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内容理解)

合集下载

《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课外阅读训练】②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语气。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名作动,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之①鸣之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③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能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3、判断文言句式:①马之千里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②尽粟一石:倒装句,定语后置。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⑤执策而临之。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⑥其真不知马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翻译: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8、策之不以其道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9、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4《马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在作者笔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答案]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

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1.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也”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不知马也”,抒发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才会施展出来。

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1: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你如果有才能,总会有机会施展,得到别人的肯定。

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发光”。

示例2:千里马遇到伯乐,其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

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也只能被埋没。

《马说》文章内容理解与赏析(选择题解析)

《马说》文章内容理解与赏析(选择题解析)
【解析】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A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起笔,从正面提出问 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②③段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 烈的谴责。 C.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 、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这两者中 主要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解析】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观点。 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6.下列对文章《马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B.文章先从反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C.文章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 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D.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 发泄。
【解析】作者认为世界上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即伯乐。D项 表述错误,故选D项。
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 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 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 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解析】文章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项表述错误。故选B项。
7.下列对文章《马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的文字从正面讽刺了喂马者的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命运 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C.第三段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D.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用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专题26 马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6 马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6 马说(2023·河南洛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②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节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注]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②贵臣:朝廷的重臣。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遇其叱咄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有高猿长啸C.安.求其能千里也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D.策之不以其道.伐竹取道.2.翻译下面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甲】文写千里马,【乙】文写劣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主旨?4.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孟浩然发出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苦吟。

如果你是一个不被重用的人才,你会怎么做?【答案】1.A 2.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甲】文写千里马、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批判;【乙】文写劣马,寄寓了为人处世要淳朴、诚信,多为他人着想的道理。

(意思对即可) 4.我会努力完善自己,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同时学会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一句经典的开篇,引出了韩愈的《马说》。

《马说》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反对骈文,提倡散文。

其作品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它与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3)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力,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4、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马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四、字音字形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一食(shí)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通假字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马说课文分析

马说课文分析

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马说》原文及翻译)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马说》原文及翻译的全部内容。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八年级语文《马说》主题说明主题说明

八年级语文《马说》主题说明主题说明

《马说》主题说明
主要内容: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面向对象:
本课内容面向的对象是初中八年级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

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不过份深入。

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采用多种形式,以读贯穿始终,在拓展延伸和布置作业时,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

教学环境:
本校教室有电子白板,课前教师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件中插入图片、文字以及相关的视频、音频,便于上课时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马说》《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马说》《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马说》《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①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②.,跅弛之士③.,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④.。

注:①奔踶(dì):奔驰,踢人。

意谓不驯服。

②泛(fěng)驾:把车子弄翻,指不受驾驭。

③跅(tuò)弛:放纵不羁。

④绝国:极为辽远的邦国。

(选自《武帝求茂才异等诏》)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曹刿请见.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而.伯乐不常有故马或奔蹉而.致千里D.骈死于.槽枥之间皆以美于.徐公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题目中的“说”点名这是议论文,通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观点。

B.甲文开篇两句为全文之纲,阐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和二者数量上的对比。

C.“夫”放句首,常表将要议论,乙文加点“夫”字引出对“马”与“士”的讨论。

D.乙文是汉武帝所下诏书,强调了储存马匹、强盛军事与国家安定之间的关系。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4.甲文加点字“马”和“之”都指“千里马”,试分析这二者的不同效果。

5.甲、乙两文均提到“马”,二者所表达的观点有何不同?【答案】1.C 2.D 3.(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业,必须依靠特殊的人才。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精选题含答案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精选题含答案

4. 文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 韩愈生活在当今社会,你有什么建议想 对他说说?(4分)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 人才的控诉。
我想对韩愈说:千里马固然是由伯 乐来发现的,但是在伯乐出现之前也应 该学会毛遂自荐,为自己争取机会,而 不是被动的等待。且当今社会条条大道 通罗马,无人赏识不妨自我创业。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 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死马况且用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 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 之处。(3分)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 者赏识、任用而被埋没,“不以千里称 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
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3分)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 强烈不满。”)
七、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马 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两__马_并__驾___ (2)虽有千里之能 虽:___虽__然____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_“__饲__”__,喂 (4)策之不以其道 策:_用__马__鞭__驱__赶__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之不能尽其材。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韩愈的《马说》全文仅150字,但文短气长,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闪耀着作者独特的审美见解的光芒,本文是店铺整理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的资料,仅供参考。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3、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马说》(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3课 《马说》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①介冑: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介冑而.驰C .食之未能尽其材. 致远之材.也D .不以.千里称也 不幸相继以.死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3.(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4.(甲)(乙)两文均是借马说人,说说两文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寓意。

