堂,今改为寺僧居焉

明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世传光武避莽自黑山至此始天明,因以名

虎头山在县西十五里,山不甚峻,状如虎伏故得名

彭山在县东南二十八里,世谓彭越会屯兵于此因名

扶鞍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唐秦王庙,世传昔秦王尝驻马于憩鞍故名

大盂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顶并窳四图若城,俗呼为大城山小城山,见大明一统志龟君山在县西一百里邻汝州界峰峦重叠,势极险阴,人迹罕至上有龙(左鱼右秋)及灵佑侯普济调,岁旱祷雨有应,山有石刻龟君山三字,见一统志

鸡笼山在县西八下里山峰形似鸡笼故名,

摘星楼山在县一百里邻挂(左土豆右皮)楼山,以山峰之高星辰可摘而名

花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九天圣母庙

(上均下王)公(上土乃下木)山在县西八十里俗传昔有孝妇不厌夫家贫乏,晨昏运水之远感神人乘马于途三索水饮马而三与之无吝色,神遂授鞭令置瓮中则水不竭,盖龙也,后妇最宁而夫家于瓮中得鞭携之,洪水(左水右勇)泛,遂溺其翁,翁之女奔趋,而妇梳洗未及即携姑归,于途各窳其石(左彳右生)镇压之,其水即止,后遂名其处曰窳石里,而山曰窳石山,翁溺死莫求,妇乃携姑(左彳右生)此山(上均下王)公得尸于挂爷山,亦以此得名,妇因得公尸遂立于丘公山而城之,此丘公城所由名也,既葬而姑嫂至镇水石并立鹤望公墓,遂化为石,故今为姑嫂石,此事虽未可甚信,然山水因人而得名姑记之以劢孝节云挂(左土豆右皮)楼山在西南百十余里,上有石壁挂(左土豆右皮)铁环尚在,谚云昔人劫寨于此,山鸣鼓以进兵,然无考据,西畔属南召

草台山在县西五十里温泉之东

挂爷山在县古三十里沙河之北,说见望公(上均下木)山下

方山在县南二十八里高出群山,截然方大

大夷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其势平夷

文峰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峰峦如笔尖,俗呼牛心

双(上均下木)山在县北三十里,上有双峰如(上土乃下木)

榖(左禾右责)在县西北三十里,峰如榖(左禾右责)故名,方与胜览去

将孤山在鲁山,说者谓即此山是也

尧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左水右厶虫)水所出昔尧之孙刘累以拳龙事夏后,

惧罪逃于鲁,立尧祠于此,故名

锋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山尖如锋

马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状若马然

五(上土乃下木)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有峰五(上土乃下木)故名,相

传上有阿乌波寨焦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世传昔焦光(左王右赞)尝据此山为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