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6.2.3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作为明代最问家的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于儿童基本是在家庭生活、学习,因此,我们把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来。

王守仁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对于儿童,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7-88页)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大体而言,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嬉笑玩乐,害怕约束拘禁,他们就像草木开始萌芽的时候,如果让它们舒展通畅,就会枝叶繁茂;如果不断地摧残阻挠,它们就会衰败萎靡。

王守仁提出,开展儿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的心情先受到鼓舞,心中有快感,那么他们进步的速度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

这就好比是及时的雨水与和煦的春风灌溉养育花木,那么花木无不萌发并生长,自然会每天茁壮成长,月月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像冰霜一样去摧残他们,那么花木就会生机萧落,日益变得枯槁了。

这也就是说,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心,是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前提。

王守仁认为一些家庭和教育者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开展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像现在那些教育儿童的家长或者教育者,每天只知道督促儿童在断句和模仿文法上用功,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按儿童身心的状况加用礼来引导,只希望儿童掌握知识,却不知道存养他们的善心;对他们进行鞭打约束,像对待被拘禁的囚徒一样。

在王守仁看来,这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收效甚微,有可能会造成“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后果。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儿童教育思想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其儿童教育思想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传统教育压制TJL~+性。

在他看来,让儿童的个性长期受到压抑比不让儿童受教育还要恶劣。

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学校视儿童为囚犯,学校则成为儿童的监牢,而学生把老师看成敌人。

这就造成了儿童的一种反抗心理,学校并没有培养学生养成善良的品质。

可见,他对传统儿童教育的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儿童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王守仁主张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

对待儿童应当像对待小树苗一样。

对儿童的压抑好似严冬给予花草的打击一样,对儿童应该给予春风时雨。

这在当时是一种独到的见解。

(3)儿童教育内容--歌诗、习礼、读书王守仁认为蒙学里应当设立三个基本学科,即歌诗、习礼、读书。

唱歌和吟诗可以激发儿童的志向,可以消除儿童顽皮的习性,使性格外向的儿童有发泄精力的机会,性格内向的儿童也可以解除心中的愁闷和烦恼。

“习礼”不仅可以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而且可以通过“拜起屈伸”、“动荡血脉”、“固束筋骨’’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读书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存心宣志”,“致良知”。

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价值分析.doc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价值分析.doc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价值分析摘要:王守仁继承和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明人伦”为目的的独具特色的童蒙教育思想体系.他重视德育、肯定儿童期的价值、随人分限所及等科学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今教育,特别是童蒙教育的内容、方法、教育主体上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及借鉴价值.关键词:王守仁;童蒙教育;价值ﻭﻭ在经济迅速的当今,人们随着物质的富裕,精神生活的丰富,过上了以前任何时代都向往的。

当国泰民安时,猛增,为了可持续,国家颁布了.在城市,人们生一个小孩,在农村也最多生两个小孩,全国上下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教育就成了国民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也就是在这种特殊时期,很多家长和学校,也许包括,重视了孩子的科学文化教育,而忽视了德行指导。

相继出现了好多学校里的黄赌毒,经常会曝出一些未成年人施暴的情况,更有胜者,出现孩子把大人杀害的情况.青少年犯罪和也成了最高比例的人群.这些现象不得不使我想到了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教育理念或者指向有偏差。

如果我们继承一些优良的思想并加以是不会改变一些现状。

我们来分析下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童蒙道德教育的思想,可能对当下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具有极其可贵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ﻭ1.1家庭背景提供了思想火花ﻭ1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的渊源ﻭﻭﻭ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治家。

因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他出生于诗书世家,宽松殷实的家庭背景奠定了王阳明儒者的品格,自由的家庭教育方式成就了他突破传统、批判求新的精神基础.ﻭﻭ1。

2生活经历奠定了理论基础ﻭﻭﻭ王守仁曾细致研究过朱熹的学说,并十分深信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但却在将这一理论践行于实际的过程中遭遇了极大的挫折和失败,这使他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在这之后,他又因得罪当朝宦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而正是这一经历使得王守仁的思想在路径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王守仁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

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使其减少蒙蔽。

王守仁颁布的《教约》中规定到:“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

”并要求“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他本着“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思想观念,认为能否做到“致良知”才是平民与圣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因此,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能够达到“致良知”、“明人伦”。

