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其启示论文

合集下载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6.2.3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作为明代最问家的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于儿童基本是在家庭生活、学习,因此,我们把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来。

王守仁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对于儿童,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7-88页)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大体而言,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嬉笑玩乐,害怕约束拘禁,他们就像草木开始萌芽的时候,如果让它们舒展通畅,就会枝叶繁茂;如果不断地摧残阻挠,它们就会衰败萎靡。

王守仁提出,开展儿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的心情先受到鼓舞,心中有快感,那么他们进步的速度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

这就好比是及时的雨水与和煦的春风灌溉养育花木,那么花木无不萌发并生长,自然会每天茁壮成长,月月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像冰霜一样去摧残他们,那么花木就会生机萧落,日益变得枯槁了。

这也就是说,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心,是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前提。

王守仁认为一些家庭和教育者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开展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像现在那些教育儿童的家长或者教育者,每天只知道督促儿童在断句和模仿文法上用功,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按儿童身心的状况加用礼来引导,只希望儿童掌握知识,却不知道存养他们的善心;对他们进行鞭打约束,像对待被拘禁的囚徒一样。

在王守仁看来,这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收效甚微,有可能会造成“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后果。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马睿(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摘要: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及教育家。

他在“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致良知”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其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简要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反对体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倡独立思考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8【总页数】2【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守仁,号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时常在阳明洞读书,所以别号阳明,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通过对“心”“天理”“良知”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体系,对中国明代中叶后期及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探析(一)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王守仁特别关注儿童教育,这是因为他认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更应搞好儿童教育。

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曾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体上,儿童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舒朗畅适枝条就会发达,毁坏阻挠,草木就会衰败萎缩。

现在教育儿童,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如此内心喜悦,其进步自然不能停止,这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浸润吹拂草木,草木没有不发芽抽枝、茁壮成长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

可见,王阳明提倡教育应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出发,顺应儿童的性情,采用引导、鼓舞的方式,使儿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乐于接受,那儿童就会不断进步。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如下
孟子曾经提出“言之为教,行而为范”四字强调,儿童教育必须以做为教来指导,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王守仁尤其重视儿童的个性教育。

王守仁曾对儿童所做的件事—摆钟、绑褐尾、鼓小鼓等——更多的重视行为动作而非言语,他认为儿童教育是要像择善固执,把善良的一面加强,而及时纠正不良的言语服从的坏习惯。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劝导和教育为主,以身体活动,寓教于乐。

他建议要绑住孩子的脚,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受教育,这样就可以使他们逊要正性,更好的增加知识,并且不会空有词汇而无理解。

王守仁还指出“一般说来,害人者,是不遵父母,不重礼义。

要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得,子能养而亲不与,子从事而亲不助者,是从坏礼仪中来的,这就是孩子叛逆不良性格的真正根源”。

他认为孩子得把自己的礼仪教育让父母参与,通过合理的安排制度,可以有效引导孩子健全成长。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启示如下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首先应给和要给孩子们安全的环境,允许他们在安全友爱的气氛中成长;其次,应该以实际行动去教育孩子,用生活中的行动和劝导而不是一味的责备来引导孩子们;最后,应将父母的教育观、行为规范以及坏习惯的纠正准备给他们。

总之,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他的思想也对当今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教育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
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孩子们进入正确的心态,让孩子们带着良性习惯长大,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对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思考

