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嬗变: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简介:段勇(1964-),男,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E-mail:duanyong1964@.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第39卷第2期2018年4月
Vol.39,No.2Apr.2018
文章编号:2095-3046(2018)02-0007-05
DOI :10.13265/ki.jxlgdxxb.2018.02.002
十年“文革”浩劫拉大了中国发展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时代主题下,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口号,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
20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
年。这一年,中国经济总量(GDP )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真正的制造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1],中国人均GDP 超过8000美元,已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近40年
来,中国长期以要素驱动和投资拉动为特征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保持了经济超高速增长,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经济发展来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节点,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
性转变。
一、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源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制度创新的认识不断发展与不断深化。
(一)“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我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2],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口号是邓小平同志著名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论述。借力改革开放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高速发展,在快速解决温饱,顺利实现基本小康生活后,来到21世纪的起点。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嬗变: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段勇,
周子杭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思想,对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嬗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与体制机制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贯彻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宗旨、坚持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经济发展更加符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具体体现。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抓住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率提升等战略支点,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关键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二)科学发展的理念
实现初步小康社会后,中国经济发展来到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在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进步之间不能协调;经济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没有完全同步。作为理论反思成果的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
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经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获得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2001年,中国GDP总量为1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超过40万亿人民币[4],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历史性事件。然而,源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随后出现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高度外贸依存的中国经济体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自身体量巨大,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发展空间日渐狭小。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告别9%~10%的高增长,不断突破8%、7%的增长底线,开始步入下行通道,此时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论调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脚注。
(三)新发展理念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如何把握中国经济前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国际国内情况,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提出了中国正处于“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重要判断,做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重大战略判断,阐明了中国必须实现速度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善于把握大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指明了方向。作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成果,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发展观念、发展方式不断转换,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全方位、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经济开始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实践逻辑上讲,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得益于在改革开放来近40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全局性、深层次的历史性变革。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具有完整工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体系的国家之一,这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人才资源体系最为丰富且素质较高的国家之一,这为实现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能增强提供了人才与智力支撑。第三,具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且健全而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为利用两种资源,整合两个市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当然,我们在看到以上种种具有较大优势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严峻、传统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巨大压力,唯有将传统的以消耗资源能源、牺牲环境生态、增加要素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才能最终实现由追赶型、借鉴型经济体向赶超型、引领型经济体的跨越。
二、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标题,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这一重要论述表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阶段性特征和根本要求,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集中体现。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其问题意识来源于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高速发展,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后,如何通过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要求,进而迈向高收入国家,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在21世纪中叶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十九大报告的相关论述,新时代中国经济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源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