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合集下载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对待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2、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直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文读书,以开其智觉。”从此可以看出,他所阐述的“教以人伦”的目的,仍是以儒家道德教育为中心,但同时也包含了陶冶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儿童的知识智能,希望儿童身心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诗、书、礼、乐便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课目。他指出:“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严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通其志也。”从此可以看出,王守仁认为,“诱之歌诗”,不但能够激发儿童的意志,而且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还有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烦恼;“习礼”,不仅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仪表,而且还能通过行礼中的“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动作,活动了“血脉”,强固了“筋骸”,无疑便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读书”,不但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开发智能,而且还能培养儿童道德观念和理想。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王守仁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使其减少蒙蔽。王守仁颁布的《教约》中规定到:“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并要求“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他本着“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思想观念,认为能否做到“致良知”才是平民与圣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因此,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能够达到“致良知”、“明人伦”。这样,教育就应该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儿童的道德

智力,使儿童能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这也体现了王守仁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情怀。

王守仁认为,当时针对儿童的教育内容及其单一,不符合儿童自

身的特点,也不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应该在传统的“读书”之外,增加“歌诗”、“习礼”。为此,他特意在《教约》中制定了一份课程表。“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

次歌诗。”[4]他认为“歌诗”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志向和意志,还能使儿童真正的宣泄自身的情感,也有助于儿童内心犹豫和烦恼的消除,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习礼”不仅能使儿童更加注重自

身仪容和仪表,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还能“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达到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的作用。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如下

孟子曾经提出“言之为教,行而为范”四字强调,儿童教育必须以做为教来指导,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王守仁尤其重视儿童的个性教育。王守仁曾对儿童所做的件事—摆钟、绑褐尾、鼓小鼓等——更多的重视行为动作而非言语,他认为儿童教育是要像择善固执,把善良的一面加强,而及时纠正不良的言语服从的坏习惯。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劝导和教育为主,以身体活动,寓教于乐。他建议要绑住孩子的脚,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受教育,这样就可以使他们逊要正性,更好的增加知识,并且不会空有词汇而无理解。王守仁还指出“一般说来,害人者,是不遵父母,不重礼义。要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得,子能养而亲不与,子从事而亲不助者,是从坏礼仪中来的,这就是孩子叛逆不良性格的真正根源”。他认为孩子得把自己的礼仪教育让父母参与,通过合理的安排制度,可以有效引导孩子健全成长。王守仁的儿童教育启示如下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首先应给和要给孩子们安全的环境,允许他们在安全友爱的气氛中成长;其次,应该以实际行动去教育孩子,用生活中的行动和劝导而不是一味的责备来引导孩子们;最后,应将父母的教育观、行为规范以及坏习惯的纠正准备给他们。

总之,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他的思想也对当今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儿童教育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

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孩子们进入正确的心态,让孩子们带着良性习惯长大,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

综上所述,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 仅揭示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文明的局限性,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尊重自然和他 人、顺其自然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老 子的思想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 “自然无为”的思想成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 重要指导原则。
(2)注重实践:自然教育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3)因材施教:自然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 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2、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的形成 背景和历史背景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是在明朝中期程朱理学盛行、教育僵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他认为,程朱理学过于强调外在的规范和礼仪,而忽略了人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因此,他主张通过自然教育来打破这种束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的状态下 发展自己的潜能。
此外,老子的思想也给现代社会的治理带来了深刻的启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 度复杂和多元化的社会,各种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 “无为而治”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他认为,好的治理者应该让 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不要过度干预和强制,而是要通过引导和激励来调动人 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思路和方法在当今的治理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其启示论文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其启示论文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提倡顺应儿童性情、儿童教育内容和方法——诱导讽、教学程序和“随人分限所及”的施教原则。并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儿童教育;诱导讽;启示

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

(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

若待囚。”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

话题:儿童萌芽教育学习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这种学说也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于他任南赣巡抚时所作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合称《社学教条》)以及言论录《传习录》中。二、学前教育思想(一)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一般说来,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到拘束和禁锢,就象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

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使它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的,自然而然的一天天长大。反之,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二)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量力施教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揠苗助长。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中,必然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儿童良知发展到何等水平,教学就只能进行到什么水平。同时他又指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为此,他要求指导儿童读书不能读得过多。如果教学内容过多,要求过量,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其视学习为“厌苦”之事而不乐为,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教育应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王守仁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王守仁认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阳明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1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即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善恶的潜能,而人的智能便是这种潜能在一定条件下的扩充或自我发展,人人都有良知,他对人的学习与发展怀着美好的心情和乐观的态度。