对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思考

王 阳明说 : “ 话 近世之训蒙稚者, 日 惟 督以句读课仿 , 责其检束 , 而不知 导之 以礼 ; 求其聪明, 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 , 若待拘囚 。 ” H 其实这 种情 况在现在 的学校 中不也存在吗? 我们“ 句读课仿 ” ,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 学生
们 犯 了错 , 老 师们最喜欢用 的惩罚方式就是 罚抄, 抄 写 字 词 或 是 文 章 几 十 遍 这 样 的 又 或 者 是 让 学 生 站 在 座位 上 或 是 教 室 外 面 。 下 课 之 后 问学 生 错 了
王 守仁 , 字伯安 , 号 阳明, 浙江余姚人 , 是我 国的 明中著名的哲 学家 和 教育家 。 他长期从事 于授徒讲学活动 , 他热心于新建书院, 设社学。 办学校。 同时 , 他不拘形式 , 随处讲学 , 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 就 曾创造 了“ 环坐而 听 者 三 百人 ” 的盛况。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 认为“ 学 以去其 昏蔽 ” 。所 以在人成长的初期阶段也就是儿童时代, 他就 是十分关注的。并且提 出了 自 己的 关 于 儿 童 教 育 的 思 想 。 重 视 道 德 教 育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逐渐的加强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人才的出现在这样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已经是教育者的共识为培育多元化的人才而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即使实际的落实情况没有理论设计中的美好还存在着偏重但是这也是无可避免的只要我们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面发展在中国的路途还会很漫长

如我在 小学… 二年级 的时候数学超级差 , 但 是在五六年级 的时候 , 我 的数 学 已经 是 班 E 数 一 数 二 的 了, 所 以说 我 们 不 仅 是 要 顺 应 不 同时 间段 不 同 儿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咸称阳明先生。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

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意思是说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

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

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

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

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他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成功影
响了中国教育历史。

他反对对孩子们进行太多空泛普通的填鸭式教育,认为贴近自然作为
孩子们学习的基础,以去憧憬出孩子们大自然生物本性的天分、本能和生命力,努力培养
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起孩子们健康经世的观念信念。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深刻批判了当时传统的教育理念,他提倡以“自然”为中心,
重视孩子们自然内在的发展,强调孩子们自发、发掘和创造的自然能力。

王守仁坚持认为
孩子们应该在丰富和完整的自然环境中学习,以“贴近自然”为特点,注重培养孩子们学
习节奏感及观察力,使他们能把自然万物作为实际学习教材,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获得更
全面的知识,开拓他们的思维宽度和深度。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倡以“自然”为核心精神,深明大白,贴近自然,使孩子们
可以以最优秀的健康方式去认识和接受自然的风光,在此过程中,也能锻炼和培养孩子们
的心智和道德素养,帮助孩子们发现自然规律,内化自然精神,保护和爱护大自然,坚持
孩子们受自然条件,并最终达到自然环境深层体验的结果,从而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他们自身和自然的关系,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应当把探究自然现象作为一种知识及全面发展的重
要方式,以熟悉自然的知识来熏陶启发孩子们的心智;应识别孩子们的能力、兴趣和潜力,尊重和理解孩子们的自然本性,使孩子们更贴近自然,强化自然精神,使之内化于学生心中。

而这恰恰是孩子们“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的基础,甚至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思想体系,对于现代个体自身发展及社会革新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是明朝中期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教,从他34岁起,就开始授徒讲学,知道去世为止,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

在儿童教学方面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儿童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强调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反对体罚儿童,提倡独立思考,主张全面发展等。

王守仁儿童教育叙述顺应性情,鼓舞兴趣王守仁认为,儿童教学应当顺应儿童“乐嬉戏”、“惮拘检”的特点。

也就说对待小孩不能用对待大人的方法去教育儿童,王守仁认为应该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心中喜悦”的积极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和鼓舞儿童的正当兴趣,让他们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如果这样儿童的发展进步一定很快,才能也一定会迅速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我们否定和抹煞儿童的年龄特点,不承认儿童的个性特点,稍有不合,就加以体罚儿童,就会扼杀儿童的才能,儿童的身心就不能健康的发展。

重在诱导,反对体罚王守仁强烈的反对当时蒙学中对待儿童盛行体罚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对儿童及其的有害,每天只知道教儿童朗诵辞句、书写文字。

要求他们检点约束,不用“礼”来诱导儿童,要求他们聪明起来,却不用“善”来诱导,而是用鞭打、用绳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认为这种儿童教育结果,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儿童“视学舍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入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戏”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戏的目的,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王守仁主张在“歌诗”、“洗礼”、“读书”三方面对儿童进行启发诱导,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感情得到正当的宣泄,这有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和烦恼,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和平”。

