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2011)》内容的变化 1.课程总体目标、分目标、课程性质和实施建议 的完善。 (1)发展与完善“前言”涉及的课程总目标。 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 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一提法, 是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做出的最 新论述,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程的目标价值取向。
(一)历史新课改实践进展的积极方面
• (1)高中历史教师们意识到教学观念和和学生的 学习方式确实应有所改变。
素质教育提出好几年了,然而,在实际中制约素质教育的因素很 多,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 都存在不少问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抓根本性的问题,首 先是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知识密度大,专业化倾向强,而且在一定程度 上存在繁、难、偏、旧的情况,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机械 的,成为一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比较 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 终身发展,而课程的改革就是最核心的问题。
(4)高中历史教师们逐渐对新课改的理 论产生了兴趣。
教师这个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 年复一年上课下课,年复一年重复着自己的教案, 很多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再也没有提高自己教 学水平的动力,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了激情,但是, 自课改培训以来象教研理论、公开课……这些以往 只有那些还没有评上高级职称教师才会关心事情, 现在成了很多老师都主动关心的事情,新课改使高 中历史教师们逐渐增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愿 望。对公开课的评价越来越热烈,对新课程理论的 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历史新课程实验在宣传和准备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首先是宣传动员工作不到位,造成学校领导 和一线教师对既将开始的历史新课程改革 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困难认识不足。 仍然认为跟以前多次进行的新教材培训一 样,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虽然有新思路、 新提法,但只是小打小闹,而没有想到此 次改革的力度如此之大,问题如此之多, 难度如此之巨, 因此从教学人员的安排到日常课时安排 完全照旧,既没有新思路,更没有具体实 施方案。
2007年4月教育部成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修订组,就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稿)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课标修订组收到了 这些调研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另外,历史课 标修订组也直接向各地区索要意见报告,得 到省市报告19份,实验区报告5份。 2011年修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 下简称《标准(2011)》
《标准(2011)》的基本特点
1.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 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2.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 程的“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 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 3.更新“课程设计思路”,在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弱化 学习主题,采用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的“点—线”结合的呈 现方式,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4.更为清晰明确完整地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横向的课程目标,并与课 程内容中规定的纵向的目标结合得更为紧密。
(二)、历史新课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改革实践中的阻碍因素 和误区
(一)目前,新一轮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但在推 进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阻碍因素,主要表现在。 1.现行学校教育存在缺陷。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教育 体制不灵活。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仍占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 束缚着新课程改革,导致历史教学很难挣脱“填鸭”式教育的 套路,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对新课程认识有待统一。目前,不少历史教师对此 缺乏理性思考,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还有待统一。例如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即是“以学生为中 心”。
(四)历史新课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新课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样而又复杂 的,粗略分析了一下,历史新课改未取得 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问题一 : 新课改实施后,教育行政部门 准备不足,管理观念滞后,对一 线教师缺乏指导性意见,让教师 在新课改实施中摸着石头过河, 有点无所适从。
问题二
教材安排与学校课时安排以及现 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不尽合理。
新课程的历史教材不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 而是通过新课程的教与学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 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整个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 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 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这方面说,新课程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 的要求,符合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但是历史教材编排每单元每 课的内容涉及比较多、比较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历史课时安 排虽有计划但不切实际,课程标准又比较笼统难以把握。各地的 教学安排主要是由学校根据自身状况自行安排,并且历史学科在 高中教学中又属于弱势科目,在重理轻文的环境下是不太受重视 的,这就导致教材编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很多的矛盾。 大多高中学校一般是四十五分钟一节课,因此有不少教学内 容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安排才好,讲少了怕知识点遗漏, 讲多了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且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影响 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今家庭、学校和社会特别看重教学质量的情 况下,谁也不敢忽视教学质量)。特别是那些较为落后的中学缺 乏先进的教学设施,光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历史教师是很难达到 新课改的要求的,新课程改革的结果无非就是换汤不换药。
四、《标准(2011)》突出特点和最大变化
