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对现代建筑运动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批判(1950s-1970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对现代建筑运动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批判(1950s-1970s)第一节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本质与实践中的问题物质空间决定论
(physical determinism)是在空想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在建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在于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解决城市中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方法论思想在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主流思想。
由于物质空间决定论和物质空间规划主要受建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支配,因此也就更多地关注于城市未来的空间形态。
在这时期,物质规划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从建筑学方法中衍生出来的“预感规划”(hunch planning)。
这一方法就是依据Patrick Geddes所倡导的调查——分析——规划(survey-analysis-plan)的过程,通过对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土地使用的状况并对合理的土地使用关系进行预测,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设计一个确定的规划方案,这一方案就是关于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模式的想要的未来终极状态。
但这些预测、分析并不是以科学方法和客观标准为依据,这种过程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调查自然地导致规划;对现在的研究不可避免地预示了未来”(Abercrombie,1959)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末初逐步兴盛起来的城市设计运动,在对二、三十年代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规划主流思想——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进行反省和批判的过程中,对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论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先导。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十小组(Team 10)批评了CIAM的旧思想旧观点,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
Team 10对Corbusier理想城市的评论:这些城市“是一种高尚的、文雅的、诗意的、有纪律的、机械环境的机械社会,或者说,是具有严格等级的技术社会的优美城市” 。
Team 10所进行的工作主要仍限于建筑学范围,但他们所提出的“变化的美学”、“空中街道”、“簇状城市”等概念,则是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的、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推动力的新思想。
第二节K. Lynch的城市意象Lynch对城市意象的研究改变了城市规划领域内对城市空间分析的传统框架。
空间不仅仅是容纳人类活动的容器,而是一种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空间以人的认知为前提而发生作用。
Lynch认为,意象是直接感受和以往经验的记忆两者的产物,它被转译为信息并引导人的行动。人并不是直接对物质环境作出反应,而是根据他对空间环境所产生的意象而采取行动的。
意象的三要素:
Ø同一性(identity);
Ø结构(structure);
Ø意义(meaning)。
城市意象的五要素:
Ø路径(path);
Ø边缘(edge);
Ø地区(district);
Ø节点(node);
Ø地标(landmark)。
第三节J.J a c o b s的城市活力论Jacobs于1961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生生死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书。
她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调查,对当代城市空间的分析提出了许多见解,整体性地摧毁了以Le Corbusier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运动中建立起来的现代城市空间分析观点。
街道和广场是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城市街道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
1.街道必须是安全的;
2.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
3.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
保证街道生活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1.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用于两种基本的功能,且越多越好;
2.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
3.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
4.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并且作为街道的“所有者”而行动。
第四节倡导性规划与公众参与倡导性规划是Paul Davidoff针对于过去的规划理论中出现的认为规划价值中立的行为的观点,而概括和总结出来的规划理论。
主要的内容体现在由Davidoff和Thomas A. Reiner1962年发表的《规划的选择理论》(A Choise Theory of Planning)一文中。
他们认为规划是通过选择的序列来决定适当的未来行动的过程。选择的前提条件:
•个人都有优先性,而他们的行为根据这种优先性而进行的;
•行动者的优先性是各不相同的;
•物品的生产和服务的进行都受制于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将回报降低到特定的程度;
•资源是短缺的而随之的产出也受到限制;
•规划过程所要处置的许多内容显然是由许多相关的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通常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人类是在知识不充分的状况下采取行动的。
选择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而这些限制本身又是难以克服的。
规划师只要面对现实,在对未来行动进行安排时就必然要在价值的构建、方法的运用和实现三个不同的基本层次上进行选择。
规划师不能以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样的意识来决定社会的选择,规划师并不能担当这样的职责,而且这样做也不具有合法性。
规划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扩展选择和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相反。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已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公众参与的兴起是两种社会思潮和实践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受自由主义的复兴和民权运动的影响,公众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社会提出了自我权利的要求;其次是城市规划界内部针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所出现的弊病和在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的自觉反省,从而使相当部分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从高高的象牙塔走向了社区和民众。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化,由专业技术领域而转向了社会政治领域。
1969年英国的公众参与规划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提出的题为《People and Planning》的报告,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最早的制度框架、参与过程和有关方法与手段。
英国的“社区建筑”、“社会建筑”运动等。
美国一些城市中成立了诸如社区改造中心(Centre of Community Change)之类的机构,有大量的规划师参与其中,帮助社区居民学习有关社区建设的知识和技术,为居民提供服务,同时也充实了城市规划中组织公众参与的技术手段。
第六节 C. Alexander的城市半网络结构Alexander以其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形式合成纲领》(Note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以及七十年代出版的《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而著称。
他认为,形式最直接地反映了生活,排除人为掺入的从意象到形象变易过程中的种种成见,那就将是最纯真、最丰富的境界。
1965年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A City is not a Tree)的文章。
Alexander区分了“天然城市”(nature city)和“人造城市”(artificial city)两种不同类型和形态的城市,他认为天然城市有着半网格(semi-lettice)结构,而人造城市则具有树性(tree)结构。
树形结构是:“对于任何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彼此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形成树形结构”。
半网格结构是:“当且仅当两个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几何的组合形成半网格结构”。
第七节 A. Rossi的建筑类型学“类型学”即用分组归纳的方法,探索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的事物本质结构与变化规律,揭示人类生活中是隐含的生存模式。借助于分类的方法,旨在创造过去的形态和类型并以此进行设计。
他认为,建筑的类型和城市的形态都是死的、没有现代意义,因而,可以“拼贴”在一起。做法是“积累再抛开”,就是把传统的形式和构件归纳起来,进行分类,再进行“只有类而没有型”的设计创作。
以社会观念来分析城市,来决定和影响其发展趋势。在设计一座新建筑或设计一个城市的一部分时,要首先大量地研究城市变化的形态以及详细地比较各种建筑的类型,这是一个分类和抽象的过程。要寻求组成场所的元素中的潜在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理性的形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