对儿童“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也有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对儿童“讽之读书”:不但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而且还能“存其心”,“宣其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浅谈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余斯思(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1-0118-03作者简介:余斯思(1996—),女,四川达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摘要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明人伦”为目的的独具特色的童蒙教育思想体系。

他重视德育、肯定儿童期的价值、随人分限所及等科学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今教育,特别是童蒙教育的内容、方法、教育主体上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及借鉴价值。

关键词王守仁童蒙教育价值A Brief Discussion on Wang Shouren 's Thought on En 原lightenment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Yu SisiAbstract Wang Shour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Lu Jiuyuan's theories,and established a uniqu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extension of innate knowledge"as the core and "making clear human relationship"as the objective.He empha-sized moral education,affirmed the value of childhood,and taught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These thoughts are still of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tial value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n China,especially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nlightenment education.Key words Wang Shouren;enlightenment education;value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随着物质的富裕,精神生活的丰富,过上了以前任何时代都向往的幸福生活。

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明代中叶教育家。

他成长于诗书世家,父亲在朝为官,母亲早已去世,祖父王伦对其疼爱有加,还担当起了教育王守仁的重担,正因如此,王守仁在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下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

他创立了与“程朱理学”截然不同的“心学”理论体系,认为“理”在心中,不在心外。

在这一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王守仁衍生出“学以去其昏弊”的观点,坚持教育的自然倾向性。

自然教育的立场是鼓励儿童自然生长,最好是采取不干预的态度。

自然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人的自然发展,重视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认为教育应顺应着人的自然生长顺序来施加影响。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规定人去怎样发展或者发展的程度如何,而是开发人的自然潜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梁香珠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着重分析了其教育思想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方面的价值[1]。

但是,她忽略了王守仁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因素,只是单纯地分析探讨了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总体特征。

肖庆庆、冯文全认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前的小学德育有重要启示,并倡导在学校中要注重德育环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2]。

此外,关于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上,对怎样指导建立完善的家庭教养方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李德升、潘叙贤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和其子女性格息息相关[3]。

于静从社会化的角度来探讨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4],在个案的基础上,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早期社会经验规则习得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幼儿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家庭,目前关于王守仁儿童自然教育思想的研究多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忽略了其对家庭教养方式的价值。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研究。

在查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历史法来系统梳理分析王守仁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总结其精华之处,从中挖掘其思想对当今的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启示。

一、王守仁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体系(一)儿童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具体阐发了他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尤其是《训子文》更是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启示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

王守仁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心即理"。

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

王守仁认为良知具有以下这些特点:首先,它与生俱来;其次,它为人人所具有;再次,它不会泯灭。

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

所以,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

所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王守仁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

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

他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

因此,他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

所谓"人伦",在王守仁看来,即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

"王守仁"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论,虽然并没有超出儒家思孟学派的一贯主张,然而,他在当时士人"皆驰骛于记诵辞章",重功利而轻修养的社会风气中,重新强调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论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论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论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院系名称:XXXX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Docer学号: *********指导老师:Docer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2017年3月1日论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主要有由“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所演化出来的道德教育理论,还有“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以及“立志为圣”“学贵自得”“教学相长”等教育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中有的是为维护封建道德体制的不合理部分,但也有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实用价值。

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进行多方面的挖掘并对其思想的现实价值进行探讨,批判地继承其教育思想中的合理方面,对当前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王守仁教育思想历史影响启示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王守仁字伯安,汉族,浙江余姚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

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也是在其心学基础上形成的。

(一)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1.孟子“性善论”与“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作为儒学大师,思想主要承袭了儒家的思想,究其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其首要的应属孟子的“性善论”与“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对“性善”的认识是出于对孔子“仁政”的理解,孔子对“仁政”的论述,是以仁为核心,并将其推广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在孟子看来,这种人的内心所产生的主观“爱人”的意识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行为就是“性善”。

