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王守仁 颜元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 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 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 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三、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道德教育的方法:
– 静处体悟 – 事上磨炼 – 省察克制 – 贵于改过
“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鹜于记诵辞章, 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 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
静处体悟
即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 念,体认本心。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 “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 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 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
省察克制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 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 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索出来,定要拔去病 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 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 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 方能扫除廓清”。
阳明四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全集》
王守仁在做官的同时,从未放弃教 育活动。他从34岁(1505年)开始 收徒讲学,倡言“身心之学”。
白鹿洞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都曾在此讲学。
贵州的龙冈书院 江西的濂溪书院 浙江的稽山书院
— —《陆九渊集》
主要内容
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三、论道德教育 四、儿童教育思想
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守仁(1472—1528)字伯 安,浙江余姚人,明朝中叶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 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陆王心学 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 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 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全能大儒。
贵于改过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四、儿童教育思想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 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 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 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久而久 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阳明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鲜虾山麓)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作用:学以去其昏蔽 心即理 良知即是天理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 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良知
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不待 虑而知,不待学而能”。 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良知之在人心, 不间于圣愚。” 不会泯灭,“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 泯灭。” “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 昏蔽。”
——《大学》
“格物致知”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本是从 属于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 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程颐开始,理学家把“格物致 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
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曾在江西 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人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言论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 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守仁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就抱有 “读书学圣贤”的志向。 21岁举浙江乡试,28岁举进士。他先后 担任过从江西卢陵县知事到南京兵部尚书 等职。
守仁格竹
王阳明
龙场悟道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阳明言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尤其在他50岁后曾专门在稽山书院、龙 泉寺中天阁聚众讲学。当时四方游学之 士多集合于余姚一地听他讲学,可谓 “环先生而居者比屋”,甚至“夜无卧 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王文 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
他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 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弟 子记录他的言论和选摘他论学书札的 《传习录》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 料。
“凡诱之以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 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 滞于音节也”;“导之以习礼者,非但肃 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 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 以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 潜反复以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第七讲 王守仁 颜元的 教育思想
导入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 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 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事上磨炼
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 流入“枯槁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 的“痴呆汉”,“才通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 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炼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 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 而实放溺也“。
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 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 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离了事物为 学却是着空”。
儿童“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 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 。
讨论
道德修养的途径:知先行后 VS 知行合一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