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
传:
文体的一种。 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
正音正字
闾(lǘ)里
谪(zhé)居
陈慥(zào) 著(zhuó)帽
矍(jué)然 奴婢(bì)
岐(qí)亭
精悍(hàn)
勋(xūn)阀(fá)
傥见之与(tǎng)
方山子,光、黄间隐
闾里: lǘ乡里
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 宗:尊崇
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 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
家庭 情况
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得之意
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简历(爱好、 少时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经历等)
“自我介绍” 稍壮 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年 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小结其“异” 之处
思考讨论一:方山子到底异在何处?
.

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 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 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 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 折射。
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独到 的体会才会这样的吗?
阳:同“佯”,假装 傥:或许
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 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 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 高尚美德.
方山子档案
原名 号的来历
陈慥

季常
其所著帽,方耸而高,似“古方山冠”
怒:奋力。 因:趁机 精悍:精明强干
见:同“现”
岂:怎么
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 世?
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 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 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 间。”
文章最后的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 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 B.往往阳狂垢污 阳:表面上 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等同 D.余谪居于黄 谪:贬官
3、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 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 现其“侠”的特点的一A组是(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 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 的情态?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 道的熟悉(作为过来人,他已见怪不 怪);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 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 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 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 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 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 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 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 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 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 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与?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 使:假使 显闻:显赫的名声 等:等同,相类似
折节:改变志向
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施展抱负
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遇:赏识,得到重用。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
庵居蔬食:庵,草屋。名词作状 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
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 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遗像:古今异义。古:遗留下的 样式 今:死者照片或画像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适逢,恰好
适见焉,曰:“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矍然:惊讶的样子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
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的原因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
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 皆有自得之意;
环:四面; 堵:墙壁。 萧然:形容室中一无所有,
极为贫困。 妻子:妻子和儿女
苏轼之挫折
“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海南)
探讨
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 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另一方面“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 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还折射出作者在被贬到黄州其间的真实心态。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 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 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 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 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 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 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 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 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 之人哉!
独念:私下里想 使:放纵 有:同“又”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D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 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 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 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 (“有”通“又” ) 犹见于眉间
(“见”通“现”,显现) 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2、古今异义
遗像 [古义:老样式(都指衣冠等)。今义:
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环堵萧然(古义:指墙。今义:堵塞)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
异 抓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细 节
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 探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物 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
三、拓展探究
有人说:这篇小传是 苏轼“借他人之酒浇 自己胸中之块垒”, 请联系苏轼的经历或 作品或别人写苏轼的 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 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 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 “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 州任团练副使。
折节读书
(古义:改变作风。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
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4、重点字词
与公侯等(等同,相似)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神色)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名声远播) 此岂无得而然哉 (这样) 见其所著帽 (戴)
小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B)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
介绍人物姓氏 籍贯生卒年月、世系 生平行事 平铺、直叙
打破常规显个性
——探究3:苏轼塑造人物形象的巧妙之处
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 塑造丰满形象的?
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 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 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 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 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 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 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 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