对于个体人而言,“仁”是发自本心的本能,是因人之性善而具有天赋道德。

孟子将人性本然的“性善”作为基础支点,使得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得到理论补充,也由“性善论”引出“仁政”学说,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王守仁实践教学(3篇)

王守仁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学,主张“知行合一”,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王守仁实践教学的理念、方法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王守仁实践教学的理念1. 知行合一王守仁认为,知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王守仁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他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王守仁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王守仁实践教学的方法1. 示范法王守仁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学生展示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2. 案例分析法王守仁提倡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法王守仁认为,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实践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王守仁主张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社会生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世界。

三、王守仁实践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1. 课堂教学改革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借鉴王守仁实践教学的理念,将知识传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他 崇 尚 “ 王 之教 ” 先 。 2儿童 教 育 的 内容 : 书礼 乐 . 诗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内容包括 知识 的传递 , 道德 的培育
和审美的熏 陶。 因此 , 教学 内容包括诗书礼乐等科 目, 设置上要
要教 育儿 童, 儿童健康成长 , 使 首先要 了解 儿童 , 正确看待 儿童 ,加拿大 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 ・ 范梅南 曾经说过 ,看待儿 “
作者简介 : 张继鑫 , 中央民族大学教 育学院研 究生 , 主要研 究方向 : 跨文化心理学与教 育。

7 ・
总第 29 } 3 其 j
学生学 习一种 技能 , 到毕业实习时能很快进 入状 态 , 胜任信息
养 目的 。
课程 改 革
产业价值链中设计 、 开发 、 服务等领域对 人才 的不 同要求 。
展 。王 阳明赞 同古代的儿童教育 “ 教以人伦” 反对 当时重视文 , 章 背诵 、忽视儿童思想情感 的培养和完善人格 的发展 的教育 , 因为它导致 了“ 先王之教亡” 因此他认为 , 。 要教育孩子 , 就应该
趋 向鼓舞 , 心中喜悦 , 则其进 自不 能已。譬之 时雨春风 , 霈被卉 木, 莫不萌动发越 , 自然 日长月化 , 若冰霜剥落 , 则生意萧条 , 日 就枯槁矣 ” 可见 , 。 他认为教育应 当像春风化雨一样 , 顺其 自然 ,
【 刘 爽 . 祚 . 鹏. 1 1 李锡 陈 就业 导 向的 I T实训 方法 研究 【. 算 机教育 , J计 ]
2 1 , )10 13 0 0 ( :4 _ 4 . 9
[] 2雷正光. . 黄芳 基于就业导 向的“ 三段递进 ” 高职课 程模式研究 [. J职业 】
教育技术 ,0 1 ( )1— 7 2 1 , 3:5 1 . 2 【 潘洪涛 . 3 ] 基于工作 过程系统化 的计算 机网络技术专业课 程体系开发

顺应天性——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顺应天性——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知”是 “ 心 ” 的本 质 ,是 一 切是 非 观 念 的根 源 , 正 的 、正 常的 宣 泄 ,也有 助 于 消 除 儿 童 内心 的忧
别 号 王 阳 明 , 明 代 中叶 重 要 的哲 学 家 、
思想 家 和 教 育 家 ,心
学 集 大 成 者 , 与 孔 子
是社会一切伦理道德的本源。因此 ,教育的作用 郁 和 烦 恼 。 “ 习礼 ”不 但 能 使 儿 童 养 成威 严 的 仪 就是要去除物欲对 “ 良知 ” 的昏蔽 , 即“ 致 良知 ” 。 容 和 仪 表 ,而 且 通 过 “ 周旋 揖 让 ” “ 拜起 屈 伸 ”
歌诗不但能别号王阳明明生出来的人心中的天理叫做良知良激发儿童的意志而且还能使儿童的隋感得到真代中叶重要的哲学家知是心的本质是一切是非观念的根源正的正常的宣泄也有助于消除儿童内心的忧思想家和教育家心是社会一切伦理道德的本源
6 6 l 孑 2 0 1 4
顺应天性
— —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他 在教 育 领域 颇 有建
树 ,提 出 了 “ 顺 应 天
他 认 为 主 要 有 启 发诱 导 、 自得 、循 序 渐 进和 因材 道 德 观 念 和 远 大理 想 ,实现 寓德 育 于 智 育 之 中 , 施 教 等 。他 还提 出静 处 体 悟 、事上 磨 练 、省 己克 使儿 童 在 接 受 知识 、增 长 智 力 的 同时 ,精神 得 到
达 到 锻炼 身体 、 健壮 体 魄 、 促进 发 展 的作 用 。 “ 读
凡是有助于 “ 求其心”者 ,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如 读 经 、习 礼 、写 字 、弹 琴 等 。至 于 教 学 原 则 ,
书 ”不但能增长儿童的知识 ,开发其智力 ,而且

