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题.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地意义和用法相同地一组是().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地生活、思想和行为地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①②④⑤ . ②④⑤⑥. ①③④⑤. ②③④⑥.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地概括和分析,正确地一项是().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地行为表现其丰富形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地心态地一种形象地折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地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地《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把文中画横线地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分)()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分)()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分)附答案及译文:(“以”均作介词:凭借. ①代词他②兼词在那里①介词在②介词给①代词他②副词表反问难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③是描述他地“侠”)(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地《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地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⑴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地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分,句意通顺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⑵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谓”各分,语句通顺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地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地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地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地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地为人,乡里地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地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地帽子上面方方地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地方山冠遗留下来地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地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地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地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地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地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地样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地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地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地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地人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地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地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地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方山子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方山子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都下,不与人事,日与琴酒自适。

予问其故,笑而不答。

嗟乎!吾观方山子之行,盖自得也。

若夫富贵,固非其所欲也。

然吾闻君子之立身,必以道德为本,然后可以谈功业。

方山子虽隐于山,而其心未尝一日忘乎道德也。

是以吾虽未之见,而心向往之。

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年轻时,非常仰慕汉代游侠朱家和郭解的品行,乡里的侠士们都以他为榜样。

到了壮年,他改变了志向,开始读书,希望以此来在当世有所作为,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到了晚年,他选择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

他住在茅屋中,吃素食,不与世人交往。

他丢弃了车马,毁坏了冠服,徒步在山中往来,没有人认识他。

看到他戴的帽子,形状高耸,有人说:“这不就是古代方山冠的遗像吗?”因此称他为方山子。

我在黄州被贬谪居住时,路过岐亭,恰巧遇到了他。

我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吗?你怎么会在这里?”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为什么来到这里,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他低头不回答,然后抬头大笑,邀请我住在他家里。

他的家简陋而清静,但他的妻子、儿女和仆人都显得很满足。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的祖上曾有过功勋,按理说他可以得到官职,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了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隐居。

他住在茅草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与外界交往。

他弃置了车马,毁坏了衣服帽子,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帽子是方形的,而且很高,人们就称他为“方山子”。

苏轼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好遇到了方山子。

苏轼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吗?你怎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很惊讶,问苏轼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苏轼把原因告诉了他,方山子低头不回答,然后仰头大笑,邀请苏轼到他家里住宿。

方山子的家里非常简陋,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得很自在。

苏轼对方山子的生活方式感到非常惊讶,他回忆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击剑,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他却过着这样清苦的生活。

苏轼问方山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方山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任性而为,喜欢佩剑和骑马,喜欢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更适合我。

”苏轼和方山子谈论了很多话题,包括军事、历史和人生哲学。

方山子说:“我曾经也想过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是我发现,官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我看到了很多虚伪和腐败,我觉得很失望。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官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苏轼对方山子的话感到非常感慨,他说:“你说得对,官场确实有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方山子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改变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有勇气和决心,需要有智慧和耐心。

”苏轼和方山子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轼对方山子的特立独行和人生取向表示赞赏,他觉得方山子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有勇气和智慧的人。