这样,教育就应该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儿童的道德智力,使儿童能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这也体现了王守仁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情怀。

王守仁认为,当时针对儿童的教育内容及其单一,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不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应该在传统的“读书”之外,增加“歌诗”、“习礼”。

为此,他特意在《教约》中制定了一份课程表。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4]他认为“歌诗”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志向和意志,还能使儿童真正的宣泄自身的情感,也有助于儿童内心犹豫和烦恼的消除,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

“习礼”不仅能使儿童更加注重自身仪容和仪表,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还能“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达到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的作用。

王守仁认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儿童教育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

他指出:“各童生之家,亦各通行戒饬,务在隆师重道,教训子弟,勿得因仍旧染,习为偷薄,自取愆咎。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树立典范,言传身教,切不能沾染恶习,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它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的。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如下
孟子曾经提出“言之为教,行而为范”四字强调,儿童教育必须以做为教来指导,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王守仁尤其重视儿童的个性教育。

王守仁曾对儿童所做的件事—摆钟、绑褐尾、鼓小鼓等——更多的重视行为动作而非言语,他认为儿童教育是要像择善固执,把善良的一面加强,而及时纠正不良的言语服从的坏习惯。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劝导和教育为主,以身体活动,寓教于乐。

他建议要绑住孩子的脚,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受教育,这样就可以使他们逊要正性,更好的增加知识,并且不会空有词汇而无理解。

王守仁还指出“一般说来,害人者,是不遵父母,不重礼义。

要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得,子能养而亲不与,子从事而亲不助者,是从坏礼仪中来的,这就是孩子叛逆不良性格的真正根源”。

他认为孩子得把自己的礼仪教育让父母参与,通过合理的安排制度,可以有效引导孩子健全成长。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启示如下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首先应给和要给孩子们安全的环境,允许他们在安全友爱的气氛中成长;其次,应该以实际行动去教育孩子,用生活中的行动和劝导而不是一味的责备来引导孩子们;最后,应将父母的教育观、行为规范以及坏习惯的纠正准备给他们。

总之,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他的思想也对当今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教育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
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孩子们进入正确的心态,让孩子们带着良性习惯长大,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咸称阳明先生。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

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意思是说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

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

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

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

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主守仁 ( 1 472- 1528 ) , 字伯安,自号阳明 子, 浙江余姚人, 是明代中叶重要的哲学家、思
想家、教育家,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 ,其哲 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及近代的教育思潮 产生重大影响,郭沫若曾说其教育学说: 与近代 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是 其教育思想体系中最精彩的部分, 其中的许多内 容在今天仍不乏现实意义。 王守仁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从 “ 心” 中派生出来的, “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他提 出“ 心即理”,理在 “ 心”, 所以 “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 ,”‘ ” 因此教育要使学生 “ 求理于吾心”冈 “ , 不假外求”, 直接的向内寻 找,到内心中去体认。他把人心中的 “ 天理”叫 做“ 良知”, “ 良知”是 ‘ , ”的本质。 “ "L 见父 自然知孝,见兄 自 然知弟,见孺子人井 自然知恻
隐,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 u。 良知”是 “ 不 假外求 ”的 ,因此教育的作用 就是要 “ 良 致 知”。 “ 良知”人人都有,始终存在,但 “ 常人 多为物欲牵蔽, 不能循得良 知。叫, 哪何为 “ 致” 呢? 《 与诸阳伯卷》书云: “ 孰无是良知乎? 但 不能致之耳。易谓 ‘ 知至至之 ’,知至者 ,知 也; 至之者,致知也。”V 这是以 “ 至”释 “ , 致, 。王守仁所说的致良知 ,既是克除私欲以得到良
知本体,又是拓展自己的良知,把良 知推广到日 用伦常中去的过程。教育的作用也在于此。从 “ 致良知”的教育作用出发,王守仁认为儿童时 期的 “ 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 ,因此他十 分重视儿童教育, 认为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一、儿童教育之目 标一 “ 明人伦” “ 良知者 ,即所谓 ‘ 夫 是非之心 ,人皆有 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川 因此 “ 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者也。””L童时期的 少 “ 明人伦”并不是把伦常之理注人于心而只是引 发儿童本性内原已具有的东西,通过 “ 致良知” 使其 “ 明人伦”, ‘ 从而使儿童为善。 “ 古之教者, 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 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 ,惟以孝、佛 、 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为达到这个 目 标,他在其 《 教约》中专门制定的功课表里, 首先设置了 “ 考德”课, 作为每天的第一堂课, 以显示其重要性。因为儿童早起头脑清醒,最易 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也最宜反省自己过失, “ 每 日 清晨, 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 在家 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 未能真切否? 温 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 往来街 衡, 步趋礼节, 得无放荡,未能谨伤否? 一应言 行心术 ,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 诸童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其启示论文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其启示论文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提倡顺应儿童性情、儿童教育内容和方法——诱导讽、教学程序和“随人分限所及”的施教原则。