浅议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_杨曼

浅议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_杨曼
关键词: 王守仁; 童蒙教育; 儿童; 借鉴意义
王守仁( 1472 年—1529 年) ,子伯安,号阳明, 浙江余姚人,明代中期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 家。他曾因得罪当朝得势宦官刘瑾而被贬至贵州龙 场,那里土匪横行,人民愚昧无知,他深感普及教育 教化的重要 性,便 开 始 从 事 教 育 讲 学 活 动,直 至 去 世。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使王守仁积累了珍贵 丰厚的教育思想,其中尤以童蒙教育思想最为重要、 最具现实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杨曼( 1989—) ,女,湖北天门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 136 —
创造性地提出“考德”课,即: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 完,教读以次便诸生: 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 懈忽,未能真切否? 温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 能实践否? 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 谨饬否? 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 笃敬否? 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 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 席肆业。”
在王守仁“因材施教”观念中,其中有一语最具 有现实借鉴意义,即“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 能之异或长于乐、长于政教、骑射、水土播植者等在 学校中变能精其能、熟其事”( 王阳明《传习录》) 。 这表明学校教育除了要抓好德育之外,还要让每个 学生的特长充分得以发展,哪怕是“水土播种”。这 一观念不仅 对 当 时“万 般 皆 下 品 惟 有 读 书 高 ”的 那 种所谓正统思想具有极大的冲击性,就是对当下这 个所谓“思 想 解 放 ”的 时 代 亦 具 有 十 分 强 烈 的 警 醒 作用。即使 现 在 人 们 常 说“三 百 六 十 行,行 行 出 状 元”,但这话 更 多 的 是 学 习 不 好 的 孩 子 们 或 是 其 家 长们自我安慰的话语。“书读好了才会有更好的出 路”的观念 早 已 深 入 到 了 人 们 的 骨 子 里,千 军 万 马 挤独木桥仍然是时下的总体局势。各级各类学校在 升学率和高考的指挥棒的压力下,总是竭尽全力、千 方百计地让学生考取获取高分,而每个学生真正擅 长什么,却很少真正地得到关注。尽管“素质教育” 的概念早已 提 出 了 很 多 年,但 总 体 现 状 却 是“素 质 教育搞得 轰 轰 烈 烈,应 试 教 育 抓 得 扎 扎 实 实 ”。 在 课堂上,教师仍是 “满堂灌”,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消 化和接受的能力,这种无视学生学习兴趣和身心特 点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 如寇仇”( 王阳明《传习录》) 。在这样一个时局下,

谈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谈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谈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当时思想界的泰斗,心理学的杰出代表。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

著有《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即《阳明全书》)等。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认为封建传统教育约束和压抑了儿童身心的发展,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他认为这样只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育方法,会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同时还会导致儿童身心向着僵化、单一的方向发展。

他认为正确的童蒙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像园丁栽培花木一样,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智慧,增进儿童的身体发育,这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从而使儿童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健康地发展。

他提出要顺导性情与鼓舞兴趣,认为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他还提倡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认为学习必须独立思考,强调自求自得,反对崇拜偶像、盲从教师的学习方法。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他的自然教育论的提出,比西方最早表达自然教育思想的名著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的出版时间(1762年)早了200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自然教育思想以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天性为基本原则,王守仁与卢梭在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均提出自然教育的主张,对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天性的弊病进行深刻的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提倡顺应儿童性情、儿童教育内容和方法——诱导讽、教学程序和“随人分限所及”的施教原则。

