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索

作者:徐丽贤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8年第7期

福建省龙海市新亭小学徐丽贤

【摘??要】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世界中体验人生,通过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用心灵去关注他人、关注生活。因此,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去渗透情感教育,并进行了总结探索。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

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培养学生求真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介绍一些寻求真理、追求科学的人物,但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这些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人物,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具有人文底蕴的科学精神。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教材主动地利用心理学来培养学生求真的人格。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轻松地说说自己会怎样去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可能已经有学生感到困惑。在学生不解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中有关居里夫人的事迹的描写,来深刻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执著的追求。通过一些具体人物的言行举止,可以点燃学生寻求真理、执著信念的火炬。当学生树立起这种求真的信念时,在困难的面前就不会轻易放弃,并引导他们前进。

另外,求真的内容还包括了对科学精神的体认,即对所学东西敢于质疑、批评,同时又能够不断地否认、修正,进行不懈的思考与探索,最后能灵活运用,而不是为知识所奴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这种科学精神,语文课本已不乏有这方面的好教材,如伽利略敢于否定老师的理论,敢于推翻人们认定的事实来证明不同铁球在同一高处会同时着地。学完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谈谈感受,在学生言谈内容上引导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对所学的课本、老师的教育、长辈的理论提出怀疑,经过自己不懈的思考与探索,这样就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了。

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作家对人生、社会、道德、价值等问题的形象化的思考,它吸引着学生进入特定的矛盾情景,同人物一起悲欢,从而经历形象在道德选择上的困惑、在情感上取舍的痛苦,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时,自觉完成道德规范的认知和理解,在与形象达到情感共鸣的同时,完成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强化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生命中对善性的追求。语文课本中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等篇目,都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意识,“穷人”一课中描写了桑娜出于善良的本性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但同时又害怕丈夫不同意的那种犹豫矛盾的心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体验人物情感,理解人物所处境况,就能使学生提高自我道德判断能力,体验人生的多种况味。

提升道德素养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宽容博大的胸怀,使学生关心社会、人生,对生

命个体充满着关怀。语文教材中大多文学作品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生命状态的关心,对生活

其中的人们心态的揭露来思考社会、人生、生命,我们要教会学生在这体悟的过程中学会关心

他人的生活,关怀声明,深切地感受现实中他所遭遇的忧患喜乐,真诚地面对生活。如在十一

册第五单元学习有关鲁迅作品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鲁迅的作品:“祝福”“孔乙

己”“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不但包含了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这是传统教学中必不可

少的一个内容),我们更应该看到,鲁迅在批判的同时亦包含着对他生命状态的关怀,对个体

生命命运的关注,由此获得生命感悟。“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描写祥林嫂眼

神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命运,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阅读时要把握好这个“文眼”,

通过这个“文眼”看到这样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被摧残、被吞噬的生命个体,激起

学生对这样一个生命个体的同情和关怀。

三、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美是人自由本性的显现,对美追求是人对自由人格建构的渴望。语文既有其基础性、工具

性的特征,更具有人文性特质。语文教育正要利用它所拥有的人文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想象、直觉等审美的感情质素进行开发和提升,从而使它具有健全人格,活泼的生命力。首先是对美

的感受力的培养。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佳作名篇是作者对人生、生活敏锐感受的诗意描绘。如教

学朱自清的“春”教师不必较多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教师可先范读,让后让学生

反复诵读,接着放着舒缓的音乐进行小组朗读比赛,最后再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

这样的朗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语言的节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清丽、

活泼的语言文字洋溢中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与热切盼望。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到郊外去,把看到

的春天用文字描绘出来。在教学中善于抓住课文的“传情点”,去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

情感交流的桥梁。如“山中访友”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

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

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

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

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教师从这句入手,就能使学生深入文章,用心去感受情感。另外,还要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如教学“听潮”一课,在课前先带领学生观看钱塘江的录像,从视觉

的角度想像海潮的气势,然后让学生把看到的景象用文字说出来,接着关闭录像让学生把听到

的声音也用文字表达出来,最后打开课本学习。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想像海潮的气势、声音、气味等,想像海潮人喊马嘶、刀枪相鸣的场面,感受大海

的伟大,品味那种吞没一切的壮美。

总之,“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教材,结合课文的学习训练,熏陶渐染,迁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同时亦要补充课外内容,细致入微,使学生

在和风细雨中得到教益,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黄月霞.情感教育与发展性辅导【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黎龙辉.论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