并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儿童教育;诱导讽;启示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囚。

”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

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

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 一)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囚。

”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

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

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

( 二) 正是在这种顺应儿童性情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王守仁提出了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诱致诗歌”,“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简述王守仁的蒙学教育思想

简述王守仁的蒙学教育思想

简述王守仁的蒙学教育思想王守仁,咱们说他那是大名鼎鼎的一个人物,哪儿都有他的身影,尤其在教育这一块,他可是个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

要知道,他的蒙学教育思想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光是“蒙学”这两个字,就透出一股子不一般的气息。

你要是看他的一些著作,或者了解一下他当时的教学方法,肯定会有一种“这玩意儿真的是大智慧”的感觉。

说到蒙学教育,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只是小学阶段的那些基础教育,嗯,这确实没错,但在王守仁眼里,这可是一项根基工程,是给孩子打下未来的底子。

说白了,他就是要让这些孩子从小就懂得怎么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怎么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王守仁特别注重“性格的培养”。

他的教育思想并不是只教你读书写字,光是这些,咱们谁都会做。

可他强调的是人的品德,强调的是孩子从小要培养一个正直、诚实、坚韧的性格。

孩子小时候啥都不懂,但他如果从小在一个有规矩、有道理的环境中长大,他的性格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磨砺。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其实就像是给孩子打了一个基石,让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坚强的内心支撑着。

你要是把这些事做到位了,以后不管做官还是做平头百姓,都会有一种让人刮目相看的气质。

再来说说,王守仁非常推崇“自主学习”。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教育就应该老师一板一眼地讲,孩子照着背。

这倒也没错,但王守仁却认为,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主动去思考、去探索的过程。

他不像那些老式教育提倡的“填鸭式”,反而强调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虽然看起来有点“懒散”,但却特别适合小孩子的天性。

孩子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背诵东西,他们学到的不过是死知识,根本不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可是如果让孩子自主去理解、去思考,那不但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还能让他们养成一种探索精神。

这种能力,你想想,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受益匪浅。

王守仁的蒙学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一个点就是“心学”。

简单来说,就是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教孩子怎么做事,更重要的是教孩子怎么思考,怎么自我反省。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是明朝中期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教,从他34岁起,就开始授徒讲学,知道去世为止,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

在儿童教学方面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儿童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强调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反对体罚儿童,提倡独立思考,主张全面发展等。

王守仁儿童教育叙述顺应性情,鼓舞兴趣王守仁认为,儿童教学应当顺应儿童“乐嬉戏”、“惮拘检”的特点。

也就说对待小孩不能用对待大人的方法去教育儿童,王守仁认为应该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心中喜悦”的积极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和鼓舞儿童的正当兴趣,让他们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如果这样儿童的发展进步一定很快,才能也一定会迅速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我们否定和抹煞儿童的年龄特点,不承认儿童的个性特点,稍有不合,就加以体罚儿童,就会扼杀儿童的才能,儿童的身心就不能健康的发展。

重在诱导,反对体罚王守仁强烈的反对当时蒙学中对待儿童盛行体罚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对儿童及其的有害,每天只知道教儿童朗诵辞句、书写文字。

要求他们检点约束,不用“礼”来诱导儿童,要求他们聪明起来,却不用“善”来诱导,而是用鞭打、用绳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认为这种儿童教育结果,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儿童“视学舍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入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戏”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戏的目的,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王守仁主张在“歌诗”、“洗礼”、“读书”三方面对儿童进行启发诱导,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感情得到正当的宣泄,这有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和烦恼,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和平”。

对儿童“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也有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对儿童“讽之读书”:不但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而且还能“存其心”,“宣其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王守仁论“顺导性情”的儿童教育