并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儿童教育;诱导讽;启示
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
(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
若待囚。

”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

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

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

(二)正是在这种顺应儿童性情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王守仁提出了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诱致诗歌”,“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他的这一套诱导讽的教育方法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而提出的。

诱导儿童歌诗。

通过歌诗不仅可以用诗的内容激发儿童志向。

坚定其意志,这是正常的。

但王守仁却着眼于通过歌诗可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乐也”。

活泼好动乃是儿童的天性,如果在学习上压抑了这种天性,只一味强调读书学习、那只能适得其反,王守仁注意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歌诗,既学到了知识,又顺应其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学习和“跳号呼啸”结合在
一起,寓教于乐,乐中施教,使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形式(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如“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以达到教育目的。

导之习礼。

礼节的教学是古代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守仁也不否认,但他能够从古板的传书授经、死记硬背中走出来,主张“非但肃其威仪而己,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习礼的教育不是止于让儿童知礼,而是通过“周旋揖让”洒扫应对的礼节教育,还要起到锻炼身体、健壮体魄,增长发育的作用。

儿童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时期,王守仁在礼节的传授中照顾到儿童生理特点,把学习内容(礼)和锻炼身体(习)结合在一起。

这是他从儿童实际出发,在礼仪教育上的创见。

讽之读书。

读书是古代教育中最重要的受教育形式。

但王守仁也能于此独辟蹊径:主张“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也就是说,讽劝儿童读书,不但是为了开发智慧,增加知识,还为了帮助儿童形成道德观念,调节其道德情感。

他要求读书“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旬,细绎反覆。

”王守仁所讲讽之读书,不但光注意书本上的知识,还要通过知识的学习而“存其心”,“宜其志”,寓道德教育于教育过程和教材中,注意到教育过程和教材的教育性。

(三)在教学程序上。

王守仁主张要动静结合,体脑交叉
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他还在《社学
教条》中拟订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日课表,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这样的课程安排,除了读书、习礼、歌诗之外还增加了考德和课仿,内容相当全面,同时在顺序上注意到动静交错,张弛结合,也有一定的科学性。

此外,王守仁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一些创造,如歌诗,他规定“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

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习礼也规定了类似的程序。

这种多少带有比赛性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四)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施教原则。

王守仁继承了孟子“盈科而进”和《学记》中所提倡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指出,儿童“经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考虑他们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而量力而行,即“随人分限所及”。

王守仁说:“与人论学,亦随人分限所及。

”同时,王守仁还从“随人分限所及”的观点出发,提出要使儿童学有余力的教育观点,主张“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能授以一百字”,“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惟有如此,儿童学习起来,才能“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的对于今天儿童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中,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性情,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这一点在当今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面对
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今天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殷切期望下,似乎过早的背负了重任:闲暇时间以及假期却被没完没了培优班、辅导课占据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揠苗助长”很容易把孩子的天性抹杀掉,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甚至看到学校、书本就有心理恐惧,这样下去是十分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对其一生产生阴影。

所以,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看到孩子的成长过程规律,顺应儿童性情,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王守仁的诱导讽的教学方法也同样是基于上述教育思想而提出的。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老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能够启发他们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可以顺应其天性,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脑并用,而不是只偏重于用脑。

此外,王守仁提出的“随人分限所及”的施教原则,“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对我们今天调整课程体系,压缩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受时代的限制,王守仁的教育内容,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不外是诗、书、礼。

但其教育方法,教学程序,因注意到教育对象的特点并对教育对象较为客观地进行分析而大异前人,不少主张与当代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儿童教育方法不谋而合[如体脑交叉,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等,这无疑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王炳照,郭齐家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晖,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简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8
[3]刘德华,王守仁社学教条,及其儿童德育思想,中小学管理,1994,12
[4]李雅琴,王守仁,教育心理思想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