3. 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王阳明论述知行合一的典型言论。知行是不一样的,而且二者又有密切的关系。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有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他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就在于要求人们重视对自己的思想念头进行反思,以便将不良意念克服在萌芽的状态。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咸称阳明先生。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意思是说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譬如“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面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躐等。 三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是明朝中期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教,从他34岁起,就开始授徒讲学,知道去世为止,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在儿童教学方面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儿童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强调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反对体罚儿童,提倡独立思考,主张全面发展等。

王守仁儿童教育叙述

顺应性情,鼓舞兴趣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学应当顺应儿童“乐嬉戏”、“惮拘检”的特点。也就说对待小孩不能用对待大人的方法去教育儿童,王守仁认为应该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心中喜悦”的积极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和鼓舞儿童的正当兴趣,让他们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如果这样儿童的发展进步一定很快,才能也一定会迅速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我们否定和抹煞儿童的年龄特点,不承认儿童的个性特点,稍有不合,就加以体罚儿童,就会扼杀儿童的才能,儿童的身心就不能健康的发展。

重在诱导,反对体罚

王守仁强烈的反对当时蒙学中对待儿童盛行体罚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对儿童及其的有害,每天只知道教儿童朗诵辞句、书写文字。要求他们检点约束,不用“礼”来诱导儿童,要求他们聪明起来,却不用“善”来诱导,而是用鞭打、用绳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认为这种儿童教育结果,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儿童“视学舍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入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戏”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戏的目的,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王守仁主张在“歌诗”、“洗礼”、“读书”三方面对儿童进行启发诱导,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感情得到正当的宣泄,这有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和烦恼,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和平”。对儿童“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也有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对儿童“讽之读书”:不但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而且还能“存其心”,“宣其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王守仁论“顺导性情”的儿童教育

王守仁论“顺导性情”的儿童教育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5年第34期/C (

12)教育心语王守仁论“顺导性情”的儿童教育宋立会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写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近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他把儿童比作刚刚萌芽的草木,认为顺其自然就会枝繁叶茂,摧挠它就会枯萎。也就是说,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主义的教育原则,使儿童体会到“鼓舞”和“喜悦”,“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使其自然发展,自然就会“日长月化”。其强调在教育儿童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保持愉悦的心情,学习才会有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教师的影响才能起到时雨春风滋润花草之勃发的效果。

他提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分限”指的是儿童智力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教学要考虑儿童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但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他以种树作比喻“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再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人皆有良知,但资质不同,教导儿童如同种树,只能随其大小而适量浇水,否则不仅不能培养其成长,反而要浸坏它。王守仁尖锐地批评传统的儿童教育,认为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的传统教育,不仅不会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反而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压制他们的个性。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二、 论教育作用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Leabharlann Baidu学以去其昏蔽”的思 想。他是用“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
王守仁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 存在于“心”中,“心即理”。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 “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

发展,在全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并摸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此同时,明
朝统治者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学校的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管理,并且重视科举制度,
ccc
使学校进一步成为科举的附庸。与重视官学和科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明初统治者对
于书院则没有给以应有的注意,而且由于受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影响,书院的
发展道路极不平坦,经历了明初沉寂、中叶以后勃兴、又遭受四次禁毁的曲折过程。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四、 论儿童教育
(二)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 摧挠之则衰萎。”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而厌恶拘束,就像草木开始萌 芽,顺应它就发展,摧残它就衰萎。因而,他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 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儿童自然就能不断地长进,好比时雨春风 滋润草木一样,日长月化,生意盎然,而不是如冰霜剥落,生意萧索。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摘要:王守仁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标,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礼乐结合的教学

方法以及春风化雨的教学原则,这些对我国当下儿童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守仁的儿童观使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儿童的发展和成长,在充分适应儿童发展的

基础上塑造其完善人格,以利于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养成教育

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在自己丰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

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它在我国儿童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乃至以后的儿童教育实践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一、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内涵

1.儿童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王守仁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唯当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以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习之礼,以肃其威仪;讽闻读书,以开其智觉。”这一段话已经明确表示出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以道德为手段,陶冶情操,