王守仁论“顺导性情”的儿童教育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5年第34期/C (12)教育心语王守仁论“顺导性情”的儿童教育宋立会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写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近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他把儿童比作刚刚萌芽的草木,认为顺其自然就会枝繁叶茂,摧挠它就会枯萎。

也就是说,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主义的教育原则,使儿童体会到“鼓舞”和“喜悦”,“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使其自然发展,自然就会“日长月化”。

其强调在教育儿童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保持愉悦的心情,学习才会有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教师的影响才能起到时雨春风滋润花草之勃发的效果。

他提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分限”指的是儿童智力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教学要考虑儿童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但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他以种树作比喻“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再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人皆有良知,但资质不同,教导儿童如同种树,只能随其大小而适量浇水,否则不仅不能培养其成长,反而要浸坏它。

王守仁尖锐地批评传统的儿童教育,认为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的传统教育,不仅不会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反而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压制他们的个性。

然而,当今的现实又如何呢?我们一再强调教育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但多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幼儿教育,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幼儿教育,无论是示范性幼儿园还是非示范性幼儿园,都或多或少,或重或轻地存在着“小学化”的教育现象。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摘要:王守仁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标,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礼乐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春风化雨的教学原则,这些对我国当下儿童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守仁的儿童观使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儿童的发展和成长,在充分适应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塑造其完善人格,以利于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养成教育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在自己丰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它在我国儿童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乃至以后的儿童教育实践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一、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内涵1.儿童教育的目的:明人伦王守仁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唯当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以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习之礼,以肃其威仪;讽闻读书,以开其智觉。

”这一段话已经明确表示出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以道德为手段,陶冶情操,培养意志,磨练品格,开启智慧,使儿童身心两健,有序发展。

王阳明赞同古代的儿童教育“教以人伦”,反对当时重视文章背诵、忽视儿童思想情感的培养和完善人格的发展的教育,因为它导致了“先王之教亡”。

因此他认为,要教育孩子,就应该以培养儿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品格和习惯为重点,以诗词歌赋为诱导,磨练意志,引导他们学习礼仪,“肃其威仪”;讨论百家诗书,不断学习智慧。

不难看出,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重点就是品格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而不是死记硬背诗词文章,他崇尚“先王之教”。

2.儿童教育的内容:诗书礼乐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的传递,道德的培育和审美的熏陶。

因此,教学内容包括诗书礼乐等科目,设置上要相互协调,互有补充,文武并举,动静结合。

知识的教学应该服务于儿童完美人格的塑造和智力的开发,而不仅仅是考试的准备,最终应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这是一种从儿童本身出发的儿童本位论,与卢梭的按照儿童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和杜威的儿童(学生)中心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中叶以后,王守仁创立的"心学"教育理论以反传统教育的姿态出现,风行100多年,曾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中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答: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要导之以礼"."讽之读书"。

"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一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二、康有为的儿童教育思想有哪些?答:《大同书》,儿童接受社会的公教,母亲入人本院接受胎教,出生后进入育婴远、小学院、中学院接受系统的教育。

环境良好,设置符合年龄的教育设施,严格挑选教师,精心安排课程内容。

三、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思想答:重视儿童教育,主张国家实施强制的义务教育。

1、传统儿童教育的弊端(1)教师不懂教育规律,教学内容狭窄(2)体罚盛行(3)不懂张弛有度2、主张:(1)教师要引导儿童善悟而非强记(2)教学要循序渐进。

(3)论述7种教材:识字、文法、歌诀、问答、说部、门径、名物(字典)(4)规定8-12岁课程表,中西兼学(5)德体智相结合(6)反对男女早婚(7)兴妇学四、陶行知的幼稚教育思想答:(一)地位和作用:重要,6岁前人格陶冶重要时期。

“小学教育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二)论创办工厂和幼稚园:1、如何创办乡村幼稚园:一方面确立创办的目标和方法,另一方面建议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去推广乡村幼稚园。

2、现有弊端: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转变为“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总目标3、论创造的儿童教育: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和发挥创造力,使儿童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功能:(1)解放创造力,六大解放:解放头脑、眼睛、双手、嘴、空间、时间。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中时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

因他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有知在即有行在,有行在即有知在,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不可分割。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

