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奖引爆“莫言热”或开中国文学
新时代
网友“热搜”:搜索量一周暴涨近40倍
“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一家都市报一语双关、意味深长的头版标题在微博上引得众人争相转发。莫言很热,真的很热,据百度搜索指数显示,一夜之间,“莫言”已高居搜索风云榜“七日关注”榜首,“莫言”的搜索量一周之内暴涨了近40倍,百度百科“莫言”词条的浏览量井喷式增长到220万次,并被编辑了数十次之多。
据百度搜索指数显示,“莫言”高居搜索风云榜“七日关注”榜首。
在百度贴吧“莫言吧”里,11日晚获奖消息帖点击量至今已超过2300万次,吸引了数万网友回复。有趣的是,网民回复里除了祝贺与恭喜,最多的问题竟是:“莫言是谁?写过什么作品?”虽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莫言已享誉中国文坛多年,但对于更年轻的群体来说,莫言仍然显得陌生,进入他们视野更多的可能是韩寒、郭敬明。诺奖,提供了一次认识的契机。
来看一个最直观的百度数据对比,在此之前,莫言的关注度仅仅是韩寒的十分之一,从10月6日“莫言成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热门”消息传出始,莫言的搜索量瞬间反超韩寒10倍。
这些,仅仅可能是开始!
业内“热议”:我们应当感谢莫言!
业内讨论的热度仍在持续,截至记者发稿时,新浪微博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的全部讨论已近500余万条。之前甚嚣尘上关于诺奖花落谁家的激烈争论,随着结果揭晓,业界的关注点迅速转向了获奖意义和对莫言作品本身的阐释,本网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连线了几位业内人士倾听他们的观点。
著名作家海岩对莫言获奖用了“感谢”二字,“因为这些年凡是西方主流文化较好的,都会引发中国较好的声音。如果这个规律能同样惠及中国文学,提高中国严肃文学的影响力,那我们应当感谢莫言!”他认为在商业几乎统治文化(包括文学),文化产业几乎替代文化的时代,莫言的获奖或许能吸引一些人重新关注中国文学对中国民族性的本源与珍惜的揭示与探索,这样深刻的文学已经被边缘化很久了。
曾任茅盾文学奖评委的著名文艺评论家包明德直言“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是重大利好”,自此,西方在架构文学观念时,再不能轻视中国元素,这有利于提振中国文学的信心和创作热情,以及民众的阅读热情。包明德认为,诺奖的评语质量不如2011年莫言获“茅盾文学奖”时的评语高——“莫言借鉴福格纳和马尔克斯,可没有像冰块靠近火炉那样把自己蒸发掉,而是能进去更能跳出。他寻根民间、扎根本土,关注人,尊重人,尊敬本土经验,充溢百姓情怀,体现的是中国风格。”
北京作协副主席徐坤表示,莫言扎根乡土的精神、汪洋恣肆的文笔、瑰丽的想象,都值得中国作家学习。福建省作协主席杨少衡、《山花》杂志主编李寄荡也有类似观点,他们认为莫言获奖可以让中国作家在坚持自己的文学努力方面更为自信,对中国作家无疑是很大的鼓舞。
长期关注莫言作品的河南文学院副院长墨白认为莫言的写作吸取了许多手法,比如魔幻主义等等,但他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反映他赖依生存的这片土地服务的。“比如《蛙》虽然得了茅盾文学奖,但那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无论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文本的意义上,他都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作家。”谈及莫言获奖对中国当代文坛的意义,墨白认为,“这个奖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话题,从文学本身来讲,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赢得了荣誉和地位。另一方面,莫言的获奖给中国作家设立了一个无形的衡量标杆,也肯定了文学在反映中国当代社会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莫言获奖对于中国出版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图书商报总编辑孙月沐在微博中写下他的期望,“希望莫言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阅读时光;希望莫言获奖唤起国人对出版业的重视,走进书店,亲近文化,振兴出版发行业。中国还是有好书的,中国应该有一个阅读社会。”
孙月沐还表示,“莫言获奖短期来看可以促进出版者多出好书,注重内容和品质,给读者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从而推进出版业精细化。长期来看,如果政府能够因势利导,引导社会大众带动社会形成读书的风气氛围,这将是非常好的事。”
媒体“热评”:一个时代结束,又一个时代开始
毫不意外,12日国内大部分平面媒体的头版毫不吝啬的给了莫言。“此时莫言胜万言”“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言中了”等醒目标题在解构中不断拼合出新的意义,莫言的形象也以虚构和非虚构两种方式不同角度呈现于版面。它们是这股汹涌热潮的重要推手。
微博也是媒体界表达观点的重要话语场。“莫言获奖,既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央视评论员的一条微评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诺奖词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历史和现代。我们不缺历史记录,但更需现代描述;我们不缺魔幻,但更需清醒真实甚至被刺痛地活在当下。正如莫言所说:我刻画的是为历史和时代不得不做出牺牲的,用今天的苦痛浇灌明天的一代人。”
《参考消息》的官微则无比感性地写下:今夜,让我们来谈文学。中国人每年一度的诺贝尔焦渴终于在今夜得到抚慰,它像是一个迟来的荣耀,对于在世界文学中长期身处边缘的中国,它更像是一次靠拢。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认为,瑞典文学院把奖授予莫言是认可了他对中国人生存方式、中国人性的剖析深度,这是对中国文学辨识度的承认。从八十年代以来,这是莫言每年不遗余力的成果,有作品的广度,才有作品的深度。
喧闹之中亦有冷静表达,本网的特别评论提醒公众“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便中国作家问鼎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代表中国文学问鼎了世界。”《新京报》也认为应用“平常心去看待诺奖”,莫言获奖满足了很多国人心中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不过,诺奖也只是对莫言个人的肯定,会对中国文学起到激励作用,但不妨看淡这个奖项。文学是纯粹个人化的创作,不是集体的功劳,莫言的作品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水平,代表不了其他人。央视评论员杨禹更是直言,“莫言获奖的积极意义很多,而中国当代文学缺少现实主义力作的遗憾,仍客观存在着。”
出版商“热推”:莫言作品全面上市或引发版权争抢
有意为之也好,无心插柳也罢,拥有莫言全部小说版权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已推出新版的莫言长篇小说系列共十一册,相比旧版,新版封面设计全部是“手绘”,颇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此时发行,恰逢其时。记者观察到,刚上线的新书基本都得到电商的重磅推荐,在当当网上,作品《蛙》的收藏人气最高。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元勇透露,另外五册中短篇小说,也将随后出版。曹元勇对莫言获奖并不觉得意外,水到渠成的事情,“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文学读者关注原创文学的兴趣会有所调动,对年轻文学青年从事文学创作,也可能形成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