培养意志,磨练品格,开启智慧,使儿童身心两健,有序发展。王阳明赞同古代

的儿童教育“教以人伦”,反对当时重视文章背诵、忽视儿童思想情感的培养和完

善人格的发展的教育,因为它导致了“先王之教亡”。因此他认为,要教育孩子,

就应该以培养儿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品格和习惯为重点,以诗词歌赋为诱导,磨练意志,引导他们学习礼仪,“肃其威仪”;讨论百家诗书,不断学习智慧。不

难看出,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重点就是品格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而不是死记

硬背诗词文章,他崇尚“先王之教”。

第八章 第三节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第八章  第三节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第八章第三节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关于王阳明,可以说的很多,古之立德、立功、立言之人,王守仁算是其中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了,若对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感兴趣的可以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相信你会成为王阳明的大粉丝的。现就王守仁论儿童教育作如下总结:

(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他指出当时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写字,责备他们修身,但不知道用礼义来引导;想使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善德来培养。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特点。

(二)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对待儿童就应该像对待小树苗一样,给予春风细雨般的呵护,倾向于鼓舞学生。

(三)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情感得到正当的宣泄,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忧闷和烦恼;“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而且又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讽之读书”不但能增强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而且还能“存其心”“宣其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督”“责”“罚”,发挥各门课程的多方面作用,动静搭配,体脑并用,使儿童既得到道德熏陶,又能学到知识、锻炼身体。

(四)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就对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负担一定不要过重。

论述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论述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论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论教育的作用,论道德教育以及论儿童教育,王守仁的思想也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一教育思想

㈠论教育作用:“学以去其昏蔽”(致良知) (低频,名解)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而且也是伦理道德观念。作为伦理道德观念的良知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良知与生俱来,不能自学,不教自会,其次它是人人所具有的,不分圣愚,再次良知不会泯灭。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与外物接触时,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所以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即“致良知”,也就是“学以取其昏蔽”的过程。

尽管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心学的基础上,但其中也包含了积极的内容,比如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㈡论道德教育

⒈道德教育的目的

王守仁所要培养学生形成的优良品德,就是封建的伦理道德。因此他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所谓“人伦”,在王守仁看来,即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⒉道德教育的内容

为了实现“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王守仁同样主张以六经为主要的学习内容。

⒊道德教育的方法

⑴静处体悟

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就是叫人静心澄心,撇去一切思虑杂念,体认本心。

⑵事上磨练

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因此他改而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事上磨练”。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对王守仁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反对“小大人”式 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方式, 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 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实属难能可贵。王守仁 的儿童教育理论和见解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其借鉴价值,值得后人珍 视。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其整个教育
二、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王守仁认为,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 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在教学程序上,他主张 动静结合,体脑交叉。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 地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他还拟定了一个详细的日 课表,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 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学前教育简史
谢谢观看!!
二、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 径应当是多方面的。他对教育者提出了通过习礼、 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对习 礼、歌诗和读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分别做了说明。 在他看来,如果能通过上述这几方面的内容和途 径对儿童进行教育,就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二、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 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还要注意个体 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在 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每个儿童都有其长 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 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王守仁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心即理"。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王守仁认为良知具有以下这些特点:首先,它与生俱来;其次,它为人人所具有;再次,它不会泯灭。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所以,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所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王守仁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他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因此,他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所谓"人伦",在王守仁看来,即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王守仁"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论,虽然并没有超出儒家思孟学派的一贯主张,然而,他在当时士人"皆驰骛于记诵辞章",重功利而轻修养的社会风气中,重新强调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上,王守仁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强调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对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具体而言,他提出下列四个基本主张: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思想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其儿童教育思想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

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传统教育压制TJL~+性。在他看来,让儿童的个性长期受到压抑比不让儿童受教育还要恶劣。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学校视儿童为囚犯,学校则成为儿童的监牢,而学生把老师看成敌人。这就造成了儿童的一种反抗心理,学校并没有培养学生养成善良的品质。可见,他对传统儿童教育的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儿童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

王守仁主张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对待儿童应当像对待小树苗一样。对儿童的压抑好似严冬给予花草的打击一样,对儿童应该给予春风时雨。这在当时是一种独到的见解。

(3)儿童教育内容--歌诗、习礼、读书

王守仁认为蒙学里应当设立三个基本学科,即歌诗、习礼、读书。唱歌和吟诗可以激发儿童的志向,可以消除儿童顽皮的习性,使性格外向的儿童有发泄精力的机会,性格内向的儿童也可以解除心中的愁闷和烦恼。“习礼”不仅可以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而且可以通过“拜起屈伸”、“动荡血脉”、“固束筋骨’’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读书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存心宣志”,“致良知”。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