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知行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因为知和行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他把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知"当作"行",以知代行;又把属于实践和实际范畴的"行"当作"知",以行代知。

结果把知行混淆,使知行关系模糊了。

但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胡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躐等。

三、因材施教,各变成其材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发和抨击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对待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2、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直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文读书,以开其智觉。

”从此可以看出,他所阐述的“教以人伦”的目的,仍是以儒家道德教育为中心,但同时也包含了陶冶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儿童的知识智能,希望儿童身心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诗、书、礼、乐便沦为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课目。

他表示:“凡兴师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冲号滚滚于咏歌,宣其幽抑结千杯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气度而已,亦所以周旋马嵬,而动荡不安其血脉,仁起至屈曲,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上开其无意识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反复复而存有其心,韵文初学以通其志也。

”从此可以窥见,王守仁指出,“兴师歌诗”,不但能唤起儿童的意志,而且并使他们的情感获得发泄,还有利于消解他们内心的Toothukudi苦恼;“习礼”,不仅能够并使儿童培养气度的仪容仪表,而且还能够通过行礼中的“周旋马嵬”、“仁起至屈曲”等动作,活动了“血脉”,坚固了“筋骸”,无疑便锻炼身体了身体,进一步增强了体质;“读书”,不但能够并使儿童快速增长科学知识,研发智能,而且还能够培育儿童道德观念和理想。

王守仁早期教育思想浅析

王守仁早期教育思想浅析

王守仁早期教育思想浅析王守仁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自然主义的儿童教育观;“尊重天性、顺应性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培养兴趣、乐教乐学”的教育原则;“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儿童德性”、“在学习中开启儿童智慧”和“在习礼中促进儿童体格发育”的教育形式。

标签:王守仁;早期教育观;教育原则;教育形式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我国明代中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21岁中浙江乡试,28岁举进士,先后任职于刑部、兵部、吏部。

34岁时因上疏遭宦官刘谨迫害,被谪为贵州龙场(今贵州修文)驿丞。

刘谨被诛后,担任过南京地方官吏,曾率兵征战。

在从政同时,坚持讲学,直至去世。

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咸称阳明先生。

在王守仁57年生命历程中,不仅能从政做官,而且精通儒家、佛家、道家思想,还能兴教讲学,又能统军征战,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思想誉传国外。

王守仁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答顾东桥书》、《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文献,而其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等文献中。

一王守仁在教育实践中目睹了当时早期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把儿童当成“小大人”,结果事与愿违的现状,对早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王守仁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洈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1]大意即:像现在的那些老师,每天就只知道督促孩子们背文章,批评孩子粗鲁却不知道用礼仪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聪明却不知道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动辄鞭笞,甚至拿绳子绑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怪不得孩子们一见学校,就像进了监狱一样,看见老师就像见了仇人一样,极力掩饰自己出去玩耍的事实,甚至说谎来逃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6
)摘
要: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他从“心即理”、“致良知”的理论出发提出了以
“明人伦”为目标,以“顺导性情”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个性差异,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对于今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仍有很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1-0075-
02
2008年第1

MODERNEDUCATIONSCIENCE
收稿日期:2007-11-30
作者简介:徐静(1981-),女,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是明代中叶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其哲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及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重大影响。

王守仁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从“心”中派生出来的,人心中的“天理”叫做“良知”
,“良知”是“心”的本质。

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是要“致良知”。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的“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

因此,他认为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一、儿童教育之目标——
—“明人伦”“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因此“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也。


[1]
儿童时期的“明人伦”并不是把伦常之理注入
于心而只是引发儿童本性内原已具有的东西,通过“致良知”使其“明人伦”,从而使儿童为善。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为达到这个目标,王守仁在其《教约》中专门制定的功课表里,首先设置了“考德”课,作为每天的第一堂课,以显示其重要性。

因为儿童早起头脑清醒,最易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也最宜反省自己过失,“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肆业。


[2]
这里所说,即是
按《教约》的规定,儿童每日入学,首先对孔子神位,对
老师和同学参揖行礼,然后老师对每个儿童依次询问,询问的内容主要是过去一天中言行举止等是否符合孝悌忠信与礼仪规范,儿童以实回答,有过错就改正,无过错则加以勉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加以教导和启发,以培养其德行。

