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可持续发展
概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对农副产 品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农副产品的需求构成威胁的 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论思想出发, 按照生 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工程管理学原理, 应用现代科学 技术成就, 优化配置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 进行全面 规划, 建立多种经营和整体协调的复合生产体系, 以 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是现 代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的多层面综合农业体系。生 态农业建设通过农业和畜牧业的耦合, 使农业生产某 些环节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些环节的生产原料, 实现物 质循环利用和生产过程的清洁化, 减少化肥农药的投 入, 缓解对农产品及农田环境的污染, 使污染物的量 既不超过系统的自净能力, 同时也避免了它在农产品 上的过量累积。因此, 发展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农业发 展的有力保障。
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直接受制于资源、环境和生态状况,同时
农业的发展模式又直接影响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程度。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特别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3]。近十年来,对于如何吸收现代农业的先进思想、走中国可持
续发展道路的问题,不仅是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而且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所考
虑的重点领域。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农业自然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和环境承载力不断提高为前提的,既能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既满足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对农产品的需求,又不损害其他地区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式[4]。准确地评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及潜力,是正确实施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途径和手段的依据。本文拟通过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不仅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有关部门客观判断本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根据此制定和实施切合实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而推进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可持续农业与常规农业相比,具有人口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资源
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五个特征[6]。
第一,人口可持续性。人口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农业人口数量、质量影
响区域内农业资源利用强度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第二,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包括农业生产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产出水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在经济上赢利,资源投入上取得较高产出率,适当选择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实现自我维持,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第三,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目的是使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主要包括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中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公平利用;农村财富公平分配,消灭农村贫困等。
第四,资源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包括耕地总量的稳定和增加,土壤肥力的稳定和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
第五,环境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另一重要物质基础。环境可持续性指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持,包括农业生产区域内的土壤、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农民工作环境的健康
以及农产品的安全无毒。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系统自身的发展,还包括这五
个方面的有机协调与统一。
区域性可持续农业发展体系图
实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引起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跨入21 世纪,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突出
地表现为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这些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能否得到妥善解决, 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本身的发展, 而且对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农业共同面临的课题。中国是农业大国, 又是发展中国家, 由于人口众多, 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都处于低水平。因此, 我国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据国情探索和确定自己的道路和发展模式; 必须针对独特的资源环境条件, 动员全国、全社会的力量, 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只有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国际合作才能实现。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 .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目标.
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弄清概念, 要了解和明确其内涵和发展目标, 这是基本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在传统经济发展观和价值观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中, 发展模式是属于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 其模式已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使一部分地区发达起来的同时, 又加剧了另一部分地区的贫穷落后。从全球范围来说, 它最终将导致人类自身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随着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的逐渐加深, 最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即不损害资源环境的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作为一种概念, 一种思想或理论, 而更多地要作为一个行动纲领, 是一种要求各国相互合作并恪守的原则。
本世纪70 年代围绕着:环境危机、石油危机和增长极限, 全球曾开展了一场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 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 于1987 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观点: 一是人类要发展, 尤其是穷人要发展; 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害后代人的发展。根据上述定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
可持续发展概念引伸到农业、农村领域, 即成为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它是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它是相对常规农业发展模式而言的,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 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 以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人们需要的农业。具体地说, 它是一种保护和维持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基础, 不会造成环境退化, 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 经济上有活力, 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它与传统农业发展相比较, 具有科技含量高, 资源利用合理, 生态环境好, 发展潜力大, 稳定性强, 生产水平高等优势。
我国十分重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在1994 年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即在保证当前农业发展的同时,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减少破坏和损耗, 为未来的发展得以持续留下足够的空间, 以确保后人的发展机会。我国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主要包括: ( 1) 保持农业生产率稳步增长, 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粮食的安全保障; ( 2) 保持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 大幅度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消灭贫困, 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状况; ( 3) 建立起农业和农村经济系统有效运转及良性发展的生产经营机制; ( 4)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合理持续地利用农业生产资源, 实现生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来看, 既不是解决温饱问题, 也不是提高消费, 而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影响后代人的需要。这对人们希望能过上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生活提出了要求。首先是要求有充足的粮食等农产品, 要达到这个目的, 一定要做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两者紧密联系, 不可偏废。
2.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加强耕地保护是当务之急.
首先说明一点, 我国的实际耕地面积不是原来的1 亿公顷, 而是现在的1.33 亿公顷。此外, 还有尚未被利用的可耕地约667 万公顷。估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 耕地的消长可达基本平衡, 至少能保持1。23 亿公顷。预计到2030 年, 我国的人口将达16 亿。要保证这么多人的生活, 粮食、经济作物和副食品的产量必须比现在增加30% ~ 40%才行, 难度很大。
我国现有耕地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但要养活约占世界22% 的人口, 这个成就举世瞩目。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耕地仅为0.11公顷, 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很少, 而非农占用耕地却使得耕地面积以每年50 万公顷左右的速度持续减少, 大大加重了人与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