【答案】1.A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2)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3.通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良马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的特点。

4.【甲】文告诉我们应懂得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正确使用人才。

【乙】文告诉我们应学会“厚积薄发”。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马说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马说

1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教材“思
考探究”) 作作者借者千借里千马表里达马了表“达有了了伯“乐有,才了能伯发乐现人,才才”能的观发点现,人并指才出”“千 里的 亦马常观即有点人,,才而伯并常乐指有不出,常有“而”千善,亦里于即马发人常现才常有和有,选,而而用善伯人于乐才发不现的和常伯选有乐用人”却才,的伯 乐不却不常常有有。。这这寄寄寓寓了作了者作对者人才对遭人屈才辱、遭被屈埋辱没的、感被慨埋、悲没愤的之情。
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祗”同“衹衹(只)”,只只、、仅仅 (2)食马者不(知只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食”同“饲饲”,喂喂
(3)才美不外见 “见见”同“现现”,表表现 现
2.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3.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才美.不外见
或:(古义)有有时时
食:(名→动)吃吃 美:(形→名)美美好好的的素素质

4.一词多义 (1)尽食之一不食能或尽尽..粟其一材石竭吃尽吃竭完完尽 (2)能安虽求有其千里能.之千里能.也能能力能能够够力
(3)策策执.之策.不而以临其之道名动 赶词动词词名,,词,马用,用鞭马马马鞭鞭驱鞭赶驱
5.重点实词(课下注释)
(1)骈.死于槽.枥.之间
8.朗读节奏划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标 2 处) (2)安求//其能//千里也(标 2 处) (3)食之//不能尽其材(标 1 处)
9.重点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状语后置) ((和和普普通通马)马一同)一死在同马死槽在里,马不槽以里千里,马不而以著称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课后习题,定语后置) 日日行行千千里的里马的,马吃一,次吃有一时能次吃有下时一石能粮吃食下。 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课后习题) 想想要要跟普跟通普的通马相的等马尚相且办等不尚到且,又办怎不么到能要,求又它怎日行么千能里要呢?求它 日行千里呢?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说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 死于槽枥之间。

骈:(2)虽. 有千里之能。

虽:(3)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4)策. 之不以其道。

策(5)道:2.翻译以下句子。

1)食之不可以尽其材。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沉没和被残害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 。

(用文中原句回答)答案1.(1)骈:两马并驾(2)虽:即便(3)食:通“饲” ,喂(4)策:用鞭子打(5)道:正确的方法2.1)饲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足发挥自己的才能。

2)莫非果然没有千里马?实际上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试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是. 马也(3)执策而临. 之(4)策. 之不以其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阅读答案《马说》阅读答案1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2题。

(共17分)【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为上客。

——选自《毛遂自荐》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

从,同“纵”。

②备员:凑数,充数。

③废:当作“发”,发声。

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8、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5分)(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4)使遂蚤得处囊中()(5)胜不敢复相士。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0、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专题21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马说》(解析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⑵“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拉”提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

“马说”即论马、谈马。

⑴[祗]同“衹(只)”,只、仅。

⑵[奴隶人]奴仆。

⑶[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⑷[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⑸[槽枥]马槽。

⑹[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⑺[一食]吃一次。

⑻[或]有时。

⑼[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⑽[食]同“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⑾[外见]表现在外面。

⑿[见]同“现”。

⒀[且]犹,尚且。

⒁[策之]用马鞭赶它。

⒂[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⒃[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⒅[材]才能、才干。

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⒇[临]面对。

(2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2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千里马常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⑷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喂马的人却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

【答案】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同等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内容理解)
1、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2、文中描写千里马不幸遭遇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的特点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4、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具体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有什么作用?
答: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8、用自己的话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答:食马者不识马。

9、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各有什么寓意?
答:“千里马”寓指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赏识、运用人才的人。

10、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他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答:千里马的才能不能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11、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1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蕴含着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

14、人们常说:“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本文中的哪一句话?
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16、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

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17、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

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答:1、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任用人才;
2、要给予人才正确的优良待遇;
3、要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