王守仁把儿童道德知识和日常道德行为统一起来,通过“知行合一”,从而实现“明人伦”的目标。

二、儿童教育之内容———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3]
王守仁继承了儒家德教重于文教
的传统,同时他亦指明学校必须培养人的才能智慧。

在他看来学校教育除了使学生成德之外,还要造就才能之士,使专长于礼乐、政教、水土播植者在学校中亦能精其能、熟其事。

他的这种办学观点在当时科举至上、学校重知识记诵、轻全面发展的情形下,实属难能可贵。

另外,他在传统的“读书”之外,还加了“歌诗”与“习礼”。

在他看来,“诱之歌诗”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志向、意志,还可以把儿童的“跳号呼啸”引向诗歌,将儿童的内心忧闷导向音律,起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而“导之习礼”则不但可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还能通过礼仪动作的练习,达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作用。

三、儿童教育之核心思想———顺导性情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儿童更多地被看成是“小大人”,教育教学单调枯燥,脱离儿童实际,束缚儿童天性。

王守仁批判这种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期是人生的一段特殊发展时期,是幼苗萌芽的时期,有很大的教育潜能。

他针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

(一)顺应性情,保持天性
他认为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征进行,要符合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

儿童的性情总是“乐嬉游而惮拘检”,从这个特点出发,“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代替“督”、“责”、“罚”的方法,“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使儿童“乐习不倦,无暇及于邪僻”[4]。

另外,从王守仁安排的儿童每日功课表中也可以看到这种顺应性情、适应天性的教育思想。

每日功课,考德之后,上午先背书诵书,次习礼或做课仿。

上午儿童头脑清醒精力旺盛,安排在此时读书注意力较为集中,容易进入;午前习礼,在读书略有倦意之时的午前,起而习礼,周旋揖让的活动或习字、作文的过程之中还能收到舒展筋骨、激发思维的功效。

而且习礼与课仿是间隔一日交叉进行,这是较为合理与科学的。

中午休息之后,精力又显充沛,于是又由老师在儿童注意集中之时开始讲书,等其又显疲劳之后,最后一节课让儿童自行歌诗。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特点,采取“会歌”“会礼”等方法,充分调动儿童兴趣和天性。

王守仁充分地意识到各门学科的内容与性质和儿童的性情、兴趣、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相关性,主动地做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儿童“其进自不能已”。

(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王守仁认为,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因而教育并非制造产品,而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分别给予适当的引导,“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5]在儿童教育中他十分注意儿童的不同个性特点,资质不同,教学方法也因人而异,“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予以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固定说”(《传习录》序)。

一个好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不同资质、才能、智力发展水平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他还提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分限”指的是儿童智力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教学要考虑儿童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但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他以种树作比喻“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再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6]人皆有良知,但资质不同,教导儿童如同种树,只能随其大小而适量浇水,否则不仅不能培养其成长,反而要浸坏它。

因此他在指导儿童读书时,指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
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7]授书要量力而教,如果教授的内容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还会使学生视学习为苦事,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同饮食一般“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

后世学者,博学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8]他的这一观点对我们今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很大启示。

四、结语
王守仁所处的年代(明代中叶),政治腐败,教育上独尊程朱理学,用科举考试禁锢人们的思想,他对当时教育状况甚为不满。

他希望通过教育来倡明学术,转变风气和立政治民。

因此他非常重视“良知”被蒙蔽最少的儿童,至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仍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王守仁始终把“明人伦”作为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其实质是对“德”的追求,这一思想在当今就是对儿童完满人格的追求。

王守仁的“人伦”的内涵在今天已有很大变化,但他的思想仍然能给我们一些警醒:道德始终是贯穿一切的精神力量。

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关注他们“德”的教育,构建儿童完满的人格仍是今天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

同时,王守仁通过对儿童“德”的教育与其生活实践相结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化结合起来,凝聚三者的力量共同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德行品格和完满的人格,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教育效果,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

他的儿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顺导性情,在安排学生的功课和教学过程中注意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保持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天性,注重儿童的个性差异,“随人分限所及”,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这也正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另外,他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涉及到对儿童身体的锻炼,注意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很大的先进性。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理论和见解,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其借鉴价值,值得后人珍视。

参考文献: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79.253.
[2][3][4][5][6][7][8]王阳明,张怀承注译.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4.153-287.
[9]张祥浩.王守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孙玲.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责任编辑
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