方山子也对苏轼表示敬佩,他觉得苏轼是一个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

苏轼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鲁人也。

少时慕朱亥,学击剑,中岁乃弃去,学读《周易》,又学仙道,隐于嵩山之阳。

其为人,简而厚,信而敏,好交友,喜谈兵。

尝与余言,欲往京师,求举进士,以成名。

余笑曰:“子安得如宋景公之遇孔子乎?”方山子不怍,曰:“吾岂望宋景公哉?愿学孔明之为人也。

”余曰:“子何能为孔明?”方山子曰:“吾虽不能为孔明,然愿学孔明之志。

”余曰:“善。

”因与余同游于京师,观其志气,果有孔明之风。

居数年,方山子欲往南郑,余为具酒饯行。

方山子泣曰:“吾行,必不复见子矣。

”余亦泣,曰:“子行,吾亦不复见子矣。

”方山子去,余亦归京师。

其后,方山子为余言,尝游于洛中,见一女子,年二十有五,美而艳,余心悦之。

女子亦有意,遂与余结为夫妇。

余归京师,方山子亦随余归。

余告方山子,吾将往洛中,访吾妻子。

方山子曰:“吾亦将往洛中。

”余曰:“子往洛中,何事也?”方山子曰:“吾欲往洛中,见吾妻子。

”余曰:“善。

”遂与方山子同往洛中。

居洛中,方山子为余言,尝游于嵩山,见一老父,年七十有五,须眉皓白,容貌慈祥,余心敬之。

老父亦敬余,遂与余结为忘年之交。

余归京师,方山子亦随余归。

自是之后,方山子与余不复相见。

余尝思方山子,念其为人,简而厚,信而敏,好交友,喜谈兵。

余欲往访之,而方山子已不知所在。

方山子,真隐者也。

虽不能与世俗相合,然其心志高远,行止可观。

余故为之传,以传其志。

今译:方山子,是鲁国人。

年轻时仰慕战国时期的大侠朱亥,学习剑术,到了中年便放弃了,转而学习《周易》,又研究道家仙术,隐居在嵩山的南面。

他为人简朴而敦厚,诚实而敏捷,喜欢结交朋友,喜欢谈论兵法。

他曾和我谈论,想要前往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以期成名。

我笑着对他说:“你怎能像宋景公那样遇到孔子呢?”方山子并不介意,说:“我哪里敢期望像宋景公那样?只是愿意学习孔明的为人。

”我问:“你怎能成为孔明?”方山子说:“我虽然不能成为孔明,但愿意学习孔明的志向。

”我表示赞同。

于是,他和我一同前往京城,观察他的志气,果然有孔明的风范。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方山子传文言文原文方山子传作者:苏轼方山子(11),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⑧,余在岐山(12),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⑩见之欤?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演示教学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演示教学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 )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 )蔬食( ),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所以( )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 )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 )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 )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D.方山子怒马独出怒马:鞭马使奋起5.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附翻译)第一篇: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折节读书折:改变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B 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C 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6.C/A.介词,凭借;介词,把。

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

C.均为代词,他的。

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答案:一.1、闾里:乡里。

2、宗:尊奉。

3、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4、使酒:酗酒任性。

5、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6、傥:或许。

7、勋阀:功勋和世袭门阀。

8、等:等同,相类似。

9、阳狂:假装疯癫。

阳,通“佯”,假装。

10遁:隐居二.⑴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

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

文言文《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jué rán),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二)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方山子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

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欲以此驰骋当世 ?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晚乃遁于光、黄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呼余宿其家 ?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 ((.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2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晚乃遁于光、黄间A. B.C. D.3.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篇一: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折节读书折:改变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b 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c 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6.c/a.介词,凭借;介词,把。

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

c.均为代词,他的。

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解释与鉴赏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与?〔注〕方山子:即宋陈慥(狕狅造),字季常,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光、黄:即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

朱家、郭解:二人皆为汉代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

方屋:方顶。

屋,古人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每喜戴之。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时任凤翔签判。

岐下:指凤翔,因其地东北有岐山,故云。

阳狂:佯狂。

傥:或许。

【文章鉴赏】人物传记,如果不是出于一些外在的原因,如受人请托等,则定是有为而作。

换句话说,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因而愿意将其记录下来。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方山子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方山子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方山子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②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注释】①光、黄:光州、黄州,治所分别在今河南潢川和湖北黄冈。

②方屋:方形的屋子,此处喻帽子的形状。

③方山冠:唐宋间隐士喜戴的帽子。

汉代儒生祭祀时戴这种帽子。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B. 余谪.居于黄谪:降职C. 方山子倘.见之欤倘:倘或,或许D.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等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何为.而在此②譬如为.山,未成一篑B. ①方山子亦矍然.②此岂无得而然.哉?C. ①因谓之.方山子②余告之.故D. ①不可得而.见②人而.不仁,如乐何12. 对下列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方山子传》原文、译文及赏析

《方山子传》原文、译文及赏析

《方山子传》原文、译文及赏析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方山子传》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篇一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折节读书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b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c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6.c/a.介词,凭借;介词,把。

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

c.均为代词,他的。

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 翻译及答案教学内容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 翻译及答案教学内容

方山子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1.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2.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 ①②④⑤B. ②④⑤⑥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⑥3.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

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使两名骑马‎随从跟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

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使两名骑马随从跟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

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异之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不可以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
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其丰富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

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2.B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3.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

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4.⑴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