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
方山子传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
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
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注释1.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
2.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
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3.隐人:隐士。
4.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方山子传》翻译
《方山子传》翻译导读:《方山子传》作者:苏轼方山子(11),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⑧,余在岐山(12),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⑩见之欤?【注释】1、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2、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3、闾里:乡里。
4、宗:尊奉。
5、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6、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7、谪:降职。
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黄:今湖北黄冈。
8、使酒:酗酒任性。
9、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10、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11、傥:或许。
12、歧山:地名,指凤翔。
13、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
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下,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14、岐下:地名,指凤翔。
15、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
16、屋:帽顶。
方山子专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性恬淡,不慕荣利,不染世俗之习。
其饮食简朴,不尚奢华;其居处幽静,不羡荣华。
每日晨昏定省,读书习文,修身养性,自得其乐。
方山子虽隐居山林,然心系天下。
时值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天下大治,民康物阜。
方山子闻之,心中喜悦,遂作《泰山颂》以赞之。
其诗云:“泰山巍巍,天下第一;泰山之高,不可测度。
圣人登临,民康物阜。
方山子颂,永世流传。
”一日,宋真宗驾幸泰山,临幸方山子庐舍。
方山子闻皇帝将至,心中忐忑不安。
遂于山中遍寻佳果美酒,以备皇帝享用。
真宗皇帝驾临,方山子恭迎于山径,献上美酒佳果。
真宗皇帝品尝之后,赞不绝口,遂赐方山子“泰岳真人”之号。
方山子得赐号后,更加谦逊有礼,不骄不躁。
他常常下山游历,结交天下名士,传授儒家学说,以弘扬圣人之道。
时人皆称其为“泰山隐士”。
方山子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于诸侯。
然而,其品德高尚,声名远扬。
各地官员纷纷前来拜访,以求拜师学艺。
方山子皆一一接待,耐心指导,使众人受益匪浅。
岁月如梭,方山子年事已高。
一日,他于泰山之巅,遥望东方,叹道:“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吾虽隐居山林,然心系天下。
愿天下苍生皆得安宁,吾心足矣。
”言罢,方山子于泰山之巅,面朝东方,瞑目而逝。
方山子逝后,其事迹传遍天下。
世人皆称其为“泰山神”。
后世有诗赞曰:“泰山神,神泰山,巍巍如山,不可攀。
方山子,隐山间,道德高,名声远。
”方山子之名,遂成为泰山之象征,流传千古。
方山子,齐人也,少而孤,家贫不能自给。
游于齐、鲁之间,见山川之胜,心向往之。
遂结庐于泰山之麓,隐居山林,自号“方山子”。
其性恬淡,不慕荣利,不染世俗之习。
饮食简朴,居处幽静,修身养性,自得其乐。
虽隐居山林,然心系天下。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天下大治,民康物阜,方山子作《泰山颂》以赞之。
真宗皇帝驾临泰山,方山子恭迎于山径,献上美酒佳果,真宗皇帝赐号“泰岳真人”。
方山子得赐号后,更加谦逊有礼,不骄不躁。
下山游历,结交天下名士,传授儒家学说,以弘扬圣人之道。
方山子传 参考翻译及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补充提纲1 方山子传课文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
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
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艺术鉴赏:1 奇妙构思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随物赋形)主旨: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的祖上曾有过功勋,按理说他可以得到官职,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了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隐居。
他住在茅草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与外界交往。
他弃置了车马,毁坏了衣服帽子,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帽子是方形的,而且很高,人们就称他为“方山子”。
苏轼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好遇到了方山子。
苏轼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吗?你怎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很惊讶,问苏轼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苏轼把原因告诉了他,方山子低头不回答,然后仰头大笑,邀请苏轼到他家里住宿。
方山子的家里非常简陋,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得很自在。
苏轼对方山子的生活方式感到非常惊讶,他回忆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击剑,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他却过着这样清苦的生活。
苏轼问方山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方山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任性而为,喜欢佩剑和骑马,喜欢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更适合我。
”苏轼和方山子谈论了很多话题,包括军事、历史和人生哲学。
方山子说:“我曾经也想过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是我发现,官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我看到了很多虚伪和腐败,我觉得很失望。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官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苏轼对方山子的话感到非常感慨,他说:“你说得对,官场确实有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方山子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改变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有勇气和决心,需要有智慧和耐心。
”苏轼和方山子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轼对方山子的特立独行和人生取向表示赞赏,他觉得方山子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有勇气和智慧的人。
方山子也对苏轼表示敬佩,他觉得苏轼是一个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
苏轼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鲁人也。
少时慕朱亥,学击剑,中岁乃弃去,学读《周易》,又学仙道,隐于嵩山之阳。
其为人,简而厚,信而敏,好交友,喜谈兵。
尝与余言,欲往京师,求举进士,以成名。
余笑曰:“子安得如宋景公之遇孔子乎?”方山子不怍,曰:“吾岂望宋景公哉?愿学孔明之为人也。
”余曰:“子何能为孔明?”方山子曰:“吾虽不能为孔明,然愿学孔明之志。
”余曰:“善。
”因与余同游于京师,观其志气,果有孔明之风。
居数年,方山子欲往南郑,余为具酒饯行。
方山子泣曰:“吾行,必不复见子矣。
”余亦泣,曰:“子行,吾亦不复见子矣。
”方山子去,余亦归京师。
其后,方山子为余言,尝游于洛中,见一女子,年二十有五,美而艳,余心悦之。
女子亦有意,遂与余结为夫妇。
余归京师,方山子亦随余归。
余告方山子,吾将往洛中,访吾妻子。
方山子曰:“吾亦将往洛中。
”余曰:“子往洛中,何事也?”方山子曰:“吾欲往洛中,见吾妻子。
”余曰:“善。
”遂与方山子同往洛中。
居洛中,方山子为余言,尝游于嵩山,见一老父,年七十有五,须眉皓白,容貌慈祥,余心敬之。
老父亦敬余,遂与余结为忘年之交。
余归京师,方山子亦随余归。
自是之后,方山子与余不复相见。
余尝思方山子,念其为人,简而厚,信而敏,好交友,喜谈兵。
余欲往访之,而方山子已不知所在。
方山子,真隐者也。
虽不能与世俗相合,然其心志高远,行止可观。
余故为之传,以传其志。
今译:方山子,是鲁国人。
年轻时仰慕战国时期的大侠朱亥,学习剑术,到了中年便放弃了,转而学习《周易》,又研究道家仙术,隐居在嵩山的南面。
他为人简朴而敦厚,诚实而敏捷,喜欢结交朋友,喜欢谈论兵法。
他曾和我谈论,想要前往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以期成名。
我笑着对他说:“你怎能像宋景公那样遇到孔子呢?”方山子并不介意,说:“我哪里敢期望像宋景公那样?只是愿意学习孔明的为人。
”我问:“你怎能成为孔明?”方山子说:“我虽然不能成为孔明,但愿意学习孔明的志向。
”我表示赞同。
于是,他和我一同前往京城,观察他的志气,果然有孔明的风范。
《方山子传》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 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 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 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闾里:(lǘ)乡里 宗:尊奉,尊崇,敬重 稍:逐渐,渐渐
折节:改变志趣 以:凭借 遇:得到信任和赏识 遁:隐居 庵居蔬食:
住草房,吃素食 闻:交往 著:(穿)戴 耸:高起,矗立 岂:表测度,或许,莫非