《标准(2011)》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 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 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 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 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 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 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 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突出时序性、凸显历史发展主线、降低难度
历史教育究竟应当给人以什么? ——给人以思想(独立,反省,思辨) ——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升华) ——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 ——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审美) ——给人以“文化”(品格,素养,境界) 历史教育的责任: ——锻造思想与涵育人格。 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五、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
据悉,2008年除西藏外所有省区都将实施新课 标、进行新课改。目前,教学方式没有发生转 变,教师还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 学,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强调学生记忆基础知 识,仍然发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搞题海 战术。这一切都是因为新的高考模式还没有出 台,到底将来怎么考法,学校和老师心里没底。 因此课改进展情况十分缓慢。但是,从当前国 家以及实验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心看,新课 程改革迫在眉睫,现在只是一些相关的高考政 策、措施还没有出台。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所谓“教给学生有 生命的历史”,是否至少就意味着:要 教给学生有思想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 情感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生活的历史。 这些观点在以往提及时,往往会被认为 是迂腐和脱离实际的想法,但是新课程 改革后高中历史教师们也正在认真的思 考和逐渐接受这些观点,这不能不说一 种可喜的现象。
自从2001年6月我国开始实行基础教育改革,课程 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 的趋势。 我省历史课程改革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而开始实施的。
二、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 • • • • 1、顺应世界知识经济创新的要求 2、顺应我国21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 3、顺应我国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4、顺应我国新的历史教材的变化而进行的一项改革。 5、顺应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下减负的需要。 从现实说来,历史新课改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 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机制改变的必然结果,这有其历 史的必然性。
历史与社会学院 学科教学专业全体同学 2013年11月
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 然而总体水平仍不容乐观,尤其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科 学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基础教育越来越难陷入其难以 适应时代发展的窘境。为建立健全满足素质教育要求 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世纪之初,新一轮基础教育 改革开始启动。 同样,作为学科之一的历史传统教学也受到很大冲 击。
(2)高中历史教师越来越关心历史教育的本义
历史教科书在版本上由小变大;在体例上由章节体而“课题 体”,有套红、有大小字,还有提要,但是学科教育的主体架 构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今新版教科书在形式上的变化更大。我 们看到,凡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中说得通的教学道理几乎都被揉 了进去。在主观上学科教育理念在“求新”,在形式上教科书 也的确活泼了许多。但是,学生并没有让思想进入历史课,教 师则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困惑。
(3)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高中历史教师发现现在的学生逐渐变得越来 “不安分”了,他们思维比较活跃,愿意表 现自己,像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 他们的观点有还显得很幼稚,但他们敢于很 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愿望,给如今的高中 历史教师以强烈的印象,也从另一个角度冲 击着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一方面高中历史教 师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另一方面 教师们也在不断的困惑中思索着自己的教学 观念和自己的教学方式。
其次,因为学校领导对新课改认识不够,加上高考指挥棒 的影响,学校把一些有着多年教学经验且有能力的教学 骨干放在高三,这就使得在高一新课改的研究中缺乏领 头人,教研组也是把几乎全部的主要精力放在高三教学 上,甚至教研室教研员来调研也只是对新课程教学一笔 带过,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导致参加新课改的一线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感到茫然。 第三,正因为对新课改的认识不足,我们缺乏走出去请进 来的交流,单靠几个闭门造车的一线历史教师自行探索, 其结果是“领导认识老一套,老师上课老框框”,不能 按新课程的理念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新的 师生互动模式难以实施,探究式教与学成为一句空话, 拿着新教材,走着老路子。总之,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 实际行动和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深度是搞好新课程实验 教学的前提。
《标准(2011)》的基本特点
5.在课程内容上,根据“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构 建课程体系。在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上,按照历史发 展的时序,重新排列史实,并提出必要的相对应的教 学活动建议;同时根据上述原则撰写导言。 6.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过难、过偏、过 多的知识点,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7.“实施建议”清晰具体,切实可行,富有弹性;进 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教 学活动、评价实施、教材编写、资源开发都留有更大 的创新空间。
三、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历史课程先后进行了七次改革。
2000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制了《全 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取代了以往的《历 史教学大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 2001年9月,初中历史新课程开始实验,首先在38个国家级实 验区进行; • 到2002年秋季,扩展到530个省级实验区; • 2003年时,全国已有1642个县市的3500多万学生在使用新课程 的实验教材; • 2004年时发展到2576个县区使用新教材,约占全国的90%。 • 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区基本上都加入了新课程的实验。
(三)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1、课堂上教学形式多样,华而不实。如课堂讨论、 组织辨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 但大都不注意从教学需要出发,只追求课堂形式 上的活泼多样,结果常导致活动内容简单,难以 满足教学需要。 2、过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疏于引导。历史新课程 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 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学生在热烈参与课堂活动 的过程中,因受其自身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 制约,对很多问题的解释都不够客观,观点也往 往有失偏颇。