遗像:遗留下的老样式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 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 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 因:于是,就
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几日:几天;多少年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 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 之人哉!
精悍:精明强干
见:同“现” 岂:怎么,难道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 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 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本名不 详,民间称柳月娥)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 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 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 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 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 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 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 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 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导语: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其文章也非常优秀,被后世所推崇。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方山子传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 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 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 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 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 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 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 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 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 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 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 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 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 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原文方山子传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中考文言文《方山子传》全文详细翻译 - 文言知识
中考文言文?方山子传?全文具体翻译- 文言知识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敬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龄稍长,就改变志趣,发愤念书,想以此来著名今世,但是不停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暮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舍,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破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熟悉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念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颠末岐亭时,正巧遇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伴侣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奇地问我到这里来的缘故原由。
我把缘故原由报告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冷落,然而他的妻儿奴婢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交陈慥季常也,作甚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以是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老婆仆众皆有得意之意。
我对此感触非常惊异,就追念起方山子年轻的时间,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侍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火线一鹊飞起,他便叫侍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韁绳,单独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立刻与我评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以为是一代好汉。
至今又过了几多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脸色,依旧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方山子传 逐句翻译
方山子传逐句翻译第一段: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第二段: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翻译: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第三段: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翻译: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苏轼
方山子,光州、黄州间之隐士也。
少时慕汉游侠朱家、郭解之为人,乡里之侠士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之间,曰岐亭。
结庐而居,蔬食自养,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于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之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昔方山子好剑,用财如土,然终不得志。
及晚年,乃隐于光、黄之间,结庐而居,自食其力。
余见其时虽已老,然精神矍铄,眉宇间犹有当年豪杰之气。
方山子虽身居山林,心系天下,不忘其志。
余因感其人,遂作此传。
方山子之为人,不慕富贵,不争名利,独善其身,此真隐士也。
余虽不才,亦愿效仿其志,隐于山林,自食其力,以求心灵之宁静。
方山子虽隐居山林,然其名声传于世,令人敬仰。
余以为,方山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豪杰,在于其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格。
方山子传,虽篇幅不长,然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苏轼以笔为剑,借方山子之事迹,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方山子传,成为后世传颂千古的佳作,启迪着无数有志之士,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
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使两名骑马随从跟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方山子传文言文原文方山子传作者:苏轼方山子(11),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⑧,余在岐山(12),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⑩见之欤?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译文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
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艺术鉴赏1 奇妙构思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随物赋形) 主旨: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及赏析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及赏析苏轼方山子传原文及赏析苏轼方山子传原文及赏析1原文: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赏析: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随物赋形)。
主旨: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传记:他传);内容为记叙文。
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受感情。
写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
渲染了隐士的特征。
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借他人之酒解自己胸中之不快。
方山子实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
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及赏析2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译文: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
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译文: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